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被誉为“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雷山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区,几乎没有工业支撑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贫困面大、可进入条件差、财政投入能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县委、政府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深耕苗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行“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雷山接待游客35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1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1.57和214.39。一、主要做法(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雷山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最具生命力的产业,截止5月底,雷山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94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6.83和310.09。自2000年开始,雷山连续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型歌舞巡游和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等苗年和鼓藏节系列活动,增强13万苗族同胞对民族文化发展自觉自信。通过“申遗”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开发,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1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积极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启用苗族舞蹈课间操。实施“四个100育民工程”即100名歌师、100名银师、100名木匠师和100名剌绣能手等,把雷山建设成苗族文化“活化石”。(二)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文化实力。品牌创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山依托苗族文化资源优势,着重打造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景区、郎德生态博物馆、巴拉河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村寨品牌;打造银饰、刺绣、服饰和芦笙等旅游产品品牌;培育苗岭飞歌、苗族舞蹈等文化品牌;依托苗年、鼓藏节等民族节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族节庆品牌。凭借苗族文化的影响力,雷山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等称号,雷山苗年节被授予“2011年全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这些文化品牌,犹如一块块金字招牌,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潜力股”。(三)建立产业园区,实现聚群发展。把建文化园区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点打造西江旅游产业园区、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园区和陶尧民族文化展示区,形成三个民族文化廊带:西江至县城22.3公里城镇一体化的民风民俗经济走廊带,巴拉河乡村旅游文化走廊带,雷山融入凯里苗族文化经济走廊带。同时积极储备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涉及资金50多亿元,涵盖祭祖文化、图腾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苗医文化、婚姻文化、动漫基地、民族工业、民族旅游等领域。(四)创新激励机制,为发展添活力。县委、政府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奖励制度;高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划设计,拨付扶贫资金,进行农家乐建设和改造;从2006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100万元作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贷款贴息,对乡村旅游贡献单位、村民、旅行社等进行奖励。县政府每年拿出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5对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实施保护奖励措施,去年,该县拿出门票收入的539万元对当地村民进行奖励,增强了村民保护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信心,提高了村民开发文化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取得成效(一)推动“三化”同步战略实施。在推进“两加一推”战略中,雷山围绕苗族文化抓旅游、做工业、促城镇建设,“苗文化”的裂变张力正成为旅游产业化、特色工业化和民族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按照“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旅游县城”的总体规划定位,突出苗族文化元素,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11年的25%,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城镇的发展格局。(二)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步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种养植和以银饰、剌绣、芦笙等产业的发展,以银饰、剌绣、银饰、芦笙、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民族旅游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年实现产值4亿元。目前,该县有农家乐316户,农家接待床位202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三)农村面貌换然一新和谐发展。西江镇西江村2008年借助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平台,投入8000万元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西江苗寨打造4A级景区,全村80%的村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推动文化旅游永续和谐发展。雷山坚持把文化旅游开发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创建“八好”村寨等结合起来,昔日“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茅草屋、树皮屋,如今变成独具黔东南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民居。有的村寨配备了健身场所,有的建起了民族文化芦笙场,还有的开办“农家书屋”,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四)基层政权建设得到有效巩固。丹江镇乌东村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茶叶、特色蔬菜种植等项目,2011年,乌东村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268人减少142人,农民人均纯收从2005年的1025元提高到5580元,去年荣获“国家级生态村”,被命名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中组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雷山有67个乡镇、村党支部被中央、省、州、县命名“五好”基层党组织,雷山还在农家乐、酒店、茶产业等方面建立党支部,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不断建立和巩固。三、几点启示(一)现特显优,冲出“经济洼地”。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资源优势,才能努力冲出“经济洼地”。如何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雷山面临的重大课题,雷山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始终不渝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科学发展之路。(二)凝心聚力,构筑精神高地。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穷则思变、不屈不挠、苦干巧干、敢作敢为”的脚尧精神,“创业求好、拼搏求快、创新求精、团结求和”的雷山时代精神,无不体现雷山精神高地所在。围绕“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雷山2008年获得“贵州省文明县城”,2011年荣膺“全国文明县城”沉甸甸的国家级名片荣誉称号,对于雷山这样财政弱县、贫困大县来说是来之不易,大大提升了雷山的精气神。(三)敢于创新,推动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雷山坚持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深度推动文化与旅游、城镇、农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建共荣,产生了共生耦合效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去年11月10日,在县银饰创意中心成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雷山非遗研发中心,拓宽了银饰、剌绣、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