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结唯物论.doc_第1页
高三政治总结唯物论.doc_第2页
高三政治总结唯物论.doc_第3页
高三政治总结唯物论.doc_第4页
高三政治总结唯物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辩证唯物论一 考情分析专题中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从题型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灵活,各种题型均有显现。在复习时,要注意: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唯物论的根本方法论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把握一个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对世界物质性原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概括,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理论依据;突出两个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其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发挥正确意识的积极作用。二知识整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观,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因此,哲学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的,而且是辩证的;它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科学的方法论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原理内容方法论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利用、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反对神创论和个人决定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志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及其他哲学命题的基础。理解:j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实在。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依据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改变其存在的具体形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一特性是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点。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因此,物质具有可知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注意:(1)分清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仅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部分的物质具体形态的特征,具有暂时性,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会不断变化。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自然和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各种物质具体形态。具有稳定性,只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改变,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就不会改变。(2)分清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是暂时的,可以消灭的,也可能是看得见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千差万别的,千变成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共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存在在于一切物质具体形态中,只能由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3)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区别:(1)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2)客观存在是指一切客观物质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客观存在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客观存在是不依赖“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的。联系:客观存在的外延比客观实在的范围大,客观存在不仅指物质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三)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就不能产生意识。(3)从形式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等因素。(4)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5)从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尤其是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具体的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于受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人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主观原因是:立场不同(利益立场人民根本利益),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构成不同(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知识)。(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注意:正确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j意识属于主观的东西,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k意识本身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改变,离开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意识的作用也无法发挥;l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于指导实践使客观事物发展改变。这一改变不是任意,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引起物质具体属性、具体形态的改变。(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观点。)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五)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从发的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从出,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来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2.一切从实际出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全客观,只有这样才正确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这是因为: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挥主观能动性第一、坚持从实际从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坚持从全面的实际出。客观实际总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并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掌握实际情况。第四、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地在变化发展的,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第五、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存在与意识)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本原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同的(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对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割裂二者的关系必将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3对世界本原问题不同回答,即物质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第二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质量相同的又不可分割的“原子”;第三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意识决定物质,都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自我意识;第二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意识。(七)规律1.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实践;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某福利。注意:(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4)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当规律所依赖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必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5)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能规律。2.方法论要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3.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高考资源网方法论要求:二者结合起来,尊重规律,即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能性认识、利用规律,实事求是注意:规律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量)和效果(质);但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方面是辨证的统一,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既要做到即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不能说: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了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工作也绝不会前进一步。4.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1)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它是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多方面知识的问题易混、易错点:111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区别:(1)内涵不同:意识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2)表现不同: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正确或错误)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表现为:首先,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表,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联系: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个内容密不可分。意识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上述分析表明“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更大。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动机等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的一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联系: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共同本质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I)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3)地位和作用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联系:(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二者都是重要的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但后者着重于规律的客观性,前者着重于物质的第一性。实事求是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二者实质上都是要求主观符合客观,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全面把握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三不是),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的特性: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是稳定的。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一定要反复出现、确定不移的,而非偶然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独有的现象,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事物有普遍的支配作用。规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3)规律与人的关系: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带来消极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4)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拓展哲学常识内部的综合l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以规律、联系、矛盾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都根源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而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与经济常识综合1.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国居民的消费观,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等都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础上,这些制度、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结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意识;消费者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自身权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树立诚信意识;对外开放中要增强改革开放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3.人和规律客观性关系的观点分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企业发展、三大产业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国家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也必须注重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三运用【例题1】材料 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实施“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方案,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