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济南大学自控经典课件-第九章.ppt_第1页
[工学]济南大学自控经典课件-第九章.ppt_第2页
[工学]济南大学自控经典课件-第九章.ppt_第3页
[工学]济南大学自控经典课件-第九章.ppt_第4页
[工学]济南大学自控经典课件-第九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法,9.1 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9.2 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略),9.3 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9.4 线性系统的状态观测器(仅介绍全维观测器),9.5 线性系统的解耦(略),9.6 线性系统的实现(略),2,9-1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9-1-1 问题的提出 可控性系统内部所有变量的运动能由u来控制,即ux的关系。 可观性系统内部所有变量的运动能由y来反映,即y x的关系。,例9-1,显然,b1,b2,c1,c20,x1,x2 既可控又可观测。,b1=0,x1不可控 b2=0,x2不可控 c1=0,x1不可观 c2=0,x2不可观,3,显然,b1,b2,c1,c20,x1,x2既可控又可观测。 b2=0x2不可控 b1=0只要b20, x1可控,即:当b20时,无论b1为何值, x1,x2均可控,c1=0x1不可观测 c2=0只要c10, x2可观测,即:当c10时,无论c2为何值, x1,x2均可观测,例9-2 已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4,9-1-2 可控性问题基本概念,考虑线性时变系统:,1)状态可控 非零初始状态,称状态x0 在时刻 t0 可控。 2)系统可控 若任意x0在t0时刻可控,称为系统在t0时刻可控。 若系统在所有时刻可控,称为系统是一致可控的。 3)系统不完全可控 状态空间中存在一个或一些非零状态在t0时刻是不可控的。,存在无约束的容许控制u(t) 在有限时间间隔内(t0,tf),5,要求(t0,t1)是有限时间间隔;对转移的形式和路线没有要求, 即可控性表征系统运动的一个定性的特性; 关于u(t):对u(t)的幅值没有限制,但要求必须是容许控制,即:,亦即u(t)的每一个分量ui(t)在Tt上平方可积; 对线性定常系统,在t0,t1上考虑与在0,t1-t0上考虑是等价的,即 可控性与t0无关。,若存在不可控状态(一个或多个)则系统不完全可控; 终端状态x(t1)=0,即取状态空间的原点。,几点说明:,6,4)状态可达与系统可达 对系统:,若存在容许控制u(t),使得:,则称状态xf在t0时刻是可达的。 若状态xf对所有时刻都是可达的,则称xf为完全可达或一致可达。 若每个状态在t0时刻均可达,则称系统在t0时刻可达。 比较:,状态可达:,系统可控:状态完全可控,体现x0的任意性 系统可达:状态完全可达,体现xf的任意性 应指出:线性定常系统:可控性与可达是等价的; 但对离散系统和时变系统,严格地讲,二者并不等价。,状态可控:,7,9-1-3 可观测性的基本概念,考虑线性时变系统,u(t)=0:,设:初始时刻t0;初始状态x(t0);时间定义区间:Tt=(t0,t) 在有限时间(t0t1)内,能由输出y(t) (tTt)唯一确定初态值x(t0), 则称系统在t0,t1内是完全可观测的。简称可观测。 若对所有 tf t0,系统均可观测,则称系统在t0 ,)内完全可观测, 简称系统完全可观测。 若不能由y(t)(tTt)唯一确定所有状态x(t0),则称系统不完全可观测, 简称不可观测。,8,9-1-4 线性定常系统可控性判据,考虑线性定常系统:,x(t)n维向量; u(t)p维向量;系统简记为:(A,B) 1)格拉姆矩阵判据,其中:,格拉姆矩阵,显然,用此判据需要求eAt,再求积分。通常只用于理论分析、证明。,2)秩判据,即当 rank(S)=n (满秩),则系统完全可控 。,其中:,9,例9-3 判断已知系统的可控性。,解:可控性判别阵为:,可见,rankS=23,系统不可控。,10,解:该桥式电路的微分方程为:,选取状态变量x1=iL ,x2=uc ,消去中间变量,得:,例9-4 桥式网络如图,试用可控性判据判断可控性。,11,其可控性矩阵为:,当电桥处于平衡状态,由于R1R4=R2R3,使得:,rankS=1n=2,系统不可控。 由状态方程易知,此时 x2是不可控变量。,12,电桥平衡时,uc0,即电容上的电压uc不受输入电压ui控制 。,13,解:该电路的微分方程为:,其中:,消去中间变量,得状态方程:,例9-5 网络如图,试用可控性判据判断其可控性。,14,其可控性矩阵为:,rankS=2=n,系统可控,rankS=1n,系统不可控,由电路图可知: 时,,即不能通过u使x1,x2到达任意状态。,15,解:设,得状态方程:,由电路图可知: 时,,即不能通过u使x1,x2到达任意状态。,例9-6 网络如图,试用可控性判据判断其可控性。,16,rankiI-A B = n, i=1,2,3n,成立,则系统完全可控。,例9-7 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试判断系统可控性。,3)PBH判据(由波波夫、贝尔维奇提出,豪塔斯应用),解:1)利用秩判据:,可控性矩阵,rank (S) = 4 = n,所以该系统可控。,17,2)利用PBH判据: A的特征值:,对于 有:,18,对于 有:,对于 有:,满足PBH判据充要条件,所以该系统可控。,19,该判据主要用于理论分析,特别是线性系统的复域分析。,4)PBH特征向量判据,的特征向量,20,例9-8 已知线性定常系统,试判定系统的可控性。,解:规范型中B阵不包含元素全为零的的行,故系统完全可控., A为对角标准型,且A的特征值 互异),结论:当 时,B无全零行,则系统可控。,5)约当规范型判据,21,约当标准型,(设 为m重特征根),,结论:只要 Bm 不是全零行,则系统完全可控。,块对应的B没有全零行,J最后一行不全为零,该系统是完全可控的.,例9-9 已知系统矩阵及输入矩阵,试判断其可控性。,22,设 为5重特征根,有如下约当型,结论:只要 行线性无关,系统状态完全可控。,注:输入的维数pi所对应的约当块的块数时,系统可能可控; 输入的维数pi所对应的约当块的块数时,系统一定不可控。,23,例10 线性定常系统的约当规范形如下,判断可控性.,矩阵B1和B2都是行线性无关, B3元素不全为零,故系统完全可控,24,(1),矩阵 行线性相关, 的元素不为零,系统状态不可控。,解:,解:,(2),矩阵 行线性相关, 的元素不为零,系统状态不可控。,课堂练习,25,, 的元素不为零,系统状态可控。,(3),解:,26,单输入:,b0,则系统可控。,6)A 阵为友矩阵,下三角阵,即:,则状态一定能控。可控标准型,27,(1)定义:如果存在控制作用u,使输出 y 在有限时间间隔(t0tf)内, 使任意y(t0) y (tf),称 y (t) 是完全能控的。(研究y的可控性问题) (2)判据:对于系统,输出完全可控,9-1-5 输出可控性,例9-11,状态不完全可控。,输出可控。,28,9-1-6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可观性判据,考虑u=0,即线性定常连续系统:,x(t)n维向量; y(t)q维向量;系统简记为:(A,C) 1) 格拉姆矩阵判据,其中:,格拉姆矩阵,2)秩判据,即当 rank(V)=n ,则系统完全可观 。,(证明略),29,例9-12 试判断已知系统可观测性。,(1),解:构造可观测矩阵:,故系统不可观测。,(2),解:,故系统可观测。,30,3)PBH秩判据,即不存在非零特征向量同时满足:,4)PBH特征向量判据,的特征向量,31, A 为对角阵,且 A 的特征值 互异,即:,只要 C 无全零列,状态x(t) 就是完全可观的。,5)约当标准型判据,例9-13 判断线性定常系统的可观测性。,解:C阵不包含元素全为零的列,系统完全可观测,32, A 为 mm 的约当阵 J, 且1维m重根, 即:,只要约当块对应的C 的第一列不是全零列,状态就完全可观。,例9-14,C阵的第一列非零,系统状态完全可观测.,33,只要每个约当块对应的第一列 线性无关,则状态完全可观。, A为J 阵,注:输出的维数q i 所对应的约当块的块数时,系统可能可观; 输出的维数q i 所对应的约当块的块数时,系统一定不可观。,34,例9-15 判断已知系统的可观测性。,所以,该系统状态 完全可观。,35,(1),以上两个矩阵元素不全为零,系统可观。,解:,第一个J块对应的第一列元素为零,系统不可观。,(2),解:,课堂练习试判断下列系统的可观测性。,36,则,一定可观,6)能观标准型,37,9-1-7 可控可观性与传递矩阵的关系,1) SISO系统,c(sI-A)-1 不存在零极点对消 可观,由c(sI-A)-1b导出的传递函数不存在零极点对消 可控可观,(sI-A)-1b不存在零极点对消 可控,思考题:研究下列系统可控性、可观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1),可控不可观,(2),可观不可控,(3),不可控不可观,38,多输入系统可控 (sI-A)-1B的n行线性无关,多输出系统可观 C(sI-A)-1的n列线性无关,例9-16 确定已知系统的可控可观性。,解:,三个行向量线性无关, 故系统可控。,2) MIMO系统,39,三列线性无关,故系统可观。,注意:多输入系统的可控性与(sI-A)-1B中有无零极点对消无关; 多输出系统的可观性与C(sI-A)-1中有无零极点对消无关。,c(sI-A)-1 存在零极点对消 不完全可观。,40,1 非奇异线性变换的不变性,变换前后,系统特征值、传递矩阵、可控性、可观测性均不变。 证明:非奇异变换的不变性,(P特征向量构成),9-1-8 非奇异线性变换的不变性,1)特征值不变性,41,2) 传递矩阵不变,3)可控性不变,4)可观测性不变,同理可证:,42,令 整理:,2 化可控系统为可控标准型 Ac,43,即:,即 为可控性矩阵的逆矩阵的最后一行,44,的计算方法:,(2)计算可控性矩阵逆阵 ,,(3) 取 的最后一行构成行向量,(4) 构造P阵,(5)求 即将非标准型可控系统可控标准型的变换矩阵。,(1)计算可控性矩阵,45,例9-17 将状态方程化为可控标准型。,解:,系统可控。,46,若有:,1 定义 考虑系统:S1,9-1-9 对偶原理,S2,则称系统S1和系统S2互为对偶系统 。 其结构图如下:,或:,47,将其化为可观测标准型的问题,即对偶系统一定可控:,将其对偶系统化为可控标准型,便可获得可观测标准型。,对偶系统化为可控标准型的问题。,(2) 互为对偶系统的特征值相同 3 对偶原理应用化可观测系统为可观标准型 设SISO系统可观测,动态方程为:,2 对偶系统的性质,48,基本思路:,可观,但非可观标准型,系统S1,系统S2,可控,但非可控标准型,系统S3,其中:,系统S4,其中:,即对S1做PT变换,49,计算步骤:,1)列出对偶系统的可控性矩阵S1 (原系统的可观性矩阵V2),2)求,3)取出 的第n行 vn 构造P阵,4)求,5)利用对偶原理获得原系统可观测标准型,即 引入变换 将对偶系统化为可控标准型,50,9-1-10 线性离散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略),51,本节小结: 主要内容:可控可观的概念(包括离散系统); 可控可观性判据(包括离散系统); 线性变换:化系统为可控标准型、可观标准型; 对偶原理。 本节重点:可控可观性判据,52,9-2 线性定常系统结构分解(略),53,9-3 反馈结构与极点配置,9-3-1 常见的反馈结构,(1)状态反馈 即将状态变量引到输入端:,引入状态反馈后闭环系统状态方程:,考虑n阶线性定常系统,输出方程不变,传递函数矩阵,注意K的维数。,54,(2)输出反馈,1)输出反馈至状态微分 原系统:,引入输出反馈:,传递函数矩阵,2)输出量反馈至参考输入 引入输出反馈:,动态方程:,思考:H、F的维数,qx1,nx1,nxq,px1,pxq,55,三种反馈比较:,系统矩阵:A- BK,pxn,SISO:K为1xn的行向量 K=k1 k2 kn,系统矩阵:A- HC,nxq,SISO:H为nx1的列向量,系统矩阵:A- BFC,pxq,SISO:F为标量,56,A- BFC B C | I-(A-BFC)|=0,A B C | I-A|=0,A- BK B C | I-(A-BK)|=0,A- HC B C | I-(A-HC)|=0,状态反馈:完全表征系统动态行为,信息量大,可在不增加系统维数 情况下自由支配相应特性。 输出反馈:仅利用状态变量线性组合进行反馈,信息量较小,所引入的补 偿装置使系统维数增加,且有时难以得到所期望的响应特性。 若令K=FC则状态反馈与反馈至输入端的输出反馈等价。,所以状态反馈功能更强。,若已知F,必有一个K与之对应 若已知K,不一定有F与之对应,三种反馈结构比较小结,57,9-3-2 反馈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对可控、可观性的影响,定理1 引入状态反馈,,系统的可控性不变, 但可能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定理2 输出到状态微分的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 但可能改变系统的可控性。,定理3 输出至参考输入的反馈,,既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 也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58,故原系统可观测,引入状态反馈:,其中:,引入反馈后的系统矩阵:,引入反馈后的可观测性:,故不可观,可观性改变的原因:,解:原系统可观性矩阵:,例9-22 已知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引入状态反馈K=0 4,分析其可观性.,状态反馈产生了零极点对消。,59,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都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镇定通过引入反馈,使反馈后的闭环系统稳定。 状态反馈的镇定问题:,对于,如果存在状态反馈矩阵K,使通过状态反馈 u=v-Kx 构成的闭环系统的 系统矩阵 (A-BK) 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称系统实现了状态反馈镇定。 定理4 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不可控部分的特征值都具有负实部时, 系统是状态反馈可镇定的。,2)反馈结构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例如,不可控子系统的状态方程为,特征值为1=-1, 2=-3, 没有正实根存在,故能通过状态反馈使其镇定。,60,状态反馈不影响不可控子系统的极点。,证明:设(A,B)不完全可控,通过结构分解(非奇异线性变换),状态反馈矩阵为:,引入反馈后,系统矩阵:,反馈后系统特征方程:,61,极点配置利用状态反馈或输出反馈使闭环极点位于所希望的位置。 极点配置的目的改善系统的性能。 基本问题:,1)实现极点配置的的条件; 2)极点配置的算法如何求反馈矩阵。,(1)实现极点配置的条件 定理5 用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要条件是被控系统可控。 定理6 用输出至状态微分的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要条件是 受控系统可观。 说明:对于反馈至参考输入端的输出反馈,通常不能实现任意配置 极点。,9-3-3 SISO系统的极点配置,62,以状态反馈矩阵K的求法为例来介绍算法 基本思路:求反馈矩阵K,使闭环系统极点为希望极点1,2 , n 即求K,使下式成立:,1 设但输入系统为可控标准型,即:,则,(2)SISO系统的极点配置算法,63,64,2 设系统 (A, b) 可控,但不是标准型,处理方法,直接求解 借助于线性变换,下面介绍第二种方法的计算步骤 1)求出原系统特征多项式,2)求出希望的特征多项式,4)求变换矩阵PP-1变换把 (A,b)化为可控标准型,其中P1是,的最后一行,5)求状态反馈阵K,65,求状态反馈向量K,使闭环特征值为,解:系统可控性矩阵:,系统可控,故可以通过状态反馈实现任意极点配置,方法1 直接法: 希望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例9-23 已知SI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66,比较系数得:,解得:,即,67,方法2 线性变换法: 被控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希望特征多项式:,于是,可控性矩阵,68,绘制状态变量图,原系统:,状态反馈:,69,3 已知被控系统的I/O描述(传递函数或微分方程),一般方法:先列写状态空间表达式,再求状态反馈 (能控标准型实现较为简单),例9-24 设受控系统传递函数为,试用状态反馈使闭环极点配置在-2,-1+j,-1-j,解:系统为SISO系统,其传递函数无零极点对消 故该系统可控可观,可实现任意配置极点。,可控标准型实现:,70,引入状态反馈后的系统矩阵:,引入状态反馈后的特征方程:,希望特征方程,对应系数相等:,71,状态变量图:,思考:1)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可控可观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2)能否通过输出反馈实现该极点配置?,72,考虑SISO系统,是可控的,但不是标准型。,为可控标准型,线性变换前后系统传递函数不变,故受控系统的传递函数为,(3)状态反馈对传递函数零点的影响,73,引入状态反馈,闭环系统,相应传递函数,74,比较反馈前后系统的传递函数: 状态反馈只改变系统极点,不改变系统零点; 当希望极点与原系统的某些零点相同时,Gk(s)有零极点对消, 可观测性不能保证。,75,9-4-1 全维观测器及其设计 全维n维(n个状态变量全部重构) 状态观测器利用被控对象的输入量与输出量来重构系统状态。 目的用观测器重构的状态代替被控系统的状态,实现状态反馈。 (1)全维状态观测器构成方案 设被控对象动态方程为:,若实现状态反馈,而有些状态变量不能或不易引出时, 利用计算机模拟与被控对象完全相同的动态方程,9-4 状态观测器及其设计,工程实现状态反馈的关键:状态可测,即可获得各状态的信息。,状态观测器,76,模拟系统,固有系统,状态反馈,由状态方程的解:,比较:输入引起的部分相同,但由初态引起的部分与x(0)有关,故有:,2)系统(A,B,C)在实际模拟中一定存在误差。,关键:,问题:1) 的初始状态只能是估计,一定会存在误差;,重构状态,77,状态观测器,固有系统,状态反馈,_,解决问题的思路: 调整 使之=x(t),利用反馈概念:当给定输出偏差,通过调整环节使偏差 当偏差=0时,输出=给定,解决的方法:以y(t)为给定,,为反馈信号,通过选择合理反馈矩阵H,配置观测器的极点,,从而使 迅速跟踪x(t)。,78,全维观测器的方程,观测器系统矩阵,观测器分析设计的关键问题:,在 的情况下,保证,观测器存在条件,(2)全维观测器的分析设计,由观测器方程和被控系统方程,欲使,只要(A-Hc)的特征根具有负实部。,解得:,79,H的选择(A-HC)的极点位置,过大:实现困难,噪声加剧,过小:速度慢,一般要求观测器的响应速度要比状态反馈系统的快些,但衰减不能过快。,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一般步骤: 1)判断系统的可控可观性; 2)确定观测器的极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