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_第1页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_第2页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_第3页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_第4页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编写报告指出,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不同步复苏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仍面临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继续执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增速较高,但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风险,普遍收紧了宏观经济政策。2011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各方应加强政策协调,努力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或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关注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风险。报告指出,2010年,受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金融交易总体上趋于活跃,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回暖。主要发达经济体仍然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重要性又有所上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受到一定影响,全年美元总体上走强,短期利率稍有回升,主要股指上涨,黄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报告认为,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政府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在外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今后,中国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畅通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境外主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二一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二一一年三月目录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三、国际贸易明显回暖四、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五、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三)2011年全球有望迎来更稳固复苏(四)加强全球政策协调,维持可持续复苏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一、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和格局(一)伦敦、纽约和东京仍是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上升(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三)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全球债券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四)全球股票市值继续回升,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五)伦敦、纽约是世界黄金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黄金交易量上升(六)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保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二、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一)美元对欧元、英镑先强后弱,总体走强,但对日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二)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下降(三)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四)全球主要股指走势分化(五)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六)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品种价格创阶段或历史新高三、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二)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三)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四)加强对冲基金监管(五)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六)改革薪酬制度(七)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四、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第三部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深(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期货市场(四)外资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五)外资对境内上市企业的并购情况(六)外资对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三)中资企业参与境外期货市场的情况(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五)社保基金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六)境内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二)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附录: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专栏专栏1.1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专栏1.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专栏1.3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专栏2.1低碳金融专栏2.2商品指数及指数化投资专栏2.3中国金融管理当局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专栏2.4金融消费者保护专栏3.1全国银行间市场推出贷款转让交易专栏3.2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最新进展专栏3.3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不平。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在风险与冲击中继续复苏,通缩风险逐步缓解,但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美国和日本继续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美、欧、英、日央行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但同时也面临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多国中央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结构性通胀风险。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将继续拉动全球复苏,各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基础更加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资本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可能加大。为进一步巩固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各国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或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时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改变全球经济不平衡运行的基础。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10年的美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但增速有所放缓,在个人消费支出增速有所提高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商品和服务逆差继续扩大。2010年各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7%、1.7%、2.6%和2.8%,全年增长2.8%。尽管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长更为迅猛,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全年贸易逆差5157亿美元,比上年扩大1293亿美元。美国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继续在高位徘徊,表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美国失业率先是从1月份的9.7%升至4月份的9.9%,其后回落至6-7月份的9.5%,之后失业率再次回升,11月回升至9.8%的水平,12月失业率则又大幅回落至9.4%1。2010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1.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8%,通缩风险正在持续缓和。2011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态势,但居于高位的失业率、依然庞大的财政赤字、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对其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12010年12月,美国因失业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人数当月新增22.8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这是导致美国12月失业率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虽然遭遇了债务危机的挑战,2010年欧元区经济仍继续温和复苏,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私人消费比较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各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0.4%、1.0%、0.3%和0.3%,全年增长1.7%。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欧元区贸易顺差7亿欧元,比上年减少159亿欧元。欧元区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高位,10月失业率升至10.1%,创欧元区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1-12月失业率小幅回落至10.0%。2010年,欧元区消费者调和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升2.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HICP同比上升1.0%,从目前情况看,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但由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限制消费增长,出口增长放缓可能影响其产出,加之进一步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其2011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得益于商业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拉动,2010年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2010年各季度英国GDP环比分别增长0.3%、1.1%、0.7%和-0.6%,全年增长1.4%。2010年,英国经季节调整的贸易逆差为389亿英镑,逆差比上年扩大115亿英镑。2010年,英国失业率在7.8%-7.9%之间波动,总体依然处于高位。2010年,英国CPI同比上升3.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上升2.9%,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2011年的英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但紧缩的信贷环境将限制国内消费增长,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以及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复苏进程。(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日本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在政府刺激政策和外部需求带动下,日本经济2010年初出现温和复苏势头,企业活动有所回暖,出口增长迅速。二季度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以及私人消费疲软和通货紧缩压力影响,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1.5%、0.5%和0.8%,四季度环比下降0.3%,全年增长3.9%。经常账户顺差保持较快增长,累计顺差额为17.0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28.6%。日本各季度平均失业率分别为5%、5.2%、5.1%和4.8%,与2009年基本持平。受蔬菜和香烟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物价上涨率由负转正,10月和1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2%和0.1%,12月物价水平与上年同期持平。2011年日本经济的外部风险尚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部需求的恢复对日本经济走上持续自主复苏道路尤其重要。(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中,中国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3%;印度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4%;巴西实际GDP比上年增长7.5%,为25年来新高。据IMF预测2,新兴亚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增长9.3%和5.9%;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增长4.2%,其中,俄罗斯增长3.7%;非洲、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在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市场经济体受到物价上涨和短期资本流入的困扰。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通胀控制力度,防止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专栏1.1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IMF改革G20多伦多和首尔峰会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2010年6月和11月,G20领导人峰会分别在多伦多和首尔召开,表明G20正在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G20多伦多峰会在当时世界经济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复苏基础脆弱的背景下召开,重点讨论了如何确保全球经济复苏不受中断的议题。峰会强调,各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峰会同时在缩减各国财政赤字、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达成共识。G20首尔峰会达成了以下主要共识:一是承诺加强20国集团作用,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二是承诺提高汇率弹性,克制竞争性货币贬值;三是承诺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尽快落实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低估国转移6%以上;四是首次将发展问题作为会议主题之一,通过“首尔发展共识”和跨年度行动计划,同意将发展问题列入20国集团峰会的长期议题。这标志着G20集团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投入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从根本上缓解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IMF改革IMF是一个以份额为基础的机构,份额改革对于提高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200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批准对该机构进行治理结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新兴(300098)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发言权,并使得成员国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更好地反映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权重和作用。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至少5%以上。根据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目标和G20各成员国领导人的要求,2010年11月5日,基金组织执董会建议基金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基金组织份额与治理改革的决议。该项改革计划将会使总份额增加一倍,份额比重大幅调整,具体内容包括:1、总份额从约238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到约4768亿特别提款权;2、超过6%的份额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3、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最贫穷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比重予以维持。改革完成后,中国将成为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基金组织份额最大的十个成员国中将有四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此外,根据建议,欧洲国家将在基金组织执董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董会的代表性。2010年12月15日投票截止时,对“份额和治理改革决议”投赞成票的理事占到总投票权的95.3%,超过了所需要的85%多数票。在基金组织理事会批准这项决议后,各成员国将进行拟议的增资和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各成员国希望在2012年10月理事会年会之前完成这一工作。二、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10年,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特别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普遍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还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则在经济强劲复苏同时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普遍采取调高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敲响了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警钟,在美、日等国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多数国家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大幅削减财政开支。(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1、美联储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2010年上半年,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为了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积极探索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退出方式,于2月19日宣布将再贴现率由原来的0.5%上调至0.75%,并从3月18日起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28天调整至隔夜。危机期间美联储创设的大部分非常规信贷计划工具于2月1日之前到期终止。定期拍卖便利(TermAuctionFacility,TA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ermAsset-BackedSecuritiesLoanFacility,TALF)也分别于3月8日和6月30日到期退出。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居高难下,美联储逐步放慢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在9月21日的声明中,美联储表示准备在必要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放松货币政策的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并促使通胀逐步达到与目标相一致的水平。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决定于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此外,为了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元短期融资市场的紧张状况,5月份美联储会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日本银行重建临时性的美元流动性互换便利,阻止流动性紧张局面向其他市场蔓延。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所放缓,加之目前通胀压力不大,预计美联储会将目前的利率水平继续保持较长一段时期,并将继续执行QE2的计划。如果美国经济未来复苏进程加快,联储也有可能逐步缩小QE2的实施规模。2、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由于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指数仍处于相对低位等原因,2010年,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1%的水平不变。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欧元区各国国债利差呈现扩大趋势的背景下,欧央行3月25日决定对贷款操作中所接受抵押品宽松标准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1年。为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央行5月10日宣布,将买入欧元区政府债券,这也是欧央行首次购买政府债券。5月6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将采取一切办法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实现财政整固。由于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上调了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期与经济增长预期,但也同时表示经济下行风险同样存在。12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欧央行将对银行业的特别救助措施再延长3个月(该项措施原定于2011年初结束)。2011年,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转变,或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增加,一贯重视物价稳定的欧央行可能开始加息。3、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尽管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但考虑到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及财政紧缩政策可能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2010年,英格兰银行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0.5%不变,同时继续维持2000亿英镑的量化宽松规模。9月9日货币政策例会后,英格兰银行表示,目前英国经济存在重大风险,应做好两方面的应对准备。一方面,通胀长时间高于目标水准有可能推高通胀预期;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无法充分增长,导致中期CPI远低于目标水准,多数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进一步推出货币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增大。尽管如此,鉴于其后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在其后的三次货币政策例会上,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不变。4、日本银行恢复执行零利率政策,并加大数量宽松力度。2010年初,日本银行继续维持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0.1%的水平不变,并推出多项新的数量扩张工具,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3月日本银行决定将其在2009年12月推出的一项10万亿日元规模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扩大一倍,期限延长三个月;5月又推出一项名为“加强经济增长基础的资金供给措施”的资金援助计划,允许合格私人金融机构向日本银行申请总额不超过3万亿日元、期限不超过一年、利率在0.1%的贷款。由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减弱迹象,日本银行在10月初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下调至0-0.1%的区间内,并创立总额为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鉴于日本经济在2011年继续低迷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日本银行的零利率和数量宽松政策将继续保持。5、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2010年,为了应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调高基准利率等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5个基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印度储备银行6次加息,分别将回购和逆回购利率提高150个基点和200个基点至6.25%和5.25%;巴西央行分3次将基准利率由8.75%上调至10.75%,并在12月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大规模收缩信贷,回收流动性。专栏1.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国债购买计划,在国内和国际都引起了广泛反响。1、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特点。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恢复金融市场功能和避免经济衰退这一“急症”,此次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失业率过高的“沉疴”。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当前的最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难下。几乎半数以上的失业人员超过六个月没有工作,更多的工人处于半就业状态,且目前的经济复苏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每月大约85000个岗位)不足以使失业率在未来明显下降,“高失业率,尤其是长期性的失业不仅将给失业者及其家庭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高失业率还将导致消费支出下降,进而影响复苏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则明显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水平,并且在持续降低。政策工具主要是购买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执行过程中创新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多渠道买入了各种金融资产,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资产抵押债券。在此次政策操作中,美联储将回归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即只买入国债,但与危机前相比,所购国债基本为中长期,期限集中于2.5年至10年之间(占比为86%),这反映了美联储一方面希望能够显著降低中长期利率,同时也为未来的政策退出留有余地。从实施方式上看更加谨慎。由于对量化宽松政策这一非常规政策工具运用仍缺乏经验,并且各方争议很大,与上次相比,此次操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规模,总量远小于第一次,并在比市场预期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实施。同时美联储还承诺“根据新的信息定期评估证券购买和总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反响。早在酝酿之初,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就已经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对意见:一是会引起通货膨胀,例如堪萨斯城联储行长赫尼希(Hoenig)认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提高市场的长期通胀预期,最终引发的通货膨胀程度难以预料,从而增加经济失衡风险。二是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许多专家指出,上一轮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就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尽管“目前正在上涨的特定资产价格与上次不同,但令人担忧的是,泡沫破裂之时出现破坏性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却是类似的”。三是无法起到刺激作用。费城联储主席普罗索(Plosser)和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柯薛拉柯塔(Kocherlakota)都认为,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目前大公司现金充裕,增加的“新钱”不会刺激它们增加投资,而现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受制于银行系统不健全,仍然难以获得资金。此外,还有一些专家担心会造成未来的政策退出更加困难,如果此次政策无法发挥作用,会严重影响联储信誉,缩小未来的政策反应空间。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社会也受到广泛非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认为,这将使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短期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可能产生不稳定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政策是“靠人为压低汇率来刺激出口”,是“短视的,最终会损害各方利益”,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指出,这将导致国际失衡扩大,甚至引发货币战争。俄国财政部副部长德米特里潘金表示,“美联储的行为可能导致新的金融泡沫,并使汇率失衡,这种措施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新兴经济体”。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说,“从美联储作出的决定中,我看到了更多风险和全球经济滑出正轨的更大可能性”。南非财政部长普拉温戈尔丹说,这一政策“损害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努力捍卫的多国合作精神,也违背了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精神”。(二)各国财政政策取向出现一定程度分化1、美国推出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加重财政负担。2010年,美国政府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疲软的经济。美国政府在继续执行2009年初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为了增强经济复苏动力,又于2010年9月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新的计划包括一项约500亿美元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及扩建计划,以及一项总额约2000亿美元的重大减税计划。美国财政赤字依然处于高位。截至9月结束的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规模虽然比上一财年下降8.6%,但仍处历史高位,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8.9%,低于2009财年的10%。62011财年的前三个月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联邦财政赤字总额达到3708亿美元,同比增加3.1%。7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公共债务的继续上升。截至2010年9月末,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余额达到13.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62%,高于上年的53%。近年来,美国国会设定的公共债务限额已多次上调,最近的一次上调发生在2010年2月,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公共债务限额由之前的12.4万亿美元上调至14.3万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美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距离上限仅3000亿美元。由于政府实施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赤字仍将保持高位。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显示,这一数字在2011财年将达到1.56万亿美元,9美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将进一步上升,巨额政府赤字和债务将在长期内影响美国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加大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2、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以改善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赤字保持高位。据IMF的估计,2010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5%,高于上年的3.1%;法国的占比为8.0%,高于上年的7.6%;英国的占比为10.2%,与上年的10.3%基本持平。10这三个欧洲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欧盟规定的3%上限。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由于财政赤字水平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公共债务不断累积,主权信用多次被国际评级机构降级。希腊和爱尔兰因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而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和疲弱的经济使得多数欧盟国家面临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财政安全的两难,许多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以改善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德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在2014年前将财政支出削减约800亿欧元的计划,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财政紧缩计划。法国政府也宣布在未来3年内将削减45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希望到2013年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3%范围内。英国政府6月公布紧急预算报告,内容主要是通过征收银行税和上调增值税等措施提高税收,通过上调退休年龄和冻结公共部门工资等措施大力削减公共开支。意大利政府也宣布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等方式,在2011和2012财政年度削减240亿欧元公共开支。3、日本政府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2010年3月,日本国会批准了总额高达92.3万亿日元的2010年度财政预算,创下日本财政预算史上的资金额之最。为应对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日本政府在创纪录的预算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力度。2010年8月30日,日本政府决定推出一项总和约为9200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措施,核心是延长节能家用电器和住房的购置补贴有10年效期限,措施还包括为年轻求职者提供帮助,鼓励投资于环境友好型行业,以及为小企业提供援助等。为避免日本经济出现二次衰退,2010年10月8日,日本政府又宣布一项规模达5.1万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方案内容涉及了促进国民就业、增加民众福利支出、扶持小企业发展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还划拨870亿日元用于开发稀土等战略材料。日本中央政府2010财年的财政预算赤字为23.65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约为5.2%;债券依存度为48%,高于上年的37.6%;中央政府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为134%,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12根据日本政府2011财年预算案,2011财年,日本中央政府财政预算总额达92.41万亿日元,赤字将达22.75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预计为4.7%;债券依存度为47.9%,基本与上年持平;中央政府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为13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134、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由于经济复苏强劲以及通胀压力上升,2010年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已逐步停止2008年以来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内需措施,如降低消费税、财政补贴等,逐步将财政支出恢复到正常合理水平。例如,印度财政部提升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率,调升原油、汽油、柴油和其他炼化产品的基本关税等,计划在2011财年将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10财年的6.9%降至5.5%。俄罗斯计划在2011年底前缩减11-20%的政府官员数量,以削减政府支出。巴西也通过减少预算、提高关税等手段控制财政赤字膨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不同步,导致两者宏观经济政策不同步,发达国家保持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鉴于经济复苏不同步的趋势在2011年仍将延续,各国经济政策能否加强协调,已成为决定世界经济稳健复苏的重要因素。专栏1.3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凸显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财政可持续问题。希腊、爱尔兰这两个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接受国际资金援助,葡萄牙、西班牙等多个欧元区国家面临着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也受到质疑。1、本次经济金融危机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危机前部分发达经济体财政收支(特别是与老龄化相关的支出)的不匹配已经潜藏了财政不可持续风险。本次金融危机使政府债务快速上升,并使该问题浮出水面。危机后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均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财政赤字增大,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对金融部门的救助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而财政收入则由于经济收缩而出现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收缩而导致占比的基数缩小。2、2011年公共债务仍将继续膨胀。到2011年底,预计发达经济体总公共债务/GDP平均将2007年上升30%,其中受危机打击较大的国家升幅更大,美国上升超过50%,西班牙上升80%,英国几乎将翻番,爱尔兰则将为原来的三倍。14公共债务的膨胀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经济下滑导致财政赤字的周期性增长;二是预计金融危机将使许多国家潜在产出水平降低;三是有些国家金融系统仍然脆弱,需要继续救助。3、国债投资者结构和国债期限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一般而言,非居民持有国债越多,其财政越不稳定。在发达经济体之间,非居民持有国债的占比差异较大,奥地利、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荷兰、法国、比利时、新西兰、意大利均高于50%,德、美接近50%,英国则小于30%,而日本和加拿大的财政赤字几乎全部依靠国内融资来解决。此外,国债的期限也影响财政的稳定。期限越短,政府不得不进行越多的滚动融资,财政越不稳定。据BIS2010年5月的估计,危机14转引自BISAnnualReport2009/10。后的债务期限比危机前缩短了。预计由于投资者逐渐意识到长期国债投资风险较大,国债期限可能继续变短。三、国际贸易明显回暖2010年国际贸易形势明显好转。国际贸易量大幅回升,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国际贸易价格有所反弹。主要经济体再平衡过程进展缓慢,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有所上升。2010年国际贸易大幅回升。据IMF估计,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上涨12%,为近十年来最大涨幅;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8.3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相当于全球GDP的29.6%,高于上年的27.3%,显示国际贸易有所恢复,但全球贸易总规模仍低于危机前的最高水平16。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国际贸易价格有所反弹。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强劲,而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原油、金属等主要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2010年上升明显。然而,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导致全球制成品需求恢复受到制约,制成品价格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初级产品。根据IMF估计,2010年原油和非能源初级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23.3%和16.8%;全球制成品平均价格上涨3.1%。国际贸易结构有所变化。由于商品贸易的强劲恢复,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下降。据IMF预计,2010年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20%,略低于2009年的21.8%和近十年21.4%的平均水平。随着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回升较快,商品贸易中燃料和矿产品的占比继续上升,制成品的占比继续下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均出现显著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上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IMF估计,2010年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1%,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11.9%;由于经济复苏更为强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进口增长10.1%,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长14.3%。主要经济体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仍然持续,再平衡过程进展缓慢。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总体上保持较大规模逆差,但逆差规模缩减。其中,欧元区由逆差转为小幅顺差;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总体顺差小幅上升;但美国逆差规模大幅回升,幅度在20%以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仍保持经常账户总体顺差,顺差规模较上年小幅减少;石油输出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较上年增长了68.2%。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有所上升,贸易争端不断。受金融危机影响,重商主义思想在欧美有所抬头。贸易保护形式更为多样化,规则博弈、汇率争端、环保壁垒成为2010年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基数效应,2011年国际贸易增速可能不及2010年,但2011年在国际市场需求继续恢复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贸易规模有望超过此次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四、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据IMF估计,2010年全球资本净流动规模为12575.3亿美元,增长12%。(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19流动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1月的估计,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大幅下降后,2010年全球FDI将比2009年微幅上升1%,达到11220亿美元。结构方面值得关注的主要特征有: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FDI的强劲增长抵消了发达国家FDI流入的减少,流向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FDI首次占据了全球的一半以上。流向发达经济体的FDI继续紧缩,为5266亿美元,比2009年的5659亿美元下降6.9%;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显著复苏,为5248亿美元,比2009年4783亿美元上升9.7%;流向东南欧和独联体的为705亿美元,比2009年的699亿美元上升0.8%。分季度来看,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波动特征明显。2010年各季度的全球FDI季度指数20分别为107.7、82.5、121.0和105.3。(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各季度总发行分别为22490、16640、19340和17070亿美元;净发行分别为5950、1110、4890和2930亿美元,全年净发行债券14880亿美元,较上年大幅下降46%。欧洲发达经济体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债券发行则较为平稳。20该指数基于67个国家和地区的季度FDI流入数据计算而成,这些国家的FDI占据全球FDI流动总量的约90%。该指数以2005年各季度FDI流动平均值为100。21国际债券发行及下文的银行跨境借贷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QuarterlyReview相关各期。(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2010年一季度,银行跨境借贷结束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连续5个季度的下跌势头,增加6700亿美元。但在第二季度,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银行国际借贷收缩了70亿美元。第三季度又重新扩张,新增借贷6500亿美元,银行跨境借贷余额达到3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一季度末的36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低约5万亿美元。2010年前三季度新增跨境借贷13130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收缩了19070亿美元。从资金流向来看,资金从增长缓慢的成熟经济体流向高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太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五、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2011年,全球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高速增长的不同步复苏格局。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复苏势头进一步确立,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同时,2011年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一些不容低估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在各国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不同步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势头有所巩固。1、新兴经济体延续强劲增长势头,继续拉动全球经济复苏。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对全球增长贡献度达到46%;预计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6%和6.1%,增速均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以上。新兴经济体增长的自我可持续性增强。新兴经济体较为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经济的下滑,其强劲复苏也更少地依赖外部需求。新兴经济体的经常帐户盈余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1.1%。这表明,相比危机之前,新兴经济体的内需在全球增长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极端动荡逐渐消退,信心有所恢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减弱,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信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部分业务重新开始扩张,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对非常规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所下降。3、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和家庭部门经济活力有所恢复,通货紧缩风险下降。在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压力部分转移至公共部门,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将有所改善。在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推动下,通货紧缩预期下降,资产价格出现反弹,有望刺激私人投资和家庭消费的增长。4、全球制造业有望较快扩张,发达经济体产出缺口收窄。随着金融和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全球的制造业生产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有望加速。2010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5%,为6个月以来最高点,连续18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预示着全球制造业仍将持续复苏。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稳步迈向正常化。根据世界银行估计,高收入国家的产出缺口(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在20112012年间将明显收窄。5、全球的政策环境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强的刺激力度,政策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复苏动力不强、通胀率较低、失业率保持在高位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国家会维持减税措施,这些刺激政策的累积效果有望进一步显现。(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全球经济复苏还面临着不少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全球复苏不同步背景下的政策协调难度将会增大。1、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鉴于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出现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受阻,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宽松政策的延续和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对抗下行风险,但对经济已完成反弹的发展中国家会造成较大影响,抵消其政策退出效应,一些国家面临信贷扩张、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些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政策仍不容忽视。2、全球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风险。2010年9月,国际大宗商品CRB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高盛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将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触及125美元/桶。能源价格坚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提升农业生产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