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doc_第1页
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doc_第2页
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doc_第3页
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doc_第4页
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谐社会的议论文和谐社会议论文: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分析摘要:农民拥有利益表达的“话语权”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与重要表征。但当前农民仍然没有与其他阶层一样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农民话语权在制度内缺失的某种回应。文章以此为逻辑起点,探索农民话语权缺失的根源,并提出对策性思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话语权;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一项全局性重大任务。和谐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只有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其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话语权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理应得到法律的许可和社会的承认。然而,近几年出现的农民集体上访、静坐等方式伸张利益诉求的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话语权在制度范围内的不足甚至缺失,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掣肘因素。因此,在建设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探求农民“话语权”缺失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维护农民话语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话语权是指公民运用媒体或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渠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1农民话语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考察农民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农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是否具有利益表达的机会与机制,其利益表达是否得到社会的重视。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从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从表面看,有没有话语权是指一个人、一个群体能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其实质则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能否维护其合法权益,能否争得做人尊严的重要标志。这是取得其它权利的基础,同时又在制定各种活动规则、参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其直接决定了个人和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获得或所追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一个真正和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话语权。然而,我国农民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一方面表现在改革中的既得利益主体为了维护本身已取得的既得利益,肆意曲解国家政策,极力压缩农民参与空间,非法侵蚀农民正当利益和封堵农民诉求言路,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民主意识得不到伸张,正是这种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了农民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总是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急于诉求自己苦衷和利益的言路不畅:首先是我国每年召开的“两会”,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人数与农民在国民总数中的比例并不相称;其次是在一些地方原本属于农民利益“代言人”的村委会的职能日益行政化,不能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再次是信访制度的不足。现在的许多信访部门,不是对农民的上访漠不关心、无所作为,就是大多流于形式,异化为政府管理的职能部门;最后是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其大都在城市,而且无论是报纸的版面还是广播电视的节目,绝大多数是面向城市居民的,相比之下很少听到穷乡僻壤农民的声音。正是由于农民们缺少自己有组织、有力量、掷地有声的“代言人”,才造成在公共决策中缺乏发言人,其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维护。因此,对于农民群体来说,当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公正观念受到侵害或威胁时,他们必然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如果这种表达方式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就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正如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所指出:“那些本身不具有影响决策者的途径和资源的集团,只能使用争取同情和支持的非常手段。”3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因此,只有维护农民话语权,充分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广泛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石。同时,农民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通过这个平台寻求最大化的彰显和表达机会,为自身赢得应有的“国民待遇”,并由此获得自身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因而,从这一点来说,维护农民的话语权是农村和谐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内容承载。二、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制度性根源法律和制度是对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规定。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制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建构。制度在行动者之间分配权利,并塑造个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农民阶层失语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建构的结果。包括二元户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教育权等一整套法律和政治制度设计和安排还不够健全与完善,进而从总体上将农民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使农民这一阶层被社会边缘化,使其话语的正当性减弱,这是造成农民话语权缺失的根源。(一)现有户籍制度是农民“话语权”缺失的根本性因素自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户口登记条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身份差异开始产生并不断扩大,为了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采取的以农补工等一系列限制农民、保护市民的二元性政策,使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税费负担等方面始终处于极不公平合理的地位,脱贫的能力和致富的空间受到了严厉限制。农民被严格限制在狭小闭塞的土地上生活,人为的将其与现代城市文明、工业与商业文明隔绝开来。在限制了其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同时,造成了农民观念的狭隘与保守,也造就了农村的愚昧与贫困。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均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贫困人口3000万,这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属于绝对贫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进一步拉大,由1995年的2.8倍提高到了2002年的3.1倍。无疑,农民占了我国弱势群体的绝大多数,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这种相对贫困的经济状况,农民在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以我国媒体发展状况为例,无论是报纸的版面还是广播电视的节目,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媒体内容的城市化、都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开办对农节目的电视台只有总数的1%,而且节目播出时长、分布时段和都市节目相比,简直是昙花一现。”4如此现象继续下去,农民便会在心理上、感情上疏远、甚至排斥媒体,由此形成一个怪圈:本来迫切需要利用大众传媒赢得话语权的农民群体,却不愿、也不能利用传媒,最后导致自身无法在社会中发出声音,只能归于沉寂,失去了话语表达空间,成为大众传媒传播中的一个盲区。因此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凝固,实质上是对宪法赋予农民自由权利的剥夺,是农民长期陷入失语境地的一个制度性根源,也是当今中国农民问题日益尖锐的重要的症结所在。(二)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局促,使其在基本法律、制度与政策层面话语的空间狭小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其主要运作是通过人大代表参会议政来实现的。因此,人大代表的结构和组成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准确地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直接影响到人大制度职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人大代表选举中一直实行的是按比例原则配制选举权制度。1995年修改后的选举法将各级人民代表选举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数统一规定为41,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第一届有农民代表63人,占5.14%;第二届67人,占5.46%;第三届209人,占6.87%;第四届662人,占22.9%;第五届720人,占20.59%;第六届348人,占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合占23.7%;第八届280人,占9.4%;第九届240人,占8%。5农民人大代表的数量与农民的总人口相比显然是不对称的。由于农民们在立法和政策决策机构中,缺少自己有组织、有力量、掷地有声的话语权,才造成在公共政策决策和分配与再分配活动中缺乏主体性与公平。农民自身的利益得不到真正的表达与维护。与此同时,即使是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也难以保证他们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因为他们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乡镇村干部或是各种“能人”、名人,与广大的农民在利益、观点、想法上多有差异。由于农民在基本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层面话语权微弱,因此不少损害或忽视农民利益的政策、法律与制度由此得以通过。(三)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减压阀”缺位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运作模式。即在广大农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农民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总体来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但在实际运作中,本属于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一些地方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相反却成为了乡镇政权的“代言人”,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是“拿着村民发的工资,给乡领导干活”。一方面,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村级组织是最接近村民的组织,他的成员来自于农民,应该具有天生的“草根性”,并且按照法律规定在实行了村民自治以后的乡村关系,要由“领导”关系调整为“指导”关系。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行政性隶属关系并没有得到彻底抛弃,乡村两级政权关系表现出“准行政化”性质,与制度赋予的“草根性”严重背离,表现在:村级组织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政府任务;村级组织更多的是对上级政府负责,而不是对本村村民负责。即使是一些村民不欢迎或不符合本村实际的任务,村级组织更多的也是按上级意志完成,而不考虑和遵照村民的意愿;村级组织按政府的模式设置机构,成为一个微型政府,以致村委会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管不好,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要管。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代表机构的选举也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行为。由于村组法在村委会选举方面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且存在法律漏洞,即使是各省自行制定的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也有很多规定不合理、不规范,致使在实行运作中,从选举委员会产生到候选人的提名,以及代票、流动票箱、秘密划票和点票都存在着不规范现象。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使原本作为农民代表的村级组织缺乏权威,失去了政治信任。因此,农民在自身利益受损失时,原本可以向村委会反映的利益表达的制度化通道失去了功能,农民不得不选择集体上访的途径维护自身利益。(四)信访制度不能适应农民利益表达的要求信访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民意诉求机制,它肩负着百姓的利益表达和对公权力机构的监督职能。然而目前信访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适应农民利益表达的要求。首先,信访部门在国家权力的范围中并非处于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国家机关设置的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并不具有行政的职能和权力,也不是单独序列的国家机构,其处理信访事项的权能有限,不可以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负有一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办理的社会事情。就算对农民上访的一些突出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有心解决,却无奈权限的制约,而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其次,信访机构分散,效率低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其性质和职能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交叉,互相推诿,农民上访或信访至上级部门,往往被批下来或被推到其他部门,这种重复往来,形成恶性循环,办事效率低下,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往往悬而不决。最后,责任追究制度不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责任追究机制,尽管信访机构能够把信访事项转交给各职能部门处理,而且有关条例中赋予其相应的督办权力并有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但要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或者使信访机构的督办权真正强大起来而名副其实,还需时日。总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形成强烈反差。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只有维护农民的话语权,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三、当前我国保障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制度途径法律和制度是对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的不公正、不对称,表明制度与法律漠视并偏离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全体国民的价值追求,而当歧视成为一种制度,将社会群体进行刚性化分离时,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将出现问题,从而引发社会成员对制度设计的怀疑直至否定,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我国农民阶层话语权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制度设计层面出现较大偏差所致。因此,从这一层面出发,探索农民话语权回归的实现途径,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继续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话语权缺失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因此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根本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我国农村要通过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现代化,政府应当将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纳入到国家整体的社会流动,使农村人口的职业转移与居住变迁、社会地位变迁同步进行。要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和新体制,努力消除城乡权利不平等现象,从政策和法律上赋予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通过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调整制度,建立起支持农村、反哺农业、尊重农民、善待农民的制度支持体系,彻底消除长期以来城乡分制的“二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废除“城市优先”的错误理论指导,把政策的基准点放到城乡统筹兼顾、合理发展上;二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使他们享有自主择业、接受教育、平等交易、医疗保障、合理劳动权益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利,只有这样,农民的生活才能改善,政治地位才能提高,农民的话语权才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二)修改人民代表选举办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这一建议被普遍认为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立法博弈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公民平等权,并将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相关政治权力与立法保障。其具体做法是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关于城乡代表名额分配条款,逐步实现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从而实现农村选民选举权的名额回归;同时对农村人大代表的资格予以明确规定,其中纯粹的农民而非基层干部的代表人数应占农村代表总数的80%以上,以确保农村代表人数能确实代表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国家政治机构中的话语权加强,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村级组织的“草根性”针对目前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现象,迫于农村基层日益尖锐的干群矛盾和愈来愈大的农民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正努力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农村基层新的治理模式。其中,湖北省广水市和曾都区,其全面推进的村级选举的“两票制”和村级决策的“两会制”,具有制度创新的示范和先导意义。6除此之外,要进一步搞好村民自治,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培育自治观念,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建设,落实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这样,村民自治,农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四)改革现行信访制度,突出制度创新信访问题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依赖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与创新,所以我国信访制度改革与创新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与创新过程。鉴于信访制度和人大信访工作的现状,信访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和模式是: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加强人大信访机构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