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doc_第1页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doc_第2页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doc_第3页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doc_第4页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而成为语言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主流。该理论认为,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是语言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1。知识是有情境性的,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是在活动、情境和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的。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与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进步与发展的2,该理论着重强调了语言学习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一、 情境认知理论之要义有关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杜威和米德的实用主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学说和列昂节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他们强调知识是人参与集体活动时与他人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后经过斯楚昂3、萨奇曼4、瑞兹尼克5、柯什纳和惠特森6和乔纳森和兰德7等研究者的发展,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其要义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和学习情境诸特征上。1.知识的情境性和协商性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行动之中,当个体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商时,知识就产生了。同语言的发展相似,知识和能力是在真实情境下利用知识的活动中发展的。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8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情境性、应用性和互动性。2.学习的情境性和社会性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种境脉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9“学习既是个体性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10也就是说,情境学习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实践共同体中、在行动中、在合作中、在互动中、在反思中,协商和建构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身份的过程。3.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情境要具有真实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提供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方式的真实境脉;(2)提供仿拟通常的文化实践的真实活动;(3)提供接近专家的机会,观察专家的行为,模拟其做法;(4)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5)通过协作构筑知识;(6)借助反思形成抽象思维;(7)借助表达使知识清晰化;(8)在关键时刻提供“脚手架”;(9)对学生学习进行整合性的、真实性的评价。上述情境认知理论之要义对于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在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又要强调知识的运用,要建立有利于英语习得和认知强化的教学环境,而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二、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英语课堂是由一系列情境构成的,这些情境可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由教师安排的教与学的活动。这些情境既有教师教的情境,也有学生学的情境,还有师生互动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潜在智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真实性与虚拟性的统一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在真实情境下利用知识的行为中得到发展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而是英语教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因此,教学情境必须要真实且有效,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情境的真实性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自己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传授式教学把学生看作是从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不是从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中建构意义的人,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成了学生难以忍受的东西。学生在脱离情境脉络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是不具备实践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的学习情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工作情境的高度替代品,以及由视频或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等11。但是,由于学校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大部分学习还是在教室中、在教师设置的似真情境中进行,因而,这种“似真”的情境具有虚拟性。对于实在无法真实化而创设的模拟情境和虚拟情境,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再现生活的真实,反映学习的真实。要通过课堂教学情境把“学校学习”与“日常学习”联系起来,通过这个桥梁,做好两者之间的必要转化,即由日常学习上升到学校学习,并由学校学习向现实生活复归,从而到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真实性和虚拟性的统一。2.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通常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完成计划中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对课堂中即将发生的活动和达成的目标都进行预先的设计与勾画,因此,预设性和计划性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属性。但是,对课堂情境所作的预设和勾画只是一个蓝图,它应该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程序和步骤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知识是个体与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物及互动的产物,是由认知主体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积极构建的,学习是意义的协商与制定,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身份。英语教学过程不是单向授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过程,而是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互动建构和创生知识的过程。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学习和学习者的身份都是生成性的。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正是因为过分强调课堂的计划性,忽视课堂的生成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堂计划,即时创造,即兴修改教学计划,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和谐的课堂情境,避免“刻舟求剑”式的教条式教学,做到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效统一。3.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学习的建构性、学习情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学习情境的个体性。这是因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必然发生在个体的内部,并最终由个体来完成。同时,教师所创设的课堂学习情境无论多么真实,也毕竟是对自然学习场景的模仿,这种学习情境不可避免地同自然境脉中的学习相隔离,从而,这种学习情境具有了独特性、个体性。情境认知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意义制定是任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商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协商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创设的课堂情境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实践场,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让个体在设定的社会或物理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共同的情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协商和再协商知识的意义。4.即时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所具有的时间维度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即时性与连续性。一方面,短短几十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由某种确定的活动(单向的或互动的)或活动片段组成的,这是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一个个“瞬间”。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当学生自己不能提供完成任务的技能、策略和建立相关的联系时,教师要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而所谓的“关键时刻”就是这样的瞬间,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瞬间,适时介入,提供帮助,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课堂情境的瞬间稍纵即逝,因而,课堂教学又显示出其易变性,无数个这样易变的瞬间并不是间断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前承后继的、彼此之间具有联系的连续体。英语教师要善于把这个连续的瞬间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有联系的时间段、情境段,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参考文献1 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98.2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8(1): 10-41.3 schon, d. 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 11-23.4 suchman, l.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15.5 resnick, l. learning in school and outj.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8, 16(9): 13-20.6 ktrshner, d. & whiton, a. situated cognition: social, semiotic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13-32.7 jonassen, d. & land, 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m.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25-55.8 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与研究,2001(8):30-35.9 collins, a. cogn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echnical repo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