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doc_第1页
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doc_第2页
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doc_第3页
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doc_第4页
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是人性主导的技术 媒介环境学者芒福德、莱文森理论解析【摘要】媒介技术在影响人类的同时,促使们思考媒介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刘易斯芒福德和保罗莱文森对这个问题都有独特角度出发的思考芒福德认为媒介技术是生命生物意义上的延伸,从而将自然生命与媒介相连技术可以有利于人性,也可以不利于人性,互联网技术的文化编码是如胜,有利于人性,是对生命的复兴莱丈森也将媒介技术与生命相连,将人性与媒介进化结合思考芒福德和莱文森都对生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存在规律给予重视从媒介发展的角度讲,媒体不仅不能改变人性,还要依人性而改变,媒介作为人性主导的技术而存在【关键词】媒介环境;人性;媒介技术;小生境理论;媒介进化每种媒介诞生之初,都没有以大喊大叫的方式宣告世人。只是像一个沉睡的乖宝宝,在人类不知不觉中,悄无声息地就来到世间。然后,在成长中,轰轰烈烈地让人类发觉她的存在!让人类在惊艳的同时,惊觉、警觉。惊觉于:啊,媒介影响了我们人类!警觉于:啊,我们是否已经被媒介所改变?感叹于自身后知后觉的同时,人类自然开始了对媒介与人性关系的思考。关于媒介与人性二者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两位领军人物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和保罗莱文森(Paul1avinso)均有深邃的思考。之所以研究媒介环境学派这两位著名学者的思想,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媒介环境学重视媒介长效、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怀有深切的人文和现实关怀。因为怀有深切的人文和现实关怀,媒介环境学者思考媒介技术影响下的人类文化问题,思考媒介与人类的互动等宏观问题。虽然,按照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和其萌芽、成长、成熟过程的划分,芒福德是这个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而莱文森是活跃的第三代学者,两位著名学者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他们的媒介研究思想有相通之处,而且相通之处都指向了媒介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研究。其二是因为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可以拓宽国内传播学界的研究视野。媒介环境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视野。关注技术、媒介、文明、媒介、环境的演进,跨度大。媒介环境学派关注的是宏观的媒介环境,不是眼前那一点点媒体的运行规律,有助于我们拓宽历史和人文研究的视阈。媒介环境学者思考问题的宏观性和跨度同时决定了媒介环境学派学者研究方法与经验学派的迥异。经验学派的研究往往服务于体制,并以实证主义为信条、技术统计为手段,重视探讨媒介对人短期行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分梳,检讨北美主流经验学派的不足。2O世纪末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使得各国传播学界视野得以拓宽,开始瞩目媒介环境学派。国际传播学界对媒介环境学的重视,也使得开始思索经验学派不足的国内传播学界重视这个正在崛起的传播学派。虽然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国内学界和读者并不陌生,甚至其中一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除麦克卢汉外,哈罗德伊尼斯、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洛维兹、詹姆斯凯利等人的代表作都已在国内翻译出版,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国内学界对这个学派思想和成就的了解还不深刻。所以,对媒介环境学著名学者思想的分析十分适宜和必要。芒福德互联网主导的新媒体环境有利于人性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的研究另辟蹊径。芒福德认为媒介是无形的环境,传播系统组成的是无形的城市。虽然芒福德并没有将媒介技术单挑出来研究,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之一的地位。一方面因为媒介技术亦是技术,另一方面因为不仅他的思想体现了媒介环境学的观念,还有其他重要的媒介环境学者或明或暗地受到芒福德的影响,如尼尔-波斯曼,还有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与芒福德有共通之处,如雅克艾吕尔。在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研究中,芒福德有一个隐含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讨论问题之前,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位置的一个明确预设,即:谁在围着谁转?谁在改变谁?一个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是柄双刃剑,因为研究视角容易成就研究者,也容易成为陷阱。芒福德的视角即如此。芒福德研究的一个不变的隐含视角就是: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人类的本质不变。芒福德的研究视角决定他是个人本主义者,芒福德对人类本质的看法可谓是:媒介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芒福德如何用技术对历史进行分期,如何在研究中倚重技术,其观点正如威廉昆斯(WilliamKuhns)”所言:芒福德始终反对技术能够影响人类这个物种的看法。昆斯指出,芒福德从历史观点出发的人本主义看起来离奇有趣,甚至有些浪漫。并认为芒福德的人本主义视角既是他的天才所在,也是他的陷阱所在。因为芒福德“人的本质不会被技术环境改变”这一思想成就他卓越的同时,也无意中令他将机器和人对立起来了。而同时,芒福德思想中却又主张人和技术环境的和谐和平衡。这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这自相矛盾会让人以为芒福德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但芒福德的观点并非技术决定论,而是技术有机论、技术平衡论。将芒福德视为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是对他的误读,因为芒福德认为技术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延伸,主张有机力量和技术力量之间的平衡,主张生命在技术环境中的平衡和和谐,并没有过分强调技术的力量从而打破这种平衡。人的本质虽然不会变,但是,技术及其形成的环境可以有利于人性,也可以不利于人性。芒福德对技术与人性关系的观点要从芒福德的历史分期理论说起。芒福德对历史的分期,与其他思想者的分期依据不同,不是根据战争、年代或者年号分期,芒福德从自己独特的技术的角度进行了分期,将历史分为前技术阶段(约公元1000年至1750年)、旧技术阶段(1750年之后)和新技术阶段(20世纪发轫)。前技术阶段使用的能源和物质主要是水木,旧技术阶段使用的能源和物质主要是煤铁,新技术阶段则主要是电力和合金。芒福德早期认为,新技术时代能够扭转旧技术时代的偏向,从而导致生命的复兴。所谓的生命的复兴,其实指的就是环境有利于、服务于人性。据芒福德依据技术对社会阶段的分期,在旧技术阶段,煤和铁的开采离不开固定的地点,比如露天煤矿,相应的后果就是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这些地区环境的严重缺乏人性。芒福德把这些地区的环境称为:最缺乏人性的环境。芒福德反对技术对人的压制,主张发展人拥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无穷潜力。当今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在不改变人类本质的情况下,开放而包容,赋予人类自由,是对生命的复兴。所以,当今互联网主导的新媒体环境有利于人性。首先,互联网技术使人类不用集中在一起工作,地点的分散和流动使人类更加自由,计算机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机器为人类服务的特征。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和包容有利于人类话语权的彰显,有利于权力的分散而不是集中,这亦有助于生命的复兴。其次,芒福德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但他将技术与自然生命相连的思想深刻且不乏味,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别开生面。芒福德不仅被认为是发现媒介重要性的拓荒者,“o还被昆斯赋予先知的地位。“先知”这种评价正体现了芒福德思想的伟大之处:不脱离时代按照芒福德的思想,蜜蜂能按照工学原理来建造自己的巢,人类的建筑其实是模仿某些生物的本能,所以,技术和自然生命从来是在一起没有分离的,技术和生命是一个统一的自然整体。二者概念的分离是人为的。技术和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和谐一体。那么,鸟儿能飞翔,人类制造了能飞翔的飞机,飞机这种技术连外形都和飞鸟如此相似,从这个角度可见,人类发明的技术只是生命形态的一种延伸而已,并不是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反对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压迫,主张技术和环境的和谐。自然生命的伦理或者说整体原则就是和谐、平衡,人类生态也向平衡发展,作为技术的诸种媒介存在的整体原则也是和谐、平衡。同时,芒福德持有“容器是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的文化编码有男性和女性之分,认为容器技术是女性器官的延伸,其文化编码是女性的,建筑和城市的文化编码也是女性的,而工具、武器等的文化编码则是男性的。由此可见,文化编码是男性的技术相对而言外观线条刚硬,技术特征尖锐、封闭且具有压迫性,倾向于进攻。而女性作为容器技术的象征,外观线条圆润,技术特征柔和、开放且具有包容性,具有母性柔和的光辉,倾向于理解和接纳。在芒福德看来,女性圆弧型的生理特征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子宫。那么。具体到媒介技术的文化编码而言,传统媒介虽有互动,但缺乏互动,互动程度比之当今时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而言并不饱满,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决定作用,传播单向、强硬且封闭,男性特征明显。而互联网作为通过无数个分散各地的各个节点联系全球的网络,不再是由把关人控制的直线形状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互动、互通、环绕的全球链接,且技术平台开放包容,是女性技术的一种。作为文化编码是女性技术的互联网必然和其他男性文化编码特征明显的媒介技术一起,使人类生态和谐,人性得以释放。生命得以复兴。媒介技术之所以向前发展,之所以互联网在今天发展繁荣昌盛、势不可挡,是因为人类生态需要平衡,是因为人性释放的需要。媒介技术是应人性需要而生,人性促使媒介技术发展改变。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了。莱文森互联网、手机在适应人性中进化与媒介技术紧锣密鼓持续发展相伴的,是诸种媒介的命运波折。有的媒介已成昨日黄花,黯然凋零,留给后人的只有落寞寂寥的身影,如无声电影;有的媒介远离大红大紫,温和从容,于岁月静好中甘居配角地位,如广播;有的虽依稀可见昔日华彩,却已是命运多舛,筚路蓝缕,顽强地跳着刀尖上的舞蹈,如报纸;有的却能够持久星光耀眼。以傲视群芳的姿态长青于媒介舞台,如电视。那么,由媒介演绎的繁华舞台上,为什么有的媒介能够后来者居上,短时间走红?观众青睐某种媒介的依据是什么?点评媒介群芳谱,感叹于媒介史上曾经明星的刹那芳华,媒介学人们开始思考这兴衰成败的奥秘所在。其中,保罗莱文森(1947-)的思考热情奔放,令人耳目一新。保罗莱文森从媒介进化史上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出发开始的思考,在前行中席卷了媒介史、媒介进化、人性和人类生态等主题。20世纪的美国,有两种媒介占据舞台主角地位:无声电影和广播。媒介的命运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年之后,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有声片和电视诞生了。于是,原有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媒介舞台力量重新组合。组合的结果是:无声片退居到人们怀旧的记忆角落,广播却依然活跃于舞台。接下来自然会走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媒介的命运会如此,而且如此不同?答案是:媒介的人类学理论表明,媒介倾向于复制前技术的世界。同时,前技术世界中的传播模式代表了我们人性的收集信息的本质模式。保罗莱文森分析认为,对前技术世界代表人类人性本质传播模式的考察可以分析媒介传播模式的生存问题。前技术世界,是没有人造技术存在的真实世界,那时的世界,自然是一切的一切。前技术世界中。人类习惯于只用听觉不用视觉,也就是闭上眼睛而只用耳朵听。只用耳朵倾听周围的声音对人类来说,即容易又舒服,人类可以闭眼睛不看任何东西,却不能闭上耳朵。就像人类从小就习惯了在黑暗中听大人讲故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偷听隔壁人谈话,在这个世界上的偷听模式,无论从社会还是自然的角度来看,都是代表我们人性的收集信息的本质模式。“。由此,广播的命运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广播只需要人类用听觉而不用视觉。广播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在于它是对前技术世界一种代表人性的接收信息本质模式的复制,广播的传播模式和人类闭目准备入睡时听自然界的蛙鸣虫语的传播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在前技术环境的自然世界中,却并不存在只看不听的传播模式,人们习惯黑夜的来临,却不习惯白天万籁俱寂。“所以,这解释了无声片中途夭折的遭遇。在芒福德的观念里,媒介技术是生命生物意义上的延伸,从而将自然生命与媒介相连。莱文森对媒介进化的阐释也将媒介技术与生命相连。莱文森认为,媒介进化和生物世界进化的规律是一致的。比如某种生物能历经亿年而不消亡,是因为这种生物和外在环境和谐,能适应外在环境。媒介进化同生物进化一样,也有和环境和谐与否的问题,而媒介需要生存的环境就是人类环境,人类是媒介的观众,所以,媒介生存就需要和人性和谐,满足人性需要。那么,媒介和环境和谐、满足人性需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种媒介的传播模式与前技术的真实世界的传播模式相似度高,否则便不适合人性需要,面临的命运必然是向前进化或彻底消亡。在人类社会中获得人类喜爱的媒介,倾向于复制前技术世界中的传播特征。前技术的世界,是自然的人类生态所在,是人类的感官在没有任何人造技术干扰情况下自然生存的世界,一切是自然符合人性的,人性与自然是自然地相融。生命的伦理是平衡、和谐,前技术世界是自然地平衡和和谐,人类的感官平衡地和自然和谐相处。媒介进化的普遍原则就是和前技术环境中真实世界传播模式的一致程度。一致程度越高,越能和人性及自然和谐而生存。回首,再回首,越是往回追溯媒介发展的历史,越能验证莱文森的媒介生存进化率:生存下来的媒介回应的环境必定是符合人性、人类喜欢的真实环境。这样存在下来的媒介,被称之为找到了它的人类“小生境”的和谐媒介。与“小生境”和谐者生,否则死,换句话说,媒介是为人性服务的,媒介生存进化的“小生境理论”律就是:顺人性者昌,逆人性者亡,顺应人性的媒介得以生存,不顺应人性的媒介走向消亡。具体到当今的新媒介环境而言,互联网发展强势是因其技术特征符合人性,手机则是符合人性从而发展繁盛的另一个媒介。而且,越迎合人性需要的手机越能发展,所以莱文森曾在著作手机:挡不住的诱惑中曾谈到手机的人性化趋势。”莱文森认为,手机的进化是媒介适应人性需要的很好的例子:第一个手机就像一块砖头,我们想要它更小、更好,于是手机就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发展。“如同达尔文自然进化理论一样,媒介在人类中的进化要依靠与人类共处的融合程度,人们对媒介的选择依据的是人性。媒介要适应人性,才能在人类搭建的媒介舞台上谱写自己的乐彩华章。结语芒福德和莱文森关于媒介与人性关系的核心观点都是一个:人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人性是起决定作用的。媒介社会中,媒介技术发展到任何阶段,这一点都不会变。与人类生态和谐即是与人性和谐。媒介进化的方向和规律是越来越符合人性、人类生态,互联网受到欢迎是因为其符合人性,互联网是媒介进化中的一个足以说明媒介是人性主导技术的标志性阶梯和生动例证。由互联网技术可见,其实芒福德的观点和莱文森是相通的,芒福德和莱文森都对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其存在规律给予重视。作为文化编码是女性的互联网,是适应人类小环境的。这也是和莱文森认为的技术的进化逻辑是一致的,技术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规律是一致的。关于媒介技术与人性,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泳认为:Web20的核心是人。一旦网络变成以人为核心,就必须讲到人性。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但对人性却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发生在人身上,即那些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