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doc_第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doc_第2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doc_第3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doc_第4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诸顽强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对人的品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并懂得为他人、为环境、为国家民族兴衰着想。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的传统及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同的强权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和宗法家长制倡导的做人准则是“忠”和“孝”,其具体要求即顺从和驯服,人们从尽忠的心理已经演变成民族的潜意识。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常常提防,处处约束的并不鲜见,学生则习惯与被约束,被管(被动服从),一旦“自由”了,其自我约束力将降到最低限度,当然也没什么责任感可言了。 其次,中国教育历来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人价值。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导致在伦理上采取了压抑个性,用以维护群体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只有控制和遏制个人的发展,才能保证群体的发展。在当今的中国,不尊重个体的利益,不尊重个体的人格独立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既你不尊重“我”,“我”也就没有必要为你尽什么义务。换言之,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一定的个人权利,也就没有对社会的责任。 另外,在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采用分数淘汰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尺度,学生几乎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也心甘情愿地包揽一切家务,并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孩子根本不必考虑学习以外的事情,更不用说为日常生活的行为负责了。试想,一个从来没有为任何事负过责任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责任感呢? 所以这些,都导致当今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较差。 从对当前上海市高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来看,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我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其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调查还显示,当代高中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行为上的脱节以及不协调性,则是令人担忧的。当问及“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95.1%的学生选择“有知心朋友”,而认定“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只占4.2%。在调查“你对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只有15.6%的高中生选择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占主体的高中生的功利意识日益增长,国家和社会利益较为淡漠。在回答“中学生读书为了什么?”问题时,选择“为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占了58.9%,而只有9.97%的学生选择“为振兴中华”。对于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到艰苦地区工作。“敬佩”的占了91.6%,但选择“自己不会这样做”的有44.33%。从调查结果来看,不难发现当代高中学生十分关注个人的前途、利益以及幸福,而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较少关心,缺乏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更缺乏为国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面临着新问题,遇到了新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北师大校庆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又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现代教育的创新是有目的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教育,而由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具有创造力,能否成为一个反思的人,与他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息息相关。责任感是创造性人格中首要因素,是创造力产生的内部动力,能焕发人的巨大创造力,并使人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个人,只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时候,他的创造性人格与品质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相联系,由此产生巨大的创造力量。 现代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但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这里也就包含着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二、关于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在人类社会,责任召唤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记载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包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涵义。现在,责任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名词,其含义也日渐丰富。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责任”的含义有: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谓分内应做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简言之,任职、分内事,因过失而受查处是责任的三层基本含义。 古希腊时期的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责任。他认为,女仆的责任就是管理家务。黑格尔认为,人对道德要负责,对一切事都要负责。清初学者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那么,什么是责任?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应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中担负一定职务就会有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有能力而不担负工作,那么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这是责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逻辑。 我们可以给责任下一个定义:责任是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 深入探讨责任的涵义,必然涉及责任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责任不是上天的旨意,也不是个人的意愿,责任是人类为了生存通过劳动,摆脱动物状态的过程中产生的;责任是人类为了交往通过语言,在理性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责任与社会并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体现了责任社会性的本质。从社会角度看,责任具有客观性,作为社会的人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去承担责任,才能既向个人负责,又向社会负责。尽心尽责有利于社会和自己,失责渎职不利社会和自己。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是不可能摆脱责任的。 社会责任感即个体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份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心向。“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生活在世界上,个体对世界与人生的基本态度,其社会观与个人观,以及在此之上的价值观,构成个体社会责任感的深层基础。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恰当理解,广阔的价值视野,孕育着个体广阔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之上,敞开个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接纳、同情对方,从心灵深处去认同对方,把个体渗入相关事物的真实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进而,在行动上作出积极反应,主动分享、分担对方的苦与乐、丰富与缺失、成功与失败,把相关事物的命运积极纳入个体自身命运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根本。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多变性,所以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按活动领域划分,可分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按角色划分可分为父或子、夫或妻、君或臣、店主或顾客、官或兵、徒或师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责任。按行为主体划分,可分为当代责任和未来责任。从地域效力可分为国内责任和国外责任。按责任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后者划分,可以涵盖责任的一切方面。“真正的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不仅如此,责任感涉及责任担当的正当性、正确性和责任能力,“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恰切的社会责任感必然建立在恰切的知识底架之上。由此,我认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关注、认同、行动、知识。 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和对于自我之外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包括:学生个体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并努力使自身的发展朝向自我人生目标;个体对自身人格独立性、完整性的责任感,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捍卫自我人格尊严;建立在前二者之上的对自我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活动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包括:对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群体及其活动的责任意识,包括对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等的责任;对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救灾、国内外大事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对自我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责任感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互相生成。 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社会责任感涉及个体与其自身,以及与其生活世界相关的其他一切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心理过程来说,社会责任感涉及人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层次性。社会责任感有高低之别,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往往随认识的提高而逐渐提升。不均衡性。社会责任感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必然的全面提升,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和积极促进。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人的现实个性必然展现在与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关联之中,个性的张扬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的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使个性的张扬保持正确的方向,良好的个性发展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阐扬内在相契合。“人的生命是在创造中发展的,他要使自己的生命走向完善、圆满,同时也要使周围的人也能走向至善、圆满。”成就自己离不开成就他人,立己需要立人,利己与利人相协调,对自我的责任与对社会的责任相统一。这本身就是个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整体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正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 (一)当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顾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课程教材的难度和容量偏高、偏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化评价,以及当前社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 1、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过于成人化、理想化。 教育目标与内容偏社会取向,未能充分尊重、体现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倡导学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人。在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往往以成人视野中的高要求、高标准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不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其后果要么是学生主体性的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无责任感;大而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2、培养教育模式的封闭性和培养方法的简单化。 重灌输,脱离生活实际,把责任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条条框框,死记硬背,使原本应以实践性为依归的责任感培养流于空洞和无力。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尊严之下师生人格的不平等造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听从,强制认同,缺乏个体人格参与的深层的主动的责任认同和责任担当的勇气与意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上同样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在价值选择相对多样化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和教育模式表现处浓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方法上的简单化,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服、规劝、教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少丰富多样的陶冶(特别是文化的陶冶),使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多地停留在学生的简单认知层面,难以有效地渗入学生个体人格建构而成为其个性的要素。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原则 根据新课程制订的教学目标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际,笔者以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指让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参与于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社会情境之中,凭着自身的理智与激情去选择、思考、判断、实践其与社会相关事物的关联,在对其与相关事物关系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其“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 主体性原则意味着:尊重学生,“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即个体自我发展的根本条件”。提倡独立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幸福的权利,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根本内涵就是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自由思想的能力,去选择他们应该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励他们责任担当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开阔的责任意识。 2、文化导向原则。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实质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坚持文化导向原则,就是指要用优秀文化来启迪人的思想,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精神来充当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文化精神的传递与创生中,全面唤醒人的内在能动性,领悟人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性,为全面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谋求文化精神的依据。 文化导向原则意味着:坚持文化价值的陶冶、渗透,以文化来启迪人,反对内涵空洞的教条化灌输和简单的规训;坚持用彰显人类基本精神的作品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从中“得到一种雄深博大的崇高的气质的感染。”从而从深层唤醒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坚定的信念;强调学生的理解,并且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反对机械、牵强附会的说教;突出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自由陶冶和创造性发挥,提高他们的理性自觉能力和人生境界,扩大他们的责任视界,深化其责任意识。 3、交往实践原则。其意蕴乃是更多地把学生引向与他人、广泛的活生生的交往中,让个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者、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真实地体验并努力践行人与社会的活泼联系“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激发并且努力彰显其生命内在的责任意识。交往实践原则意味着:牢牢地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根基置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学生生活实际中活生生的责任感的教育,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关注“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和具体性”。关注个体生活情境中社会责任判断,选择的复杂性、具体性、多样性,避免公式化的简单说教;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复杂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自我分析、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负担、可能承担的责任,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关注生活养成,引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领悟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学生生活成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呢?笔者以为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认知水平,推进教学创新 认知亦称认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责任感与认知相联系,它取决于一个人对责任感认知水平的高低。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从提高认知水平入手,首先应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明辨是非,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懂得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等等。认识清楚了,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是非感随之产生,责任感就会明确。 要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其基本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提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巴班斯基说过:“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根本出发点,运用激励、示范、讨论、现代技术的整合等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得以强化。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基础,而社会责任感又推动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社会责任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以自己所见、所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所思、所感。通过慰问孤老,上街宣传、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见习、旅游、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认识空间,切身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的紧迫性,思考在信息时代,我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些什么,怎样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开设时事形势讲座和报告,使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这样,社会责任感就会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得以强化。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心理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离不开情感调控。一般来说,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大降低。不说而教,是情感教育的最大特点,情感教育是达到社会责任感内化的有效方式,正是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情感,才使责任感融入主体情感之中,这是主体真正的责任感。教师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内化社会责任意识。 3、注重自我激励,优化评价体系 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内驱力。自我激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以完善个性水平。 自我激励是人心理重要品质。为使学生真正具备自我激励的能力,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产生锤炼自身良好品质的自觉性和愿望。其次,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照检查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要求上进,使其在内心强化自我激励。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革原有的以“分数”考核学生的传统方法,而变为“四个结合”,即书面考试与学生日常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描述性考核与精确性考核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变“分数为中心”为“增强能力,提高觉悟为中心”,才能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得到有效的保证。 4、重视环境陶冶,营造学校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因素之一。”环境陶冶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创设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其最大优势是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体现一种渗透性、具体性、深刻性,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环境陶冶一方面强调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强调春风化雨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生的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不同的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置身于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里,自然而然约束自己不规范行为;置身于文明守纪,积极进取,团结合作,责任感强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习得许多好品质。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环境。责任感的培养也有赖于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师生间情感共鸣,极易使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涌出极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因此,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日每时,每个角落。它包含表现教师高度责任感的教风,保证责任感形成的规章制度,发展责任情感内化的舆论导向,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教育活动。 5、构建教育网络,整合教育力量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育人网络中,家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从家庭入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起来,避免养成学生的“双面人”性格。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关系应由传统的家长制改为平等交流的朋友关系。那种“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的“爱子观”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不利。父母多的是生活阅历,而孩子的知识面较广,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有利于教学相长。有时候,家长不妨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产生为家庭、父母分担忧虑的愿望,这种来自家庭的责任感,才可能渐渐演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