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doc_第1页
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doc_第2页
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1/2019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摘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面,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关键词:科举 内容 形式 积极 消极影响一科举制度综述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1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2各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乡试 (秋闱)会试 (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 (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 (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2-10名为亚元/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政治上具有进步性,给庶民以出路,巩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是在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观念而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公开考试方式。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划定了同一起跑线。在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官员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但这种方式的选举大多被有势力的世族大姓及豪门所把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同样被豪门世族所把持,容易消弱中央集权的统治。所以从政治上看,科举制度的实行满足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政权的效果,从而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它以考试为统一标准,想做官的人都全力以赴地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刺激与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从而调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权的稳定。2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3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朝、越三国模仿中国设立科举制度,各有特色,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但对于三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东传日本、朝鲜、越南,而且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16世纪以后,许多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在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三科举的消极影响1单一的形式,严重束缚了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两两对偶,规律严,束缚多。所以士人只钻研作文诀窍,知识面已狭窄到极点。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大多数读书人经历的是头白齿摇、终老科场的失意。让万千学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一些清醒的士人发出了“科举杀人”的呐喊。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龚自珍在诗中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凌驾于教育之上,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3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广大士子专在四书五经之文字形式中耗费心力 ,而不注重实学。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清末,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旧式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应付不了国难当头的局面。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贩卖鸦片毒品,中华文明古国屡战屡败,国破家亡,落入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四综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