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管理资料.doc_第1页
关于班级管理资料.doc_第2页
关于班级管理资料.doc_第3页
关于班级管理资料.doc_第4页
关于班级管理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管理第一篇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案例出示,分析讨论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班级,它应该具有什么功能,而我们当前的班级又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是班级管理,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班级管理具有哪些特点?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第二篇班级管理的内容一、人的管理案例分析用爱心共和谐班级 班级管理经验特色展示 蛟河二高中 王永萍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和的班级管理。今天,我所展示的班级特色管理经验是“用爱心构建和谐班级”。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我的班级管理和建设中, 一直贯穿着爱的主旋律,下面把我近几年用爱心构建和谐和班级的点滴记录展示给各位。 班级建设篇 班级文化建设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班级和谐管理的催化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构筑愉快的、师生共呜的平等、民主的谐和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关爱的氛围下心情愉悦地学习、合作和成长。班徵根据学校开展的“三自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我和学生设计了班徽,上边有班徽的设计意图、我的教育理念(虽然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相信我们是最努力的!)我们师生三年的奋斗目标(用汗水承载希望、梦想铸就伟大、行动塑造成绩、拼搏创造奇迹)班级规章制度展板(内容是垃圾不落地,班级更美丽;规矩方圆、铃响静音)制定了一个和谐和、人文的班级的规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达到自律。特色展板(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写期更换展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各种行为习惯和优秀思想品德的教育,课件展示的是近两期的内容,即行为规范大落实和国防教育的内容)展示和谐班级的平台寝室文化(女生寝室一角的照片,主要是展示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创设温馨、和设、洁净的生活环境)细节中收获良好习惯读书沙龙(展示的是班级的读书角和学生写的读书感悟的照片,这是我根据文科班的特色创立的活动,一直沿续下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培养了他们人文的情环)读书使人进步师生关系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和谐管理的基础,班主任老师关爱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给学生暗示的是友善,带来的是希望,产生的是和谐,收获的是进步!师生交心卡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对班主任老师产生了信任和信赖,为形成和谐和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周记(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我也认真做了回复,虽然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工作量,但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在很多方面遇到的问题或是困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核校园活动篇在班级活动中,我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军训期间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运动会时,我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送水,拿毛巾擦汗,并细声安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不觉中滋长了。通过开展课内外活动,不仅增进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也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升旗陶冶爱国情操塑造思想品格军训掠影展示的照片是:学生和教官的合影(体现了学生与训练时很严厉的教官的和谐关系)、学生在站军姿时的照片(规范了学生的站立行为)、整理内务(规范了学生的生活行为)、学生在食堂就餐的照片(井然有序,就餐时没有说话的)永恒的记忆运动会(展示的是学生入场式和一个比赛的镜头)聚学生满腔热忱促班级团结向上家长会班级和谐管理的延伸高一年级联舞(由我的班级组织的高一年级联舞,获得了蛟河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表演奖)跳起来吧成果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的班级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学习成绩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显示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逐步形成了文明、和谐、进取、争先的班风。展示的是我现在所带的新一届高一二班在2010年所获得的荣誉。结束篇和谐是班级管理中的情感砝码,是师生精诚合作的最佳氛围,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和谐中得到全面发展,我将一如继往的倾注我的爱心,让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在和谐中得到升华,建设更加优秀的班集体,也希望我们辛勤工作的班主任能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工作!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用“三心”构筑和谐班级江津区东方红学校 宋海龙随着时代的进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伟大号召,我区教委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三大命题的讨论,这一命题也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如何让中小学生深刻体会和谐的含意。而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和规划者的班主任,也应该积极、冷静、灵活的体会、履行这一伟大使命。我从年工作伊始到现在,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四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体会到:一个和谐班级的打造,班主任必须拥有真心、细心、耐心。一、真心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石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班主任的真诚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起码道德水准,更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石。我校处在工业区,又是城乡接合部,学生的组成也异常复杂,从经济条件看,有优裕的,也有极其贫困的;从接受关爱程度看,有从小就在父母、祖父母几代人呵护下成长的,也有自小就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的。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学生信息接触面广,涉世较深,个性较为鲜明,但是他们心灵又非常脆弱,情绪易走极端,更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感染。因此,在此阶段,一个班主任是否心存真心,即真诚关爱学生,处理好他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将决定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及人生的成败。我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一直不懈的思考、探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敢于剖析自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构建和谐班级,首先要消除的就是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旧式的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针对现在学生易怀疑、易先入为主的心理特点,我首先将自己的弱点、缺陷以及自己在成长路上犯的幼稚错误坦诚地在班会上与学生做了沟通。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第一印象确立了我是一个可亲的、不伪善的老师,这为以后工作中与学生交心做了良好的铺垫。在自己处理问题时犯了错,我绝不讳言。在带初级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上课的时候睡着了,我当时很生气,大声呵斥了他,这孩子很内向,流着泪坐下了,我也没在意。后来连续几节课学生都来向我反映说他继续在睡觉,我意识到其中肯定有原因,马上到教室去,才发现他全身很烫,送医院之后才知道他高烧到度多,为了此事,我在全班向该同学鞠躬道歉。开始大家都很愕然,接着我听到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我明白了,在班上向被自己委屈过的学生鞠躬道歉,这非但不会削弱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让学生觉得我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为班级建设放下架子的朋友、长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真诚的朋友。、改变教育方式,建立民主管理模式。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教育。”为了更了解学生,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感情,充分体现民主和谐,我把每周五晚自习变成了“反省、恳谈、交心”会,首先由班委总结一周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对班级的指责、批评,而是重点指出班主任一周工作的成绩和失误。对班委提出的我工作中的失误之处,我必须向全班做出合理的解释。其次,同学之间回忆一周中每位的表现,有表扬,也有批评,如有批评意见的,该同学也可进行辩解,最后由班委裁决,班主任只能拥有建议权。开始的时候,家长不理解,学生不赞同,甚至个别老师认为会破坏班级建设。尤其是我当时接手的是一个全校公认的差班,学生基础极差,根本谈不上学风班风。学生也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有前途,对我的提议也不热心。为了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第一周我模仿班委对我自己的工作进行点评,并做了严厉的自我批评;对班级的进步学生提出了表扬,指出了不足。学生看到我真能实施,逐渐有了兴趣,都加入到了这一活动中,尤其是对自身的检讨,对身边同学的不足的批评更是深刻。坚持一学期后,我班班风得到极大改变,成为全校的模范班级。后来在高考中,我班人参考,人上线,且有人本科,成绩十分显著。、相信学生,决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言。“世界上没有一种比赞美更有效的促进剂”(叶圣陶)。学生从内心深处都是极其渴望得到认同和肯定的,尤其是较为调皮、成绩较差的学生。把握了这一点,我改变了过去吝惜赞美的陋习,我把每天早自习前分钟做为“好人好事进步表扬一句话”时间,用一句话对前一天的进步者进行表扬,并让班委做出相关记录。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班上同学逐步学会了赞美别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今年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的孩子上进心极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发现他们有一个极让我头疼的问题:每次考试,竞赛完毕,他们总是去寻找别人试卷的错误、缺点;乐见别人被老师批评指责,经常在老师批评同学的时候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经过我们的“真心祝福,热情赞美”活动之后,大家都开始在自己身上找缺点,去主动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班级也真正的出现了“你光荣,我也光荣;你落后,我也耻辱”的集体的荣誉感,价值观。、真诚与科任老师沟通,为科任老师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一个和谐班级的建立,必须有各科任教师的大力支持。因此协调好与科任教师的关系,请他们积极投身到班级建设、管理中来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把自己和科任教师的协调概括成“定位、服务、谦让”六个字。所谓定位,就是给自己和科任老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定位,班主任千万不能独断专行,而应在学生中树立科任老师的绝对权威。事无大小,都应虚心的向科任老师商讨,最后做出决定时一定要知会科任老师。服务意识就是要求我们不仅仅要为科任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巧妙地为科任老师排解与学生之间的纠纷。谦让就是在有荣誉、有利益地时候,一定要多为科任老师考虑,要乐于退让。我在带高级时,曾经和一位有高度责任心而脾气比较急躁的老师合作。学生对这老师畏惧有加,不敢主动问题,我经常在学生面前高度评价他,慢慢的学生接受了他。但是有一次因自己工作疏忽,学生出去参加会考而忘了通知他,导致这位老师在教室等待了很久,该老师异常生气。后来,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向这位老师赔礼道歉,反复检讨自己,学生也帮助我说明原因,该老师转怒为喜,更加喜爱我班,基本每天都呆在班上。后来在高考中,该科目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也获得了该老师的高度赞扬。有了科任老师的全力支持,就为一个和谐班级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以真心待人,人必以赤诚待我”,“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古人之言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屡试不爽,它是成功的基石。二、细心是和谐班级建设的有力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细心而智慧的老师,用他们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改变学生的童年,影响他们的一生。”学生层面的多元化、班主任工作的细微化决定了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养成细心的习惯,这种习惯能使班主任更容易清楚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更容易促进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能使班主任更显得富有亲和力。我在这一点上,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准备了一个备忘录,这本子是我对全班同学信息的采集、总汇,里面记录了每位同学的生日、喜好、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每天早晨到校第一件事,我就是打开备忘录,看看自己该做什么事,考虑怎么关爱学生。在今年带的班级中,每当一个同学生日的时候,我就在教室门口早早的等待,当“小寿星”跨进教室门口的时候,我都会轻轻的对他说“生日快乐”,并将我早写好的生日祝福的字条塞进他的手里,并且对给远在外地的孩子父母打电话,提醒他们别忘了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别忘了祝福孩子。这一措施实行后,开始孩子们都感到异常诧异,后来就是感动,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感恩。现在班上孩子都会在父母、长辈生日时为他们带去祝福。这一细心的习惯,让我对班上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为之采取了诸多措施。譬如说谁不适合剧烈运动,我就在体育课时给他限量运动;谁运动后会大量出汗,我就在办公室为他准备毛巾等等。既方便了我管理班级,又拉近了我和学生、家长的距离。第二方面,与学生谈话,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关于捕捉谈心的切入点,找台阶、讲技巧。我班曾经有位女同学偷窃同学的钱财,后来被寝室同学抓住,送到我这儿。开始她很倔强,一言不发。我冷静的看着她、观察她,后来忽然发现她鞋子上有很多山上的黄泥,我当时马上想到她家住在十几里外的山上,而昨天又向我请了半天假,我的备忘录里面有她的情况记录,她是孤儿,由奶奶抚养,是不是家里出事了?我马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请她坐下,开始慢慢询问。我找的切入点不是偷窃这事,而是问她奶奶的身体,我注意到孩子眼中顿时全是泪水。我肯定了自己判断,后经温言相劝,孩子告诉我她奶奶生病了,她偷钱是想给奶奶买点营养品。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在那周星期六组织班委和被盗的同学去她家看望她的奶奶,不仅让这同学受到感动,也让班上其他同学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到真爱的可贵。后来,这孩子考上了大学,现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二等奖学金。她后来回学校看我的时候说“谢谢老师挽救了我,我当时以为你会大骂我的”,听到这话,我庆幸的是我的细心!这些事实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春雨无声,润物有情”只有具有了观察入微、无所不到的细心,才可能使班级建设得更和谐。三、耐心是建设和谐班级长期稳定的必要保证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易接爱各种新生事物,但与之相伴的就是易犯错,易反复。班主任在建设班级过程中,绝对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承受学生朝应夕犯的缺点。这就需要我们自身拥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这耐心不仅仅体现在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改正、去展现自己,更重要的是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去认同他。而这种认同绝不能以过高的要求、难以达到的目标去衡量学生。否则,这不仅容易使我们自身犯急躁错误,也更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产生严重的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我班上有一个从外地重点中学转来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产生了一种极易发火的习气,尤其是对他的母亲,基本是大吼大叫,动辄以离家出来或者不读书来要挟母亲。到我班之后,我多次找他谈心,终于有了些起色。可两三周之后,因为他提出的要求没得到满足,又在家里和他母亲吵闹,扬言不再上学。在接到他母亲的电话后,我去了他家一趟。一路上我告诫自己,千万别发火,要多肯定他的优点。到他家后,他始终一言不发。我就在他母亲面前竭力的赞扬他,将他到我班后的种种上进表现汇报了。孩子的脸色开始转好,我趁机说了一句话:“你坚持了三周不与母亲顶撞,这是进步,老师不望你一下彻底改掉,希望下次时间能更长。”孩子哭了,因为我有耐心等他改正,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他实现。而事实证明,那孩子到现在都没有再犯,每次要发火时,他都对他的妈妈说:“老师在等我改!”就是一个“等”字,让他看到了希望,重扬了生活之帆。同样,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容许建设中的错误,包括自己的错,决不能妄自诋毁自己的班级,要有信心和耐心去培养学生,建设班级。我相信,我们班主任只要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剖析现状,运用科学的手段技巧,用真心、细心、耐心就一定能构建出一个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就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使命,就能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具有和谐精神的后备军。民主管理班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民主型班级管理就是要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部分,发挥管理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一)促进教师的发展在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中,班级管理无非就是管制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和后勤工作,而这只能增加教师的责任和负担,给教师以压力和劳累。这不仅不能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反而减少了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时间。理解型班级管理理念则是让管理的过程成为教师自身的发展过程。第一,人性化的管理与教师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采取学生能够接纳的办法进行管理。比如:教师的态度热情了,语言温和了,和学生平等对话,与所有的同学保持密切而等距离的联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远离粗暴的手段等。采取这些学生能够接纳的管理手段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学生触犯班级纪律、与教师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克制自己,宽容学生,甚至要对学生笑脸相迎,耐心开导,施以大爱,这的确非常困难。理解型班级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做到这些,始终以热情的态度和人性化的手段与学生打交道。这不仅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而且还有助于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和管理艺术。第二,民主化的管理与教师发展。民主化的管理能确保管理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发展过程。一是在召集各种教育力量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协调艺术,形成民主生活观念。二是通过各种有关力量的参与,特别是学生的自主管理,提高管理的成效,减少教师的管理压力,增加教师的好心情,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三是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班级事务和学生个体问题都交由学生自行解决,从而使教师大大减少班级管理时间,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中,管理是要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学习环境,这些当然是好的方面;但由于实际管理手段缺乏人性,管理的过程成为束缚学生的过程,学生没有民主自由、没有舒畅的心情,这反过来又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在扬弃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管理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人性化的管理与学生发展。理解型班级管理要革除传统班级管理的非人性的方面,让管理成为理解学生并为学生所接纳的过程。由此,这就有助于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由,确保学生的班级生活有趣、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民主化的管理与学生发展。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与个人问题的管理,以班级管理主体的角色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的成效自己检验,从而使他们走向自主、自立、自治、自律、自强。当然,教师还要通过民主化管理,使学生学会民主生活方式,让学生在集体的民主生活中受到平行教育影响,实现更大的发展。总之,民主型班级管理要努力构建温馨教室,为师生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使班级管理成为教学的促进力量;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努力关注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既重视教师职业生涯成就感的提升,又重视学生学习愉悦感的获得,使师生在建设过程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民主型班级管理要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来促进师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民主教育家杜威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密麻麻地排列,儿童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我们今天仍然非常熟悉,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课堂就是如此。当时,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正处在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能够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酝酿着一场大变革。这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巨人便出现了,这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一生著述甚丰,而以民主与教育影响最大。在英美学者的眼里,这本书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而且理想国也好,爱弥儿也罢,都还只停留在理念阶段,而杜威却把理念与实践贯穿起来,对美国教育的巨大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杜威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他抓住了美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曰脱离社会,二曰脱离儿童。杜威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杜威的无目的论经常被误解,事实上,杜威并非无目的论者,为民主社会培养具备民主合作精神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杜威民主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应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他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的自由的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 这种把儿童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首创精神和责任感。针对美国教育的这种弊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在明日之学校里,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杜威还提出了科学思维的原则,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他把思维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了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教学五步”。在师生关系上,杜威有一段颇受争议的话:“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虽然他不是儿童中心论的首倡者,但却是热心的拥护者。他强调:“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否定教师的作用,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合作的过程,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杜威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一直是美国教育的主流,影响力遍及世界,然而,对杜威的质疑批判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以贝格来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派和以赫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派就指责实用主义为非理性主义。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美国朝野震惊,海军中将李可弗写出了著名的美国教育全国性失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批判乃至否定。联邦政府也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派遣苏联教育考察团,重视学科教育和编著高难度的教材。然而有意思的是,六十年代以后,杜威又得到了重新肯定,实用主义教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深思的是,作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杜威的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解放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晏阳初推广平民教育,都普遍接受杜威的启发。五六十年代,杜威遭到了全盘否定,而从八十年代至今,杜威又被推到了新的高度,肯定与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我们只要想一想,数千年来,中国的教育如何使儿童深感痛苦,野蛮地屠宰儿童的心灵,我们就会明白杜威的价值。近世学者常常以尊重或者摧残儿童为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号召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而在美国,正是杜威利用儿童中心论冲锋陷阵,儿童才真正从压迫天性的教育中获得了解放,教育才跨入了新的时代。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的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够找到答案,这里面所包含的感慨是咀嚼不尽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在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教育学往往被当成一门 “目中无人”的学科,教育的对象被确定为“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规律”,原理和规则似乎成了教育学的全部。苏霍姆林斯基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重新引入了教育学的视野。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读苏氏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1948年,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直到1970年去世,共23年,从未离开过学校的实际工作。这所原本默默无闻的农村中学,经过他的经营成了全国模范中学,平均每天去该校参观学习的不下一二百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勤奋是令人诧异的:他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年级的全部教科书,掌握了各年级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把全部的数学习题都做了一遍;他个人藏书一万八千册,记了四十种分门别类的学习笔记,大量阅读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他兼当班主任,把一群孩子从小学预备班带到高中毕业,历时十一年,写成了一本叫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书;他一生观察过2700名学生,给每人建立一张观察卡片;他还坚持每天听两节课,遇到当天有事,第二天就把听课补加为四节;他一生写了41本教育专著和小册子,六百多篇教育论文,一千多篇供儿童阅读的文艺性文章,临死前还给出版社送去了5500页打印的未发表的手稿!而他自己,却因为积劳成疾,只活了52岁。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都是一条条从实践的源头引出的河流,自然而然地流进人们的心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的教育学”。正因为立足于丰富的教育实践,正因为对活生生的人的真切的关注,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而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他们包含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在内的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苏氏更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智育也是苏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但是智育并不单单归结为积累知识。按照他的观点,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智力的需要,培养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为,正确理解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和许多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高度重视体育的作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给予充分的关注,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通风采光等都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健美、动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劳动教育和美育也是苏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氏看来,劳动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对劳动产生兴趣并热爱它。他还视美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努力教会孩子能从大自然、艺术以及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些并无主次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无论忽略哪一个,都无法解决其他任务。事实上,与这些枯燥的理论相比,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价值或许更在于那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营养的教育细节中,而这些教育细节如毛细血管或者无数根须一样,布满苏氏的所有著作,撑起了苏氏的教育之树,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建起了世界教育史上真正的丰碑,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此相比,那些功勋教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通讯院士等称号或者头衔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布卢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优等生198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主持了两个独立的实验,每个实验学生都是随机选择的,布卢姆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教师。在这种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中,中下水平的学生超过了常规班中等生的水平,而在常规班级中,中等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布卢姆断定,在恰当的条件下,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优等生。而环顾我们周围,或许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差生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划分学生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现在又被称为学困生)是大多数学校以及老师的通行做法。这意味着,在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小组内,总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优秀,也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及格,这种不及格往往是由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而不完全取决于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这种认识,布卢姆指出,人的潜能大体是相同的,绝大多数差生的形成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也就是说,基础上的差距是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布卢姆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布卢姆通过长期的实验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掌握学习法”。“掌握学习法”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定向、新授、评价、矫正。布卢姆强调,接受教学任务后,先要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验,目的是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了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教师应该按这种目标分类的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划分归类,然后把经过分类分层的教学内容组织成若干教学单元,并编制每个单元的形成性测验及其标准。标准制定出来后,还应该及时与学生甚至家长沟通,要使学生及家长明白学习的内容、目标、途径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授课,测验,评价,矫正都离不开目标,都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就是看他达到掌握目标的程度。确定目标后,教师要传授新知识,进行一系列的讲授、演示、实验、练习等等。在掌握学习中,反馈信息十分重要,而这些反馈信息又主要是通过评价发出的,教学与评价应该是相统一的,以往的教育之所以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就是因为评价与教学相脱离。布卢姆批判说:“许多世纪以来,教育被看作一个金字塔,在它的底部,较年轻的年龄组的全部或大多数成员都能入学,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达到顶点。”在他看来,以往的评价只是机械地给学生划等级贴标签,并不能有效地影响教学。他提出“目标分类理论”,通过对学生各个行为的测量,确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程序。这就要求教学和评价都要遵守教学目标分类。使教学和评价的度量达到统一。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老师要根据目标,设计出一套覆盖性较强的单元形成性试题,然后在学生中进行测验。这种测验,既有诊断性测验的意义,又要在这种测验之后,为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形成真正有利于掌握的条件,所以被称为形成性测验。在学科结束时,还要进行“终结性测验”,目的是进行总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必须有高度可据性(效度),布卢姆把可据性分为三种:内容可据性、构造可据性和准则可据性。为了反馈信息的科学性,布卢姆详细阐述了标准化试题的编制、题库的建立、双维细目表的解释等。此外,还介绍了如分数平均值、分数的中位值、标准差的计算,信度和效度的评定方法,百分等级的评定,原始分数和正分数、标准分数的转换等。测验和评价不是单元教学的完结,反馈分析后,对没有达到掌握标准的学生,要再用一定的时间,通过老师补课,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学,互助,然后再进行一次平行性测验,直到达到掌握标准,这样,学生的基础不会欠缺,就有利于下一单元的学习。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种教学思想。在布卢姆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当数量的学生年复一年遭受挫折和羞辱,他们对学习的信心被摧毁了。这种传统教育方式的实质是精英教育!所以,布卢姆的教学理论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全体青年的素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布卢姆看来,现在的教育问题已经不再是发现少数成功的学生,而是使多数学生成功。他的这些观点在欧美早已经成为共识,而在精英教育思维还远没有清除殆尽的中国,重新思考并继承布卢姆的丰厚的遗产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布卢姆的教育理论也显出了许多不足,比如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认知领域,把观察、感知、思维过程当成对某一概念、原理的验证手段,这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欲望、兴趣;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理论确立的目标具有高度内敛性,开放度不够,其中的形成性评价标准是绝对评价标准,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力的提高,这些,都是应该加以修正的。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1981年5月22日,病魔缠身的陈鹤琴先生像以往一样,让女儿秀云、儿子一飞把他从病榻扶到书桌旁看报纸。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拿笔来,拿纸来!”原来,过几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他吃力地写下了:“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四化。”这是他一生的最后的一次题词。一年多以后,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幼教事业的著名教育家辞世而去,享年91岁。中国的幼儿教育在二十世纪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幼教事业清末开始起步,但深受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实习的是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民国时期,幼教逐渐由日本式转向欧美式,大部分幼稚园由教会控制,师资也由教会进行训练。当五四的春风吹来,第一个使幼儿教育走出全盘洋化和陈腐传统的误区的,就是这位清华留美学生陈鹤琴。或许是因为有留学背景吧,陈鹤琴特别重视实验精神,强调要实地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变化,使儿童教育科学化。为此,从1920年12月26日开始,他对自己降生于这一天的孩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作了文字和摄影记录,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感觉、情绪模仿、暗示感受性、好奇心、惧怕,美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言语、学习、游戏、绘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总结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撰写了儿童研究纲要一书。随后又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前者成为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第一本开拓性著作,为儿童教育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而后者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先后再版十余次,被陶行知认为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陈鹤琴反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强调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因此,必须把儿童当儿童,不能处处用成人的意志来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来规范儿童,不要剥夺儿童的活动倾向,摧残儿童的活泼天性。他强调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力量,发掘儿童的潜能。和陶行知一样,深受杜威影响的陈鹤琴不但注意教育理论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更身体力行地把这种研究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研究。1923年,陈鹤琴把自己家的客厅腾出来,加以布置,招收了包括自己的孩子一鸣和秀霞在内的十二名学生,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个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1927年,他又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为我国幼稚园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标准和依据。同年,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了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并出版了由陈鹤琴主编的幼稚教育月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即“活教育”思想。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然而做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包括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等等。抗战胜利后,他又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体现出世界的眼光。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只能培养书呆子。而活教育则强调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等,他称之为“五指活动”。陈鹤琴还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好动的小孩子,我们所要的教育不应当是打气、填鸭子,而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来教育。”他的活教育强调直接经验,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和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工作薄上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只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陈鹤琴还详细地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比如:“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总之,是要充分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解放儿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1935年8月1日,陈鹤琴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将1934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精神与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相结合,是中国第一份倡导全民族关爱和教育儿童,维护儿童权益的宣言书,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这份宏愿一直没有完成。在他的生命即将终结,甚至已经不能讲话的时候,别人去看他,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不平凡的一生的最好写照。“天才教师”马卡连柯有一个流浪儿,进了教养院后还偷盗农民的财物,组织扫荡农民的瓜田,结果被驱逐出院。他在外流浪了半年,又自动回到院里来。有一天,院长派他骑马进城领取500卢布,并给他一支手枪防身。傍晚时他归来复命,院长问他钞票数过没有,他回答数过了,院长把钱往抽屉里一放,说:“谢谢你跑了一趟,去吃饭吧。”过了两个星期,院长又派他进城取款,这一回是两千卢布。他喊道:“两千!要是我携款潜逃,你怎么办?”院长说:“叫你去你就去,别发神经病!”钱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