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doc_第1页
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doc_第2页
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doc_第3页
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doc_第4页
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2日在即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即墨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郑德雁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即墨市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以来政府工作的回顾 2008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压苦干,全市经济社会在克难攻坚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倍和2.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1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各项存款余额420亿元、贷款余额341.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2倍和2.7倍。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22家,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专利授权1186项,累计创建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即发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海立美达成功上市,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中持续发展。总投资122亿元的35个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加快推进,扬帆船舶制造项目建成投产,汽车、造船两大工业功能区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东丽医疗科技、昌盛日电、河海新能源、云路非晶带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国际博览中心、宝龙城市广场、港中旅一期投入运营,厦门建发物流、青岛国际钢材城等推进顺利,金融机构发展到49家、其中商业银行20家,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持续繁荣。三次产业比例由8.9:57.1:34调整为7.4:55.6:37,初步构筑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推进产业定向招商,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高端项目引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全市吸收到账外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55亿元,外贸出口37亿美元,分别是2007年的1.4倍、2倍和1.5倍。累计引进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54个、过亿元内资项目216个,实际利用资金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3.3%和51%。一汽商用车基地、捷能汽轮机等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奠基开工,带动我市整车制造和动力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深海基地等6个“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顺利启动。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建设,为现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着力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改善。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交通等专项规划,实现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与管理攻坚活动,集中推进德馨大厦等28项重点工程,全力突破坊子街等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建整修城区道路58.5公里,铺设供水管网6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22万吨,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9%。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和12319服务热线,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9.2%。 -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工作开创新局面。全面完成农村“五化”建设,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四大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88公里,新造林6.8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200多项,水厂化集中供水率由28%提高到68%,高标准建成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发放农业贴息贷款4.5亿元,完成7.5万亩现代农业电气化建设,引进正大农业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成海珍品健康养殖等62个生产基地,农业结构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加快升级。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四日合一”制度,组建农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6万人,向二三产业转移1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2.9%。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建成使用实验高中,新建改建76处中小学校和20处镇中心幼儿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东部医疗卫生中心、中医院外科病房楼建设顺利实施,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市图书馆和778处镇村文化活动室,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新建1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深入开展助学、助医、助残等慈善救助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稳步提高。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技术核查。“平安即墨”建设卓有成效。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统计、审计、监察职能不断强化。人口计生、外事、档案、防震减灾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再上新水平。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水文、气象、史志、老龄、保险和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成就。 -不断深化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网络,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奥运保障等重大任务。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深化政务信息公开,行政行为更加规范透明。建成启用市民大厅,扎实推进全程办事代理,深入开展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今天的即墨,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竞争优势日益突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站在了面向未来的新起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鼎力支持,更是全市人民精诚团结、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即墨发展的社会各界、驻即部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宏观经济形势仍将十分严峻,转方式、调结构步伐还需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创新任重道远,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与2012年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即墨将进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全国科学发展大趋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大格局和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大战略中来审视自身的发展,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抢抓机遇,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地寻标、对标、达标、夺标,不断超越自我、进位争先,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咬定“422”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色精品城市建设两大战略,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区域带动、蓝色经济、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文化兴市、品牌发展、和谐发展八个重点,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把即墨加快建设成为开放型现代化城市。到201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 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我们将着力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统筹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五年内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力争培育起1个年产值过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00家年产值过十亿元企业和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实力强大的富强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尽快树立布局合理、精致有序、彰显个性的高品质城市形象,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宜居城市;突出抓好蓝色经济重点功能区建设,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加快建设科研力量雄厚、海洋产业发达的蓝色新城;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发展,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均等普惠的幸福城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力争2016年全市到账外资突破10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突破350亿元,加快建设优势要素聚集、发展活力充足的开放城市;切实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精英人才汇聚、科技发达的创新城市;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繁荣、软实力较强的人文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设共建共享、民生保障有力的和谐城市。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3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0元,增长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我们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集中力量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全力突破城市中心区、“蓝色硅谷”核心区、汽车产业新城、商贸物流区和西北部现代农业区等重点区域发展,确保蓝色产业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商贸物流业项目和中心区商住项目四大类新开工面积实现“四个10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级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能源示范市和全省县级金融创新示范市,确立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工作中,我们将全面加速、提升、增效,突出抓好七个方面重点: (一)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依托汽车工业功能区的基础优势和产业优势,整合龙泉、北安、北部工业基地等资源,编制完成区域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专项规划,集中引进建设整车、专用车、变速箱等重点项目,发展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年内确保骨干企业全面开工,商务、居住等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建设,打造功能完善、布局科学的汽车产业新城。突出抓好一汽商用车基地年产10万辆中重型卡车一期工程,建设13.4万平方米厂房,2013年7月建成投产,实现以整车制造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捷能汽轮机项目建设6万平方米发电机厂房和汽轮机生产区,加快整体搬迁升级进度,带动发展起涵盖汽轮机、发电机、锅炉三大主机设备的动力产业集群。完善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促进扬帆船舶制造项目建成下水全省首艘20.5万吨级货轮,力争年内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同步推进配套项目引进建设,尽快形成上下游衔接的造船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促进东丽医疗科技一期血液透析机项目达产,新建人工肾生产车间,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生命科技园。促进昌盛日电与中节能公司共建太阳能综合开发项目,云路新能源与中国一航合作建设非晶带材产业园,加快河海新能源二期、奥博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国字号”企业投资即墨新热潮。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战略和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工程,年内培育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搭建市镇两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研究制定企业人才引进、职工住房等扶持政策,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自主创新,新创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以上著名商标10个。引导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力争年内2家企业接受上市申请审核。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拉长竞争优势。 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服装市场、小商品城及城区西部商贸物流业发展资源,明确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布局,集中引进知名专业市场投资商、运营商改造提升商贸业态,规划建设集商业、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扩大市场总代理、总经销规模,促进正大商业广场开工建设,丰富江北特色商贸名城内涵。推进金世纪物流、海尔物流持续发展,博思国际物流等加快建设,打造胶东半岛物流枢纽区。做好“千年商都、泉海即墨”城市形象推介,促进港中旅五大旅游度假设施全面运营,完善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国内一流的滨海温泉度假胜地。有针对性引进金融机构,围绕重点项目实施金融创新和服务,突破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二)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方向,着力建设特色精品城市。按照开放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定位,在高点规划中赋予永续性,在精品建设中突出独特性,在高效管理中体现认同性,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高品质城市。 切实提高规划水平。重新审视、完善和提升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对接蓝色硅谷等重点区域和青岛新机场、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引领性。按照“疏老城、建新城”的理念,着眼于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升级改造省级经济开发区,启动新城区规划研究与编制,打造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东部新城。强化重点区域、重要地段规划设计,力求总体风格和谐统一、单体形态体现新意。牢固树立刚性规划理念,健全公示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力改造提升城市中心区,年内开工面积160万平方米以上、竣工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运营利群商业广场、世贸商都,完成即发科技大楼主体,加快金融大厦、邮政联通广场建设,形成一批彰显城市风格、体现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群。坚持片区规划、片区拆迁、片区改造,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启动东关等7个片区改造工程,促进王家官庄片区顺利回迁,解家营、前东城、南杨头片区安置房建成主体,打造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亮点区域,力争五年内全面完成城区旧村改造。推进青荣城际铁路、青龙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嵩山一路南通、长江二路罩油工程,完成黄河三路、泰山三路、湘江二路大修任务,整修鹤山路部分路段,加快构筑“三环、三快、九横、十纵”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强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嵩山三路、崂山一路、长江一路等道路绿化、照明工程。高标准整治烟青路城区段,打造集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大道。推进产芝水库向即墨调水工程,铺设改造雨污水管网4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建成西部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污泥处理中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强化城市管理效能。围绕建设整洁城市,综合整治城区出入口、主干道路环境,治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集中清理违章建筑,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围绕建设畅通城市,实施重点路段交通调流,增设道路隔离护栏等设施,建设德馨小学、长江路小学过街天桥,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围绕建设安静城市,实施城市交通、夜间建筑施工和生活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营造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严格属地化责任,健全网格化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无缝衔接、高效运转。 (三)以“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为突破,着力打造鳌山湾新城。牢牢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布局即墨的历史机遇,将鳌山湾区域加快建设成为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在全国乃至世界海洋科研中彰显即墨地域特色、确立领军发展地位。 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坚持世界眼光,按照国际标准,科学编制“蓝色硅谷”核心区和鳌山湾新城总体规划,完善鳌山卫科技创新驱动区、温泉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基础设施配套等专项规划,推进集约开发、重点突破、组团发展,加快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的鳌山湾新城,打造“连滨海、融青岛”的重要空间和结合点。 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区、综合服务区各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超前配套道路、综合管沟、慢行绿道等基础设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器综合配套区规划编制,开工建设蓝色硅谷规划展览馆、硅谷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同步推进鳌山卫、温泉区域社区化改造,迅速拉起“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框架。加强东部区域重要节点交通研究,做好海上交通、轨道交通前期论证,规划大型公交换乘枢纽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青龙高速鳌山卫连接线等主干道路,构筑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鳌山湾森林公园,高标准绿化疏港公路和滨海公路部分路段,综合整治大任河、温泉河,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 高质量推进产业项目。全力抓好海洋科研、高新技术等项目引进和环境配套建设,年内新开工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蓝色硅谷”核心区的产业支撑。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本届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促进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上半年开工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力争2014年开始招生,加快推进山大附属医院规划建设,为“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建成运行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综合楼和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开工建设国家深海基地,推进海洋地质研究所、招商财富学院等项目,打造“蓝色硅谷”智慧中枢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源。依托青岛国际博览中心,配套引进展览、物流、创意等项目,加快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会展产业城。 高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构,统筹协调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培育、项目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蓝色经济基金,探讨引进创投基金、私募基金,鼓励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实施蓝色经济高层次人才引进规划,制定蓝色人才培养引进办法,出台科研经费资助等优惠政策,加快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四)以大项目引进建设为生命线,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全力以赴培育项目、引进项目、促进项目,全年吸收到账外资达到4.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86亿元。 聚力推进项目落地。严格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一企一策制定工作方案,促进高迪数码等37个在建项目投产达产,海通车桥等52个已签约投资过千万美元和过亿元内外资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严格责任追究,全程跟踪督查,以科学有效的目标激励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建立重点项目联合推进机制,畅通无障碍“绿色通道”,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和商务环境。 积极创新招商方式。深化定向招商,瞄准国内外500强和“国字号”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条、技术链条、市场链条、品牌链条招商。发挥优势招商,依托自然资源、海洋科研等基础优势,突出“蓝色”和“硅谷”特色,集中抓好现代海洋产业高端项目引进建设,形成以优势吸引项目、以项目拉长优势的良性循环。突出专业招商,强化日韩、欧美等招商分局职能,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鼓励以商招商,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股,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与国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 全面提升开放质量。更加注重项目对产业升级、增加税收、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科学设定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能耗水平等招商指标,着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项目,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强化重点经济载体承载功能,按照产业规划科学布局项目,切实增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五)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努力促进城乡均衡同质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推动区域资源加快整合、发展要素加快集聚,进一步提高中心城镇、特色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吸纳聚集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修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快中心社区建设步伐,完善配套医疗、文教、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健全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围绕防洪、蓄水、兴业、富民的目标,全力推进大沽河综合治理,完成部分河段堤防填筑、河道疏竣等任务,进一步完善西北部水网、林网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实施7个镇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村庄绿化和家乡河治理,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建设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新建青龙高速至烟上路、威即路至三城路连接线,大修鳌东线、三城线等道路,完善城乡路网框架。新建220千伏挪城变电站和鳌山、郭庄110千伏变电站,建成80个电气化村。实施村村通公交车工程,开通城乡、镇村公交线路,配套公交车辆和换乘站,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健全农民增收促进体系。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鼓励中心城区产业向城镇拓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骨干企业投资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劳动工人化,以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变。继续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规划建设西北部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为建设开放型现代化城市提供精神动力。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五树四建”等文明镇村创建活动,评选即墨文明市民,选树各类道德模范典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化“书香即墨”创建,增强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大力倡扬和谐互助之风,打造城市精神文化名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结合东部新城规划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古县衙修复等重点工程,完善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建设,鼓励创作富有即墨特色的戏剧、动漫和影视作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好北阡等文化遗址和柳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扩大田横祭海节等民俗活动影响力,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巩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建成港中旅天创演艺中心,加快发展演艺、创意、会展、海洋节庆产业,认真谋划丁字湾旅游文化产业区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城市建设融合互动。规划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培育引进重点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聚集优势。 (七)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以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功成才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附属中学统筹布局高中教育资源,完成143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开展中小学取暖试点,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基本药物覆盖面,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结报比例,加快中医院外科病房楼、东部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做好统计、档案、宗教、防震减灾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积极发展水文、气象、史志、老龄、慈善和红十字等事业。 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成启用市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年内新增城乡就业6万人。切实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规范化服务体系。加大残疾人保障救助力度。继续开展大病医疗救助、心灵救助等行动。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600套,启动3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构筑更高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以“平安即墨”建设为统领,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