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中图版.docx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中图版.docx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中图版.docx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中图版.docx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中图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上图中()A为岩石圈B由岩石组成C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2上图中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面四图中的()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以上部分为地壳;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由岩石组成;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第2题,题干图中所属关系如图丁所示。答案:1.B2.D3(2016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A BC D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圈,并进入岩石圈,故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故错误;火山活动喷出的大量CO2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故正确;地球内部温度与大气无关,故错误。答案:B(2017济南模拟)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1月6日报道,为解开在日本“南海海沟”附近发生大规模地震之谜,日本探测船“地球”号近期在和歌山县附近海域进行以研究为目的挖掘工作,顺利的话,2015年达到5 200米的深度。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2015年将达到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钻探的深度只在地壳层B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面C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D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5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解析:第4题,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此次钻探的深度仍在地壳内。第5题,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岩石圈顶部有生物存在,二者关系密切。答案:4.A5.B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BC D7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层顶部 B层底部C层中部 D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垂直分层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下往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导致其升温;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随高度上升,温度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中曲线相似的情况下,要从其温度值加以判别。电离层位于7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答案:6.B7.D据报道,不久前美国的一颗已经废弃的卫星,失去控制砸向地球,众多的残片坠落在南太平洋中。据此并读图,回答89题。8这些卫星残片落回地球时没有穿越的地球圈层是()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9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解析:第8题,卫星残片首先穿越大气层,落入太平洋中,主要涉及的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没有穿越岩石圈。第9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限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答案:8.D9.B10(2017台州模拟)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 或以下物体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解析:依据材料中冻雨形成过程,可看出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点:上层要低于0 、中间高于0 、近地面又低于0 ,四幅图中B图符合。答案:B(2017北京丰台模拟)下图中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读图,回答下题。11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Aabcd BdabcCcdab Dbcda解析: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图中bcda顺序,是逆温由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2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这个高度称为_。(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填字母)(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_。(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5)如果我们要了解E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解析:第(1)题,由图中看出该高度为大气上界。第(2)题,图中A是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D地壳、E地幔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其中由大气圈下部、水圈、生物圈和地壳上部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第(3)题,地壳的厚度分布不均,其中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第(4)题,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一个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第(5)题,依靠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主要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答案:(1)大气上界(2)A、B、CD、EA、B、C、D(3)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4)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5)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图反映的是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_。(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4)图中5085千米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是_,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_。(5)C层中有若干_层,_强烈时,_信号会受影响。解析:第(1)题,对流层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第(2)题,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第(3)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第(4)题,在5085千米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气还是以对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