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2018江西赣州信丰中学月考,4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答案:C2.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B.图甲中所示的全部物种再加上分解者就是生态系统C.从图乙中可知,物种2的种内斗争最剧烈D.若图甲中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 130 kg答案:B解析:图甲的食物网中H在食物链FGH和BCGH中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A项正确;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图甲中所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只是生物群落,B项错误;图乙中物种2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最为激烈,C项正确;A增加10 kg,其中有6 kg直接来自B,有4 kg来自C,所以至少需要B的量为620%+420%20%=130 (kg),D项正确。3.(2018山西沂州一中月考,1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并且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所含有机物的量如表所示:生物种类甲乙丙丁有机物含量/g5501003 00018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答案:D4.(2018湖南郴州第二次教学质监,3)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a),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C代表分解者,E1代表的含义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7%C.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答案:B解析:E1代表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项错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项正确;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C项错误;据图乙“野外回放”可知,在B点采取了易地保护,D项错误。5.(2018广东揭阳惠来期末,6)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动物种类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031.0030.90.10小蜘蛛(肉食)12.6011.9010.001.90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03.803.69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答案:D解析: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31.00 kJ/(m2a),而呼吸量为30.9 kJ/(m2a),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0.1 kJ/(m2a),0.131.0100%=0.32%,A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取量为3.71 kJ/(m2a),同化量为1.37 kJ/(m2a),则未同化量=3.71-1.37=2.34kJ/(m2a),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B项正确;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3.80 kJ/(m2a),呼吸量为3.69 kJ/(m2a),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C项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分别为:收割蚁31.0034.50100%=89.9%,小蜘蛛11.912.6100%=94.4%,盐沼蝗1.373.71100%=36.9%,黄鼠3.85.6100%=67.9%,由此可见,同化效率(A/I)最高的为小蜘蛛,D项错误。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项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项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项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项错误。7.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C.由于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答案:C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无机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则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再返还给大气。表中A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是相同的,说明大气中碳的含量相对稳定。B时期碳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碳的释放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大气中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而不是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8.(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段测,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C.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初生演替过程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一般恢复力稳定性弱;新物种产生需经历漫长的时间;乙生态系统在S点生物群落基本消失,S点以后又出现新的种群,属于次生演替,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9.(2018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17次模拟,6)目前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项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项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项正确;该荔枝园还存在草等其他生产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丙的作用是。(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kJ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kJ的能量。(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50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30只,其中带标记的有10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只/hm2。(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答案:(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三、四550(3)75(4)群落反馈调节11.(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考,29)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汽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汽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1)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