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doc_第1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doc_第2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doc_第3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doc_第4页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瑞安市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学 段:普高 职高 初中 小学 幼教论文题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学 校: 养正学校 姓 名: 戴小盈 联系电话:(内页不要署名)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思维开始。所以,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问题设得巧,设得实,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效的提问,必定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 指向性 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那么怎样使学生变得更聪明呢?我觉得课堂提问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繁琐。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过少,仅走过场而已。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知,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此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尤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需要关注所提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情境、提问语言的准确,还需要关注提问者的礼节。做到了有效提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1、 创设情趣,提问需激发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提问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指向性非常明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这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寻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可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的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挈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3、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饭就吃”的“抢”字的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天早上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饭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了,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有说完就停住了,是不是她不知道她爸爸去哪里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说不方便”,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的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设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教学中成功“曲问”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4、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考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会高涨,会回答“变得快” 、“反复无常” 、“蠢” 、“好笑”等;在此基础上,再继续问:“他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有变,那是什么?”学生由于前面的问题作为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的?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5、“横看成岭侧成峰”,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答案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了什么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再例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问题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6、吃透文本,提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首先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这样的提问能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揭示要害,能启迪思维。反之,远远偏离教学的目标重点不突出的提问,不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问题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7、需要培养问题意识,注重生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刘青松老师在长征、荔枝等课的教学中,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并下发专门的“金思问”作业本,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另外,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若过于琐碎,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跨度过小,使学生的思考空间过窄,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问题的呈现形式提高课堂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