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doc_第1页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doc_第2页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doc_第3页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doc_第4页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写段80字左右的诗词鉴赏文字是整个诗词欣赏部分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题。它的分值一般是4分左右,要占整个诗词部分的分值的一半,而且我们前面所讲解所有内容,如诗词的主旨,思想感情,语言,艺术手法,都是鉴赏诗词的一个切入点。很好地理解它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写好最后一段的鉴赏文字。当然我还想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鉴赏是很重要的,是关键,但基础却是理解,也就是要读懂诗词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位考生都必须认真地阅读诗词,包括序言,注释一类,很好地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一段恰如其分的精彩的鉴赏文字。否则连看都没看懂,更何谈去欣赏呢,对吗?下面我就具体地讲解,辅导一下如何写一段鉴赏文字。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个例子,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问题: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的赏析。下面我们先看几位同学写的赏析文字:短文一: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桑树没有叶子,还有箫管,水龙。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土象生烟一样,到处吹吹打打的景象。短文二:这首诗是描写农村里遭受了旱灾的严重的景象。桑树都枯得没有了叶子,土地就像冒了烟一样。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只能向老天祈求下雨。他们在龙王庙前吹吹打打地,表现了农民春阴的焦急心理。短文三:这首诗歌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前面两句话和后面两句话互相形成了衬托。朱门说的是当官的人家,他们享受地看着唱歌跳舞,而农民在看着旱灾的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心里十分焦急。于是他们只能到龙王庙前祈求下雨。这也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表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心理。以上这几段同学们写的赏析文字有的没有读懂诗词的内容,内容都理解得不准确,或不完整,当然就写不好了。有的把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错了,当然也答得不对。有的大致内容对,但是一段文字的结构比较零乱,有点东拉西扯的味道。有的在语言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说这首诗歌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前两句主要写旱情,干旱的严重,桑条都不长叶子,土都像冒烟一样,不就生动地反映这一点吗?这样下去,养蚕业,农业生产都受到严重影响,农民心急如焚。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只能把盼下雨寄托在水龙王身上。所以他们吹吹打打地到龙王庙前来求神,祈求龙王能睁来眼,下下雨。而后两句的内容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些官宦人家(注意“朱门”借代当官的人家,这点很重要)照样莺歌燕舞,寻欢作乐,他们还生怕春雨一下,使管弦受潮,影响了吹奏效果。这就是作者在这首诗歌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理解,我想一段赏析的文字就不难写出了,请看: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二句描写了桑无叶,土生烟的情景,含蓄地抒写了农民盼春雨而心忧如焚的心情。第三,四句写当官的人家仍然歌舞昇平,还担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以上这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1首先得审明题目,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去写。从大的角度来分,鉴赏的题目可分为有指令性的(限定鉴赏的角度)和无指令性的(任选一个角度)两种。有指令性的限制了你的鉴赏的角度,比如要你赏析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或从炼字角度,或从欣赏艺术手法等角度等,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指定的欣赏角度写,否则不合题目要求,就要全部失分了。如遇无指令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写都可以。当然要注意:切入点要小,不能太大,太大了,不具体不容易写好拣诗词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写,这样比较有把握拣自己比较拿手的项目来写,这样可以省力一些。如2004年上海秋考第18题的题干是这样表述的: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应该说题干是属于无指令性的一种(除范围有限定外),而括号内的文字是出题者的建议,从理论上来说可按照此建议写,也可不按照此建议写。总之像审清作文的题目一样,写一段诗词鉴赏文字同样要认真审清题目的意思。诗歌鉴赏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应细读序言和注释。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鉴赏,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修辞的角度: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等;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从音韵的角度:如长短句间杂的,读起来错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多用叠词的,讲究压韵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从章法结构的角度:起承转合、前后照应、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本诗是咏史诗,借历史上“赤壁之战”和”苏子二游”这两个典故,抒英雄已逝、辉煌不再的感叹之情。艺术特色有:用典“赤壁之战”与”苏子二游”。借景抒情:“荒矶鸥鸟满烟芜”指只有荒凉的石壁和盘旋的水鸟依旧在那儿。满眼都是一片迷蒙之气。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叹。叙史简洁:前四句以简炼的语言叙述曹操的军势和野心,诸葛亮的赤心。2写一段鉴赏文字,严格说我把它比作写一段小的议论短文一样。它必须主旨鲜明,论述具体,结构清晰,语言恰当,符合赏析文字的要求。具体说来应包含以下三部分:必须在开头(当然也可在结尾,初学者最好在开头)针对题目中提问的欣赏角度明确地提出你的看法,观点。题目中怎样问你,你就应该怎么答。譬如我以上举的例子中问你,诗歌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我就应该回答:“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开宗明义,要言不烦。如举例的2004年考题,建议你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欣赏,那么就可以这样回答: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然后运用诗歌中具体的内容(注意必须要具体)来论述你的观点,看法。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就像小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一样。你必须用诗歌中的具体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一共是80字的话,这部分内容应该占主要篇幅,同学们从我举的一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第一,二句描写了桑无叶,反差强烈”这部分就是具体地论述了诗歌是怎样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的,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说得非常清楚,到位。你说诗歌中衬托手法用得好,那就应该具体说拿什么来衬托什么;你说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用得好,那就要具体说明拿什么比什么;依此类推。最后应该小结一下,通过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我举的例子中“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就是说明的这一点。一般说来一段鉴赏文字应该包括以上三个部分。下面有几点说明:“文无定法”从理论上说,赏析文字没有具体的格式,不是非得这样写不可。我还是觉得从学生的角度,从考试这个角度看,教给同学们以上的写法,大家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主旨鲜明,内容具体,结构也清晰,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同学们写熟练了,也可以变换一些结构写。不管什么写法我觉得,应该包含以上三点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一段赏析文字的内容会不够完整。题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么提问,回答的方法,回答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可以用以上介绍的方法来作答。我在下面的例子和练习中,各种提问的形式都有,大家可以自己试着做。如果遇到无指令性的提问(任选一个角度),那么,在文字的第一句中应该加一句话,先自己给自己鉴赏文字确立一个角度,也便于阅卷老师明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的。譬如可以这样说:“我觉得这首诗词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十分出色,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值得称道。”一句话既点明了欣赏的角度,又表明了观点,十分简洁,明了。2004年上海语文卷第四大题:(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赤壁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矶鸥鸟满烟芜。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下面分别选择当年考生中此题目获得1分到5分的五段鉴赏文字,并略加分析,让大家比较一下:答案1:“作者在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的翻飞,满眼望去,一片孤寂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这类答案基本上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缺少必要的了解,答题时也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只是对诗歌最后一句作了点翻译,解释而已,只能给1分语言分。)答案2:“诗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眼中之情即是心中之情。作者借此景来咏叹历史,感叹历史,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惋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这类虽能抓住“融情于景”的鉴赏角度,也就是说观点是对的。但却没能具体展开说明诗歌中究竟写了什么景,描绘什么意象,只是笼统地说上“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同时也没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抒发。由于缺乏知人论世的评价观,特别是忽略了注释,对诗作,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出就事论事的简单化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所以只能给2分)答案3:“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索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有一腔抱负却不得志的悲愤,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与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望。”(这个答案的优点在于首先有明确的角度切入和观点: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其次在分析中能知人论世,联系注释,对诗句作出较正确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考生忽略了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诗句或诗歌中的景的描写或者说是意象的把握和分析,还是笼统的“赤壁萧索之境”这么一句,使得鉴赏游离了诗句之外。要知道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根本,缺少了这一环节,鉴赏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本诗中的最后一句中的“荒矾”“鸥鸟”“烟”就是句中的景,意象。正是景象的组合形成了萧索,凄凉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正由于诗人心中不得志的哀情与眼前的哀景形成了契合,所以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这类答案也只能得3分。)答案4:“本诗的特色之一便是寄情于景,尤其是末句中的“荒矾”“鸥鸟”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荒凉的景象。诗人在官场不得志,因而触景生情,由此景引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浓浓的哀情。”(根据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我介绍的三部分的内容,这个答案都是比较到位的,它的观点鲜明,也具体地叙述了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对末句所表述的主旨也理解得较正确,这个答案可以给4分,为什么不能拿5分呢?请看答案5就知道了)答案5:“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矾”“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意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答案除了鉴赏了诗末一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以外,“卒意显志”一句回答了题目中的“结合全诗”这个要求,所以就可以全部拿到分。当然这段答案的语言也很老练,可见考生的基本功是很不错的。)从上面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一段鉴赏文字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也可以看出评分的标准还是相当实际准确的,下面我再举两个例子。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题目: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稀”“花尽”的暮春季节,窗外阴幽环境下的竹子依然翠绿葱葱,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评析:这也是一首七绝诗。谷口,辛夷是地名,时间是暮春季节,所以“黄鸟稀”“杏花飞”了,一片衰败的景象,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作者故山草堂的山窗下的幽竹依然是那么的青葱,苍翠,一派生机勃勃。所以作者由衷地对竹子产生了爱怜之情,这就是这首诗歌基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答案也基本上由我以上介绍的三部分组成。由于题目中有两个问号,所以答案中的第一句也回答了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这两个问题。下面再看一道2002届上海语文试卷中的试题。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题目:试从一个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