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和异化的共存.doc_第1页
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和异化的共存.doc_第2页
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和异化的共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构建语境下归化和异化的共存 杨山青作为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历来就与人类的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没有翻译,人类文化的融合丰富、互动发展就难以实现,而翻译的许多问题,从文化构建的视角来进行探讨,就有可能得出较为有确的解答。近年来翻译界热议的话题归化和异化就是一例。近年来,翻译界围绕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翻译策略而热议的大致情况为:一、大多数论者在归化和异化的渊源演变这一点上观点是一致的,即从中国看,归化与异化之争源于古代的“文”、“质”之争,演变到现代的“意译”、“直译”之争,发展到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争;从西方看,这一争论源于古罗马时期的“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与“ 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之争,演变为近代的“靠近读者”与“靠近作者”之争,再发展到由Venuti挑起的归化与异化之争。二、人们在这两个翻译策略上产生分歧,是由于论者从文化、后现代及全球化的多维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异化论者的立论依据是异化翻译有益于吸收异质文化,丰富民族文化,而归化论者则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异质文化的陌生度将会减少,故译者更多的应是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需求等方面。在这场争论中,有几篇力主异化翻译为主的论文,但并不完全排斥归化,相当多的论者实际上主张一种两者结合的翻译策略。这表明,这两个矛盾的翻译策略在文化构建这个前提下又是统一的。三、也有少数持有不同观点的论者,他们或认为当前的归化与异化之争是“错位”的,以异化为主的主张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或认为应以归化为主,或主张从文化身份、诗学、政治和全球化以及翻译的目的类型和读者接受理论等更多的视角来探讨归化与异化策略。目前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的争论,为人们从更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开辟了空间。译界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探讨,涉及到文化构建这一关键问题,这是由翻译的文化构建自身功能所决定的。人们实际关注的是,翻译怎样对文化构建起到有益的作用,更确切地说,这两种翻译策略,具有如何的功能利弊,如何能服务于翻译的文化构建之目的。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在翻译中长期共存,发挥着不同而又协调的功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还是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两种策略的文化传达功能的不同。所谓归化,指这样一种翻译策略,即在译文采用一种透明流畅的文体,以最大限度地为译文读者减少原文的陌生性1。它强调的是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融合,如所谓“化境”,其意在最大限度地克服原语和译语间文化上的差异,使原语文化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既然是文化融合,它除了传达原语文化意义之外,还包含着译语文化的成份,如著名英文电影译名魂断蓝桥中的“蓝桥”二字,原于中国明代戏本蓝桥记2。该剧表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蓝桥”运用到这一译名中,堪称形神兼备。可见,这一译名既传神地表达了电影原名的意蕴,又让译语文化发挥了功能。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归化法不利于文化构建的一面。由于归化策略注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注重“走向读者”,就会造成原文中“异国情调”的削弱乃至消失,用译者的笔来代替作者的笔,用译语文化来代替原语文化。这会造成文化传达上的“误译”,引起读者的“误读”,这无疑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所谓异化,是指这样一种翻译,它通过保留原文某些异质文化成份来有意打破译语常规而获得译文3。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异质文化”,着眼于原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文化输入”。这种策略的主张者允许译文中文化差异的存在,甚至以追求这种差异为目标。在文化的影响和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的当今世界,异化策略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这可从小到一些外来词语的翻译,大到一些英语作品的翻译风格表现等事例得到佐证。然而,正如一柄双刃剑,异化策略在强调原语对译语的“文化输入”的同时,由于对文化差异或隔阂的某种程度的忽略,反而有可能降低这种“文化输入”的有效性。所以不能一味强调异化,摈弃归化。当然,也不能文化自大,一味强调归化,排斥异化,而应从文化构建的现实状况和要求出发达到二者的共存。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看,人们不得不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和一元化的问题。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更迅速广泛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化多元化。新的观念和事物会融入到传统的文化体系当中,使人们从更广更新的角度去看问题。与这一实际情形相吻合,翻译应更好地担负起其固有的文化传播功能,尽量将原语文化中的“异质文化”因素介绍进译语文化中来。从这一意义上讲,翻译的异化策略是应当引起重视和强调的。然而,我们重视和强调文化的多元化,重视和强调翻译的异化策略对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不等于说要达到传达“异质文化”因素的目的,就只有凭借异化策略才能完成,或者说采用异化策略就一定能够传达“异质文化”。归化策略,由于上述原因,也是必不可少的翻译策略。另外,全球化背景下强势和弱势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归化和异化问题时应当考量的问题。一个基本观点是,文化的影响不是也不应该是单向被动的,而应是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不应只强调西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也应关注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回应和影响,不能只强调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输入”或“侵入”,也应看到后者对前者的“反抗”。只有这样,才能在传达一种文化时,也保留另一种文化的存在空间和扩展力,而不是限制和消除其长处,这样才能真正提供文化多元化的基础,否则,就会走向文化一元化,文化的交流互动和共存共享就是不可能的。与此相关的是,译界已有学者开展了翻译的“杂合”研究,指出“由于语言文化的杂合性很多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杂合体,综合了多种语言、文化的成分”4,这就规定了“文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杂合的过程”5,尽管有的译者追求“译文完全不露翻译的痕迹”6,但结果往往是译文“保留一些原语语言、文化、文字的成份”7。前者是归化追求,后者是异化结果,这二者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杂合对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得强势文化和弱势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和互利8。与之相适应,也应是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平衡。因为,“文化的杂合造成了翻译的杂合,使杂合的原文不断出现,并为杂合译文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9,而要产生杂合译文,则须借助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共存。如前所述,这两种翻译策略对于译文的文化传达各有利弊,因而如能适当地综合运用,就能适应杂合原文的需要,重现相应的杂合译文。我们还应看到,为改变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应寻求有效的途径,而“真正能够阻止文化殖民化,使本族文化免于美国化或西方化的,还是后殖民理论所探讨的弱势文化的杂合化努力”10,这样就能对外来文化“尽力按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并对进入本文化中的外来成分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11,使其成为“具有新的特点的第三文化,即杂合的文化” 12,而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上述的“文化选择”和“改造”。可见,两种翻译策略的平衡,不仅受到文化杂合、文学杂合的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结果,而且也是全球化语境下争取弱势文化应有地位的一种积极手段。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我们应保持两点清醒的认识:一、翻译并非文化交融互动的唯一渠道,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网络使得“地球村”的交流快捷方便,各国文化凭借网络平台能够达到广泛迅速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看到翻译策略在文化传达构建方面的局限性,不应夸大某种翻译策略在此方面的作用。 “归化译法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看法,也只是理论上的推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无论你如何归化,外来文化还是会通过种种渠道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13,所以,我们应对归化策略的文化构建作用有恰当的认识,当然,我们也同样应对异化策略的文化构建作用有恰当的认识。二、我们应积极地提倡拿来主义。在我们面临文化贫弱枯竭需引进新鲜文化血液的时候是如此,在我们的文化吸收整合了有益的外来文化成份变得更加丰厚而仍处相对弱势的情况下,更有理由如此。因为我们的文化仍需要吸收外来养分,“传统文化虽包含了可资我们借鉴的丰富资源,但要应对复杂的现代生活,并与西方文化对抗,还显得很不够。中国文化要想与西方文化平等竞争,成为将来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西方文化的滋养是绝对不可少的”。14 如果我们以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和传达异质文化为目的,那么,就有必要以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恰当认识为基础,探明其间的关系。在强调翻译传达异质文化因素的前提下,有可能牺牲译文语言上的“中国性”,但“如果译者能充分考虑到当前读者的接受能力,并对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保持警觉,就不会搬字过纸,译出一些根本讲不能的汉语句子来,而是会对原文的句式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既能为读者理解,又具有新颖性,帮助读者感受到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15。这样的原则,实际上兼顾了异化和归化的功能和目的,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说,这样的译文是“异化于内,归化于外”的译文,也是在文化构建语境下达到归化和异化共存的译文。注:此文被收入国际译联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海)论文集,2008年。参考文献:1 ,3: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P.43-44, P.59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6034,5,6,7: 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0月,P.1,P.28: 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0月,P.129: 韩子满,文学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