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民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doc_第1页
余爱民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doc_第2页
余爱民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doc_第3页
余爱民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doc_第4页
余爱民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脱贫奔小康工作总结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调研报告联合调研组2010 年第 9 期 本刊特稿 在全省 29 个贫困县(市)中选择 7 个山区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是省委、省 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是 加快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 是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的重大举措。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总 结过去一年试点工作时指出:“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望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 力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根据罗书记指示精神,最近,省委政研室与省扶贫办组成联合 调研组,深入 7 个试点县(市)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时值初夏,群山披翠,调研组 赴武陵、进秦巴、奔幕阜、穿越大别山,一月有余,行程万里。召开了十几场座谈会,听取 了县市领导、县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村书记的介绍,走访了几十个乡镇和村组、几十家企 业、上百家农户,山区的贫困状况让我们感到沉重,但脱贫奔小康试点带给山区新的变化也 让我们感到激动,山区的发展前景和干部群众新的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到振奋,7 个试点县 (市)乡乡村村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恰似一幅“群山奔腾”的壮美画卷。喜看山乡新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建设,7 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居弱图强、后发奋进”的思想进 一步牢固,发展产业、富县富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 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乡风文明进一步推进。(一)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9 年,7 个试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277.7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14.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64 亿 元,增长 18.8%;财政总收入 24.6 亿元,增长 16.4%,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2.56 亿元,增长 34.8%,增速高于全省 19 个百分点。比如丹江口市,立足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特 殊地位,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水都贯穿脱贫奔小康工作始终,大力发展清洁工业、绿 色农业、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和培育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集群,引 进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丰华、博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全 市经济总量增加、 增速加快, 2009 年县域经济排名跃居全省第 32 位, 2008 年前进 12 位。(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2009 年,7 个试点县(市)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88 万亩,比上年增加 35 万亩,人平达 1.8 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 新格局。保康县充分发挥磷矿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矿化结合,大力发展核桃、烟叶、茶叶、 食用菌四大农业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以磷化工为主体、特色农业和生态旅 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五峰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跻身湖北 省茶叶大县、湖北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大县和生态旅游大县。丹江口市重点发 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已发展水果(主要是柑橘)、畜牧、水产、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 55 万亩,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 70%以上,农民收入的 50%来自优势农业产业。大 悟县大力推进以板栗、茶叶、花生、药材和养殖小区为主的“四板块一小区”建设,板栗面 积达到 81 万亩,茶叶 15.3 万亩,花生 30 万亩,药材 5.6 万亩,规模养殖小区 70 个,被列 入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英山县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 态旅游业,特别是茶叶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 38.6%。通山县充分发挥旅游、矿产等 资源优势,着重培育生态旅游、石材加工、新型能源等特色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已经成为 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鹤峰县重点打造茶叶、烟叶、蔬菜、林果、畜牧五大绿色产业集群, 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达到 80 多万亩,农民人平达 4 亩以上,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标准 化示范县”。(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9 年,7 个试点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62 元,比 2008 年增长 10.4%;减少贫困人口 6 万余人,下降 8.7%。不少农户反映,“脱贫奔小康 打开了思路,农民就业有了出路,产品有了销路,增收有了门路,大家走上了致富路。”英 山县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村发展 1 个特色产业、1 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 个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人平拥有 1 亩高效经济林、户平拥有 1 亩茶,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 的产业基础。该县柳湾镇河南畈村家家户户种茶、销茶,每户每年从茶叶中获利几万元,全 村 80%的农户依靠茶叶经营收入建起了楼房。村民夏清明形象地评价采摘茶叶带来的收益“一早一桶油、一天一身绸、一月一头牛、一年一层楼”。鹤峰县森林覆盖率达 82.9%,生 物资源非常丰富,过去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农民“守着青山没饭吃,抱着摇钱树 没钱用”。去年以来,该县把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壮大板块 基地,培强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品牌,全县林业产值达到 3.13 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 现金收入 1100 元,仅箬叶一项每年就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近亿元。(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9 年,7 个试点县(市)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 529.6 平方公里, 高产农田建设 4.19 万亩, 低丘岗地改造 17.89 万亩, 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18.6 万亩,低效林改造项目 8.2 万亩,当年解决安全饮水人口 32.5 万人,新修通村水泥路 1606 公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峰县狠抓交通、电力、通信建设,启动了 陆渔一级路建设,融入宜昌 1 小时经济圈;启动 220 千伏电力通道建设项目和渔洋关 110 千伏变电站改造项目,通信(移动、联通)、广播电视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保康县全年启动 实施高产农田改造、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229 个,完成投资 15.9 亿元。当地农民这样描述今日的新生活“修好了致富路, 种上了高产田,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便宜电,烧上了清洁气。” (五)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各试点县(市)大力实施村庄整治行动,广泛开展“美化、 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快“一建三改”和农房改造,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2009 年启动村庄整治 519 个村, 改造农村危房 18509 户, 新建沼气池 3.76 万口, 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悟县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 保洁机制,配备了卫生保洁员 891 人,垃圾转运员 99 人,垃圾清运机动车 126 台,新建垃 圾池 2300 多个,新建区域垃圾填埋场 20 处,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的难题,使村容村 貌大为改观。该县吕王镇刘院村,过去“房屋随意建,柴草门前堆。污水到处流,垃圾满天 飞。”如今的刘院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住进小洋楼,垃圾专门有人收。门前四季花盛 开,后院池塘有鱼游。通山县以建设特色新村为抓手,围绕 106 国道、 核电公路、通南公路、 九宫山旅游干道等沿线村庄办示范, 推进 117 个试点村的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程, 完成新 建、改造村级公路 1490 公里,建沼气池 8300 口,1.5 万户农民吃上了自来水,修建了 115 处休闲场所,建成了畈中、排楼、南林等一大批特色新村。(六)干部群众精神振奋。7 个试点县(市)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的“双 强工程”,深入推进以卫生村镇、文明村镇、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共建”和星级文 明户创建活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 生明显变化。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连续 5 年举办了五届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艺 术节,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乡风。通山县在各村成立了 移风易俗理事会、妇女禁赌会、文明新风促进会,开展了“文明湾”、“五好家庭”、“十 星农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风尚。调研中我们 尤其感到振奋的是山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五峰县委副书记向丽对我 们说:“过去对山区脱贫没信心,工作也缺乏抓手,干部群众有点像霜打的茄子没劲, 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启动后,上级领导调研勤,各个部门支持多,阶段工作任务重,风声水 起,一下子把一池静水搅活了,干部群众充满激情,现在是干部比工作、比业绩,群众比住房、比收入,乡村比发展、比进步,形成了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山县大畈 镇西泉村一块景观石上刻有这样一首诗: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 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西泉村人民的心声,更是 7 个试点县(市)干部群众“奋发自强” 精神的生动写照。探索脱贫新经验 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 (市) 的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坚持一个基本方针开发式扶贫; 形成两个重要特色整县推进、整体推进脱贫奔小康工作;实行三位一体扶贫开发、 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紧密结合; 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制定规划、 发展产业、 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五条重要措施高位推进、对口帮扶、农民主体、整合资 源、机制创新。脱贫奔小康试点的实践,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谱写了我 省扶贫开发史上的新篇章。(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决 定, 就是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谋划, 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 全局中来部署, 放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位置来突破, 并且从战略方法上把它与新农村建 设结合起来,达到“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效果。一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决策。省委、省政府于 2008 年 5 月决定建立仙洪新农 村建设试验区,在这个试验区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就在思考,除了在 平原湖区搞试验外,还应在山区搞一些试验,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罗清泉书记 和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各市州意见,决定在全省 29 个扶贫开发工作 重点县(市)中选择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鹤峰 7 个县作为贫因山区脱 贫奔小康试点县(市)。这个试点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88 个 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形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多类型试验,号称“湖山城乡”四大试验,这是湖北新农村建设的经典之作,也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探索。二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规划。规划是最能体现也是最早体现“整体推进”这一 特色的。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规划。2009 年 4 月,省委办 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指导意见;随后省里出 台了 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 (市) 建设总体规划 两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试点县 。(市) 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民主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总体规划目标就是“两结合”目标,即努力 把试点县(市)建设成为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按照上述两个文 件的要求,省里出台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贫困县脱贫 3 个专项规划和 8 个部门支 持规划,各试点县(市)与之配套地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规划目标层层分解,一直“落实” 到乡、到村,有的县甚至规划到每个农户。我们在鹤峰县太平乡调查时发现,山区农户家家 都有一本脱贫奔小康农户规划卡,时间从 2008 年至 2013 年,项目包括家庭年总收入、 人均纯收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家居环境建设、素质提升 6 大类、39 小项,规划 得非常明确、具体。三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同推进。2009 年初,省里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 长的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领导小组。2009 年以来,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领导 小组召开了四次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现场会议。各试点县(市)、乡镇相应成立一 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每月一次通报会,每季一次现场会,半年一次总结会,县乡村三级干 部全力以赴扑在脱贫奔小康的事业上,现在“脱奔”一词已成为试点县干部群众最流行的口 头语。鹤峰县委副书记张涛说:“山区抓脱奔,就是建设新农村,我们现在是党政级级 抓脱奔,干部人人抓脱奔,方方面面抓脱奔,一年到头抓脱奔”。(二)富民与富县相结合。就是把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抓,在过去“整村 推进”的基础上,更大规模、更大气魄、更大手笔地实施新的扶贫战略“整县推进”。一是树立富民富县的“核心”思想。省委、省政府对脱贫奔小康试点的指导思想有明确 定位,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县为核心。二是确定富民富县的奋斗目标。脱贫奔小康试点县 (市) 工作总体目标前面两条是“县 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体 目标包括“富县富民富集体”三大块:力争试点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 高于全省县(市、区)平均水平,力争经过五年奋斗摘掉贫困县“帽子”;力争试点县(市) 农民人均收入 2009 年至 2011 年年均增长 8%,2012 年到 2013 年达到 9%;到 2013 年,力争 贫困人口减少到乡村总人口的 10%左右,6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 5 万元以上。鹤 峰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规划目标是“5 年内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在 2008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控制在 10%以内,由 9.6 万人下降到 1.8 万人。” 三是探索富民富县的发展路径。山区农民增收,一靠外出务工,二靠发展特色产业。试 点县(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持农民发展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 观光农业及特色旅游业,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山区财政要做 大,还是要靠工业化”。试点县(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 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经济、现代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县限于山区交通、 地理等客观条件制 约, 引进企业困难, 市里帮助他们在大城市设立工业园区, 这一做法被称为发展 “飞地经济” 。五峰县抢抓省、 市直相关部门和兄弟县 (市) 帮扶机遇, 在宜昌开发区建设五峰扶贫工业园, 已有一家企业落户, 又在枝江市工业园区内筹建对口帮扶五峰工业园。保康县在巩固本县四 大工业园的基础上,又在襄樊市余家湖建立 10 平方公里的保康工业园,去年底有 5 家企业 入园,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完成投资 100 亿元,实现产值 200 亿元、税收 10 亿元。省领导 称赞他们是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内外发展、比翼双飞”。(三)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强县之源, 可以说是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7 个试点县(市)具有明显的山水资源、矿产资源、物 种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 开发山区资源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实质是走有山区特色的 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扶贫开发也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主道。一是把发展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罗清泉书记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领导 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发展产业摆在试点工作的首要位置。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在 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要求,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产业扶贫、产业强县的理念。全省脱贫奔 小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一年多来开了四次大会,有两次会议都是以发展产业为主题。二是发掘山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资源是优势,特色是竞争力。7 个试点县(市)努力 做到挖掘和利用资源、创造和放大特色。五峰县充分发掘资源优势,集中精力“两手抓”, 一手抓采花毛尖的深度开发,着力做大做强采花茶叶产业;一手抓生态旅游开发,着力打造 湖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柴埠溪峡谷景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 “5A” 级景区。英山县靠山吃山, 做大做强茶产业。通山县资源优势大,特色产业多,县委书记曾国平把它概括为“五石四电 三特两景”。五石:大理石、硅石、石灰石、钒石、白云石,每种石材都是一大产业;四电核电、风电、小水电、抽水蓄电,5 年后县税收将达到 10 个亿;三特:楠竹、油茶、巴茅 草,以巴茅草为优质饲料的我省最大的万头现代奶牛牧场正在建设中;两景:九宫山和隐水 洞,一山一水旅游生意火爆,带动“农家乐”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三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 一项战略重点,更是山区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着力点。7 个试点县(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以茶叶、板栗、药材、柑橘为主的 林特产品加工, 以魔芋和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蔬菜加工, 以肉类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及水产 品加工。四是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号称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7 个试点县(市)按照标 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集中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 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在茶叶、水果、特色蔬菜、水产品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做得很成功的有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采花”商标 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四)改善民生与促进乡风文明相结合。扶贫开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的 突破口,也是深得山区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把改善民生和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 来抓, 基层干部称之为大山深处的一场深刻革命, 这场深刻革命不仅带来了新家园和新环境, 也催生了新精神和新风尚。一是优先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县(市)主要办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路,加 大试点县(市)通高速公路或通山区一级公路建设力度,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鼓励和支 持有条件的地方修建通组路。第二件事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以土地整理为平台,每年每县 建设高标准农田 2 万亩。第三件事是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把村庄规划、民房建造、“一建三 改”、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一起推进。第四件事是加速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这四件事办得 扎扎实实,干部群众人人拥护。二是着力发展山区公共事业。试点县(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康县全县纳入低保人数达到 1.6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7.1%,6 个卫生院和 50 个卫生室得到改造,中小学校舍、乡镇文化站、村体育健身室和农村福利院 得到全面修整,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地农民有个对比说法:“过去是田种不起,书读 不起,病看不起”;“现在是种田不交钱还补钱,读书不要钱还给钱,看病交了钱再返钱, 老了儿女出钱保险公司也出钱, 穷了民政给救济钱国家还发低保钱, 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好挣钱”。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县 (市) 普遍开展以创建卫生村镇、 文明村镇、 绿化村镇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创建”活动,普遍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十大遵纪守法光 荣户、计划生育光荣户等创建活动,很多村里成立了腰鼓队、篮球队、舞狮玩龙队等群众文 体活动组织,群众文化生活趋向活跃。很多村里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清账理财小组、公益 事业理事会、民事纠纷调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丹江口、英山、五峰等市、县的试点乡村都 建立了农民理事会,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到理事会上“理一理”,老百姓对此很高兴、很满 意,他们说:“村庄理事会,有事便开会,举手是赞成,摆手是反对,没人捉你手,权利很 实在。” (五)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这是扶贫开发也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搞好资源 整合、资金整合,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一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试点县(市)采取宣传开路、典型引 路、以奖代补、先贷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建设中来,试点县(市)通过发 动农民投入的资金占到投资总量的五分之三,尤其是在村庄整治、房屋改造等项目上,农民 投入占到 70%。一些地方探索了“请农民参与大事决策、请农民参与规划制定、请农民参与 过程监督、请农民参与资金监管、请农民参与合格验收”等“五民参与法”,农民在当家做 主中热情高涨、积极性迸发,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力量的参与,是 7 个试点县(市)开放式 开发扶贫的亮点之一。在外打拼多年、事业红火的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村民余兵国,主动拿 出 350 万元,支持本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安全饮水设施,解决本村及周边村民 2000 人饮水问题,帮助全村 60 岁以上的男性农民、50 岁以上的女性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大悟县许多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 为了支持家乡脱贫奔小康工作, 自发自愿成立老区新农村建设促 进会,主动帮助村支部、村委会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捐资、捐物、帮学、扶智、引进 项目等形式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目前全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146 个, 共联系在外乡 亲 2346 人,募集资金 3920 万元,引进项目 182 个,成为脱贫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重 要社会力量。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政策和项目有着十分重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省里出台 支持试点县(市)的优惠政策有 6 大条,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土 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低效林改造、道路修建、龙头企业发展、农家乐等几十类,大小项 目有上千个。重大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高产农田整理、“双低”改造、现代农业等方面, 其中通山县还有核电站建设、丹江口市还有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支撑。2009 年 7 个试点县(市)建设项目 272 个,新建和续建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 118.7 亿元,当年完 成投资 89.9 亿元。2010 年 7 个试点县(市)所报六类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 149.2 亿元。用 基层干部的话说,是“条条政策都是真金白银,个个项目都能振奋人心”。四是搞好部门结对帮扶。部门“结对帮扶”是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的显著特色 之一。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部门定点帮扶”、“企业定点帮扶”、“部队定点帮扶” 等三个文件,前后三次动员组织 117 个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第一批安排的 49 个定点帮 扶单位,在 2009 年为 7 个试点县(市)投入各类帮扶资金 7.1 亿元。鹤峰县实现了结对帮 扶全覆盖,30 个省直单位、11 个州直部门和 93 个县直单位与 205 个建制村全面对接,县直 单位 1321 名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帮扶 1 户农村贫困户。五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合资金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经典作法”,在脱贫奔 小康试点县 (市) 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试点县 (市) 整合资金的作法是, “集 以 中散钱办大事”为“总目的”,以“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为“主要原则”,以县(市)为“操作台”,以规划为“指挥棒”,以县(市) 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为“协调部”,以政策资金、项目资金、金融资金、企 业资金、民间资金五大资金为“整合体”,以发展迫切需要为“落脚点”。这一作法过去叫 做“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试点县(市)的新说法,叫做“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 蓄水、一个闸阀管水、一个龙头放水”。鹤峰县太平乡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是整合资金“非 常漂亮的一件作品”。该工程涉及到 5 个村 3 万亩农田,过去这片农田虽曾作过一些零星治 理,但未解决根本问题,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太平山连山,种田只靠天,有河流不出, 年年遭水淹。”鹤峰县抓住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机遇,大做整合文章,合并隧洞凿通、 河道治理、田间治理、土地治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项目,整合省、州两级国土、 水利、财政、农业、交通等多个部门的 10 多项资金,总投资 8000 万元,现在初步呈现“田 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涝能排、旱能灌”的景象,整治完成后每年直接为群众增收 1500 万元以上。(六)创新发展方式与创新扶贫模式相结合。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本身就是我省 扶贫开发工作最大的创新之举, 其本质是扶贫方式的转变, 即实现从单一的救济式扶贫向救 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双轮驱动”的转变,从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向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 贫“双管齐下”的转变, 从单一的专业式扶贫向专业式扶贫和开放式扶贫 “大格局” 的转变。试点中最大的政策就是允许先行先试,实质上就是鼓励改革创新。7 个试点县(市)把创新 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等重大创新结合起来,把创新建设投入机制、创新 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 创新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具体创新结合起 来,开创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脱贫奔小康工作局面。一是创新山区发展方式。根据不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 自己位置,做到“五个发展”:突出自身特色,寻求错位发展;改变传统思维,追求创新发展;大胆引进培植,谋求借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强化集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循 环发展。二是创新扶贫模式。7 个试点县(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六种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 式、打工扶贫模式、企业联村模式、项目扶贫模式、小城镇带动模式、易地搬迁模式。通山 县大畈镇西泉村主要靠隐水洞开发带动农家乐餐饮业发展,去年农家乐餐馆、旅馆达到了 33 家,该村 11 组青年程思虎农家乐餐馆年收入达到 100 万元,纯收入 40 万元,成为产业 扶贫的典范。大悟县三里城镇实施“公司联村开发”方式,引进各类公司 32 家,累计投资 1 亿多元, 开发茶叶基地 1 万亩, 建立了茶叶生态公园, 走出了一条企业联村扶贫的新路子。三是创新工作方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中有很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我们在和试点 县(市)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总结出“扶贫开发五大工作法”。高位推进制此法包括 “三制”、“三式”,“三制”是一把手负责制、常委联系制、专班负责制;三式是密集式 调研、双月式大会、拉练式检查。省、市(州)、县(市)、乡(镇)、村,都是书记“挂 帅”。省里罗清泉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一年多时间,罗书记三到丹江口、大悟,两到通 山、五峰,一到保康、英山、鹤峰。省长李鸿忠经常深入试点县调查研究。省委常委苏晓云、 张昌尔、李宪生、苑世军、黄先耀、李春明、潘立刚等 7 位领导对口联系 7 个试点县(市), 不定期深入联系点指导工作。分管试点工作的省领导张昌尔、刘友凡、罗辉、赵斌同志多次 深入试点县(市)现场办公,解决试点工作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开一次全体(扩 大)会议,每次会议都不是“坐着开”,而是“跑着开”,翻山越岭地跑,为的是看现场、 看变化、看成效,包括看问题,让试点县(市)相互受启发。定点帮扶制省委、省政府 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动员组织省直、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驻鄂部队等上百家单位定 点帮扶试点县,帮扶对象明确,帮扶责任具体,考核标准细致。各市(州)、县(市)也同 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上上下下齐努力,方方面面帮脱贫”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省、县对接制一方面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已趋完善, 项目和资金都是省、 县直接对接,(州) 市 备案,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下基层频繁,很多实际问题在调查现场就拍板解决。示范化带动 试点示范是传统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省里办 7 个试点,市 县乡层层都办有试点, 结对帮扶单位家家都办有试点, 重大项目实施也采用试点先行的办法, 通过试点然后向整体推进。综合化服务试点县(市)村村建立综合服务中心,把老百姓 需要的各种行政和市场的服务送到村门口, 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办好过去需要到乡里、 县里 去办的很多事情。这种服务形式特别方便老百姓,很多山区农民这样说“过去办事要跑几 十里,现在办事只走几十米;过去进城办事摸不着门,现在办事在家打个电话就来了人。” 脱贫工作新启示 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湖山城乡”四大试验中的重要一环,它将扶贫开发 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整县推进,整体推进,不但 探索了山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而且探索了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新战略、 新思 路。这种探索对于整体推进全省 29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工作、对于开创我省扶贫开 发新局面和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启示深刻。(一)开发式扶贫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等几个阶段,一条最根本的 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才能从根 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就是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 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解决贫困问题。我省开展的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合各种资源,用足各 项政策,统一规划,高位推进,整县实施,大力帮助试点地区培植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大 力帮助试点地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素质,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这是我省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各个试点县(市)都将试 点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狠抓产业发展, 狠抓基础设施改善, 狠抓农民增收, 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致富的进程大大缩短。一 年多的实践证明, 脱贫奔小康试点是我省在更高层次、 更大范围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有益 尝试, 是我省在贫困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探索。继续抓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 作,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山区的特色产业放在主要位置,把打破 山区的交通“瓶颈”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把提升 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出路。没有产业发展,脱贫奔小康就失去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其他问题就容易解 决,农民就会拥护。在贫困山区如何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呢?关键是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特色产业。7 个山区县(市)试点证明,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是一个 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我省贫困地区一般具有山区、丘陵和库区等多 样的独特地理形态,自然、生态、农业、人文、矿产等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挖掘 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创造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走出一条 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就各地而言, 一要找准产业定位。要深入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市情、 县情,分析和把握自身优势,从而构筑有竞争力的产业,使之在全省、全国产业分工中有自 己的位置。丹江口的水电工业和旅游业,保康的磷化工业,通山的石材加工业,五峰、英山 的茶叶加工业,以及大悟的板栗、花生都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还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省 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这充分说明只要找准了产业方向,并且长期坚持 下去,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践表明,特色产业 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应从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就山区而言,应该依托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发展工业,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发 展高效林业, 依托山区独特小气候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山水林泉洞等自然生态以及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三要倾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藏在深闺无人晓”,再好的产品没有被市场接受,经济优势都发挥不出来。要实施特色品 牌带动战略,倾力打造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的特色品牌, 带动特色产品“走出去”, 通过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三)政府主导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保障。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 成效,关键是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领导重视、高位推进上。省委、省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各级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研。省、有关市州和试点县(市)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强有力的 工作机制,确保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体现在规划先导上。试点县(市)紧 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突出脱贫奔小康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 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专项规划,还有省直部门支持方案,并把规划落实到产业、落实到 项目上,通过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先导作用。三是体现在政策、资金的积极引 导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强调在试点县(市)脱贫之后,继续享受国 家和省里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各项优惠政策。试点县(市)通过整合各类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 设资金,按照规划进行集中投入,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跟进。四是体现在对口帮扶上。每个试 点县(市)都有省直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驻鄂部队等对口帮扶试点 建设,基本形成了大扶贫格局。(四)农民群众是脱贫奔小康的建设主体。开展脱贫奔小康工作,农民群众是主体。如 果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