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doc_第1页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doc_第2页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doc_第3页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doc_第4页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讲 科技英语的特点与翻译一、什么是科技英语科技英语(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属于特殊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也译为“专业英语”或“专用英语”),但它并不是与一般英语截然不同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语言。从本质上说,它与一般英语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科技英语的描写的对象内容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它表达的特殊性,也就使它具有了与一般语言所不同的特殊性。科技英语作为一种语体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生物、航天等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英语的使用率更是在不断提高。科技英语相较于其他英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包罗的范围也很广。就文体而言,科技英语大致可分为三种:(1)科学论文(scientific paper),行文正式,读者对象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2)科普文章(science article),任何人都可以读,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段都可以应用,旨在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3)技术文本(technical document),这一层次的东西最杂,如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产品说明书、维修手册、技术协议书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对英语学习者来说,科技英语的特殊性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来说。词汇方面,科技英语中专业词多,缩略语多,来自希腊拉丁语等语言的生词多,还有,新词多,这是指从前没有,随着某事物的发明发现新创造的词。从语法方面来说,科技英语有以下特点:多用被动语态、多用名词化结构、多用定语从句、多用省略句和长句。二、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科技翻译其实和一般的翻译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即可以遵循由严复提出“信、达、雅”,也可以简单地遵循“准确、通顺”的原则。也就是说,对读者来说,译文要做到可懂(Understandable)、可读(Readable)和可接受(Acceptable)。科技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述说事理,逻辑性强,结构严密,术语繁多。所以译文必须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数据无误,文字简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达意。此外还要注意,翻译时尽量不作感情渲染,不加主观色彩。例如:有篇文章写到两个妇女遭遇两头熊的意外袭击而亡,动词kill竟被作者译成了“杀戮”;一个简单的过去时,译者竟想当然地在句子前面加了“想当年”。由此可见,科技文章供我们发挥的空间不大,只要平铺直叙,事说清楚就算达到基本要求。当然,原文很有文采,而译文也传达了同样的文采,那是上品。1. 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与翻译纯专业技术词:科技英语中的纯专业技术词是翻译中最容易解决的一类词,是因为这样的词一般每个词都只有一个意思,理解上和翻译后都不容易出现歧义,只要能在严谨权威的词典上查出,照搬照用就可以了,译者对这样的词没有推敲和锤炼的余地。例如:(1)Women now know that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does not prevent disease.现在,妇女们已经了解到,荷尔蒙替代疗法并不能治好她们的病。(引自Discover)(2)Although nature has created more than 100 amino acids, almost every living creature on this planet uses the same 20 to build proteins.尽管大自然创造了100多种氨基酸,但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在用其中相同的20种制造蛋白质。(引自Discover)(3)Stem cells taken from human embryos have been used to make paralyzed rats walk again.从人类胚胎中提取的干细胞已经使瘫痪的老鼠重新走路。(引自Discover)以上例句中的hormone、amino acids、protein stem cell,embryos等词就属于这类纯专业词汇。再如:coronavirus(冠状病毒)、serotonin(血清素)nor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等,翻译这些词的关键是要查权威性的词典,如果一般的词典查不到,就需要查专业词典。次专业词汇:词汇翻译中比较麻烦的是那些“次科技专业词汇”,即从日常英语中借用过来并赋予特殊意义的词汇。这类词容易成为译者的“假朋友”,看似相识,实则不然。翻译这类词的时候不能想当然,要勤查词典。并且主要查这些“熟词”在所在专业及所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特殊译法。以power一词为例:(1)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long distance.电力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译为“电力”)(2)Energy is the power to do work. 能是作功的能力(译为“能力)(3)Friction causes a loss of power in every machine.摩擦能使每台机器发生功率损耗。(译为“功率”)(4)The fourth power of three is eighty-one.3的四次方是81。(译为“方”)(5)The combining power of one element in the compound must equal the combining power of the other element.化合物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译为“价”)(6)This is a 20 power binoculars microscope.这是一架20倍双筒望远镜。(译为“倍”)下面是美国科技杂志Discover一文中的一段话:The lunar surface may also be the best spot in the solar system to tune in to very low frequency (VLF) radio wavesDayton Jones and Thomas Kuipei, radio astronomers at JPL, have sketched a plan for deploying a rover to build a VLF radio telescope essentially a huge network of wires acting as radio-wave receivers in a crater on the lunar farside, where the moons bulk blots out Earths radio noise.(Discover Oct. 2003 p65) 月球表面可能还是太阳系中一个接受甚低频无线电波的最佳地点。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射电天文学家戴顿琼斯和托马斯基博尔已经拟订了一个计划,利用月面探测车在月球凸出部位的一处环形山里建造一架甚低频射电望远镜其实就是一个充当无线电接收器的庞大电线网。月球的凸出结构可以抵消来自地球的射频噪声。文中有5个与radio相关的词组:radio wave(无线电波), radio astronomer(射电天文学家), radio telescope(射电望远镜), radio-wave receiver(无线电接受器)和radio noise(射频噪声)。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的常识,又想当然地认为radio的翻译就是“无线电”,很可能会说出“无线电天文学家”和“无线电望远镜”等行外话。由此可见,在翻译科技文体时,再熟悉的词也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勤查字典。 还有一些我们常见的词在科技文章中都可以有不同的译法,如在物理中,work常译为“功”而非“工作”,free path 译为“自由程”而非“自由道路”,charge 常译为“电荷”或“充电”,breaker译为“断路器”或“开关”,pencil译为“光束”。缩略词:缩略语较多也是科技英语的一个特点,一般查缩略语词典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有的时候也可以灵活掌握,如,WTO译为“世界贸易组织”,是不错的。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也有好多人是直接使用这个外来词的,并且这种用法也已经被接受了。这是因为,随着人类全球化,语言及翻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翻译实践中,这些缩略语,有的无需翻译,有的不好翻译。如DNA(deoxyribonucleic)“脱氧核糖核酸”就无需翻译,因为连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各大报纸都一律使用DNA,没有译成中文。又如e-mail(Electronic mail),PC(Personal Computer)等词。这些词在很多场合都是英汉语交互使用,可以说译出也对,不译也不错;而另外一些全球性的用语,如网址.com则根本无法译成中文。再如,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就完全没有必要译成“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因为SARS这个词已经为我们广泛接受,并且也不宜译做“非典”,因为“非典”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术语,也和国际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名称不一致。在病症的病原体被确定后, WHO根据病症的特点而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外来词:科技英语中的一些外来词(通常用斜体)多来自拉丁、希腊或其他一些语言,有时在词典中很难查到,遇到这些词,应尽量到专业工具书或百科全书中查找,如Discover登载的人类进化之谜一文中的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非洲南猿”、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撒哈拉古猿”和Homo neanderthalenses“尼安德特人”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就能找到译名,但我们并不是总能幸运地找到相应的译名,一是因为我们手头资料有限,再就是可能这个词在汉语中根本就没有译名,如在同一篇文章中,Homoergaster和Homo erectus这两个词就很难在一般的词典或百科全书中查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条件允许,请教专业人士或查阅更完善的工具书最好。但是,原文照搬有时也可以算做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写上原文,毕竟还可能有人能看得懂,也忠实了原文,没有使信息缺失。删掉或瞎译都不可取。如果根据构词原则将以上两词大胆译出,则一定要在其后的括号中加上原文,如:厄加斯特人(Homoergaster)埃里克特人(Homo erectus),这是既照顾读者,又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如果已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存在,专业人士也能明白,不至误入歧途。只是译名一定要有一定的构词和事实根据,切不可胡编乱造,贻笑大方。新词:如果在翻译中能确定所遇到的词是新词,根据意思给出恰当的译名是完全可以的,但也应当在后面注上原文。因为此译名不一定是最恰当,也并不见得就能被广泛接受,要给自己留下改进的余地,也要给读者留下批评和接受的时间。如在Discover的粘得牢,松得快一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发明的胶,因为这种胶能在通电后一两秒种内失去粘性,所以发明者给它起名为ElectRelease,显然,这是由Electricity 和Release和成的一个新词。译者根据这个词的构成和意义,将其译成了“电脱粘”或“电脱胶”。像“得律风”和“德谟克拉西”被“电话”和“民主”取代那样,这样的译名可能也最终会被更好的译名取代,但它也可能会像“沙发”和“咖啡”一样深入人心。不论是接受还是淘汰,对这些新译名来说,这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2. 科技英语句式的特点与翻译科技文章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长句、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态。在翻译长句和名词化结构时,应注意应用词的转性译法和断句。据语言学家的统计,在英文的物理、化学和工程类的教科书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谓语动词用的是被动语态。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结构,为的是更少主观色彩,突出演绎论证的结果和对象。而汉语则不然,往往要说出动作执行者,在不知或不想说出动作执行时,则用“有人”、“大家”、“人们”等词汇来表示。这样的差别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在翻译英语的被动句时可以考虑译成汉语的主动句。例1:If one or more electrons be removed, the atom is said to be positively charged.如果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我们就说原子带正电荷。例2:Menopause is known to be preceded by time spans of sub- and infertility.我们知道,生育能力降低或不育发生在更年期之前。(或:我们知道,生育能力降低或不育出现的时间比更年期早。)这句话中的两个动词都使用了被动语态。而在翻译时也都相应地变成了主动语态。当然,并不是科技文章中所有的被动结构译成汉语时都要变成主动结构。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科技英语中用被动语态做谓语,以It 作前导的“Itthat”结构比比皆是,对这样的句式的翻译也形成了一定的定式。例如:(1)It is generally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一般(普遍)认为;大家公认 (2)It should be added that还得指出(3)It is admitted that人们(大家)承认(4)It is claimed that有人(人们)主张:人们要求(5)It is expected that据预测;预期(6)It has been found that已经发现;实践证明课后练习:1. Even though asteroids are very small and very faint, astronomers have learned a great deal about their sizes, shapes, and composition by using a variety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echniques. For example, it is known that the brightness of many asteroids varies periodically.2. There will be more computer crimes like theft of computer time, theft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stored in computers, unauthorized manipul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etc. Large sums of money are involved. The criminals are rarely convict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catch/charge them.3. With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these dimensions, all six circles will overlap, opening a window in the center to let in a beam of radio signals from an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4. The chaffinches showed an instinctive ability to pick out the right sounds to imitate, suggesting that instinct was as important as learning to the birds as they developed their songs.5. The instrument must be so carefully designed as to block any short circuits, the greatest hazard to the continuity of service.Answer:1. 小行星尽管既小又暗,但是天文学家们已使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法,弄清了有关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组成等方面的大量情况。例如,我们已经知道不少小行星的亮度会发生周期变化。2. 利用电脑作案的罪行越来越多。在电脑中存储的机密很可能被窃;非法电脑信息盗用也会发生。作案金额将变为巨款,而作案者则很难定罪,因为不易将他们捉拿归案。3. 在将这些平面进行正确的组合以后,共计六个圆周将依次重叠,从而在中心部分形成窗口,可使地外文明的射电信号光束通过窗口射入。4. 苍头燕雀显示出一种模仿自己同类鸟的歌声的本能。这表明,鸟类学习唱歌时,鸟的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过程同样重要。5. 仪表应精心设计,防止短路,因为短路对运行的连续性危害最大。关于翻译批评(二):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翻译批评的实践虽然开展很早(如我国古代的质文之争、直译意译之争等) ,但对翻译批评本身的研究却是近代的事。下文将对这四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作一简介,并对翻译批评的发展加以展望。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翻译批评的四个阶段 1949 年全国解放以后到现在的60 余年中,翻译批评也和其他领域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而这些曲折的发展,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联系颇为紧密。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翻译批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简要地分为四个阶段。 (一) 50 年代初期的翻译批评高潮 1.翻译批评高潮的序幕和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除,文艺战线的任务尤为艰巨。具体到翻译上,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翻译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二是粗制滥造的译作充斥市场。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成了当时政府有关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 195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为题,发表了3 篇翻译批评文章,以政府为主体拉开了50 年代初期翻译批评高潮的序幕。其后1951 年11 月的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和1954 年8 月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都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保障翻译质量的重要措施提了出来。 在这一阶段,全国翻译工作者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重要的阵地就是翻译通报杂志。不少翻译家和理论家以之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争鸣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0- 1952 年三年期间, 翻译通报发表的翻译批评文章就达到80 篇,内容涉及译者态度、翻译作风、政治素养、翻译质量、译文风格、专业知识、误译、历史知识、结构、注释、背景知识;理解力、译本比较、翻译方法等多方面;批评的体裁涉及科技翻译、科普翻译、剧本翻译、历史类翻译、儿童文学翻译、会议纪要翻译、诗歌翻译、小说翻译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翻译的各种体裁。 这一时期除了对各种具体译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之外,对翻译批评的理论探讨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当数时任翻译通报主编的董秋斯先生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一文,以及著名翻译家焦菊隐的论翻译批评。2. 董秋斯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 董秋斯先生在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1950) 中首先指出了翻译批评的根本困难:“翻译批评的根本困难大抵有两种:1. 没有一个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2. 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随后董先生就怎样进行翻译批评,提出了翻译批评的重点问题:“1. 译者和翻译书出版者的作风;2. 影响比较大的经典文献和供多数人学习用的理论书;3. 比较难译的文句。”董先生对这种重点突出的批评方法的前景做出了乐观的预测,“假如我们每一篇翻译批评,都有一定的重点,并且提出了适当的解决办法,或经过大家讨论后,得出了适当的解决办法,毫无疑问,可以把我们翻译工作推进一步的。”董先生这篇文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翻译批评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都做出了精当的论述,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指导意义。3. 焦菊隐的论翻译批评在论翻译批评(1950)中,焦先生首先谈到了批评标准问题,“批评的标准,本来是很难定的,尤其我们丝毫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所以必须逐步地建立起来。给翻译批评指出一个原则性的方向,决不是主观地订立一个衡之事实过高或过低的标准,而是要在今天中国翻译界的一般水平上,从一般严肃的翻译工作者的集体经验中,归纳出一个切乎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标准,本扩大翻译工作影响的目的,作为从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界现阶段水平的指南。这个标准,第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起来的,第二不是永远不变的它在翻译工作发展到一定的新的水平后,反过来会修正这个标准,充实它的理论的基础,把它的条件更推进一步的。”他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应该说与董秋斯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就“建立翻译批评的共同纲领”发表了几方面的意见:1.必须估计哪些客观条件? 除“人力”、“语言”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影响”:“我们要首先估计某一译文对于新中国文化的影响。倘若一种译文,在人民的思想知识上,起了一定的提高作用,虽然它里边有若干可以商讨的地方,也该表扬重于批判。”2. 必须分辨哪一类的译文? 作者颇有见地提出,“在我们进行批评的时候,不能用一种准则去衡量所有不同学科的译文。”并进一步区分了对自然科学的译文、社会科学译文和文艺作品译文的评价标准。3. 哪些要公开批评,哪一类不必? 作者区分了根据译文错误的性质,哪些该公开批评,哪些不必,前者如“译者政治修养不够,无意中歪曲了正确的思想”, “大体上歪曲了原著正确意识和中心思想及作风(文艺) 的”、“任意删漏增添而无补益于(并且伤害了) 原意的”、“语言问题”。后者则指“个别字句的斟酌”、“笔误、校对的错误等”。 上两篇论文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它们为50 年代初期翻译批评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使译界在以下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该有不同的批评标准;撰写翻译批评文章时,译者的态度应该是“善意的”、“良好的”、“恳切的”。 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批评也存在一些缺点。“表扬的少,批判的多。不少批评大多侧重于指摘字句的误译,而很少就译本作本质的、全面的批评。”(孙致礼) (二)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一直到1978 年的相对停滞期 这一时期的开始,大致以当时全国惟一的翻译理论专刊翻译通报的停刊(1954 年) ,一直到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翻译批评也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的萎缩期。在此期间,50 年代初形成的良好的批评风气逐渐淡薄,甚至到了基本无批评的状态(从更广的意义上讲,或者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批判代替了学术的批评) 。这一时期尚可一提的大致有以下几事: 1.西方语文在1957 年6 月的创刊号上同时发表了3篇译评文章:一是杨周翰评方重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二是吴兴华评马洛著、戴镏龄译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三是巫宁坤评卞之琳译哈姆雷特。“这3 篇文章都出自著名学者之手,他们对各自所批评的译作,一方面肯定其优点和成就,另一方面有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堪称茅盾所说的友谊的建设性的批评。”(孙致礼) 2. 卞之琳等4 位外国文学专家的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载文学评论1959 年第5 期) ,讨论了艺术性翻译的标准问题、本分和前提问题、限制和创造性问题等。 3. 著名学者钱钟书1963 年3 月写的林纾的翻译一文(载1964 年6 月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 ,它是这一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献。钱先生在本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随后,作者谈到了林纾的翻译,他肯定了林译所起的“媒”的作用,此外,作者还论述了翻译作品在艺术上胜过原作的可能性。 上述翻译批评的成就都在“文革”以前。而从文革开始一直到十四中全会前,翻译批评基本上进入了“冰冻期”。 (三) 1978 年到1986 年的恢复期 我们之所以将这一时期称为“恢复期”,主要是指,尽管这一阶段的翻译批评文章数量大增(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共发表翻译批评论文165 篇) ,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文章更多地侧重于“挑错”似的评论,从宏观上基本承袭了50 年代初期翻译批评的传统。这当然只是一种总体的概述,但这一时期尚有许多继承基础上的发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了对国外译论的评介:这一时期较为广泛地开展了对国外译论的介绍与评价,如对乔治穆南论翻译理论问题的介绍(郑福熙,1981),依瑞列维的翻译观的评论(丛林1981) ,对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的评介(包振南1982),巴尔胡达罗夫的语言与翻译的介绍(蔡毅,1982),西奥多萨瓦利所论述的翻译原则(刘重德,1986),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译坛影响甚为深远的奈达翻译理论也在这一时期介绍进了中国(如丘懋如,1984)。 2. 加强了对优秀译作的评论:这一时期除对误译的批评外,与50 年代初不同的是,加强了对优秀译作的推介。如名利场中译本选介(南木,1980),喜读鲁迅诗歌英译本(许渊冲,1981),鲁迅诗歌英译初探(左丹,1981),戏剧大师翻译的戏剧谈曹禺译柔蜜欧与幽丽叶(方平,1984),学习卖花女中译本札记(蔡耀坤,1985)等。 3. 强化了对汉籍外译的评介:在重视外译汉作品的评论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汉籍外译的评论。如,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张培基,1980), 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姜其煌,1980),理解与表达红楼梦英译本学习札记(陈文伯,1982);评介骆驼祥子的两个法译本(李治华,1984)。就是对京剧也有了评论文章,如对京剧凤还巢英译的评论(邵静芬,1986 ;胡冬生,1986 ;徐新民,1983)。 4. 对译家的研究明显加强:这一时期对中国现当代译家的研究得到加强,范围不仅是早期的翻译家,如鲁迅(周启付,1981),瞿秋白(陈殿兴,1983),郁达夫(晨曦,1984)。也涉及到当时健在的译家,如季羡林(蒋忠新,1983),张谷若(楼沪光,1983),王佐良(杨志木,1983)等。 5. 跨学科研究翻译初见端倪:这一时期开始了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翻译,为日后跨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乔姆斯基的深层表层结构对翻译的意义(李胥森,1985) ,能否再现原文的效果是检验译文质量的试金石兼谈文体学对翻译课教学的启示(李嘉祜,1985)等。 6. 对翻译批评理论的探讨有了一定进展:在其他方面有了一些进展的同时,对翻译批评理论本身的探讨也在进行,这一时期这类研究总体而言数量不多。例子如翻译与评论(许渊冲,1985),翻译界也应大力开展评论工作(康观,1986)。 (四) 1987 年迄今的多元发展的新高潮期 我们之所以将1987 年定为这一时期的开始,主要是这一年7 月,中国译协在青岛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并开启了中国翻译界十年大辩论的序幕。1987 年迄今,时间虽不足20 年,但翻译批评的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概而言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批评范围不断扩大,批评方法不断丰富,批评理论逐渐完善,批评成果日益显著。 1.批评范围不断扩大 批评范围的不断扩大,主要是指翻译批评的对象从传统上以文学翻译为主,转向了各种体裁并重。可以说,翻译批评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各类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李亚舒,1988),经济(张伟、顾宏远,1987),贸易(李幼秧、赵毅,1992) ,法律(傅伟良,2002),商务(倪士荣,1998),旅游(文军,2002),遗传学(顾盂耀,1988),物理学(李鄂石,1989),生命科学(李湘,1989;),医学(李雁波,1995 ;李照国,1997),药学(王忠亮,1997),等等。 批评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说明翻译批评的功用正在逐步扩大,同时,它也为翻译批评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批评理论逐渐完善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对学科本身的基本理论问题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基础。翻译批评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翻译批评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加强了对翻译批评基础理论的研究(或曰翻译批评的本体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中以“翻译批评”为题的论文就有42 篇,内容涉及到翻译批评的定义、性质、分类、功能、过程、评价标准等翻译批评的基本问题(桂乾元,1994 ;文军,2001),也涉及到翻译批评的对象、目的、方法等问题(李文俊,1992 ;林克难,1996 ;许均,1997)。从研究的对象看,这些论文不仅有对翻译批评的宏观论述(孙致礼,1999),也有对具体体裁翻译批评的阐述,如文学翻译(刘重德,1992 ;杨武能,1994 ;王宏印,2004),科技翻译(黄忠廉、李亚舒,2004),口译(蔡小红,2003),甚至有对诗歌翻译的批评理论研究(孔慧怡,1991 ;田惠刚,1994)和历史上翻译批评观的考察(王林、戚咏梅,2004),等。 批评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此同时也为翻译批评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批评方法不断丰富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翻译理论自身的发展和翻译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翻译批评不断从其他学科吸收新的方法,或从跨学科角度评析翻译,极大地丰富了翻译批评方法。简略而论,翻译批评的方法不但包括了常见的科研方法,如历时研究(马晓冬,1999),量化分析(银恭喜,1987),调查研究(胡庚申,2004),同时还包括了翻译学科本身的方法,如多元系统理论(陈宏薇、江帆,2003 ;林立伟,2003),奈达信息传译理论(彭红, 1999),功能翻译理论(文军、高晓鹰,2003),女性主义翻译观(张瑞娥、陈德用,2003)。更为重要的是, 还包括了诸多跨学科的方法, 如心理学( 姜秋霞,1997),文体学(封宗信,1999 ,2000 ;王珍珍、万正方,2004),文化学(陈小慰,1998 ;徐,2003 ;黄汉平,2003),修辞学(朱肖晶,1998;),接受美学(贺微,1999 ;韩征顺、王健,2004),系统功能语法(黄国文,2002,2003 ;徐,2004),阐释学(祝朝伟、张柏然,2002),话语理论(张佩瑶,2003),语用学(钱多秀,2003),语篇理论(毛荣贵、范武邱,2003),关联理论(文军、邓春,2003),交往行动理论(吕俊,2004)等。 批评方法的多元与多样,不仅开拓了批评视野,也促使翻译批评向客观分析和系统化迈进了一大步。 4. 批评成果日益显著 这里所说的批评成果日益显著,是指除论文外翻译批评著作方面的进展。 著作方面,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多部涉及翻译批评的专著和文集,涵盖了翻译批评概论(许均,1992 ;周仪、罗平,1999 ;姜治文、文军,1999 ;马红军,2000 ;杨晓荣,2005 ,等)、译家评论(吴洁敏朱宏达,1990 ;高慧群、乌传,1992 ;王友贵,2001 ;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