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TJU大物题库.docx_第1页
天津大学TJU大物题库.docx_第2页
天津大学TJU大物题库.docx_第3页
天津大学TJU大物题库.docx_第4页
天津大学TJU大物题库.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JU大物题库(1)热力学0260A(3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是等价的,表明在自然界中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开尔文表述指出了 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克劳修斯表述则指出了 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功转换为热;热量传递*4002B(5)某容器内分子数密度为1026m-3,每个分子的质量为310b-27kg,设其中1/6分子数以速率v=2000m/s垂直地向容器的一壁运动,而其余5/6的分子或者离开此壁、或者平行此壁方向运动,且分子与容器壁的碰撞为完全弹性,则(1)每个分子作用于器壁的冲量= ;(2)每秒碰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 ;(3)作用在器壁上的压强p= . *1.210-23kgm/s;Pa*4003A(3)在一密闭容器中,储有A、B、C三种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A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n1,它产生的压强为p1,B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2n1,C种气体分子数密度为3n1,则混合气体的压强p为(A)3p1 (B)4p1 (C)5p1 (D)6p1*D*4005B(5)试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当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只要适当地增大容器的容积就可以使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答:由 ,当时, 则,碰撞次数增加,压强也增大。同时增大容器的体积,则,碰撞次数减小,压强减小。因而,在温度升高的同时,适当增大体积,有可能保持压强不变。4007B(3)氢分子的质量为3.310-24g,如果每秒有1023个氢分子沿着与容器器壁的法线成45角的方向以105cm/s的速率撞击在2.0cm2面积上(碰撞是完全弹性的)则此氢气体的压强为_ . *2.33103Pa*4011A(3)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A)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B)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C)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D)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D*4013B(3)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粒子数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则它们(A)温度相同、压强相同;(B)温度、压强都不相同;(C)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D)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A*提示: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n为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粒子质量为密度*4014A(3分)温度和压强都相同的氧气和氦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用表示)和平均平动动能(用表示)有如下的关系(A)和都相等 (B)相等,而不相等(C)相等,而不相等 (D)和都不相等*C*4016A(5)三个容器内分别贮有1mol氦(He)、1mol氢(H2)和1mol氨(NH3)(均视为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若它们的温度都升高1K,则三种气体的内能的增加值分别为:氦:_;氢:_;氨:_ . (R=8.31J/molK)*12.5J;20.8J; 24.9J*4019B(5)分子的平均动能公式(i是分子的自由度)的适用条件是_;室温下1mol 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为V,则此气体分子的平动动能为_ . *理想气体处于热平衡状态;*4020B(10)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试用分子热运动的特征来说明这一原理,并论证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为T的平衡态下,其内能为 . *原理内容:在平衡状态下,气体分子每一个可能的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等于 . 根据热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无规则运动,任何一种可能的运动都不会比另一种运动特别占优势,机会是完全相等的,平均来说,任何一个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应相等,又平均动能为,每个平动自由度分配能量 . 设自由度数i,则1mol气体分子内能,质量为M的气体,其内能为. *4025C(3)一气体分子的质量可以根据该气体的定容比热来计算,氩气的定容比热CV=0.075kcal/kgK,则氩原子质量m=_ .(1kcal=4.18103J)*6.610-26 kg *4026B(10)一容积为10cm3的电子管,当温度为300K时,用真空泵把管内空气抽成压强为510-6mmHg的高真空,问此时管内有多少个空气分子?这些空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总和是多少?平均转动动能的总和是多少?平均动能的总和是多少?(760mmHg=1.013105Pa,空气分子可认为是刚性双原子分子)。*解:P=nkT=NkT/V(1)N=PV/(kT)=1.611012个。(2)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总和. (3)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的总和. (4)分子平均动能的总和. *4027B(10)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可知内能E与气体的摩尔数、自由度i以及绝对温度T成正比,试从微观上加以说明。如果储有某种理想气体的容器漏气,使气体的压强、分子数密度都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则气体的内能是否会变化?为什么?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是否会变化?为什么?*解(1)大,则分子个数多;i大,则自由度大;T高,则平均动能大。 (2)由于,内能变小为1/2倍,T不变,则平均动能不变。4029B(3)已知大气中分子数密度n随高度h的变化规律式中n0为h=0处的分子数密度,若大气中空气的摩尔质量为,温度为T ,且处处相同,并设重力场是均匀的,则空气分子数密度减小到地面的一半时的高度为 . 符号expa,即. *4031B(3)已知大气压强随高度h的变化规律为设气温t=5,同时测得海平面的气压和山顶的气压分别为750mmHg和590mmHg,则山顶的海拔h= m . (摩尔气体质量R=8.31J/molK,空气摩尔质量Mmol=2910-3kg/mol,p0为h=0处压强)*1950*4033B(5)图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氦氧两气体在相同温度T时分子按速率的分布,其中(1)曲线表示 _ 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曲线表示 _ 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2)画有斜线的小长面积表示 ;(3)分布曲线下所包围面积表示 _ . *氧;氮;速率在分子数所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速率处于的分子数总和*4034B(3)在平衡状态下,已知理想气体分子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分子质量为m,最可几速率为vp,试说明下列各式的物理意义:(1)表示:_ ;(2)表示:_ . *分子分布在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分子平均动能的平均值*4036B(5)用总分子数N,气体分子速率v和速率分布函数f(v)表示下列各量:(1)速率大于100m/s 的分子数 _ ;(2)速率大于100m/s的那些分子速率之和 _ ;(3)多次观察某一分子的速率,发现其速率大于100m/s的几率= _ . *;*4037C(5)已知f(v)为麦氏速率分布函数,vp为分子最可几速率,则表示 _ ;速率的分子的平均速率表达式为 _ .*速率小于的分子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4038B(3分)温度为T时,在方均根速率 ms-1 的速率区间内,氢、氮两种气体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率相比较,则有(A) (B)= (C) ,温度较高时 *C*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为 4040B(5)图示的曲线分别表示了氢气和氦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的分布情况,由图可知,氦气分子的最可几速率为 ,氢气分子的最可几速率为 . *1000m/s;1000m/s*4046A(5)计算下列一组粒子的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粒子数 Ni 2 4 6 8 2速率 vi(m/s) 10.0 20.0 30.0 40.0 50.0*平均速率 31.8m/s . 方均根速率33.7m/s .*4047A(3)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氢气,(可视作理想气体),当温度不变而压强增大一倍时,氢气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的变化情况是(A)和都增大一倍;(B)和都减为原来的一半;(C)增大一倍而减为原来一半;(D)减为原来一半而增大一倍。*C*4049A(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当压强降低时,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的变化情况是:(A)和都增大 (B)和都减小(C)减小而增大 (D)增大而减小*D*4052B(3)理想气体绝热地向真空自由膨胀,体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则始末两态的温度下T1与T2和始末两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1与2的关系为(A)T1=T2;1=2(B)T1=T2;1=2(C)T1=2T2;1=2(D)T1=2T2;1=2*B*4053A(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的变化情况是:(A)增大,不变(B)不变,增大(C)和都增大(D)和都不变*A*4054B(3)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为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平均自由程为,当气体温度升高为4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分别为:(A)=4;=4;=4(B)=2;=2;=(C)=2;=2;=4(D)=4;=2;=*B*4056A(3)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温度为T,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k为玻尔兹曼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数,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A) (B) (C) (D)*B*4057A(3)有一截面均匀的封闭圆筒,中间被一光滑的活塞分隔成两边,如果其中的一边装有0.1kg某一温度的氢气,为了使活塞停留在圆筒的正中央,则另一边应装入同一温度的氧气质量为(A)kg (B)0.8kg (C)1.6kg (D)3.2kg*C*4059B(5)两个容器容积相等,分别储有相同质量的N2和O2气体,它们用光滑细管相连通,管子中置一小滴水银,两边的温度差为30K,当水银滴在正中不动时,N2和O2的温度为TN2= _ ,TO2= _ . (N2气的摩尔质量Mmol=2810-3kg/mol)*210K;240K*4059B(5)两个容器容积相等,分别储有相同质量的N2和O2气体,它们用光滑细管相连通,管子中置一小滴水银,两边的温度差为30K,当水银滴在正中不动时,N2和O2的温度为TN2= _ ,TO2= _ . (N2气的摩尔质量Mmol=2810-3kg/mol)*210K;240K*4060B(3)有容积不同的A、B两个容器,A中装有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B中装有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若两种气体的压强相同,那么,这两种气体的单位体积的内能和的关系(A)为(C)为=(D)不能确定*A*4062B(10)两个相同的容器装有氢气,以一细玻璃管相连通,管中用一滴水银作活塞,如图所示,当左边容器的温度为0,而右边容器的温度为20时,水银滴刚好在管的中央,试问,当左边容器由0增到5,而右边容器温度由20增到30时,水银滴是否会移动,如何移动?*解:水银滴平衡即,0.98471;左移。*4064B(5)容器中储有1mol的氮气,压强为1.33Pa,温度为7,则(1)1m3中氮气的分子数为 _ ;(2)容器中的氮气的密度为 _ ;(3)1m3中氮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为 _ . (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J/K)*3.441020;1.610-5kg/m3;2J*4065B(5)黄绿光的波长5000(1=10-10m),理想气体在标准状态下,以黄绿光的波长为边长的立方体内有多少个分子?(玻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分子数密度个/m3;以5000为边长分子数有N=nV=3.36106个. *4067B(5)储有氢气的容器以某速度v作定向运动,假设该容器突然停止,全部定向运动动能都变为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此时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上升0.7K,求容器作定向运动的速度v= _ ,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增加了_ J . (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K,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J/k)* 121;2.410-23 *4069B(5)容积为10L的盒子以速率v=200m/s匀速运动,容器中充有质量为50g,温度为18的氢气,设盒子突然停止,全部定向运动的动能都变为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容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达到热平衡后氢气的温度增加了 K,氢气的压强增加了 _ Pa . (R=8.31J/molK,氢气分子可视为刚性分子)*1.93; 4104 *4070B(10)容积为20.0L的瓶子以速率v=200m/s匀速运动,瓶子中充有质量为100g的氦气,设瓶子突然停止,且气体分子全部定向运动的动能都变为热运动动能,瓶子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求热平衡后氦气的温度、压强、内能及氦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各增加多少?(R=8.31J/molK,k=1.3810-23J/K)*解:He摩尔质量为4g/mol,100g为25mol,则6.42K,=6.67104Pa,内能为 2 000J,动能 1.3310-22J . *4072A(5)2g氢气和2g氦气分别装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封闭容器内,温度也相同。(氢气分子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1)氢分子与氮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之比= _ ;(2)氢气与氦气分子压强之比= _ ; (3)氢气与氮气内能之比= _ . * 1;2;10/3 *4074B(5)在容积为V的容器内,同时盛有质量为M1和质量为M2的两种单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已知此混合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们的内能相等,且均为E,则混合气体压强p= _ ;两种分子的平均速率之比/= _ . *;提示:内能相等摩尔数相等= 摩尔质量比*4076B(10)一密封房间的体积为533m3,室温为20,室内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平动动能的总和是多少?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1.0K,而体积不变,则气体的内能变化多少?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增加多少?(已知空气的密度,摩尔质量Mmol=2910-3kg/mol,且空气分子可视为是刚性双原子分子,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K)*解:由 ,J . J, m/s . * 4077B(10)有210-3m3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其内能6.75102J,(1)试求气体的压强;(2)设分子总数为5.41022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玻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解:(1)设分子数为N,则内能 , ,Pa,(2)由,J . ,K .*4083A(5)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处于热动平衡状态时,此热力学系统的不随时间变化的三个宏观量是 _,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微观量是 _ 。*体积、温度和压强;分子的运动速度(分子运动速度、分子的动量、分子的动能)*4084A(3)图(a)、(b)、(c)各表示联接在一起的两个循环过程,其中(c)图是两个半径相等的圆构成的两个循环过程,图(a)和(b)则为半径不等的两个圆,那么:(A)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正,图(c)总净功为零;(B)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负,图(c)总净功为正;(C)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负,图(c)总净功为零;(D)图(a)总净功为正,图(b)总净功为正,图(c)总净功为负。 *C*图(a) 图(b) 图(c)*C*4087A(5)不规则地搅拌盛于良好绝热容器中的液体,液体温度在升高,若将液体看作系统,则:(1)外界传给系统的热量 _ 零;(2)外界对系统作的功 _ 零;(3)系统的内能的增量 _ 零。(填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大于;大于 *4093B(5)一气缸内贮有10mol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外界作功209J,气体升温1K,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量为 _ ,外界传给气体的热量为 _ .*124.7J;-84.3J *4097B(10)1mol理想气体在T1=400K的高温过热源与T2=300K的低温热源间作卡诺循环(可逆的),在400K的等温线上起始体积为V1=0.001m3,终止体积为V2=0.005m3 ,试求此气体在每一循环中(1)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1 ;(2)气体所作的净功A;(3)气体传给低温热源的热量Q2 .*=5.35103J;1.34103J;4.01103J . 4102A(10)温度为25、压强为1atm的1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以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3倍。(1)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2)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R=8.31J/molK ln3=1.0986)*解:2.72103J;2.20103J *4103B(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完成一循环过程,此过程在V-T图中用图线1231描写,该气体在循环过程中吸热、放热的情况是(A)在12、31过程吸热;在23过程放热;(B)在23过程吸热;在12、31过程放热;(C)在12过程吸热;在23、31过程放热;(D)在23、31过程吸热;在12过程放热。*C*4104A(10)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已知气体在状态A的温度为TA=300K,求(1)气体在状态B、C的温度;(2)各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3)经过整个循环过程,气体从外界吸收的总热量(各过程吸热的代数和)*解:(1)CA 等容 TC =100K;BC 等压 TB=300K .(2)AB作功A1=400J,BC作功A2=-200J,CA作功A3=0(3)总功A=200J;总吸热Q=200J4106C(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由初态a经过程ab和由初态a经过程acb到达相同的终态b,如p-T图所示,则两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1、Q2的关系为(A)Q1Q2(B)Q10,Q1Q2(C)Q10,Q10,Q11,故陡些。(2)图示可知,同一气体从同一初态作同样体积膨胀时,绝热过程压强降低得较等温过程大,由,可见等温过程中不变,p的降低是由于体积膨胀过程而引起的,而绝热过程中,而且,即绝热过程p的减少量较等温过程大。*4253B(5)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T,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根据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x方向的分量的下列平均值为:= ,=.*0,(m为分子质量)*4257B(3)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相同,而方均根速率之比为:=1:2:4,则其压强之比pA : pB : pC为(A)1:2:4 (B)4:2:1 (C)1:4:16 (D)1:4:8*C*4258B(5)已知某理想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400m/s,当其压强为1atm时,求气体的密度*,1.90kg/m3 . *4262B(5)推导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可分四步:(1)求任一分子i一次碰撞器壁施于器壁的冲量2mvix ;(2)求分子i在单位时间内,施于器壁冲量的总和;(3)求所有N个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施于器壁的总冲量(4)求所有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施于单位面积器壁的总冲量压强.在上述四步过程中,哪几步用到了理想气体的假设?哪几步用到了平衡态的条件?哪几步用到了统计平均的概念?(、,分别为长方形容器的三个边长)*答:(1)(2)(3)用到理想气体模型的假设;(2)(4)用到了平衡态条件,(4)用到了统计平均概念。*4263B(5)容积V=1m3的容器内混有N1=1.01025个氧气分子和N2=4.01025个氮气分子,混合气体的压强是2.76105Pa,求:(1)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混合气体的温度(k=1.3810-23J/K)*J,J,K .*4264A(3)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式是 ,此式所揭示的气体温度的统计意义是 。*;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4266B(5)一瓶氢气和一瓶氧气温度相同,若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6.2110-21J,试求:(1)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方均根速率(2)氧气的温度。(NA=6.0221023/mol,k=1.3810-23J/K)*(1)T相等,氧气分子平均平动动能=氢气分子平均平动动能=6.2110-28J,m/s .(2)K .*4272C(5)某理想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为29.1J/molK,求它在273K时分子平均转动动能。(k=1.3810-23J/K)*解:Cp=29.7J/molK,即为两原子分子,. 两个方向转动动能为J . *4282A(3)现有两条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1)和(2),如图所示,若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同一种气体处于不同的温度下的速率分布,则曲线 表示气体温度较高。若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同一温度下的氢气和氧气的速率分布,则曲线 表示的是氧气的速率分布。*(2);(1)*4283A(3)当理想气体处于平衡态时,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则分子速率处于最可几速率vp至范围内的几率 _ .*4290B(3分)已知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温度为T1和T2时的分子最可几速率分别为和,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最大值分别为和. 若T1T2,则(A), (B),(C) (D),*B*4293B(3)图示的两条f(v)v曲线分别表示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氏速率分布曲线,由图上数据可得氢气分子的最可几速率为 ;氧气分子的最可几速率为 .*2000m/s;500m/s*4296B(5)在A、B、C三个容器中,装有不同温度的同种理想气体,设其分子数密度之比nA : nB : nC =1: 2: 4,方均根速率之比,则其算术平均速率之比为:,压强之比为 ,以上关于算术平均速率之比值与压强之比值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答:错误,*4297B(5)某种气体在温度为300K时,分子平均碰撞频率为,若保持压强不变,当温度升到500K时,求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 .*由,*4299A(5)在什么条件下,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自由程与温度T成正比?在什么条件下,与T无关,(设气体分子的有效直径一定)。*解:单位时间内碰撞粒子数(碰撞频率)当,即. 当,即常数,与T无关。*4300A(3)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进行等温压缩,若初始时每立方米体积内气体分子数为1.961024,当压强升高到初始值的两倍时,每立方米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应为 .* 3.921024* 4301A(3)一超声波源发射超声波的功率为10W,假设它工作10s,并且全部波动能量都被1mol氧气吸收而用于增加其内能,则氧气的温度升高了多少?(氧气分子视为刚性分子,R=8.31J/molK)*解:,K . *4302B(5)储有1mol氧气,容积为1m3的容器以v=10m/s的速度运动,设容器突然停止,其中氧气的80%的机械运动动能转化为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问气体的温度及压强各升高了多少?(氧气分子视为刚性分子,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K)*解:,K,0.51Pa*4309C(5)在某一容器内盛有质量为M1、M2的两种不同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设其摩尔数相同,当此混合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两种气体的下列比值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1)气体的分压强之比;(2)气体的内能之比;(3)分子平均动能之比;(4)分子数密度之比;(5)分子方均根速率之比 .*错;错;错;错;错. *4312C(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历如图(1)所示的abc过程,(图中虚线ac为等温线),和图(2)所示的def过程(图中虚线df绝热线),判断这两种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A)abc过程吸热,def过程放热;(B)abc过程放热,def过程吸热;(C)abc过程和def过程都吸热;(D)abc过程和def过程都放热 . *A*4313C(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经历(1)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a、b两态处于同一条绝热线上。(图中虚线是绝热线),问两过程中气体吸热还是放热?(A)(1)过程吸热,(2)过程放热;(B)(1)过程放热,(2)过程吸热;(C)两种过程都吸热;(D)两种过程都放热 . *B*4314B(3)对于室温下的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的情况下,系统对外所作的功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A/Q等于(A)1/3 (B)1/4(C)2/5 (D)2/7*D*4315B(3)1mol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Ta Q20 (B)Q2 Q10(C)Q2 Q10 (D)Q1 Q20*A*4316C(3)图示为一理想气体几种状态变化过程的p-V图,其中MT为等温线,MQ为绝热线,在AM、BM、CM三种准静态过程中:(1)温度降低的是 过程;(2)气体放热的是 过程。*AM;AM、BM*4318C(3)图示为一理想气体几种状态变化过程的p-V图,其中MT为等温线,MQ为绝热线,在AM、BM、CM三种准静态过程中:(1)温度升高的是 过程;(2)气体吸热的是 过程。*BM、CM;CM*4319A(3)有1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对外作功A,则其温度变化T= ;从外界吸取的热量Qp= . *A/R;7A/2*4321B(5)2mol氢气(视为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标准状态,后经等温过程从外界吸取了400J的热量,达到末态,求末态的压强。(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K)*在等温过程中,0.92atm*4322A(5)为了使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对外作功2J,必须传给气体多少热量?*解:等压过程,内能增量,双原子分子i=5,即J/2 . *4324B(5)3mol温度为T0=273K的理想气体,先经等到温过程体积膨胀到原来的5倍,然后等容加热,使其末态的压强刚好等于初始压强,整个过程传给气体的热量为8104J,试画出此过程的p-V图,并求这种气体的比热容比值。(R=8.31J/molK)*解:12,J .23,J .J .i=5,双原子气体1.4 .*4329C(5)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p-V图上同一初态A开始,分别经历三种不同的过程过渡到不同的末态,但末态的温度相同,如图所示,其中AC是绝热过程,问(1)在AB过程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2)在AD过程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答:(1)AB放热。循环ABCA中, A0,故Q=QAB+QBC+QCA0,又QCA=0,QBC0放热。(2)AD吸热。循环ADCA中,A0故Q=QAD+QDC+QCA0,又QCA=0,QDC0吸热。*4331A(3)一热机由温度为727的高温热源吸热,向温度为527的低温热源放热,若热机在最大效率下工作,且每一循环吸热2000J,则此热机每一循环作功 J .TJU大物题库(4)4659A(5)1kg某种理想气体,分子平动动能总和是1.86106J,已知每个分子质量是3.3410-27kg,试求气体的温度。(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J/K). *0.301027个,6.210-21J;300K .*4660B(5)将1kg氦气和Mkg氢气混合,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内能是2.45106J,氢分子平均平动动能是610-21J,求氢气质量M . (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J/K,摩尔气体常量R=8.31J/molK). *解:,290K,EHe=9.04105J;EH2=E-EHe=1.55106J;EH2=RT,MH2=0.51kg . *4661B(5)容器内有11kg二氧化碳和2kg氢气(两种气体均视为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已知混合气体的内能是8.1106J,求:(1)混合气体的温度;(2)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CO2:Mmol=4410-3kg/mol,H2:Mmol=210-3kg/mol,k=1.3810-23J/K;R=8.31J/molK). *解:(1),300K,(2)1.2410-20J,1.0410-20J .*4662B(5)容器内混有二氧化碳和氧气两种气体混合气体的温度是290K,内能是9.64105J,总质量是5.4kg,试分别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MCO2=4410-3kg/mol,MO2=3210-3kg/mol,R=8.31J/molK)*解:,又M1+M2=5.4,所以M1=2.2kg,M2=3.2kg .*4663B(5)容积V=1m3的容器内混有N1=1.01025个氧气分子和N2=4.01025个氮气分子,混合气体的压强是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