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的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毛概的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毛概的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毛概的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毛概的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报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完这本书用了一个星期,因为之前学的是文科,所以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一些简略的关于朝代更替、政治制度、改革,在这本书上得到了详细的描述。钱穆大师在这本书中从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官场职权、监察制度、赋税兵役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以及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历代政治的理解,用尖锐的文笔写出各朝的利害得失。我自然没有钱穆大师如此好的文笔,只是在这里不才的写出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以及鄙人不成熟的看法。大师从五代分别叙述,那本人也借此依次叙述自己的心得。 一汉代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说过,秦代嬴政废除了尧舜禹封建意义上诸侯列国并存的统一,开创了皇帝制即中央有了一个像样的政府,并有了高度的集权来管辖各地,中国历史上才正式有统一政府。特别是秦代的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巩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而汉代,一直被后代人称为“汉承秦制”,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代政府的职权分配,一是皇室与政府之职权划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其实作为现代人,一直都认为当时秦始皇建立皇帝制,中央政府权利高度集中是中国传统政治之黑暗与无理性的主要原因,并且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被西方强国凌辱受欺凌,可在这里钱穆大师提出了重要的一点,也许我们的判断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只考虑到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多么好,多么强大,却忽略了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如古代希腊、罗马一样的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而且中国自古地广人多,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实行西方民主制度没有如现代的便捷的交通和先进的交流工具,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中国中央集权是一种不得已或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况且当时不能世袭的郡县制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现在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在这里我以前可能犯了和许多现代人一样的通病,因此教会我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片面的看待结果来自我推断出原因,要根据当时的历史现实背景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汉代面临的是历朝历代都纠结的问题,中央集权到底属于皇帝还是宰相的问题。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的事务。在汉代,有十三个机关简称十三曹,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政务大权都汇集到宰相身上,而并不属于皇帝。因为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再说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那时候,皇帝有什么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这是当时大概的皇帝与政府关系。再说汉代的九卿,其实九卿看名字就知道都是皇帝的家务官,而系统是属于宰相的,换句话说,宰相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大小杂事。本来封建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但在秦代以后,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就从私家变成了国家,成为了政府正式的首长。中央集权后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原先宰相是这个家庭的管家,现在则是这个政府的领袖。但其实在汉代有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就在削弱相权,汉武帝多次更替宰相并从平民中直接任命等等都是想要在自己手中的权力更大一些。与现代的西方国家有所相同的是,现代西方国家也有首相和王室之分,权力基本上属于首相,王室只是一个国家的权威的象征,可不同的是,西方的王室不会想要权利,而中国的历代皇帝却常常通过改革来削弱相权,也许是不同思想文化的缘由。且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历史总有其偶然性,在同一年代的欧洲,正在上演第二次布匿战争,那是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为了西部地中海的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与中国古代的皇帝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最高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贪欲、对权力的贪恋而采取的措施,只是方法不同罢了。可是,双方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汉代的专制主义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大皇帝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而罗马却因为这场战争成为了地中海的霸主,使其经济结构、阶级关系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回到汉代,说说汉代的地方政府,共分两级:郡与县。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直到现在还没有变。每郡每年要向中央递交地方的行政成绩。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全国有十三个刺史,政府派刺史来调查,不过当一个耳目。说到刺史,我就谈谈个人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历代皇帝都下狠心改革,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监察体系来灭绝贪官的存在,最厉害的要数明代,手法之残酷令人发指,但贪官依旧存在,但是当时的贪官数量之庞大与现在贪官盛行的原因不太相同,当时是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有其世代传下的习性,且当时的官位大多由世家垄断,其次是官官相护,这倒跟现在有点像了,你推举我当这个官,我要还你人情,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从中我还可以捞一点好处,何乐而不为。其实要说完美的监察体系,到如今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没有实现,也许人的本性中就有贪念,至于控制的如何,贪念的多少,就在于个人的修养以及所处的环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监察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体系。汉武帝时,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弘扬儒学,便成立了太学,好比现在的国立大学。再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选上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但后来选举制度出现了问题,由于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被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当孝廉,而汉代察举,权力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于是形成了长官营私舞弊,推选私人。这就极易出现世族大家垄断官场的局面,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后改革各郡的名额锐减,可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在察举孝廉后再加上考试,就失去了原来察举孝廉的用意。但其毕竟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举,使在政府工作的官员来自四方,加强了决策的全国通用性。汉代兵制的问题也很严重。中国地大人众,虽然各个的兵种分开训练,但每年一个月的操练是远远不够的。中央南北卫,像是常备军,实际上,时期也只一年,数额也仅有七八万人。结果全国皆兵,却并不够用。一旦遇到打仗,因为各地的兵都是分散在各地的,所以调遣很不方便,还是解决不了战乱的兵力问题。国家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全国壮丁按册籍编定,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做工”。其实从长远来看劳役制度有很严重的问题,为国家义务做工,但是却没有给人民留后路,也就是说政府并没有为民众安排一个生活的基础甚至是就业机会也没用。但是遇有不遵守政府所规定的职责的,那便就是犯法了,一旦犯法就被当做奴隶。因此汉代的奴隶特别多。东汉时代也屡有废奴的诏令,但只要社会经济情形不便,此项诏令是不会有真正的作用的。 二、唐代 要将汉唐来比较,最主要的是相权的不同。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割成几份,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代宰相分成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这三个官,原先本都是在内朝廷任职。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变成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好了,宰相由一个变成了三个部门,自然要有一个大家开会的地方吧,政事堂此种制度横空出世。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如果没有经过政事堂,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其实则皇帝的诏敕,根本由中书拟撰。 在这里的政事堂有点像西方国家的国会,一般宰相下达什么法律条文或命令,都要经过国会,国会不同意,则无效,强制执行就为违法,有一点不同的是,唐朝政事堂的议员都由皇帝选拔,自然要百般讨好,而国会是民选,而且如果国会对宰相不满意,还可以弹劾他,让他下台,这在封建王朝是没法想象的,你一个政事堂弹劾皇上,那是造反,要灭九族的。而且在唐代,也并无皇帝决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中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或限定他不得为种种活动。根据这一点看,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就像伏尔泰主张的“开明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可他也可以称作民主,至于像浪漫主义的其他人是否认为这是民主,那就是个人主张及看法不同罢了。 再提及当时的西欧,简直没有君权可言,这就是欧洲的中世纪,也被后人称为黑暗时期。当时是由基督教教皇统治国家,皇帝要由教皇任命,基督教在当时强调人性是原罪,泯灭人性,人生下就是来赎罪的,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没有光明与希望之中。其实在西欧的教皇和国王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皇帝和宰相,从西欧的中世纪我们可以汲取教训,后人都说皇帝太过专制,要是让一点权力给宰相就不会这样,从国外就可以看出,皇帝的不专制只会导致另一个人代替他专制,而且也许还不如皇帝为民着想。 再详说一下行动派的尚书省,它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与汉的九卿有区别,九卿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的尚书显然已经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正式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这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从观念,都大大进步了。因此我们常说古代的皇帝有多么无能昏庸好色残暴,其实只要当到这个位置上,就会想这个国家在自己手中会成什么样 ,会对这个庞大的国家做一些改变,而且皇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从小读书,还要谨防宫内的勾心斗角,自然看过以前历朝皇帝的所作所为,心中自有一把秤,想着自己成为皇帝后怎么改变,于是只要碰上勤劳一点的皇帝,国家的政治制度一点会有所改动,有所进步。 现在讲地方政府,唐代逐渐内重而外轻。唐代刺史为地方高级行政首长。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州也分上中下三级,这种分类比汉代都要多出一级,减小了每一级的人数,从这里可以知道唐代地方长官,其职权的份量比汉代差了许多。而且唐代地方长官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中央分发。于是在官的不同等级中清官和贪官逐渐分成两个派别,对行政权的影响极大。 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监察,让他成为不属于三省得一个独立机构,换句话说,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中央方面掌握实权的是监察尚书省内之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这一方面较之汉代来说,算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在唐代监察使,由在中央任职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视观察,实际上就停驻地方成为了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地方行政大权掌握在他手上,其地位比原来得地方官更高。因此唐代监察使它的本质是御史官。对于地方行政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想想看,在地方上,你既是最高的长官,又是监察者,贪污腐败都可以很好的隐藏起来。假使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机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就成为了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从而形成一种军人割据。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但是在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没有缓和,反而更形强大,牢固不拔。有古人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清朝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接下来说的是唐代的选举考试制。在此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任命陈群为尚书,掌管吏部人事大权,于是陈群就开始了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上面按他们自己的要求把人才分成九个等级,要地方来排名,写成表格,交给吏部,吏部再来考核。这样一来,选官就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想获得提拔,从而都聚集到中央碰碰运气,就很容易导致地方文化的退步。再来要想做官,你先要有一定的名誉,于是大家都奔走于成名,于是官员的办事效率就下降了。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实时性的,每一制度的制定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以现实为轮轴,以本原精神的基础变动适应。任何制度,不可能出现几十年、几百年不变的。像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想把西方的制度照搬照套到中国,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中国当时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所以看待一个古代的政治制度,不能片面的说他不好,有时可能是不与当时的现实匹配,产生了不好的后果。 唐代针对这个弊端,把九品中正制改成自由竞选,让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报名的人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家世要清白,没有犯罪的前科。在中国一切用人选官,全凭有客观标准的考试和面试。但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是有毛病的。因为报名没有具体的限制,报考人无限增加,于是录取名额也被迫放宽,就导致了冗官的现象,这不但加重了政府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毁了有才青年的大好年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敬欣赏的朝代。”纵观历史,也好像没有经济发展的如此繁荣的朝代。 三、宋代宋代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切因循承袭唐代,偶尔变动,只是迫于时代或外面一切形势,而且只是改头换面,添注涂改的在变。宋代也有三省,事实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称为政事堂,门下尚书两省都位于皇宫外面了,且和枢密院军事机关同称两府。接着说宋代财政,政府财权实际落在三司的手里,这其实是极不合理的,财政大权应该是掌握在丞相手里,即使怕他贪污,可由三司来管,更是污浊一片。宋代军队分两种,禁军和厢军。其实,汉代是因为长期战乱,皇帝胆怯,在这种情形下,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而且还实行保甲法,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除养兵之费。再论到募兵制,募兵可以刻意训练,但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结果是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就很容易形成冗官冗兵的现象,在这里说一下,宋朝是历史上冗官冗兵最严重的朝代,结果灭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其实,历史上王安石在军队改革里提出了裁兵法、将兵法,想要将把一部分年老时士兵放出去,来防止冗兵的现象太过严重,还有要人专门负责操练,提高军队的素质。可是没有成效。其实说到王安石变法,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王安石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可是最终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四、明代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在明代时期,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开展了反对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先河,民主开始取代专制。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一套政治构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其实在明代中国还是有进步的,可是比较之国外,中国就开始从天朝上国走向衰弱。 首先说的是明代的废宰相,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维庸造反,从此就废止宰相制,不再设立。宰相没了,事务自然都落到了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据史料记载,最多的一次,一天朱元璋改了1800份折子。于是明成祖不干了,喊了几个秘书来帮忙,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其实没有什么权利,不过像现代boss的秘书,为主人代笔,实际的权力还是在老大手里。 明代地方行政其实就是现在的所谓省区制度,今天我们还用行省这名词。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是从元代开始的。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在地方,是由中央下去的中书省管理。换一句话说,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其实在明代中国的版图是世界第一,如今的中国也没有能超越当时的面积,所以在当时国家统一了以后,基本上是无敌的,不需要什么对外防御,而用武官来治理一个地方,就像是日本的幕府一样,如果你不让他打仗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他就会容易滋生军国主义,容易走极端,导致一系列不可预料的事。我们再要讲明朝又一大特色八股文,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毁丧人才的一项制度。这不仅使我国人才思想拘禁了,也是导致中国即使拥有四大发明也只能用作日常生活用品而不是武器来对抗侵略者。 五、清代其实纵观历史,中国与资产阶级不同的是,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考入官场的读书人手里。在清朝,外族入侵形成了部族政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了。我们现代人对于清朝的看法,大多基于鹿鼎记里的鲜活的韦小宝的形象,清朝的皇帝是怎样对付一直压榨他的鳌拜。又或者是当代最流行的四爷八爷都为了一个女人抢来抢去,更嘲讽的是还说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动心去抢皇位的。现在的导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胃口,篡改历史,以为那时的皇帝怎样怎样的还是不错的,就对异族政权没太大的感觉,却忽略了当时满族凭借自己的统治地位,官僚之间日愈放肆,政治加速腐败,民不聊生,特别是汉族人,有点像白人歧视黑人一样的。比如像清代的考试制度,虽然名义上是全民开放,但是对待满族和汉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实,理性的想想,如果但是的社会真如电视剧一样的,那为什么清朝的起义这么多。因此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历史观,不要随便相信电视剧里每天没事做只会追妹子的皇帝,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就算是天天只会享乐的唐太宗,也要应付朝政之事,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且就历史上看就算是在聚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在皇位面前还是只能被抛弃,因此对于历史,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很多时候,起义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可却是最无奈的选择。在所有的起义中最大的一次就是太平天国。说到太平天国,有点像中世纪的英国、法国,都是君权与神权的结合,不过后来英法的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罢了,洪秀全用基督教来愚化农民。他们的均田制是不错的,有点社会主义的风格,也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怨恨。但是太平天国也有他的优点,一要归功于洪仁玕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二是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