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1页
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2页
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3页
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4页
2011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思考甘肃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大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受干旱多风气候、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众多因素等影响,我省又是全国水资源最为贫乏和土壤侵蚀严重的省份,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省发展农业的最大的障碍因素, 旱作节水则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之曲。从2002以来我省先后启动了农业部、国家计委下达的“半干旱地区集雨节灌技术集成”、“甘肃省膜下滴灌技术集成”、“甘肃河西干旱区万亩膜下滴灌示范项目”、“甘肃省测土配方施肥”、“甘肃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使一些先进实用的农田节水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发挥了项目的带动作用。结合项目实施,我省在旱作区创新提出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灌溉施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灌区示范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农田技术,同时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实施,重点抓好肥料利用率工作,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我省近年来节水型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一)旱作农业区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我省旱作区涉及10个市州的69个县市区,旱地面积334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其中陇中干旱黄土高原区涉及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陇东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涉及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2002年实施农业部、国家计委项目以来,针对我省旱作区域自然降水资源特点,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抗旱和节水两大主题,以开发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中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节水技术体系,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关键技术的抗旱节水农业发展思路,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就是我省在2003年实施农业部下达的节水农业专项半干旱地区集雨节灌技术集成项目中的一项创新,该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双垄沟播技术,使旱作地区降水利用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03年试验示范100亩,20042006年累计示范推广11万亩,2007年推广50万亩,2008年在我省的30个县推广289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10万亩),2009年示范推广面积758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20万亩)。2010年将完成1000万亩(包括农业部旱作节水项目完成面积11万亩)。同时农业部将该技术作为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国同类地区如陕西、青海、宁夏等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旱作农业区农民收入。同时,项目实施期间,立足我省区域特点,注重旱作节水农业集成与创新,形成了各类节水技术和自成体系的技术模式。如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技术等,在旱作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旱作农业区主推抗旱技术模式(1)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是我国广大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它将传统的半膜起垄或平铺覆盖方式改变为起垄全地面覆盖,改变了地膜覆盖方式,由半膜覆盖改为全膜覆盖,作物栽培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此项技术依据农田微工程覆膜集雨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覆盖抑蒸三大理论,把“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解决了如何科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的问题。(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由于温室蔬菜生产耗水量大,对于普遍缺水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区,水资源缺乏成为发展日光温室的最大限制因素。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滴灌+施肥的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充分利用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蓄水,棚内滴灌节水,控制温室内温湿度变化,形成以集(蓄)、灌水、施肥为一体的集雨微灌施肥集成技术体系。在半干旱区得以推广应用,改变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不能发展日光温室的困境,使日光温室上山。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使旱作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为我省旱作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出新模式,创造和积累了经验。增加了干旱山区农民的收入。 (3)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该技术是在实施国债投资“甘肃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示范”项目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别是甘谷县不断探索新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探索出了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用地膜全地面覆盖不起垄平铺覆膜,中间不留空隙,穴播小麦后膜上覆盖一层薄土,防止播种后遇风穴孔错位,增加地膜与地表的紧密接触,促进作物顶膜出苗力度,延长地膜使用寿命,小麦收获后不揭膜,不耕地,只是拔除膜上杂草,保留地膜,再种植第二茬穴播小麦,二茬收获后在原膜上种植豆类、马铃薯、油菜等作物。铺一次地膜,种植多茬作物的一种免耕抑制土壤蒸发保墒技术。特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的优势,蓄集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表面的径流;地膜资源再利用通过地膜周年覆盖,减轻冬春季水蚀、风蚀危害,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旱作地区农业增产增收。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技术的推广改善了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高了小麦科学化的栽培水平。 3、节水增产效果评价(1)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节水增产效果。该技术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亩增产150公斤以上,增幅在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旱地玉米平均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最高达800公斤以上,一般亩产秸秆3000公斤左右,使作物在旱作区持续稳定夺高产。按2009年推广面积758万亩计算,增产粮食22.74亿斤。(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增收效果。该技术蔬菜平均亩增产1800公斤,亩增产值3500元,按目前推广面积10万亩计算,增加产值3.5亿元。据2003年榆中县核心示范区测算1亩温室(棚)的膜面每年集雨可达200m3左右,节省灌溉费用约300元,再配套应用滴灌和施肥设备,可基本解决温室(棚)一季栽培作物主要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通过辐射带动了全县6000多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应用,据统计全年蓄集雨水47040m3,解决了2/3以上的灌溉用水,节省灌溉费用近一半,而且水质优良,灌溉后污染减少作物生长健壮,该项技术是旱作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技术措施,也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3)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增产效果。甘谷县北部的浅山半干旱区应用这项技术后,亩产达到180公斤,较露地小麦88公斤,亩增产92公斤;二茬留膜穴小麦亩产也达到了150公斤,成为旱作农业区一项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增产、稳产技术。按照该县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计算,增加1840万斤小麦。(二)灌溉农业区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 1、发展历程:主要在河西灌区的嘉峪关市及敦煌、金塔、肃州、玉门、瓜州、凉州、民勤、古浪、甘州、高台、临泽、山丹、民乐、永昌、金川等15个县(市、区)和沿黄高扬程灌区的景泰、靖远、永登、皋兰等4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总公司的农场。农业部启动优势农产品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并于2004年起将该项目向灌区倾斜,在甘肃灌区实施了甘肃省膜下滴灌技术集成、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甘肃干旱区万亩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项目,在我省的棉花、葡萄、马铃薯、番茄、籽瓜上实施,建立核心示范点面积2.7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15万亩以上。甘肃省农牧厅近两年实施农田节水行动, 2008年,在灌区7市15个县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9.22万亩,其中膜下滴灌9.85万亩,全膜沟播沟灌0.73万亩,半膜垄作沟灌36.55万亩,垄作沟灌22.09万亩;2009年,在河西、沿黄等灌区的9个市(州)、24个县(市、区)和辖区部分企业农场组织实施农田节水技术,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78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5万亩,垄膜沟灌44.5万亩,垄作沟灌28万亩。2010年,在河西、沿黄等灌区的6个市、18个县(市、区)和辖区部分企业农场组织实施农田节水技术,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20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万亩,垄膜沟灌165万亩,垄作沟灌30万亩。2、主推技术模式(1)膜下滴灌技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输水,能使肥料、农药和灌溉水融合后,通过滴灌带均匀、定时、定量到达作物根系,加之覆盖地膜,大大减少了无效蒸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亩节水200m3以上,节水率可达50%左右。主要在棉花、加工型番茄、专用型马铃薯、酿造型葡萄、制种玉米、枸杞、中药材、蔬菜、瓜类等作物上应用。(2)垄膜沟灌技术。通过起垄,垄面覆膜或全覆膜,在垄面、垄侧或垄沟里种植作物,实行沟内灌溉的一种农艺集成节水技术,该技术可分为两种技术模式,即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覆盖垄作沟灌。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用地膜覆盖垄面, 在垄上或垄侧种植作物, 作物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一般在3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垄和垄沟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主要适合在瓜菜、马铃薯、玉米、苜蓿、甘草等作物上推广。一般亩节水100m3,亩增收60元;全膜覆盖沟播沟灌技术。为了防止水分无效蒸发,对田块进行全地面覆盖,较半膜覆盖垄作沟灌节水提高15%以上,亩增产率提高10%以上,适用于我省灌溉农业区玉米种植。灌溉采用沟灌技术,水从输水沟进入灌水沟,在流动中主要靠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适用于宽行距的作物一般亩节水120m3,亩增收100元(3)垄作沟灌技术。垄作沟灌技术起垄规格为垄面宽5060cm厘米,种4行小麦,行距1215厘米;沟宽30厘米,垄高20厘米,垄立体结构为梯形,输水沟为形或形。适合在大麦、小麦等作物上推广。不覆膜垄作沟灌技术亩节水60m3, 亩增收20元。 3、节水增产效果评价(1)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2004-2008年,重点在敦煌市、民勤县、金塔县的棉花和嘉峪关市的酿造型葡萄上示范推广了膜下滴灌技术,其他县(区)也积极在制种玉米、加工型番茄等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技术在稀植作物上应用,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增产作用也十分显著。在敦煌市、金塔县、民勤县的棉花上应用,平均亩用水243 m3、节水204 m3,节水率为47;平均亩产量381公斤、增产31公斤,增产率为9。在甘州区、临泽县的加工型番茄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5 m3、节水190 m3,节水率为33;平均亩产量6940公斤、增产2500公斤,增产率为56;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改变了番茄的生长环境,对防止番茄腐烂病具有明显作用。在永昌县的制种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0 m3、节水223 m3,节水率为37;平均亩产量420公斤、增产50公斤,增产率为14。在嘉峪关市的酿造葡萄和洋葱上应用,酿造葡萄平均亩用水350 m3、节水200 m3,节水率为36%,平均亩产量1130公斤、增产100公斤,增产率为1%;洋葱平均亩用水450 m3、节水200 m3,节水率为31%,平均亩产量7700公斤、增产700公斤,增产率为10%。(2)垄膜沟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据2007-2008年试验示范,垄膜沟灌技术的三种技术模式均具有节水增产效果。全膜沟播沟灌技术在临泽县、甘州区的制种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53 m3、节水105 m3,节水率为23,平均亩产量430.8公斤、增产33公斤,增产率为8; 在玉门市、凉州区的大田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380 m3、节水150 m3,节水率为28,平均亩产量798.3公斤、增产83.6公斤,增产率为11.7。半膜垄作沟灌技术在肃州区、玉门市、民勤县、凉州区、景泰县的大田玉米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76 m3、节水113 m3,节水率为19,平均亩产量746.4公斤、增产55.2公斤,增产率为8;在玉门市、永昌县、景泰县的马铃薯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25 m3、节水139 m3,节水率为24.6,平均亩产量2225.6公斤、增产243公斤,增产率为12.3;在高台县、临泽县的加工番茄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44 m3、节水114 m3,节水率为20,平均亩产量6300公斤、增产1137公斤,增产率为22。(3)垄作沟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不覆膜垄作沟灌技术在甘州区、山丹县、永昌县的小麦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00 m3、节水100 m3,节水率为20,平均亩产量420公斤、增产14.7公斤,增产率为3.6;在甘州区、山丹县、永昌县的啤酒大麦上应用,平均亩用水408 m3、节水94 m3,节水率为18.7,平均亩产量483公斤、增产16公斤,增产率为3.4。从节水、增产综合效果来看,膜下滴灌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全膜沟播沟灌次之,第三是半膜垄作沟灌,第四是麦类垄作沟灌。(三)甘肃省节肥型农业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我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目前已在80个市、县区实施,6年累计实施面积9000多万亩。通过测定耕地土壤中作物必需的十六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根据作物吸收营养元素地差异,计算确定肥料的配方(种类、数量、比例、时期),农民群众可以根据这个配方购买各种复合肥或单质肥料进行混配施用,生产企业也可根据这个肥料配方生产混配肥或复混肥,供农民群众直接选购施用。3、节肥增产效果评价通过试验示范工作,20052007年平均亩节本增效52.2元,总节本增效达7.96亿元,其中小麦平均增产19.40kg/亩,节肥5.62kg/亩,节本增效36.40元/亩;玉米平均增产37.37kg/亩,节肥3.63kg/亩,节本增效62.65元/亩;马铃薯平均增产62.14kg/亩,节肥2.00kg/亩,节本增效66.61元/亩;水稻平均增产58.50kg/亩,节肥5.60kg/亩,节本增效104.80元/亩;大豆平均增产27.50kg/亩,节肥1.55kg/亩,节本增效38.68元/亩;棉花平均增产29.00kg/亩,节肥1.98kg/亩,节本增效45.10元/亩。二、我省节水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旱作地区雨水径流收集率低,集水窖或蓄水池补灌设施不配套。目前中东部节水区雨水集流面大致有三类:屋顶场院、硬化路面和自然集流面。其中屋顶场院集蓄的雨水水质较好,一般供人畜饮用和发展小面积庭院经济;硬化路面虽是较好的集水场,但它集蓄的水只能供公路两侧的作物,面积较小;自然集流面随处可见,但集水效率低,若遇小雨产水量很小,若遇大雨或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集蓄的水含沙、土和杂质较多。目前雨水径流收集率只有5%,影响了雨水的生产力。大部分集水窖和蓄水池建在地头和公路沿线,不通电,没有电动抽水泵,也没有输水管道,农田补灌全靠人工打水,用瓢一穴一窝浇,劳动量大,补灌面积小,严重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和雨水的高效利用。2、灌溉农业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甘肃河西灌区的传统灌溉习惯是“灌溉浇地、有水就浇、大水漫灌、水泡田、灌安冬水”,没有按照作物的需要去浇水,灌溉行为很不科学,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传统灌溉农业采取的各种灌溉方式,特别是大水漫灌方式,都是“浇地”不“浇作物”。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跑水现象十分普遍,既浪费了水源,又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珍贵的水源总是被浇灌到远离植物根际的大片土壤环境,这些土壤获得的水分最终主要通过直接蒸发到大气环境,而完全无效蒸发浪费掉了,50%以上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用到作物上,农田水分损失平均达到每亩150立方米。因此,节水的潜力也在变革灌溉制度实现“即需即用”、变“浇地”为“浇作物”和防止地面蒸发等环节。3、灌溉技术落后,水利用效率低。农业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率低是河西灌区农业生产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农业仍然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总量的80%以上。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农业综合灌溉定额达627立方米/亩,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仅占总灌溉面积的6.3%,用水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立方水生产粮食不足1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立方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 2 kg以上,比如以色列已达 2.32kg。4、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农田水供需矛盾突出。我省河西地区水利用率的主要原因是灌区采取轮流配水制度,供水时间与作物需水规律常常不能良好匹配,导致不该灌溉的时间由于配水到田而猛灌,而在作物的需要水的时候又由于没有配水而影响作物生长,在井河混灌区不得不通过抽提地下水来满足生产需要,造成井河水倒挂现象严重。河西经济社会各行业水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用水比例偏高,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灌溉技术相对落后,用水管理粗放,水的利用效率较低。5、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恶化。我省内陆河流域地下水源供水量占到了总供水量的30.8%,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有的地方超采严重,石羊河流域的民勤盆地,超采系数为1.59,地下水位年降幅达到了1.8米,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危及了当地人民的生存条件。对水的不科学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加是生态灾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建国后的20年里,西北地区3次大规模毁林开荒,破坏草地667万公顷,毁林18.7万公顷。毁林开荒带来水源枯竭,石羊河年径流量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6亿立方米降到了不足1亿立方米。近50年里,石羊河流域的人口由97.5万人增加到226.9万人,经济来源完全来自农业,开荒种地,耕地面积扩大2倍多,用水技术没有进步,过量灌溉导致河系断流、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湿地萎缩,植被枯死,大片绿洲湿地荒漠、沙漠化。对水的过度利用,导致流入下游民勤县境内的水量近年来以1500万立方米的流量锐减,年均入境水量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5.42亿立方米降到目前的0.6亿立方米。同时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幅度0.41m,地下水埋藏深度由上世纪50年代15 m下降到目前的12.818.8m,最深达30m。民勤县打深井从100米打到300米,造成地下水位下降,50万亩沙生植物因地面焦渴而死去,520万亩草场退化。三、今后我省节水型农业发展的设想(一)我省节水型农业发展规划1、在旱作农业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0年发展1000万亩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主要在玉米、马铃薯上)的任务,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农民自筹等资金,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力争全面完成任务;通过三年时间,稳步发展瓜果蔬菜“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10万亩,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50万亩。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每年增加玉米产量达到30亿斤,增加小麦产量9200千万斤,增加蔬菜瓜果效益3.5亿元以上。以上三种技术,使降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可减少50方的水分无效损失,1060万亩共减少降雨损失5.3亿方。2、在灌溉农业区,组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通过三年努力,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达到“累计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节水10亿方、增收8亿元”的目标。其中,2010年推广面积200万亩,2011年推广面积300万亩,到2012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技术15万亩,垄膜沟灌技术360万亩(粮食作物200万亩、经济作物160万亩),垄作沟灌面积125万亩。通过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达到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井灌区平均亩节水200m3以上,亩增收150元,并积极探索河灌区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方式;应用全膜沟播沟灌技术,河西灌区平均亩节水150m3,沿黄高扬程灌区平均亩节水120m3,项目区平均亩增收100元;应用半膜垄作沟灌技术,河西灌区平均亩节水100m3,沿黄高扬程灌区平均亩节水80m3,项目区平均亩增收80元;应用垄作沟灌技术平均亩节水60m3, 亩增收20元的任务目标。通过以上三种农田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节水按100方计算,1000万亩共节水10亿方。(二)建立我省节水型农业的设想1、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发挥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以奖代补和实行奖惩等措施,量化任务、细化目标,层层考评,形成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技术干部包质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技物结合、补贴物资等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节水积极性。要给农民一个明显的信号,水权是政府定的,水权到村到户,农民的水权不容侵犯,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水价是要逐步提高的,节约下来的灌水能够买钱,使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通过建立用水指标考核体系,把节约农业用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运用“倒逼”机制督促各级干部把节约用水作为战略任务来部署,研究加快推广节水技术的措施和办法。要用足用好天上水和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和使用。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不准打井,将打井权收到省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审批。2、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行政推动、行政技术结合、示范引导的推广机制。省上将成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挂帅的全省农田节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农垦总公司、省农科院等单位,切实加强对全省灌区农田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当地的具体实施工作。灌区各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要实行一把手总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3、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水利部门要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一是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二是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以县区为单元,地表水以山区水库出库断面计量,按流域、灌区将水权总量逐级分解到乡镇、协会、用水户,发放水权证,明晰水权到户;地下水以井口计量,将总提水指标逐级分解到每个灌区、每一眼机井,在每一眼机井上安装计量控制设施,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调度。几大内陆河流域要统一协调用水价格,逐步使河西灌区井灌水价与内陆河河水水价基本一致,实行公平竞争,鼓励农民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各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于各用水户,要在控制总量范围内,严格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于超额用水的应采取累进加价、分级收费的办法严格控制,以此推动农田节水工作,三是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四是政府要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参与用水权、水价、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对于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可由政府买单,政府收回农田节约的水权,用于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建设,也可由农民用于扩大灌溉种植面积,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鼓励用水协会进行水权交易,让利于民,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技术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使政府“要我节水”变为农民的“我要节水”的自觉行动。4、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将全膜双垄集雨技术和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