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营销现状及其约束制度建立初探.docx_第1页
我国公益营销现状及其约束制度建立初探.docx_第2页
我国公益营销现状及其约束制度建立初探.docx_第3页
我国公益营销现状及其约束制度建立初探.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公益营销现状及其约束制度建立初探 摘要:公益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意义极为重大,而营销作为一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过程,更是与人类息息相关。二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弥补了非营利组织和公益组织资金或人力上的不足,同时对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和产品销售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恰当的公益营销却有可能对公益事业及企业造成损害。本文试图从公益营销的定义入手,借助对典型公益营销案例的分析,寻求公益营销现阶段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下载 关键词:公益营销 问题 制度约束 公益营销,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当时的美国运通公司出于帮助来自旧金山的某艺术团体筹集基金,于是推出一项新的信用卡使用政策信用卡每消费一次,或每有一张新申请的信用卡,运通公司就会捐出一定比例的所得给这家艺术团体。这项政策推出后,在当地的市场表现非常出色。因此,美国运通公司将此种营销手法以“Cause-Related Marketing”(公益营销)的名称申请专利。 1983年,美国运通公司又采用类似的手法为修正自由女神像募集基金,仅三个月,就筹集了170多万美元,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期目标,并且其信用卡的使用率也大幅提升。 自公益营销诞生以来,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解释,同时,其形式、内容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由于其公益属性,公益营销亦或多或少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过争议,必要的制度约束亦应考虑建立,以免损伤非营利组织的权威性、损害企业的美誉度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一、公益营销的定义 瓦拉达拉金和梅农把公益营销定义为“ 种营销活动的过程,当顾客参与为企业提供收益的交易后,而企业则按照已有承诺,捐出特定比例的收益给特定的公益活动,以满足组织与个人的目标”。席勒则认为,公益营销是一种“双赢的主张,企业提升产品销量,而非营利组织则可获得能所需的资金以及一定范围的知名度”,奥尔登堡则认为公益营销是一种“媒介”并且是一种“新的混合媒介”,即利用公众服务广告及公共关系,将企业与公益活动加以联系。 而国内学者朱少柳则在2006年提出,公益营销是“企业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借此良好的企业形象影响消费者,使其对该企业的产品产生偏好,在做购买决策时优先选择该企业的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 无论何种定义,从公益营销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谋求的是慈善团队或公益事业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因此,本文认为,公益营销是指企业将公益事业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客户的认同和青睐,最终实现销售增长的营销行为。 二、我国公益营销的部分典型案例 目前,有据可查且最为知名的公益营销应当出现于1998年。当年,长江流域遭遇罕见洪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600亿元人民币。 1998年8月16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主办的“98抗洪赈灾义演”登陆央视,当天晚上,共筹集赈灾物资和款项总值6亿多元。应该说,在当天晚上上举牌认捐的企业,即为典型的公益营销。借助央视的平台以及这台晚会的巨大影响力,相当多的企业在之后获得了迅猛发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加多宝集团首捐1亿,此举为其迅速打开市场并建立良好的口碑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07年,加多宝全国销售额为50亿元,2008年全年销售则达到了100亿,让全国其他所有凉茶企业均难以望其项背。 2000年以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都将公益营销作为运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农夫山泉为例,其先后发起了“一分钱支持北京申奥”、“一分钱阳光工程,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学校基础体育建设”、“一分钱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分钱帮助贫困地区孩子”和“2008阳光工程”等一系列公益营销事件,虽然偶有争议,但总体来说相当成功,为品牌带来了丰硕的成果:销售业绩连年增长,已坐稳了中国饮用水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消费者认可度和品牌满意度也居于同类品牌之首。 ?说明,操作得当、能够兼容受众生活的公益营销,对于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以及产品销售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践行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有公益之名、却无公益之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背离了公益营销的核心思想。 2016年,国内某知名地产中介企业宣布,从5月25日起,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只要孩子与家人走失,就去那里,那里的员工会保护孩子,帮孩子回家。 如此有情感温度的措辞触动了受众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在社交平台上也斩落众多好评和掌声,还获得不少艺人转发。然而,事件却由于警方的发声急转直下,微博上,重庆网警和江苏网警纷纷质疑该行为的初衷和可行性,“走失后应原地等待父母或借手机打110”,“不要借机作秀”,“帮助寻找走失儿童,不该成为营销炒作的噱头。” 这样的行为,究竟是搭建爱心桥梁的公益,还是噱头大于实质的作秀? 争议的核心在于,这家企业的行为有悖于正常的“假如儿童走丢该怎么办”的科普口径,反而会贻误时间,甚至可能酿成更大的错。试想,假如儿童失踪了,“有事找警察”变成了“有事找XX”,那么,这家企业是否准备好承担寻找失联儿童的责任? 而这家企业的行为,恰好是当下浮躁的中国企业营销行为的一个缩影。以“公益之名,行营销之实”并不可怕,可十自的是假借公益,赚了名声害了公益。 三、我国公益营销的缺陷 无论国内公益营销发展得如何如火如荼,始终不可回避的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公益营销水平整体不高 首先体现于“有承诺无兑现”。如上文提到的1998年洪灾赈灾晚会上,当场承诺捐钱捐物的企业中,部分在事后以各种理由推脱兑现承诺甚至拒捐。而这,也迫使最高法在之后出台了司法解释,明确了公益捐助承诺属于“诺成合同”,即承诺就必须兑现,否则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说明,部分企业进行公益营销的目的只有一个卖产品、赚名声,至于公益,与己无关。 其次体现于“凑热闹式的断续公益”。遇到事件,集中式捐助,哪怕物资过多无法发放完毕2016年,新闻曝出汶川地震时的部分捐助物资仍然在仓库里“睡大觉”,而在事件过后就偃旗息鼓。其目的,只为了在当时谋一时之名。 (二)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脱节 麦可?波特曾提到,企业面对社会责任问题上经常会犯两个错误:“其一,把企业和社会相对立,只考虑两者的矛盾,而无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二,孤立地考虑社会责任,而没有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一问题”。 长期研究企业慈善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团也认为:中国企业更多时候采取的是种利他型的慈善态度。但这是种过时的模式。利他模式的基本规则,其实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公司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政治、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 盈利,是企业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面对公众对企业投入公益事业的期待时,企业却当“睁眼瞎”,这实际上会损害企业的美誉度,造成消费者流失;当然,如果企业“砸锅卖铁”做公益,更是一种违反规律的行为,既不科学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的时候,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绝不能顾此失彼。 (三)营销活动不系统 公益营销,不仅仅体现在营销,更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次行动而已。在很多时候,一次公益营销之后,还需要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持续付出时间和精力,对营销活动的效果进行跟踪和回访,以免打折扣。 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很早就成立“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中国建设银行红十字青少年?l展基金”项目,可在建行网页上,只能查到有关立项事宜的有关报告,公众对具体的基金操作流程,资助标准,基金历史等一无所知。 又如,由香港灵泉慈善基金会捐款20万元、凯里市政府提供15万元援建的希望小学贵州凯里希望小学在2013年2月却被媒体曝光变成了垃圾场。 这说明,我国的公益营销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过于追求“公益”的光环效应,而忽略了其后续环节,最终导致公益营销有名无实,或者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公益营销其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理应受到一定的约束和管理或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以免别有用心之人以公益为旗帜,谋企业和个人之私利。 四、我国公益营销存在问题的对策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制度予以约束和引导,才能实现“惩恶扬善”的目的。 虽然公益营销属于“营销行为”,在不发生侵权责任的前提下,不属于民事、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但亦应当予以约束,才能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行不悖。除了上文提到的最高法对慈善捐款定性为“诺成合同”外,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对公益营销进行适度监管,同时,企业自身也应当从源头上加强对公益营销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公益营销的企业自我约束 作为营销活动的主体,企业在公益营销中应当建立健全公益营销的策略机制,不可以“头脑发热”的状态面对这一行为,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首先是将公益营销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对某一个或某类的公益活动予以持续性的、物质或精神的投入,从而赢得全社会的认可和持续关注;同时,不应当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投入,还应当整合其他行业、其他企业或其他部门的资源,共同将公益活动打造为展示企业品牌的舞台、践行社会责任的平台。 其次是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态度。应当对消费者和受助者实现深度分析和深度认知,扩大口碑的输出口径,从而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应当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为企业赔偿忠实客户、扩大潜在客户基数,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稳健发展。 (二)公益营销的制度约束 1.非经民政部门批准,不得擅用发展基金、慈善基金等名头。 一方面是能够有效遏制“挂羊头卖狗肉”行为的出现,从而有效保证捐款捐物的正当使用和发放;另一方面,则可剔除大量“僵尸基金会”和“空头基金会”,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可能发生的欺骗行为。 2.强化捐款捐物的落实和管理。 对于定时定点集中发布捐款捐物承诺信息的,可要求相关企业签署相关的捐助协议,一旦出现企业拒绝兑现承诺的情况,即可使其转化为民事法律关系,从而得以以诉讼途径保证公益目的的实现。 强化捐物的质量审核和事后追查。对于捐物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须依照相关法律追求相关企业的民事甚至是刑事责任,绝不可姑息养奸。 3.建立公益建设项目的追查机制 由于项目建设牵涉的投入较大、范围较广,因此,此类项目的审核、批复、建设和后期维护都应当时刻处于“聚光灯”之下,从而使得管理缺位无处遁形,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就应当追究哪个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