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doc_第1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doc_第2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doc_第3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doc_第4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 生 姓 名:夏浩学 号:0908150234专 业:英语设计(论文)题目: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英译本指 导 教 师:张权教授2012 年 12 月 30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一般一本参考书最多相当于三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0年3月15日”或“2010-03-15”。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对世界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代表华夏文明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灿若群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涌现出诸多的诗人,时至今日,现存大量诗歌。传播和弘扬我国的文化,诗歌的英译必当首当其冲。它对外人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对我国文化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主要是东西方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所造成的。这就给诗歌的英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有60部戏剧,10余首曲,50多首小令,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只有戏剧37部,长诗2首和154首十四行诗。著作量不如关汉卿多,然而,世界上知道莎士比亚的人居多。一、奈达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并结合他多年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奈达主要根据自己在圣经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借鉴美国结构主义派的观点,对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描写性的探讨和研究。1964年,奈达出版翻译科学探索,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翻译学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阶段,奈达提出了包括翻译科学说、对等学说、翻译交际说以及四步式翻译过程等在内的理论观点。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奈达借用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式。反应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作品主要包括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和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等。二、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对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之一。“现代翻译理论从五个方面探索对等的途径”,也即“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方法途径”和“文艺学途径”。奈达从交际学角度出发,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用近似、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文体上的对等。”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再现源语信息”;而译者应该追寻的应该是“对等”,而不是“同一”。但这种对等不应该是生硬或晦涩的。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是翻译,译文应尽量避免翻译腔,应达到“自然”且“近似”的对等。从他给翻译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奈达把“语义”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文体”。奈达认为,有两类基本的对等,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在这类翻译中,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地与源语中的不同成分保持一致。而最能代表这种结构对等的翻译应该是“释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这类翻译通常附有大量注释,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译文,让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的习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式对等的翻译是以源语为取向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与之相反,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动态对等翻译旨在达到完全自然的表达。奈达进一步将动态对等翻译描述为“源语信息最切近、自然的对等物”。其中,“对等物”指向源语信息;“自然”指向译语信息,而“最切近”则将译文和原文在“最大程度的近似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然而,在实现动态对等的过程,译者不可避免会面对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因此动态对等的程度也有一定限制。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对等的反应而非对等的形式。翻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要评判译文质量,不仅要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最主要是比较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反应,或译文与原文产生的效果是否一致。而对等的反应也成为三个评判译文质量的基本标准之一。而反应的相似程度则取决于原文与译文间的文化差距。从他的翻译标准中,也可以看出,他已经注意到,译文的评价必须和读者反应相结合。但是,怎样才能衡量译者的反应,怎样比较译文读者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反应一致,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从理论上讲值得借鉴和效仿,但从译文和原读者群体方面,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教育层次的不同,要达到类似的反应并非易事。对等以语言间的共性为基础,强调原文和译文或在形式上或在原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取得对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奈达还提出了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虽然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中,奈达本人更强调后者,但这并不是说奈达不重视形式。为了消除这种误解,他后来提出了“功能对等”这一观点,强调原文和译文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取得形式对等,因为一定程度上形式也能传达信息,比如诗歌的形式,就应该尽量保留。三、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1986年,在与冉德瓦尔德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这一概念。同时,他也解释到,“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无实质性差异。他认为以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理论新探2008年第期安徽文学11393在内容上的一致优先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认为内容和形式矛盾。动态对等常常被误解,而采用“功能对等”这一术语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消除这种误解。“功能对等”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在信息内容上对等,而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相比之下“功能对等”比“动态对等”更具说服力。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奈达也设专章讨论功能对等。他阐述了自己变换说法的原因:一些人误认为“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效果;因此,为了消除这种误解,也为了强调“功能”这一概念,开始改用“功能对等”这一表达来描述翻译的充分程度。他认为,要达到功能对等,需要满足六条原则。总的来说,为了达到这一对等,译者应该对语言资源、文化的重要性和翻译的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力。奈达同时也看到,没有两种翻译是完全对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等只是一个目标。以对原文的近似度,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应该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低于这一层次的译文就难以让人接受。”而最高层次的对等则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反应基本一致”。而最高层次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这种翻译要求源语与译语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语言文化对应。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不断吸收各种新的研究成果,对他的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使其不断趋于完善,以适应当今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也使这一概念至今仍具有讨论和研究价值。在学习和研究这一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既看到它的优点和价值,也应该注意到其不足之处。从六十年代提出对等概念以来,奈达的这一学说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较大影响。“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既以奈达多年来在圣经翻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又以深厚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它的提出让理论界摆脱了长久以来对直译、意译的反复讨论。奈达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翻译问题,对翻译过程和译文批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四:国外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Stine,Philip.Let the Words Be Written: The Lasting Influence of Eugene A. Nida为代表的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圣经翻译中的影响及地位。以及Ma, H.J. A study Of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为代表的研究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小4号宋体,1.5倍行距)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课题涉及的问题,综述前人工作情况,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要求:(1)总结课题方向近年以来的国内外动态;(2)明确前人的工作水平;(3)介绍目前尚存在的问题;(4)说明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参 考 文 献(此部分另起一页,小3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 Brown, Gillian &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 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3 Hu Zhuanglin.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2nd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4 Hu Zhuanglin. Theoretical Styl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 Jiang Wangqi. Pragmatics: Theories & Applicatio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6 Li Meixia. Functional Grammar: A Course Book.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67 Mey, Jacob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8 Peccei, Jean Stilwell.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9 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0 Thomas, Bloor & Bloor, Meriel.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1 Xu Youzhi. Modern English Stylistics.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9212 蔡鹏飞(Cai Pengfei). 论手机短信写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2): 9-1113 戴庆厦(Dai Qingxia). 社会语言学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 高奋(Gao Fen). 外语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5 郜元宝(Gao Yuanbao). 悬在指尖上的汉语:1.9亿条短信中的语言灾难. 中国新闻网,2004-02-04http/:参考文献的写法见“参考文献标注规范”不少于15篇文献(其中英文的参考文献至少8篇)文献综述里面的作者都要标在参考文献上,不可多,也不可少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2 Eugene A. Nida.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Eugene A. Nida.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in the Western Wor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4Eugene A. Nida& William D. Reyb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