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摘要:在深化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教学目标创新与学生素质发展多样化;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课程结构调整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多样化教材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内化课程理念,善于反思教学,合作行动研究,做到既顺应课程改革,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实践”和“实践智慧”取向的专业观认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专业化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背景条件和理念创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基础。但是,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一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实际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而理论知识则往往是单纯的、概括的、简化的。这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另一方面,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背负着重任。他们集各种矛盾和冲突于一体,既要向超前的目标靠拢,又要受滞后的评价所制约;既要适应实施综合课程、开发校本资源的需要,又面临教学设备贫乏、教学时间紧迫的困境;既有被新理念冲击的兴奋,又有新挑战带来的压力和困惑。笔者认为:新课程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创新与学生素质发展多样化的问题观念转变是改革的先导。过去,“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通过升学考试留下一小部分教育“精英”,把大批受教育者拒之门外。如今,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个个成功”,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已成共识。新课程既希望把知识教得更好,进行有效的知识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个性,要求教学提倡答案的多样性。但是,一些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学应注重双基,学习本是一件苦事,不应过分强调对学生情意的满足。有的教师说:现在提倡学生的主动性,语文教师常用的语言是“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一段话”,但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只是随便选择一段来敷衍教师。还有教师感到:舆论宣传可能对知识的批判过多,对个性、情感的提倡过多,以致让人觉得传授知识就是在违背新课程理念,教师仅关注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模式的套用,经常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一无所获,教师筋疲力尽”的场面。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社会、家长、学生乃至教师仍然执迷于考试评价的“唯一答案”,总认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成绩上不去,哪来什么情感、个性、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将如何评价等?这些都导致教学目标与考试评价的冲突以及如何给学生解释的矛盾。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多样性答案给予过分的肯定,可能又会导致学生对已经习惯的考试以及单一评价的不适应。教学与学生发展是一个矛盾的过程,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个性的培养是互动关系;新课程所构建的“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素质的多样发展。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目标看,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看,这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的;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看,任何学习既是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人格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以来,知识观从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到文化取向、生存取向逐次演进。新课程致力于新的知识观,更加重视培养“知识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方式、情感体验、行为态度与品质养成,关注知识对学生能力形成乃至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再次,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而言,新课程关心的是“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考试作为考察教育效果的一种方式、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如果再把考试搞过头,变成一切都为了“应试”,那么今天的知识教育又将回到原来那种肤浅的教育,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创生和潜能的多样发展。二、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关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有人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单体论”,有人主张师生均为主体的“双体论”,也有人主张“多体论”等。事实上,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由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来确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程度。1、对“以生为本”和“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以生为本”包含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质的规定;以全体学生发展为量的要求;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教育真谛;以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为时代特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必要条件;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为社会要求。在制订计划、实施教学、考核学业的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教学计划的制订而言,管理者是主体;就课堂教学的组织而言,教师是主体;就学习与自我教育而言,学生是主体。新课程认为,构成教育过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他们是“学习的共同体”,教育者与管理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多年来,我们通过行政手段,规范各种管理,然而,由于教学计划统得过死,教学过程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教师主导,限制了学生专长、兴趣和潜能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合作,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行为态度和人格品质,在某种意义上比考试取得好成绩更加重要。而且,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征,也是课程实践中师生共同追求的内在目标。基于学生在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过程中享有更大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承认教学个性差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管理者和教师理解儿童,学会关心,沟通合作、互动相长、共同分享,那么,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理念无疑更利于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教师对学习方式的内涵理解不够,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教学方式,因课堂吵闹而缺乏调控技巧,不了解自己在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等。可见,促进教师“以生为本”,使之成为教学情景的创生者、讨论活动的参与者、家校合作的沟通者、“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者等,仍然是课程实践的一项艰巨任务。2、对课堂“对话教学”和学生“愉快学习”的理解教育从信奉外烁、传递发展到提倡师生平等对话。所谓“对话教学”意指为发展学生素质和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体验为特征,以问题教学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习得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对“教学对话”“平等中的首席”等理解不透,“把课堂活跃看成是愉快教育的本质,于是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游戏顽,或者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形式上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像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开展的愉快教育一样,由于师生对善教乐学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实验目标不明,操作体系不规范,措施的随意性较大,产生了违背本义的现象。在“互动、合作、分享”的新理念指导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调整者,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式。例如:“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对话式教学模式”结合课题研究,通过创设对话场境,以文本为依托点,围绕主题开展对话,注重思想和情感的提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阅读、写作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三、在课程结构调整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新课程崇尚创造,发展人的价值,提倡小学、初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以学生完整的生活背景为基础,解决其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并注意与高中分科教育的衔接。这种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以及情感、命运和心灵的课程改革,引起了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新课程类型的出现。现在,各实验校相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等必修课程,虽然没有刚性评价的压力,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统一教材,活动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