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1页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2页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3页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4页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重点:1、 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2、 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屈原为何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二、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却)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醴?(表并列)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文言句式(1)省略句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倒装句式: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三、问题探讨: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 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1)第一段:渔父见而()问之曰(疑、怪)(2)第一段:屈原( )曰(叹并非叹息自己的遭遇悲惨,而是叹这个世界)(3)第二段:渔父( )曰(叹渔父叹屈原)(4)第三段:屈原( )曰(正色这是屈原正面表明自己的主张,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浑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的理想,依旧没有破灭,所以这时他陈述自己的心志的时候,他应该是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反驳渔父的观点,用“正色”,表明这时候屈原很严肃)(5)第四段:乃( )歌曰(率然指轻率、放达,这并不是指渔父对屈原不够尊重,而是想告诉屈原,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得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达”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了)四、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五、深入探究“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附: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倒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六、作业: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板书:渔父屈原(以死明志)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随遇而安安能以皓皓之白不为瓦全与世推移 而蒙世俗之尘埃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1、 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 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三 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四 说教学方法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五 课时设计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6、 教学流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 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渔父( f ) 淈( g ) 餔( b ) 歠( chu ) 醨 ( l ) 汶( mn) 枻( y ) 濯( zhu )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3) 局部分析1、 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