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doc_第1页
《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doc_第2页
《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doc_第3页
《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 书评 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目,各种平面设计的书籍,有的附上大量的设计图甚至都没有什么设计者最初的构想批注,意在读者自己揣摩遐想,这种书不读也罢,人云亦云得说着自己的想法,而当初设计者的真谛没多少人能领会。有的设计书则讲了太多太多理论,你听得云里雾里,还是不得其意。而这本书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则是亦图亦注,加之作者幽默诙谐的言语简单易懂得讲解,排版简明,非常适合阅读。作者Bob Gill通过自己多年的设计实例,把看似神秘的设计背后的道理娓娓道来,就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和你聊天一样,并且你会深深喜欢上这位长者和这本书。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学者们是怎么评论的。这是一本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把设计当作问题解决的标志性作品。吉尔能够用一种简单、清晰、准确的方法来解读设计过程,揭开了设计的神秘面纱。无论是对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专家教授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无比珍贵的灵感源泉。 瑞查德王尔德(Richard wllae)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主任不论是在设计中还是在教学中,鲍勃吉尔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那就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面对几个复杂的问题,他总能找到一个激动人心,令人叫绝的智慧答案。他对获得新鲜创意其过程的说明,值得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生谨记于心。 露多夫斯曼(Lou Dorfsman)关于设计的书籍不计其数,但大多数都只是在展示结果。吉尔却可以告诉你并一步步做给你看,他是怎么得到这些结果的。 斯蒂夫杰斯巴勒(Steff Geissbuhler)CherrrlayeffGeismar公司合伙人兼负责人吉尔最近出的这本书精彩绝伦,充满智慧,而且易于消化。对那些认为所有问题都只有一个解决方法的学生和那些只能提供模式化设计方案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真是对症下药。他对传统设计过程的巅覆与解构既简单又易懂。 简尼特奥德吉斯(Janet C)dgis)库普联合大学(The CooperUnion)设计系副教授 这只是寥寥几条评论而已,足以看出本书的出色以及吉尔的才能,我想看到这些也足以让你迫不及待得想要去欣赏这本书。 讲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作者,鲍勃吉尔是一个平面设计师、招贴画家、文案、电影制片人和教师。他先是在纽约做自由职业者,自由接案,1960年,他心血来潮去了伦敦,一待就是15年。他和另外两位英国顶级聪明的设计师一起创立了FietcherForbesGill设计工作室。FFG工作室一开始只有两个助理和一个秘书。而现在,它的正式名称叫Pentagram,其办事处除了西藏之外,遍及各地。吉尔于1967年离开这家工作室,在伦敦独立工作。他1975年回到纽约,和画家罗伯特拉宾诺威兹(Robert Rabinowitz)合作,创作了披头士狂热症(Beatlemania),这部当时百老汇规模最大的多媒体音乐剧。吉尔目前仍然是自由职业者,而且仍然是一名教师。他在欧洲、南美、远东和美国都曾举办过个人作品展。他荣登过纽约美术指导俱乐部的名人堂,英国设计师和美术指导协会最近更是授予了他终生成就奖。这是他关于设计和招贴画的第六本书。他同时也从事儿童读物的撰写和插图设计。这就是吉尔,一个幽默诙谐热爱设计创新思维热爱生活的人,我想他的书也一定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来聊聊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这本书。最初,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有原因的,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推荐介绍的文字,这本书映入眼帘仅仅因为它页数少,说实话本来就没多少时间去读些长篇大论,便抱着侥幸心理能省一点算一点,可没想到,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被吸引了,因为像这样无废话、语言直白、案例丰富的大师手记,在这年头已经不太好找了,更多的是理论堆砌、论文翻录、作品陈列和脸上贴金。相比之下,这本书短短一百来页,排版轻快小巧,以案例图片为主,其间穿插着作者创作之初的原始问题、思路转化和最终解决方案,以及简短的归纳评论。读起来行云流水,理解转化率也高。从最开始的定义设计方面的术语以及名词解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轻松得了解设计的定义以及术语,对于下面的阅读更是扫清了设计盲的技术性概念。到后半部分集中于以作者亲身参与的设计项目,阐述创意概念的实现方法,即从问题到思路再到解决方案的转化过程,很具启发性。本书作者列举的很多的例子都看似很直白简明,可当你深入阅读旁边的注解,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看似似乎很简单的设计,却包含了设计者全部的构思与设想,经过设计者的筛选与比较,简明的设计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思考,是步步为营的设想,每个设计都简明直击主题,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这里的没有设计指的是设计的自然到位,不着痕迹,不是真的没有设计没有想法。书中,作者使用了大篇幅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原始问题和他是如何解决的,作者把这些内容放在第四章到第十章,意在叫读者如何看设计赏设计钻设计,一个个实例简单明了,一页也就两到三个设计图,加上寥寥数语的作者当时创作的想法与来由,整本书都显得简单明快,让你读着很轻松,加之幽默诙谐的语言,如沐春风,感受着设计带来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轻松,让我一个都算不上菜鸟的新手,看设计图就像看喜欢的漫画,乐在其中又不失从中获得知识。书中有很多的原始问题,和作者的解决方案,比如,为一部电影设计LOGO。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人类书写的历史。解决方案:从人类书写的黄金年代截取一个经典的手写画面。这个方案看似很简单,却大大符合电影的主题,也格外突出了电影的特色,我想这个方案给客户看,一定离开香槟庆祝不远了。还有很多有趣的解决方案,比如,把书放在老式笨重磅秤上称重,表现书中的大量专业信息;用两个电线纠结到一起的麦克风,表现自由党和保守党进行广播辩论;像看图说话那样在扫帚图案的各个部位标注字母A、B、C,表现“如何经营一个办公室清洁公司”的演讲主题;在联合国的字母缩写U.N的前后加入手写的l和ch(组成了lunch),表现联合国系列非正式午宴;用拉赫曼尼诺夫(Rachmaninoff)风格和哥施温(Gershwin)风格的钢琴对比,表现一场钢琴演奏会的两个极端;把扑克牌里K的国王全身上下的红色替换成扎眼的紫色,表现一家彩色制版厂拥有的颜色校正服务,等等诸如此类的。在这个传播过度、庸常泛滥、意象直白、人人都能用PS去人人挤兑人的时代,这样简洁有趣的设计,我非常欣赏。我想作为读者的你们也会喜欢的。书里面有作者对设计的理解有对自己作品的解读,甚至有被客户退掉的作品,当然绝对有很多作者自己本人的作品,我很欣赏作者对待设计轻松幽默严谨的态度,书中很多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见解,这些观点全被加黑加粗,意在突出作者的想法及个性。比如,“设计师必须是一个问题解决者。他们必须是有头脑有想法的人。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糟糕客户。只有不好的设计师。如果你的文字描述很乏味,那你的设计方案极有可能也会很乏味。如果你的创意很乏味,你创造的图像极有可能也会很乏味。除非你能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出发点,否则你的解决方案不太可能是有趣的。你所做的陈述越独特越具体,你能得到的解决方案就越有趣。影像如何具体构成应该取决于它究竟能如何有助于把要表达的意图呈现出来。如果你努力想让内容有趣的文字看起来设计得也有趣,那形式和内容就会互相竞争。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项新设计都是一个新体验。”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设计师必须是一个问题解决者。”这个观点充分的体现出作者对于独立思考的重视性,设计者必须是问题的解决者,并不是一个Copy者,这个问题很重要,正如这次的书评,网络上有很多的类似的文章,随随便便找几篇拼凑就大功告成了,但是这样你又得到了什么呢。可想而知,你一无所获,浪费了机会浪费了时间,没有读书也没有思考更没有收获,这样还不如不读不写不做,省得浪费时间上网各种Copy。而且设计者们也必须是有头脑有想法的人。我很看重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价值,从联机游戏、考试博弈到信息传递、设计创意,无不需要独立头脑。还是那个观点,人云亦云和复述别人讲过的话没有任何价值。在做设计时,人们很容易满足于最先想到、最直接的灵感,而失去了深化构想和激荡思维的机会。同样是表现反对皮草的主题,有的人思路停留在皮衣、十字架、猎枪这些惯性思维形象中,而有的人则能够进一步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例如时空置换、因果联系、换位思考、文字游戏等,往往出奇制胜。再说一个例子,“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糟糕客户,只有不好的设计师。”即便是能够从容游离于商业设计和纯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设计师,也一定遇到过苛刻的客户推翻天才的创作构想、不留情面地横挑鼻子竖挑眼,乃至最后取消合作的尴尬局面。你是个设计师,你的目的是设计出让客户让大家都满意的东西,而不是接到任务就认为我可以大肆的发挥自己才能,当然是自以为的才能,这样你创作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被客户所采纳,你会接到的是“回去重做!”当你一遍一遍重新做设计时,你会不停的抱怨,“什么客户,懂不懂啊?不懂别来!”可是你需要想想,当你的客户找你做设计时,他会比你更了解他的产品,而你有的只是在刚刚拿到产品那几小时内对产品的看法,这肯定做出来的设计不会让客户满意。想想现在,好像商业设计似乎与纯艺术设计是一对死敌。只是细想之下,客户(特别是商业客户)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实现销售和利润,他们没有义务拿自己的产品为设计师的某个冒险的创意试水,特别是类似的创意之前未经市场验证。客户骂设计师不够商业,设计师骂客户是傻子。既然说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法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取得平衡的项目合作,不如趁早一拍两散。所以说,想要糊口的不如早早平庸,客户要什么做什么,想要追求自我的,也别去招惹什么客户。不过当然有例外,从另一个角度,当商业与艺术达到同步率120%的完美结合,那将会是怎样一番美景?看看苹果吧,外观性能工业化是多么的完美,虽然我是果粉,用了不少苹果的产品,但站在非果粉的角度上看,它的设计依旧都是简约幽雅高贵,却充满工业化商业化气息,就像我用的Macbook 一样,工业化的设计让它显得大气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