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5.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题西林壁。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2、解诗题、知诗人。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五、品读欣赏,积累诗句1、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1)看图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2、朗读古诗、体验情感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3、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六、感悟写法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质疑、互助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学、研讨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明白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教学参考资料内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游山西村。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教学游山西村,应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板书诗题:游山西村)二、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并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2)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3)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4)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5)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预设:(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四、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教学参考资料内容: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出处(书名或网址):当堂监测内容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 ,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均 匀 茎 柄 蛟”这5个生字,会写“虎 占 铺 均 匀 叠 茎 柄 触 痕 逐”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爬山虎有脚。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三、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o)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抽生读开火车读齐读(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通过观潮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深入学习扫除阅读障碍。组织学生进行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和悲惨命运的论文、小说、散文、新诗、童话。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一、词语天地(我能用“”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造句铺床(P P) 茎上(jng jng) 触角(ji ch) 那么.那么.痕迹(hn hn)逐渐(zhu zh) 均匀(jn yn)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刚长出的:嫩红-嫩绿叶子长大了的: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巩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2.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3.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自上节课中,理清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研读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二、默读第3自然段,认识爬山虎的脚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方面去观察。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汇报自读情况: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四、总结写作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五、拓展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通过自然倒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体会比喻句的用法教给学生平常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进行解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通过交流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此应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参考资料内容:爬山虎是一种会爬墙的植物,它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蜗牛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表皮危害农业。蜗牛触角像细丝,成枝状。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1 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_的地方,反面伸出_。每根细丝像_。细丝的颜色是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颜色也逐渐变成_。它的脚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和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7.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三、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蔽、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四、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直接导入课题,加深对“蟋蟀”两个字的识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本课的生词。通过变换角色读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读熟课文。)教学参考资料内容: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昆虫。他十分勤勉,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法布尔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在他的昆虫学著作里,常常出现大诗人的诗句。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也译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蟋蟀又名蛐蛐,是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尾部有尾须一对,善于跳跃。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雄的蟋蟀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音。课文中提到蟋蟀会唱歌,实际上蟋蟀是不会鸣叫的,那“口瞿口瞿口瞿”的声音是依靠翅膀摩擦发出来的。雄蟋蟀的右翅覆盖在左翅上面,细细观察它背上的翅膀,下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翅球。如果把翅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上面有锯齿状的突起,这个突起叫做“弓”。蟋蟀举起背上的左右翅,用右翅上的“弓”摩擦左翅上的细脉,便发出悦耳的鸣声,这就是蟋蟀“唱歌”的秘密。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书当堂监测内容1、从本课生字表中找出带“扌”的字写一写。我发现这类字都表示 。我还能写出许多提手旁的字,如, 。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7.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4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上节课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本节课学生可以理解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教师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三、换角色,指导说话。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弄清蟋蟀住宅的特点。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灵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参考资料内容:短文范例:小花猫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出处(书名或网址):当堂监测内容1、按要求写句子:(1)用关联词语写句子:不光还 如果就 (2) 比喻句 拟人句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简朴、清洁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伟大的工程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可以通过自读,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引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单元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并标注质疑。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五、总结课堂,课外延伸、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六、交流地理知识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七、布置作业: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在本单元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并标注质疑。疑难问题,先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指导解决,达成共识。通过细读分析,从中体会出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以及观察的重要性。通过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教学参考资料内容: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近义词:静谧( ) 豪放( ) 鼓励( )反义词:崭新( ) 静谧( )二、难句解析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瀚如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上句中你体会出魏格纳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设计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意发现寻找证据产生奇想引起震动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读读记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教学重点1、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2、积累成语。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2、运用成语。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练习运用这个成语。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引入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学生交流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2)抽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3)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引导学生搞清如下问题:“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4)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尝到“胸有成竹”的感觉?是怎么做到胸有成竹的?(5)朗读短文,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6)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三读写结合(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积累成语。四小结: 从古到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传递着仔细观察的动人故事,体现着观察带来的无限乐趣。让我们投身生活,走向大自然,去认真细致、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从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更加快乐美好的幸福生活。一、引入新课。教师直接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一)读读写写(投影出示)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自由读记,读准正音。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二)读读记记1、读准字音。指名读词,随时正音。按顺序齐读。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2、解释说话。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三)我的发现投影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读小林小东的话。(四)日积月累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读一读。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2、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三、教师小结四、作业设计1、书面完成读读写写。2、预习口语交际(准备材料)给每个学生一个独立说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准备的时间,以便他在小组里说得更好。通过熟读,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从而认识观察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话,练习运用这个成语,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其他成语故事,多积累成语通过自主发现与交流,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参考资料内容:这次“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一首花名歌谣,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排列,易读易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试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帮助。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成语内涵的部分。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1、 说出“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2、 写出4个其他成语故事的名字。板书设计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肚脐眼长笋子胸有成竹肚子里长笋胸有成竹牛吃笋子胸有成竹昂头挺胸 彬彬有礼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王滨 使用日期:2013年9月 日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我看到了教学目标、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教学难点能将看到想到的大胆表述,并有一定条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并且一些学生从小用方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