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调查报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进行了整整三年。三年的改革成效如何?师生的反映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教师和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及信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一次的课程改革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喜忧参半。现将调查所得的基本情况分析简述如下。一、课程改革后的变化1.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课程改革三年来,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认为自身的业务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中认为完全适应的占15%,基本适应的占72.5%,基本不适应的占7.5%,很不适应的仅占5%。这些可喜的变化,我认为,一是得益于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二是由于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领导实质意义上重视课改的满意程度高达87.5%。其中表示满意的占12.5%,基本满意的占75%,而表示基本不满意的占7.5% ,表示不满意的仅占5%。2.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三年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就教材如何利用,三维目标的关注程度、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问卷摸查。在对教材的使用上,有72.5%的教师能做到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束缚,其中完全按教材组织教学的占5%,基本按教材组织教学的占22.5%,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的占70%,能按自己的想法组织教学的占2.5%。在教学中能对“三维目标”有所关注的教师达100%,其中很重视的占17.5%,比较重视的占40%,一般关注的占42.5%。 能重视“学生主体性”这一教学理念的教师达82.5%,其中很重视的占12.5%,比较重视的占70%,一般的占17.5%。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其中很重视的占22.5%,比较重视的占50%,一般的占27.5%。能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师达77.5%,其中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占2.5%,注重合作交流的占10%,仍以讲授为主的占22.5%,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兼而有之的占65%。在教学中,教师们不仅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更注重了自已对课后的反思。在针对“一堂课结束后,您通常采取的后续策略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时,有90%的教师对后续策略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在其他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教学的占10%,以教学后记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的占32.5%,征求学生对本节课意见的占5%,在反思和思考的基础上就本堂课重新设计的占42.5%,根本没考虑后续策略的仅占10%。针对上述教学理念,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们在调查“上课时老师是不是经常让你与同学交流讨论”这一问题时,有82.8%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有62.5%的学生认为上课时学生比老师讲得多,有8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会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有72.4%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上课很有趣或比较有趣。二、课程改革后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课程改革三年来,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赞誉和埋怨之声此起彼伏,对三年课程改革的收效也是褒贬不一。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现状调查”更是让人忧心忡忡。1.对课程改革的信心不是很足在调查“您对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所抱的态度”时,我们发现只有47.5%的教师表示赞同,其中赞成的占15%,比较赞同的占32.5%,抱无所谓态度的占10%,说不上的占30%,而明确表示反对的却占了12.5%;教师对三年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也不是很高,令人遗憾的是,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无一人认为三年的课改是成功的!就是认为比较好的也仅占20%,认为一般的占67.5%,认为差的占12.5%;大家对课程改革的前景充满着迷茫,调查中,没有一位教师认为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完全实现,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目标的也只有70%,其中认为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17.5% ,认为可以部分实现的52.5%,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的占30%;被调查的教师对这一次的课程改革如此,对天天使用的教材也是如此,在回答“您认为新教材是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这一问题时,认为完全体现的为零,认为基本体现的占55%,认为体现较差的占45%;教师如此,家长更是如此,在调查“据您了解的情况,家长对课改的态度是什么”时,认为非常支持的占2.5%,认为基本支持的占32.5%,认为基本不支持的占12.5%,认为根本不知道的却高达52.5%。2.课改培训事倍功半培训是被认为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的培训层出不穷,但作用和效果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培训作用较大的仅占20%,认为有一些的占30%,认为作用很小的占37.5%,认为完全没有作用的占12.5%;在培训的的形式上,教育行政部门看好的培训形式采取的“视频”和“讲座”,教师的满意率仅为2.5%和25%,他们更喜欢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自行组织的学习,其中30%的教师对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表示满意,42.5%的教师则更喜欢自行组织学习和教研活动;在调查“什么形式最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时,50%的教师认为是“教师间的及时交流”,25%的教师认为“自己上公开课,在实践中成长”,搞得轰轰烈烈的“专家指导”只有25%的教师表示认同。由于培训,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85%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以后感觉很累,只有15%的教师认为基本没变化,而这15%的教师,恰恰不是一线的老师。3.评价制约着课程改革,师生都厌倦书面考试。由于现行教学评价制度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解决,学校评价老师、家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都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这些使我们的教师也不想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也不愿意参加!因为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令你失望。在调查中,有47.5%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评价机制”,而认为“教师自身的适应能力”、“管理机制”、“学生的适应能力”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只有7.5%、25%和20%。因为,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仍落实在“考试成绩”之上。在回答“如何评价学生”这一问题上,有57.5%的教师直言不讳地回答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主”的仅占7.5%,以“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的为35%。从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回答“老师对你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71.6%的学生认为“老师主要看考试成绩”,只有28.4%的学生认为是“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在对待期终调研这一问题上,有47.5%的教师认为“期末考试或中考与新课程推进工作不能相适应”,让学生选择“考试方式”时,只有18.3%的同学选择了“闭卷考试”,而选择开卷考试或实际操作的学生却高达65.45%。学生对待书面作业的态度更让人吃惊,赞同有书面作业的学生只有16.45%,而认为作业太多的学生却达62.5%。4.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落差很大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提得最多的口号,也是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从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认识了好多“新的教育理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理念的教师达82.5%,100%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师达77.5%。可以说,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教师之心”, 大部分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如果把这些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便只留下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空壳。大多数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座”变成“方阵座”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了;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了,不切实际的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说,“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教师在培训中所了解的所谓“新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完全内化成“教育行为”!这种臆测,在这一次的学生调查中不幸得到了印证。(1)学校未成为乐园,读书未成为乐趣在学校读书,让学生感到亲切、快乐是学校所有工作者的第一要义,然而,认为“学校生活有乐趣”的学生少得可怜,只有16.1%,有60%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考大学”或“家长要求我读”,在回答“你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为“自己读不出来”的占30.2%,认为“老师经常批评我”的占18.8%,认为“老师上课比较枯燥”的占21.8%,认为“说不清楚的”占29.2%。 (2)师生关系尚未平等,鼓励表扬还未常态“蹲下来看学生”是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口头禅”,然而,让学生选择“你感觉老师与你的关系是什么”中的两个选项时,认为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的占48.8%,而认为是“上下级关系”的占51.2%。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是不能和老师平起平坐的。在调查“你对老师平时上课的感觉”这一问题时,认为老师“平易近人态度和霭”的占33.4%,认为老师“板着脸孔凶巴巴的”占26.9%,认为“说不清楚”的占39.7%。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答错了老师的提问后,有26.5%的学生认为老师会鼓励他,有 29.6%学生认为老师会批评他,有43.9%学生认为老师不批评也不表扬。学生在回答“当你的观点和大家的观点不一致时老师会怎么做”时, 35.3%的学生认为“老师会表扬我说我有独特的看法”,有31.8%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批评我说我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有32.8%的学生认为“老师既不批评也不表扬”。(3)填鸭式的教育还有市场在调查“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老师会采取什么方法”时,有51.6%的学生表示老师会“让大家讨论后自己解决”,有48.4%的学生认为“老师亲自讲解然后给出正确的结论”;星期天回家,仍有46.9%的学生在补习文化课。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烈氛围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宣传课程改革,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新课程改革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做课程改革的行家里手。学校领导应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大胆探索,重构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作为教师,要消除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3.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的重要环节。4.改革考试制度,改变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要大力改变考试制度。当前,很多学校在“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老师反映学校权衡教师的教学业绩依然是教学质量。学校的考评是这样,家长当然也是这样,社会更是这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使得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亦步亦趋,谨小慎微,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程的“正果”,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5.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对课程功能、内容、结构、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要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必须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但由于新课程改革点多面大,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也十分庞大,全员培训往往也难以收到实效。培训部门,要注重培训质量,强化培训效果。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学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呼声,不要长官意志,不要拍脑袋决策,不要搞“大而全”的形式主义,不要追求“轰轰烈烈”的视频效应!四、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我们主要从新课程实施必备的环境、教师培训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三个方面来了解我省新课程实施的保证系统的实际情况。1新课程实施的环境学校内部教师的效能感和人际氛围等软件环境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心理支持。调查结果表明,有约85%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很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有97%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强烈赞成或比较赞成;有72%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完全或大部分达到。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信心。但由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挫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这一点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认识的选项中可以看出,认为“理念很好,实施效果也不错”的教师占31%;认为“理念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的教师占55%;选择“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教师占6%;认为“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流于形式”的教师占7%。这部分教师尽管数量很少,但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各学校的人际关系整体上对新课程的实施也比较有利,有68%的教师认同这一点。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及支持程度也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调查表明,只有63%的学生表示对新课程“了解的十分清楚,因而非常高兴”,有12%的学生表示对新课程“了解的十分清楚,因而有些担心”,“了解一点,但没有当回事”的学生占19%,“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6%。从数据可以看出,仍有37%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或不在意或不了解或是很担心,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有力支持,特别是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支持。调查显示,有92%的校长认为上级有关部门对新课程非常支持,认为比较支持的占8%;有约9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价值对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这说明上级部门及学生家长普遍对新课程比较支持,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学校必备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对新课程实施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否顺利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81%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新课程实施投入的资金有所增加或增加很多,但学校的教学设施仍然普遍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我们对教师针对自己所代科目的教学条件满足新课程要求情况的调查表明:只有48%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教学条件完全或基本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农村中学有57%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教学条件不太满足或完全不满足教学要求。通过访谈得知,被调查的17所学校中,只有3所学校有校园网络,其中,城市学校2所,农村学校1所;只有4所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其中城市和农村学校各2所;有3所学校没有图书馆,个别学校必备的实验室不能达到要求。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教师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程度与水平。我们对17所学校的校长就本校师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没有一所学校的校长认为本校的教师能够完全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不满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业务水平不满足要求的有10所学校;各科教师比例不合理的也有10所学校;数量不足的学校有4所,还有如年龄老化、教师自由流动、不稳定等原因。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有些科目的课时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提高了,再加上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自由流动等原因,使得各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对校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校长列出的本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中,主要包括家乡的历史与习俗、地理概貌、校园文化、当地古迹等,这些课程资源的类型大多局限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而教师列出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类型比校长要多,如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电视、各种广告、招牌、各种音像设备、音像资料、学生的所见所闻、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学生的家庭生活、价值、校外专家、机关、工厂、周围环境、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新闻媒体报道等,这些课程资源中包括条件性的课程资源,也包括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生命形式的课程资源,也包括非生命形式的课程资源。3教师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通过培训,可以促进教师更快的接受、理解、适应新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的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训范围广。在所调查的164名教师中,所有的教师都参加过培训,有31%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有55%的教师参加过区级或市级培训,有96%的教师反映学校进行过校本培训;二是培训内容层次多。有涉及宏观层面的通识培训,也有涉及微观层面的实践教学培训;有82%的教师参加过通识培训,有71%的教师参加过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具体教学研究的培训,有46%的教师参加过有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讨论的培训,有10%的教师参加过关于优秀教学录像分析的培训,还有25%的教师参加过有关展示一些专家对课改的认识与分析的培训;三是培训效果显著:76%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和目标,有72%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认识到来改革的必要性;有72%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学观念,62%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改进了教学方法,45%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学行为,另有1%的教师认为没有收获。(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我们从学校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教学研究机制、考试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学校管理理念与机制管理理念是管理制度的指南,是制定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据。要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制度,首先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理念体现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学校办学理念与学生管理理念是最集中的体现。调查表明,17所学校都有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办学理念,学生管理理念也基本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师生对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评价也比较高,但在具体落实方面并不尽人意。2教学研究制度新课程实施中,要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除了教师的主观努力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研究制度来激励、引导。在访谈中了解到:各学校基本上将教师集体备课、讨论交流的活动制度化;大部分学校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有61%的教师参加了校级备课,有16%的教师参加了省级备课,还有5%的教师参加了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的成绩也很支持,有9所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奖励制度。3考评制度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为新课程要求的多重角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多重性要求我们在评价教师时,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同时,评价教师应该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我们主要从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标准来考察学校的考评制度是否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评价相一致。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方面,教师基本上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关注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能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与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选择依据考试成绩的教师为100%;选择依据学生进步状况的教师占71%;选择依据课堂参与程度的教师占76%;选择依据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师占65%;选择依据努力程度的教师占60%。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方面,各学校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有些学校也考虑了教师在课改中的表现与成绩、学生的发展状况,但所占的比重很小。我们也要求教师选择自己希望的考核标准,统计结果与上述结果有很大不同,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学生考试成绩;课改成绩;学生发展状况;课改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三级课程参与;发表论文;师生关系。)图1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与教师希望的考核标准对比图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标准,那么教师对学校评价制度的态度如何?调查显示,有55%的教师认为本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能够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教学;43%的教师认为能够促进教师间进行公平竞争;55%的教师认为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成长;有34%的教师认为对他们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有11%的教师认为对他们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说明各学校教师对本校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看法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好。(三)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主要从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探测教师教育观与教学方式的转变。1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对它的考察,我们主要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看法、好教师的标准以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个方面来考察。调查显示,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我们列出了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六个方面供教师选择,并要求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师生互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发展;学生能自主思考、探究学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知识的掌握程度;板书、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师能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图2 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看法教师在教学方法时,也能以学生的需要及实际为主,选择“依据学生的实际”的教师占95%;选择“依据教材的实际”的教师占63%;选择“依据教学条件”的教师占59%;选择“依据教师的实际”的教师占24%。但在关于好教师标准问题的看法上,教师所反映出来的教学观与上述结果并不相符。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要求教师就“一个好教师具备的主要素质”谈自己的观点,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驾驭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等);与学生的亲和力(如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沟通等方面);专业知识深厚;能担当起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能力。另外还有其他方面,如对知识的储备、整合、学习的能力;课程资源和信息的开发、搜集、整合能力等。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教师。2教材观与课程观的转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对课程与教学关系、课程与教材关系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程度。我们主要从教师对教材处理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两个方面调查,企望能够窥视教师的教材观和课程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根据具体情况调适教材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的教师依据情况对教材做过适当的修改;有80%的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补充;有64%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经常有拓展;有4%的教师基本按旧教材走,新教材只做参考;有2%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完全适合于自己,不做处理;另有1%的教师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对课程资源理解、鉴别与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前面教师列出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不仅认识到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也认识到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感情、生活经验以及教师的知识储量、知识的整合、发掘能力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作用,但认识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素材性课程资源概念外延的认识需要深入。3教学行为及方式的转变考察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我们主要从教师的自我反思、课堂的心理氛围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三个方面调查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首要目标。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反思的作用认识不足,故不能很好地进行,有50%的教师认为教后反思很重要,每节课后都写;有38%的教师没有时间,只能偶尔进行;另有2%的教师对自己没有帮助,故从不进行。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侧面反映,有4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主动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有55%的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表现活跃;有3%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被动,教师提问很少有人回答。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注重内容的条理性、逻辑性,而且能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7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并能给予正确的指导;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4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试验或动手课上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结果。上述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自我反思对他们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并能积极进行;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只注重教学的内容,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部分教师能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与情感体验;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三、存在问题与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山西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与建议。(一)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信心不足,甚至持抵制态度;部分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有些担心教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很好,对新课程改革比较支持,对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可是,由于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仍然使得少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担心,有的教师认为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将会使新课程改革最终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部分目标肯定达不到,还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有小部分能达到。这些教师虽然只是少数,但却不能忽视。因为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没有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哪怕是最微小的课程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即使是极少数的教师,他们的消极态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彻底转变他们的观念和态度,使其产生内在参与的热情,从而赢得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与热情支持,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对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改革的目标,最终会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改革的成效最终会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满怀信心与希望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或理解有偏差,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自己无关时,就激发不起他们参与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二)教学设备较欠缺,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新课程要求新课程要成功地实施,必需具备一定的硬件设备。新设置的科目需要新的资金投入。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的投入都有增加,但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具,少数学校的实验条件跟不上,大部分学校虽有图书馆,但藏书量少,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学校,有些甚至没有基本的实验设施。网络设施更是我省绝大多数学校所缺乏的。所以,调动各级政府增加对新课程实施的资金投入是当务之急。另外,在师资方面,随着新课程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的提高与科目变化引起的各科教师比例重新调整,各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制定政策,保证各学校教师的数量,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三)教师培训需要继续进行,培训需要深入到微观层面山西省的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建立,参与部门多,教师接受培训的面比较广,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接受过某种级别的培训,各学校也都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丰富,培训不仅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通识培训,也有偏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校本培训,还有优化具体教学操作与促进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的即时培训;培训的效果比较理想;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转变了教学观念,一部分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转变了教学行为。这说明了我省的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行得很有成效。但是,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新课程要求的调查结果反映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断完善,培训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和继续进行,培训目标需要做重新的调整,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特别是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并强调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切实转变。要求我们在培训的组织与培训的内容方面做相应的调整。政府组织的培训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又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因此,单凭政府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动员各学校的参与。组织“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既可解决政府的困难,又可以使培训内容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将培训深入到微观层面,能够帮助教师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使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因此,制定长期坚持、滚动发展的计划,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是加强与完善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四)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已初步确立,但还没有真正体现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尽管各学校都有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办学理念,但民主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各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先进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工作中。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与精神领袖,因此,首先应该转变校长的教育观念,建立民族、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与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五)教学研究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与有效落实各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制定了定期的集体教研,规定了关于教师课改成绩的奖励制度,教师也参加了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说明各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正在做着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调整,但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出,仍有少部分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没有建立;有些学校虽然有教学研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是表面文章,规定的集体备课也只不过是各科教师集中备课,交流的内容也限于某学生最近的表现、班里情况,根本谈不上教学研究;大部分教师虽然都有规定的课题,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教师们普遍缺乏基本的训练,感到无从下手,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与指导,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因此,各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在健全与具体落实、有效执行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教师评价制度没有真正体现“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的理念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与控制作用。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评价教师,不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我省各学校虽然采取了多种评价方式来考核教师,但评价标准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各学校的评价制度没有贯彻“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理念,对教师的发展没有最大的激励作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对他们的发展有限制。 (七)教师的教育观念处于新旧交替、相互碰撞中,迫切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与外界的支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都是新旧观念相互交织、不断碰撞、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的变革也需要这样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在否定与重新肯定自己的矛盾过程中,逐步摒弃旧的观念。这是一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自己,更需要外界的支持与鼓励。事实确实如此,从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我省的教师仍旧处于新旧教育观念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与相互斗争中,旧的教育思想没有完全剔除,新的教育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时常在二者之间徘徊,在新与旧的交界线上摇摆,他们需要及时的支持与鼓励。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及时的激励可以帮助教师尽快地走出困境,加速他们的成长。 (八)教师的课程观正在逐步树立,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还须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地的实际对教材做调整,不再是教材至上,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看待;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含义已有较深的认识,认识到自身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的课程素养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仍需要提高。除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外,一是可以通过案例研讨,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研究,让教师从中领悟课程建设、实施与开发的精要。二是进行行动研究,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自主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五、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我们于*年*月至*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一)具体目标.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的初中生没有考虑。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的学生选择就业,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初二为,初三为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