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及对策探究.docx_第1页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及对策探究.docx_第2页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及对策探究.docx_第3页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及对策探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及对策探究 摘 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公关职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其形成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公关职业为社会所接受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远超过了许多新兴职业的发展势头。但由于这一职业的出现自始至终表现出其独有的自发性和民间性,因而其规范机制建设也明显滞后于实际运作。通过回顾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简述了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误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对策与建议,并对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下载 关键词:公关职业;庸俗化公关;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35 -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在2015年4月15日发布的中国公共关系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公共关系业营业规模达380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20多倍。那么,中国的公共关系职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公共关系从业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中国公共从业者在职业认知和发展中的误区有哪些?有哪些对策?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究的问题。 二、公共关系的产生 现代公共关系孕育于美国,1897年美国的铁路文献年鉴第一次正式阐释了现当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一词,即“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学之父伯纳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成为“公共关系学”这门科学与艺术的奠基石。可以说,弗洛伊德将人们从潜意识的驱使中解放出来,而伯纳斯却试图利用人们潜意识里的渴想;弗洛伊德扭转了世界对个人行为的考虑方式,而伯纳斯则改变了公众对社会普遍活动的考虑方式。 国际公共关系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从沿海向内地传播开来。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在北京正式成立,历经短短20多年时间,被称为“外来货”的中国公关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公关的本质被认为是模糊不清的,常与广告、营销传播和宣传等概念混为一谈。本土公关学者总结了大量此前研究,认为公关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形象、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和咨询决策四个方面。总的来说,公共关系的界说能够分为两大类:传播型公关和关系型公关。传播型公关界说主要包括“劝服说”“传播协调论”“统筹管理说”“传播管理说”“传播战术说”和“机构情景说”等;关系型公关主要蕴含“社会关系说”“关系管理说”“关系战术说”“创设社区感说”和“关系生态说”等。 三、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现状 “职业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公关业的面貌。早在1920年,美国部分杂志就宣称公关已成一种“专门职业”,1970年,McKee及其同事发现,那些将公关视为专业性工作的从业者,比将之视为一种“手艺”的同行更具职业满足感。提到我国的“公关”,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1989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这部电视剧最早让公关业浮出水面,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公关业的雏形应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存在的“公共关系部”。此类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参照其外洋母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创设了公共关系部。一些合股的饭店、宾馆,如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北京长城饭店等,都堪称是我国公共关系职业发展的先遣队。在公共关系职业方面,1999 年公共关系职业第一次进入劳动部的职业大典,中国公关职业有了质的飞跃。此后,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公关员职业资格上岗统考,则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开始真正走上职业化和行业化的道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公关业的国际化运作进程与速度。 四、我国公共关系事业职业发展误区 (一)步入庸俗关系的误区 公共关系曾被歪曲为庸俗应酬的“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乎“用的是脸,凭的是嘴,使的是手腕”,而不将公关看做是一种生活智慧,更别说将其作为一种科学来对待了。就当前而言,我国公关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公关发展遭到制约。在一些企业的对外活动中,有些公关人员仅承担了一些较小的商务接待活动,对公关工作的主动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公关实质肤浅化理解,或是缺乏目标明确的公关计划所造成的。诚然公关需要社交,也离不开接待,但社交、接待远非公关工作的全部,而只是公关的一种基础性的事务工作。 (二)行业竞争无序,公关行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公关公司自身定位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本地媒体关系、政府和行业关系和服务践行层面等,这些都与国际公司尚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战略咨询、履历、专门化等方面。同时我国公关行业内部尚存在恶性竞争之嫌,大批低技术含量的旧公关不断复制,严重妨碍了员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实现企业公关的创新。公关行业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其中仍不乏有很多立法空白,以致有时甚至出现无法可依的窘状,这对我国公关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制约。 (三)高校公关教育与社会对公关人才的需求脱节,高层次公关专业人员欠缺 我国公共关系的职业教育当前已逐渐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框架,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面都有突出的发展,但就我国公关从业者自身现状而言,不难发现低层次、知识结构单一化的公关人员供过于求,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关人才仍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对公关专业人才的抢夺日益白热化。目前在我国经营的各大外资公关公司通过提高薪资福利的水准以及改善工作环境,主要致力于发展当地的公关人才。可以说,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公关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拿中国第一批毕业的38名公关学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到如今公关专业毕业生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处于失业边缘,可以窥见我国高层次公关专业人才的欠缺以及公关业对高质量公关人才的渴求。 (四)社会对公共关系的认知及对社会实践的应用存在偏差 由于缺少系统的职业培训,又无相应的法律法规控制,加上一些地方公共关系协会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种种不良现象未得到有效制止。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制,健全我国公关行业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公关实践的深入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关于规范公关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所增加,然而仔细审视我国公关实践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公关行业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仍有许多方面的立法空白;一些对于规范公关职业的法律法规更是无章可循,这些都是我国公关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理当在我国公关事业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完善法制,健全我国公关行业法律体系,规范公关作业流程及职业操守,还需要各方的进一步努力。 (二)注重高校公关教育与社会对公关人才要求的对接,以及高层次公关人员的培养 我国的公关教育最先从深圳、广州等地方起步,深圳大学最先开设公共关系学专业,其毕业的第一批38名学生成为众多企业争求的对象。然而,随着公关引入中国并得到大力追捧,一大批大学开办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几乎同时,各种高职教育、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公关教育异军突起,一方面虽填补了公关人才的空缺,但也造成了公关专业人才良莠不齐的尴尬。因此,注重高校公关教育与社会对公关人才要求的对接,注重高层次公关人员的培养,仍是当前我国公关事业职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三)构筑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性公关体系 纵观国外公关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公关从业人员的经验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公关发展起步早,其理论发展也相对完善。然而,一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现实有益的实践需要特定的土壤,正如马克思理论所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样,作为“舶来品”的中国公关,理论上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公关从业人员要更好地将国际公关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性公关体系。 (四)加强公关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认识误区 一个行业在职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从业者的自我意识。通过随机调查部分公众及查阅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内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公关的认识,显然落后于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公众对于公关及公关职业的认识。这与公关传入中国并传播发展的路径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很大一方面要归结于人们对公关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等对于公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关宣传教育,通过多方协调努力,转变人们的认识误区,这是促进我国公关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 (五)尝试建立公关行业民间协会,加强多方面、多渠道的沟通交流 2010年8月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办发200736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资质测评。不久之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布正式获取由民政部颁发的行业协会资质证书,成为首批通过该项评估的全国性行业机构。公关行业民间协会可以说是西方的“舶来品”,所谓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征询、交流、监督、公平、自律、和谐的社会中介组织。虽然我国公关事业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历程,但我国公关事业职业发展并非坦途,其发展还会遇到诸多不可知因素。为更好地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尝试建立公关行业民间协会,加强多方面、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公关事业的深入发展而言,也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中国公共关系业年营业规模380亿元,2015年4月15日http:/ig, J.E.” Collectivism, collaboration, and societal corporation as core professional values in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Vol,No.1,2000:23-48. McKee,B.K., Nayman, O.B.& Lattimore, D.L., ”How PR people see themselves,”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ocia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