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doc_第1页
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doc_第2页
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doc_第3页
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doc_第4页
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稿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张淑梅2012年9月17日 期盼已久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终于面世了。呈现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这份修订稿,修订历时九年,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修订的,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于2012年7月2327日受教育局委托参加了省教育学院组织的黑龙江省首届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者培训,学院非常重视,开幕式由培训部副主任冯丽主持,由小语部的教研员组织并全程陪同,培训地点在远离市区百里地之外的乡下,培训期间采取封闭式管理,确保了培训效果。培训讲师有来自国家的课标修订的核心人员王云峰教授、有省院的教研员郑丹老师、吉林小语教研部的赵士英主任、哈尔滨市教育研究学院的语文教研员王传贤老师。现在把培训收获向大家做以汇报:新课标的基本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的基本思路是: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校正偏差,谋求发展。在总体上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修订稿的正式颁行,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预示着新的课程改革热潮的到来。 十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现在如何评价修订稿,与2001年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较,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新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话题一:我先从修订稿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的亮点对作简要评述。(课件3)六大特征:修订稿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特征一:修订稿是在延续实验稿课程改革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修订的,“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点“稳”,体现在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稳”,还体现在四个“不变”:一是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二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三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变”,体现在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修订稿广泛和深入地吸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使概念表述更准确、阶段目标更明确、评价体系更科学、实施细则更具体。特征二:修订稿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主题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追求平衡,和谐发展,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语文课程内部若干对辩证关系。修订稿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语文教育的最优化,这是构建“和谐语文”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好其中的诸多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正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对以上若干对关系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正观点来处理,才不失片面和偏颇,只有协调好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健康、顺畅地运行。特征三:修订稿始终贯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线十年的课改历程,“把课改进行到底”的发展态势,已迫切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当下,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人们太多地关注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色的亮点、出彩的课件、出众的老师才艺,却漠视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修订稿在“前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多次提出“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稿倡导语文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凝聚广大教育工作者共识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作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调,这对我们如何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转型,即将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征四:修订稿坚持继承与发展相互渗透 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在“课程设计思路”第一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以上这些表述都指明了继承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对于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所有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吸纳前人的成果,我们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继承。在继承与创新关系上,要以科学的思想、时代的眼光,既吸纳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不失掉语文教育的传统和本真。特征五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2001年的实验稿给语文课程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是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时隔十年,语文界特别关注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否有新的定义。比照修订稿与实验稿,仍然是原有的表述,一字未改。这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定的发展。有识之士坦言:“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有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会引起混乱,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程功能定位。”修订稿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只是让大家有一个“临时共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还有待随不同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征六:修订稿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修订稿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课程基础理念”特别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修订稿以上的表述,较好地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的精神,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修订稿充分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它还具有(课件4)六大亮点:。 亮点之一:修订稿在“前言”中强调,语文课程不仅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修订稿在“前言”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意味着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中国语文是民族的,中国语文课程也应该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之根在语文,中华民族应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的浪潮中占一席之地。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异思潮席卷而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面临被颠覆的危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日益加重加深,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培植青少年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语文课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语文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亮点之二:修订稿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大量信息以多种途径和不同的形式源源不断涌向学生、影响学生,从网络文学到课桌文学、地摊文学,不一而足,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和健康的审美观。语文学科应主动承担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构建语文审美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审美和乐趣。在对事物情感的自由表达中,提高审美情趣。亮点之三:修订稿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某些表述作出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稿作了回应,基于“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稿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依次列出。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家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和重构的不是语文知识系统本身,而是语文知识观。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要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的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取向”。亮点之四:修订稿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建议”第三条中,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表述中,增加了“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两句话,这就说明,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应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渗透。 在“基本理念”第四条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说明,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亮点之五:修订稿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学生行为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 二是要求“利用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是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一种要求。 四是要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目的是防止阅读时,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亮点之六:修订稿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四个小标题,条理更清晰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语文课程评价是不是科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修订稿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其中有两点调适值得注意:一是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二是提出“评价结果的主观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评价的改革一直是呼声高、措施弱,操作难。“可测”的落实,还要有系统的制度改革,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攻坚性任务。教师必须落实评价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探索,在评价改革中逐步完善不断提高。修订稿凝聚了多方面的关心与智慧,它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大纲都是“试用稿”“实验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再一次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迈向第二个十年。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次性”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有识之士坦言,“面对现在的语文课程新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很完美了。要加强现实课程实践的反馈,以利于课程不断调整,进而减免不必要的代价付出”。(课件5)话题 二、为什么要修订课标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两年后,即2003年3月起,教育部就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标修订的核心领导人王云峰在讲话中说:充分的调研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研情况显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情况比较平稳健康,效果总体良好。(课件6)一、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十年改革的成效(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释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初步的转变。(二)教材改革体现时代性 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化;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教师课程意识增强 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也明显增添了一分活力。 (四)教师课程考查意识增强 新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试卷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关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且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始重视发挥学生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指导教学的改进。评分方式也有所革新。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把知识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考查:如短文中的注音、改错字、改对联等) (五)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多重现 在这十年间,许多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逐渐涌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那么,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效,为什么要修订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因为在调研中发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也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困难,课程标准有必要做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课件7)二、下面来说一说2001实验版课程标准存在的具体问题1、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的偏差,不能处理三者的有机融合,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简单并列。受应试教育影响,就深不就浅、就多不就少、甚至深挖洞使任务膨胀增加学生负担。2、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的老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无限度的拓宽文本,讨论的话题游离于文本之外,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体会父子之间用承诺建构起的深情。有的老师在学习时“把这位父亲是不是疯了?”这个问题引入课堂,讨论长达20分钟左右,这就明显的犯了把讨论的话题游离于文本之外这样的形式主义倾向。所以把家要注意,把话题交给孩子们讨论是对的,但讨论的话题要与选编的意图相得益彰。3、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课件8)在实验稿总目标中的很多条目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下面列举第一学段目标进行一下对比: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1.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1.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针对上述目标,在前十年的课改中落实的并不是很好,专家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归纳,在修订稿里拎出四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第一学段(12年)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问题主线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观察主线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资料主线结合课外阅读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表达主线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专题演讲活动重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合作重点共同讨论共同讨论,学会合作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组织讨论以此为例,其他学段也是如此。希望在新课标颁布后能得到较好的落实。4、读书需要进一步重视: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5、写字教学需要进一步重视:强调提高写字质量6、教师的语文素养需要进一步重视:强调积累与整合鉴于以上的诸多原因,教育部组织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召开专门会议,自此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拉开帷幕。时至2012年,历时9年,新课程标准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此次修订长达9年的时间,为什么教育部如此重视?这需要我们客观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面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深刻意义。对实验稿课程标准的修订,有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但重要的还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推动,是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需要。修订的基本准则是继承以往的亮点,修正出现的不足。(课件9)新课改继承的“六大亮点”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健康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方式上,提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和要学的场所。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的弊端,使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接轨,和时代接轨,和学生的经验接轨。在学科关系上,克服学科本位的束缚,强调学科渗透,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得到加强。在教育评价上,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课件10)新课改要修订的的“四处不足”任何改革,都有不足之处,都有不尽人意之处,新课改也不例外,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传统教学的忽视、缺乏“有效教学”意识、课程容量大和忽视教师作用。1、对传统教学的忽视大家知道,传统教学有其不得不改的地方,如:教材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满堂灌”而忽视引导,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注重单纯的记忆,忽视学生本身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儿的出现;等等。2、缺乏有效教学意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热闹,偏离了新课改的本质精神,缺乏有效教学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片面强调“教学生活化”。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点,一味地求新求变,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将所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轻拉硬扯进课堂,忽视所选内容的科学合理性,以致教学内容与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吻合。片面地强调教学生活化是不可取的。片面追求“生活味”,会削弱“学科味”。过于注重教学的生活化,会使学生的探索停留在生活阶段,缺少抽象化、学科化的提炼。一般而言,越是低级的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越紧密;越是高级的学科知识越远离生活实际。因此,低年级的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应逐步用“学科味”淡化“生活味”。二是表现在片面强调“主动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受到不少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然而其在实践中的过分宠爱,也导致课堂中很多教师过分、片面地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这种片面强调“主动探究”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是对接受式学习的彻底否定。两种学习方式水火不容,只对立不统一,由此造成教学中片面强调“探究”,忽视了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既然是自主探究,那么学习就纯粹是学生的事,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就可以撒手少管,撒手不管。需要明确的是,探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强调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不是忽视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如果教师以此为借口而让学生自由探索、不管不问,那不仅是对“主动探究”的误读,也是对教师职业和学生前途的忽视。三是表现在片面推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然现在很多的所谓合作学习多是教师强制下的行为,表面热闹,不求实质。要么个别学生“一言谈”、多数学生当听众;要么大家各说各的,谁也不听谁的;要么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要么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小组汇报时,常常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这些现象都是走进合作学习误区的表现,也是片面推崇“合作学习”的结果。其实,合作学习不只是外在形式,而有其内在规律和特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教师要把握好契机,选择好有合作学习必要和价值的问题,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要求、呈现方式等,组织好合作学习。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12次为佳。另外,该教师讲的教师必须认真讲,万不可拘泥、就范于新模式的限制。无论合作学习也好,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也好,都要以课堂的实效性为准则,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而要让学生学到东西,实现能力的提升。四是表现在片面强调“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针对过去学生“机械式学习”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动手实践”有它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然而教学中片面强调“动手实践”,不仅弱化了这种新颖学习方式的魅力,还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片面强调“动手实践”的表现就是“为动手而动手”,并仅仅停留在“动手”层面,而不能通过动手提升学生的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动手实践应注重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内在的动思维,动手实践应具有思维含量。3、课程容量大,操作难度大这一点主要集中反映在中学。表现在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新课改增设了选修课,而学校教育时间却没有增加,无疑减少了必修课的课时,这样就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教学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再加上一些教材的难度有所加大,学校在课程教学的操作上难度较大,影响了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成效。新课标的修订,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这种现状。4、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强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被一些教师表面化和片面化,有的教师甚至以一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时间来衡量是否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事实上,学生为主体是早已在教育界取得共识的一项教学原则。这项原则指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之下的主导,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主体,也应当是教师主导之下的主体,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大打折扣。实践中那种片面强调“学生主体”的教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新课改精神实质的误读,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此次新课程标准修订需要纠正的偏差。话题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了实验稿中的基本思路 经过广泛而又长期的实验检验,广大教师与专业人士基本认同实验稿,支持实验稿的理念、目标与内容。所以,这次修订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面。(课件11)就是坚守 1.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这一理念追求的是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忽略任何一面,也不宜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这些素养要求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内容里。2. 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严格说,由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说自己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所谓“正确把握”也只是一种愿望。只能说我们学习历史,正视现实,规划将来,在现阶段对“语文教育特点”有如下认识;(1)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2)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3)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3. 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坚定地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 “平等对话、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表述,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具体说明和可操作性保证,是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雪崩”般涌现,恐怕并非夸张。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地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主题。处理好了,语文教学既有丰厚基础又有现代活力。语文课程的开放与活力还体现在“以校为本”的课程发展,体现在教师对语文课程更新发展。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运用上,从来不墨守陈规,常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践创新。在用好教科书上下功夫。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老师拿到新课文,不要急于去看备课参考,先来自己读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想一想,理一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中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是对用好教科书的一个建议。用好拓展资料。说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常见的是把一些相关的资料引进课堂。5、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6、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7、坚持推进“儿童阅读”。语文的学习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培养阅读习。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有了这几条理念,学习与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可能就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话题四、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原来的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实验稿)的基础上,有些什么发展,或者说这次修改变动最大的是什么,更加强调的是什么。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本次修订稿更加突出了四个强调(课件12)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强调识字写字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第一个强调,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拼音识字要强调实用相结合,学习汉语拼音、识字教学要注重学用结合。阅读教学强调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习作部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表达、自由有创意的表达,还提出要在语文教学、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做到认真的倾听,清楚的表达,主动和有效的交流等等。第二个强调:新版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识字写字。新版的课程标准在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中,阐明了识字写字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那么,为了落实识字写字的基础地位,引导我们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为我们孩子打下更好的识字写字的基础,新版的课程标准在附录里面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按照音序收录了三百个基本字。这300个基本字大多是独体字和复现率最高的合体字。这300个基本字能覆盖我们学生日常阅读的覆盖面,可以达到60%以上,300个字能覆盖60%以上,说明他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果作为独体字来说构字率也是非常强的。另外还有17种常见的部首。这就告诉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当中,也要首先教学生学这300字。这次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的汉字的字量、字种和字序。学多少字是字量,字种,是字的多少种,字序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学,都有一个规定。这是以前各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没有的,体现了对识字写字的重视。不仅如此,针对中小学写字质量滑坡,中小学生写字质量下降,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习惯不好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次课程标准在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建议当中,明确提出写字的要求。说: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就在课程标准里面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写字的时间。一二三学段就是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语文课拿出十分钟来练习书写。低年级主要是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词,中高年级不仅要书写词语、句子,也还可以在这十分钟里面做一些小练笔等等,都应该视为这十分钟的书写练习。2011版课程标准还在各个学段提出明确的写字要求:一二年级“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六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姿势、书写习惯给予前所未有的强调。把“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为一项教学目标,从第一学段一直讲到第四学段(初中)。在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可以说,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比新中国成立后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写字教学。 新版课标里的第三个强调:是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第四个强调,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这三多是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到今,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我们要弘扬,为此修订的课程标准,重申了小学阶段要背诵小学(6年级)优秀诗文160篇(包括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一个保底的要求,是下线,或是最低标准。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改动之后同原来比照,就是执行下限认1600个,写800个;第二学段原来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会写2000个左右,修订后改为会写1600个左右。(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件13)话题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点修改与调整了哪些方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别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例如,在”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中,增写了如下内容:“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简单地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二)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新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