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复习专题.doc_第1页
说明文复习专题.doc_第2页
说明文复习专题.doc_第3页
说明文复习专题.doc_第4页
说明文复习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专题学习说明文“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第一、明对象。要确定文章介绍或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事物还是事理。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其次,可以抓中心句、首扩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对于较为复杂的说明文,还得认真阅读文章,逐段梳理,找出说明对象。需要提醒的是不能以偏概全,只将某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第二、抓特征。抓住特征,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前提。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征象、标志。 第三、理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第四、找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引资料、作比较、列数据。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引言论:引用,标记是引号。说明方法的作用: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突出)了; 3、列图表,简单清晰明了地说明了; 4、举例子,运用例子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5、下定义,运用下定义从本质上说明(揭示)了.本质特征,给人以明确的概念。 6、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说明的效果。 7、分类别,严密细致、条理清楚; 8、作诠释,运用通俗的语言对做解释,使人更明白清楚; 9、引用,引用说明(证明)了事物特征,增强文章的可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第五、品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平实、生动。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首要的,同时还要求有平实性和生动性。平实性和生动性是在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1、语言的准确性。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题型: (1)句子中加点字有什么作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或事理。)(2)加点字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说说理由。(不可以换,原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是什么;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是什么;换词语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3)限制性词语能否改变?为什么?(不可以删,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这个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如果删除了,原来的什么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意思,与事实不符或违背了作者原意或违背了客观规律。)例如:“有人说、据专家分析、据报道、据统计”表明这些词语后面的信息时有来源的、是有根据的,不是作者编造的,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2、语言的简洁性。说明文的语言的简洁性,是指语言简练、明确,不啰嗦、不含糊,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说明文中经常用“此、彼、这、那、其”等字来代替前面所提及过的内容。 3、语言的平实性。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不含糊,不求雕琢粉饰。 4、语言的生动性。 第一可以采用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或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显示出趣味性、文艺性。第二对某些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如临其境。第三可以由此及彼展开必要的联想和想象。 如苏州园林准确使用副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及附加语,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哪怕这个例外是个别的,也要在文字中表现出来。如:“苏走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补”字似乎也可以换上“栽”“种”“添”“加”等词,但“栽”“种”等词语仅能表达植株的栽种,而使用“补”字不但可以表示植株的栽种,还可以表示绘画时补上几笔其他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图画的意思;“添”“加”等词语虽也可也用于绘画,但不及“补”字贴切。)【典型题解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 D讲究结构严谨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隔”指的是 ,“不隔”指的是 ,“未界”指的是 。5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第二段说明的特点是 。 【解说】第1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如果抓住了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就不难组织答案了。第2题考查的是对段落中关键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去考虑、分析。第3题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要从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角度去考虑。第4题理解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要从上下文的表述去组织答案。第5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抓住中心句或从整体上去思考。 答案示例:1第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A 3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4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5着眼在画意【典型题解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 ”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 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解说】第1题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并且在归纳各段段意的基础上,提炼各段中心句,抓住各段关键句子,从原文中寻找即可。第2题考查的是说明的顺序与结构。弄清楚选文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关系,就不难得出答案了。第3题考查段落的层次。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概括即可。第4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这需要认真仔细阅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就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第5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参考答案: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2.逻辑顺序总分关系 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5.C 层次丰富、景致幽深【典型题解3】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个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鸷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课文中国石拱桥)1.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2.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文中说,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分点概括回答。 【解说】第1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具体分析。第2题考查说明语言的,要从其科学准确的角度进行探讨。第3题考查内容的概括,需要对文段的内容仔细梳理,分点组织语言答题。参考答案:1(1)列数字,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3)引用古籍,说明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4)举例子,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5)引用古籍和运用打比方,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观。 2.(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留有余地。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点。(2)“两肩”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各”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分布和数量。3.只有一个大拱,桥面平坦,交通方便;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石料省,桥身轻,过水量大;大拱由多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独立承受重量,桥身坚固。【典型题解4】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A 鸟类,B 鸟巢,C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节选自课文生物入侵者)1.请从后面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吞食 捕食 偷袭)A. B. C. 2.第一段中加点词“偷渡者”、“ 随便”有什么表达作用? 3. 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5.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第1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在仔细辨析近义词的差别的基础上就可完成。第2题和第3题考查的是词语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第4题考查过渡句子的作用以及语句的全面把握。第5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主要从说明的内容和作用的角度来考虑。答案示例:1A B C 2“偷渡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完全没有被人察觉,“随便”准确地写出了人们还根本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生物入侵后的严重后果。 3“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4.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5.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模拟演练】筷子的科学(姜维群)我们知道,使用筷子是一种技巧。幼儿在学会使用筷子前都是用勺子来吃饭,也就是说,使用勺子是初级阶段,使用筷子比起使用勺子要复杂,需要技巧需要熟练。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古代名著韩非子中记载这样一件事,说商纣王叫人做了一副象箸(象牙筷子),纣王的叔叔听说后感慨道,这是亡国之兆啊。说如此奢侈下去耗尽天下财力也无法满足欲望,怎能不亡国呢?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筷子的发明与吃熟食热食相关,华夏民族很早从事谷物栽培,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稻为主。谷物和菜肉在一起煮熟叫羹,无法用手抓食,于是用木棍竹棍来夹羹中的肉和菜,由此发明了箸。筷子是人手的一个延长,在逐步熟练的过程中,在一个“夹”的功能下延展了拨、挑、撕、拌等多种功能。吃饭时凡手指能做的事筷子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低温油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就发明了筷子,西方人大概在十六七世纪发明刀叉,但其方便性与筷子无法相比。”像学贯中西的梁实秋等人也都赞誉过筷子。筷子的发明让人读到华夏文明的智慧,此后筷子在公元四到六世纪时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在世界上形成了东方的“筷子圈”。筷子的使用让人在吃饭时方便而且文明,它方便之处在于一只手就能完成全部的进食,而西方的左手叉右手刀占用了两只手,由此联想到用手表示数字的差异。东西方人从一数到五时,伸出手指对应表示的数目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