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供材料议论文立意的四条原则供材料议论问答写作是是我们同学们倍感棘手的一种题型。要写好这种文章的关键是观点的提炼。而要得到一个正确或者说准确的观点则要通过审题这一关。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第一条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对于供材料作文而言,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主要是贯彻下面四条原则。一、整体认知,概括归纳,突出全面性先看下面这一则材料: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年轻的丁格被选中了。老板解释为什么选择丁格时说:“只有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懂教养。其他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只有他附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回桌子上。这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A、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B、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C、要提高自己的修养D、关心他人是与人相处的原则E、丰富的知识是最好的介绍信F、小议文明礼貌就这一则材料学生得出了以上几个观点。我们可以问一问丁格为什么会被老板录取。从材料中看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做事小心仔细,心地善良、体贴别人,既懂礼貌又懂教养。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提炼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所以只有C才是正确的观点。但不少同学都得出了观点A,认为丁格正是因为注重了小事,才取得了成功。但只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只扣住了和;观点B只扣住了;观点D只扣住了;观点E只扣住了;观点F只扣住了。综合学生的情况,只有36%的同学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没有一个综合、概括、归纳的过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在审材料时,要强调整体意识,突出全面性。二、仔细推敲,代入检验,体现严密性先看下面这一则材料: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佛德的富裕农民为得到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找寻,终于穷困而死。可是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A、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B、任何事都应有计划地进行C、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发现“宝石”D、挖掘自身的宝藏E、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这一则材料的观点似乎比较难以提炼,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得到正确的观点。阿里哈佛德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是他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吗?有的同学说:“他并不知道哪里有宝石,只是盲目地寻找,最后只好落得个穷困而死。”这个责备是没有理由的,没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他怎么会知道哪个地方有宝石呢?那么,是因为他做事没有计划吗?显然不是,他为了寻找宝石不惜变卖了家产,这绝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我想,他一定经过了精心策划,细致安排。那么,是因为他不辛勤吗?那简直是天大的冤枉,他为了寻找埋有宝石的土地,跋山涉水,餐风露宿,不知要经历多少困难你能说他不辛勤吗?至于,有人说应该“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土地里埋藏着宝石,你叫他如何去珍惜呢?阿里哈佛德是可悲的,但可悲的并不是他没有找到宝石最终穷困而死;而是他所要寻找的宝石恰恰就在他的身边,可惜他并没有发现它。所以,观点D“挖掘自身的宝藏”才是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再如下面这一则材料: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A、要有主见B、坚持真理决不动摇C、战胜自我就是胜利D、要坚持原则这一则材料是歌颂许衡即使在世道纷乱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坚持高尚的节义。所以正确的观点应是D。但学生归纳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这些观点初看好象是正确的,但只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错误所在。先看观点A,何谓“主见”?许衡在别人纷纷摘梨解渴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摘不是自己的梨,可以说是很有自己的主见的。那么,其他人是不是就没有主见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叫“主见”,所谓“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看法”。“主见”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许衡坚持不摘别人的梨,这是正确的主见;其他行人认为“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摘又何妨?这是错误的主见。由此可见,A是错误的。再看观点B,实际上,只要问一问,如果说许衡坚持不摘别人的梨是坚持了真理,那么,其他行人因为摘了别人的梨,能说他们不坚持真理吗?显然,这是很荒谬的。所谓“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的反映”。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边的梨,摘与不摘完全取决于不同人的看法,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由此可见,B也是错误的。再看观点C,原材料中没有讲许衡是如何战胜自己,至少没有直接的交代,那么,观点中的“战胜自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思考不够严密,没有对自己的观点字斟句酌。对表达观点的关键性词语,要考虑其意义的轻重,实用范围的大小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应该指导学生,在得到观点后,要把观点放到材料中进一步检验,力求严密周到。三、区分比较,顺向思维,把握倾向性还是许衡这一则材料,有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观点光想不管要不得。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就观点,有的同学写道:“许衡的想法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他看到别人摘梨的时候,却坐视不管,这种做法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面临坏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观点,有的同学写道:“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这棵梨树没有主人,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摘几个解渴,本不是什么大事情,而许衡不顾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可见其固执的程度。”这两则观点把许衡推到了审判台上,严重地背离了原材料的意思,歪曲了作者的本意。再看下面这则材料: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这则材料绝大多数同学能紧扣薛勤的话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如“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但也有同学得到了这样的观点:一屋不扫又何妨?这个观点肯定了陈蕃的做法,否定了薛勤的忠告。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但它也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图。这则材料对人物的褒贬十分明确,我们只要顺着作者的思路,抓住材料中的个别词语(如“批评”、“针锋相对”等),还是可以得到正确的观点的。一则材料,有时有几组或几个人物(事物),作者肯定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