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2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3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4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论 二、评价等级,判据:等标排放量、地形(或:污染源强、质量标准、地形) 式中:Pi等标排放量,m3/h; Qi 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mg/m3。,评价工作级别,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 的城区,各评价等级的主要工作内容,三、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污染气象 因子筛选原则:等标排放量的大小,特征污染物, 现状值差的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监测布点原则:代表性和实用性 监测布点方法: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布点;主导风结合均匀性布点。 现状评价:单项质量指数法 Ii=Ci/Cio 式中:Ci监测值,mg/m3; Cio 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Ii 质量指数,Ii1,清洁,Ii1,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表,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目的:确定评价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方法:实测法;物料衡算;经验估算;资料复用 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1) 污染源(j)的污染物(i)的等标负荷量(Pij): Pij= Mij/Si * Qij 式中:S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Mij污染源中i的排放量(mg/m3)。 2) 污染源(j)的各种污染物的等标负荷量(Pj): (j=1, 2m),3) 污染物i在j污染源中的分担率(Kij): 4) i污染物在各个污染源中的等标负荷量(Pi): (j=1, 2n) 5) j污染源的分担率(Kj): Kj=Pij/P100%,根据kij和kj计算得到的大小顺序排列。Kij大,说明j污染源中污染物i排放的比重大,是j源中的主要源物; kj大,说明 污染物 主要由 j 源排放,是各个源中的主要污染源。,四、污染气象,1. 风场 风频: ,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风频最大的方向称为主导风向; 污染系数=风频/该风向的平均风速。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程度; 由各风向风频、污染系数绘制而成的图分别为风向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 局地风场要特别注意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背风涡旋、下洗、热鸟环流等。,风向频率玫瑰图,风场调整:风速:比值法、差值法; 风向:全概率法 大气边界层风廓线 P值按表查取 通常用双经纬仪测风观测大气边界层风场,用对数法求P值,(Z200m,取Z=200m),2. 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参数 大气的无规则运动,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浓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大气扩散参数(y横向扩散参数, z垂直扩散参数):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标准差,表征了大气的扩散能力。,烟云的边缘是指中心浓度1/10处,对正态分布,烟云的宽度为4.3y、4.3z 确定大气扩散数的方法有平衡球法、照相法、示踪法、双向风标法、激光雷达扫描法、风洞实验、国标(导则)等 国标(导则):,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3. 大气稳定度 整层大气的稳定程度,反映大气湍流的强弱; Ri法、d法、M-O法、A法、LD法、UR法、P-T法,烟流形状法等; 理论上最严谨的是Ri法,实践中最好的是A法;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P-T法,由太阳高度角,总云量、低云量、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ADF(强不稳中性强稳定);,P-T大气稳定度分级,P-T大气稳定度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出稳定度等级。,太阳辐射等级数,注:云址(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即现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大气稳定度的等级,注:地面风速(m/s)系指距地面10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如使用气象台(站)资料,其 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 h0=arcsin sin sin+cos cos cos(15t+-300) 式中:h0太阳高度角,deg; 当地纬度,deg; 当地经度,deg;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太阳倾角,deg,可按下式计算:,大气稳定度与烟流形状,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注意研究逆温的底、顶高度、厚度、频率、强度、生消规律 伴随着日出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到烟流顶时的污染为熏烟型污染,是污染最严重的情况 海岸熏烟通常出现在春、夏的白天,吹海风情况,持续时间较长 混合层高度判别法:d法、国标I法、罗氏法等,混合层厚度的确定,当大气稳定度为A、B、C和D时: h=asU10/f 当大气稳定度为E和F时: f=2 sin 式中:h混合层高度(E、F时指近地层厚度),m; U1010m高度处平均风速,m/s;大于6m/s时取为6m/s; as,bs混合层系数,见表; f地转参数; 地转角速度,取为7.2910-5rad/s; 地理纬度,deg。,我国各地区as和bs值,注: A、B、C、D、E和F定义见附录B1。 静风区各类稳定度的as和bs可取表中的最大值。,rd法确定混合层厚度示意图,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fijk。 指17个风向方位、5个风速段、3种大气稳定度的组合频率。 污染气象的综合描述;模式的输入参数;下风向某点位受影响几率。,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表,注:(1) 具体数字未列出;(2)风速和稳定度分类也可视情况另有划分方法。,五、大气扩散模式,一般气象条件(有风,U101.5m/s)的大气扩散模式 高斯烟流(烟羽)模式 公式推导 实用公式 地面浓度公式 地面轴线浓度公式,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 ;微机选取法;国标法: Cm=2Q/euHe2P1 ; ; 模式的参数选取 U排气筒出口处风速, , m/s;,y、z大气扩散参数,m,国标 取样时间订正: , y1h=20.3 y0.5h=1.23 y0.5h 时间稀释指数q 适用时间h q 1100 0.3 0.51 0.2 He有源效高,He=HsH,H按导则求取,m,Q排放速度(源强),mg/s。 燃煤SO2和烟尘排放量公式如下: (1 - s) Q烟尘=G A A (1-) 式中:G用煤量(t/h); S燃煤硫分(%); A燃煤含灰量(%); A飞灰占灰份的比例(与燃烧有关); 除尘效率(%); s脱硫效率(%)。,例题:,例1 某工厂一烟囱高度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vs=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平坦地形、工业区、Pa=1010hPa) 解: 求源强Q(mg/s) =BS% 0.8 2 (1-) = 720mg/s 求出口风速U(mg/s) 查表,P=0.25。 求扩散参数 按规定提级后查表 y=50.19m;z=29.05m (0.5h取样时间), 取样时间订正: 订正为1h取样时间:y1h=1.23y0.5h 查表 则 y1h=61.79 m, z不变 求有效源高 烟气量 Qv=(D/2)2vs=3.9m3/s 温差 T=Ts-Ta=80 K 热释放率 Qh=0.35PaQvT/Ts =297.7 kJ/s 抬升高度 H=2(1.5Vs D+0.01Qh)/U=7.2m 利用烟气抬升高度H 计算公式 有效源高 He= H+H=7.2+45 = 52.2m 求SO2小时浓度,例2 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50m,SO2直接排放,排放量120kg/h,烟囱排放口风速4.0m/s。 试求SO2最大落地浓度(P1=40)。 若要使最大落地浓度下降至0.010mg/m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有效源高应为多少 ? 若要使最大落地浓度下降至0.010mg/m3,源高不变的情况下,SO2去除率至少应为多少?,36,解: U=4.0m/s,He=50m,P1=40 Cm He-2 Cm Q,静风模式(U10Xc (均匀区) z方向均匀 XcXXD (过渡区) 内抽求取,薰烟模式伴随着日出辐射逆温自下而上消退,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的污染 z方向均匀 颗粒物扩散模式 部分反射、源损耗、倾斜烟云。倾斜烟云模式为:,非正常排放模式烟团模式 山区大气扩散模式 狭谷模式、箱模式、艾根等地形修正模式。 艾根地形修正模式为: 面源模式 箱模式、窄烟云模式、后退点源模式;后退点源模式后退距离X0为: 4.3y=a,线源模式点源积分 体源模式烟团模式 多源模式迭加法 日平均浓度典型日计算法 长期平均浓度(年、季、期)联合频率法 一个方位内浓度均匀分布 结果与分析,NO2量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工程排放的NO2的现状监测点上的贡献值和预测值(1小时平均),工程排放的NO2对敏感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运行源强),TSP日平均地面浓度分布图(mg/m3),TSP1小时平均地面浓度分布图 (风速:2.0m/s,风向:SSW,稳定度:D),工程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敏感区的影响 (当敏感区位于下风向时)(风速:1.8m/s 稳定度:D) (新源排放量旧源),六、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 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确定方法:国家规定,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法;无组织排放计算法 (GB/T 13201-91): 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所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查取。 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 h-1。,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参见GB/T 13201-91,卫生防护距离判据:源强、边长、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卫生防护距离等级:小于100m,每50m为一级;100m到1000m,为100m一级;大于1000m,每200m一级。,50,七、大气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对普通污染物: 按排放标准控制单项式程的出口浓度 按质量标准控制单项工程的排放量 按当地环境容量时行总量控制(最有效),51,八、报告书与报告表的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列表)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1、附件、附图、参考文献,52,1、总则 1)结合项目特点,阐述编制报告的目的。 2)编制依据 3)采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拟参照的国外有关标准(参照的国外标准应按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4)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53,2、建设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2)建设规模(扩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占地面积及厂区平面布置(应附平面图)。 3)土地利用情报况和发展规划。 4)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 5)职工人数和生活区布局。,54,3、工程分析 报告书应对建设项目的下列情况进行说明、分析: 1)主要原料、燃料及其来源和诸运,物料平衡,水的用量与平衡,水的回用情况。 2)工艺过程(附工艺流程图)。 3)废水、废气、废渣、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以及其中的所含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产生的噪声、振动的特性及数值等。 4)废充物的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 5)交通运输情况及厂地的开发利用。,55,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1)地理位置(应附平面图)。 2)地质、地面水平、地下水和土壤情况,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的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情况。 3)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4)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5)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情况。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