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重点问题全套课件讲解课件_第1页
法律行为重点问题全套课件讲解课件_第2页
法律行为重点问题全套课件讲解课件_第3页
法律行为重点问题全套课件讲解课件_第4页
法律行为重点问题全套课件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戴新毅,法律行为,1,法律行为,戴新毅,戴新毅,法律行为,2,重点问题,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事行为的成立 意思表示理论 民事行为的效力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3,关键术语,民事行为 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 有偿的法律行为 无偿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 债权行为 有因行为 无因行为 意思表示无效的民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4,第八章 法律行为,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 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作为民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法律行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在现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现代民法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法律行为制度作为观念的抽象,不仅统辖着合同法、遗嘱法和婚姻法等具体的设权行为规则, 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义体系的独特法律调整制度,而且又以完备系统的理论形态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致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学说中令人瞩目的独立领域。,戴新毅,法律行为,5,(一)行为自由,1、在一般情况下,行为自由可以任何方式行使之;如所有权人可以自由决定如何使用他的所有物,主体可以自由选择一项职业等。,2、在许多重要的情形,行为自由是通过法律行为行使的,这就是与法律关系相关的那部分行为自由。学者把行为自由的这部分称为私法自治。,戴新毅,法律行为,6,(二)私法自治,私法自治,是指个人得依其意思形成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私法自治原则适用于一切私法关系,但其主要功能表现在财产交易方面。,戴新毅,法律行为,7,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经济活动的运作,不受“政府”的统治和支配,而是经由个人意思决定所体现的自由竞争。个人自主及自由竞争乃成为规律经济活动的高度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将劳力和资本导引至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场所。,戴新毅,法律行为,8,私法自治的精神在于“个人自主”,个人既能自主,就其行为应“自我负责”,相对人的信赖及交易安全亦须兼筹并顾。私法自治的工具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的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戴新毅,法律行为,9,法律行为(Rechtsgeschaft)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三)法律行为的概念,1、法律行为属于行为,是人有意识的活动;,2、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3、法律行为属于表示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10,人的行为,依其是否须以意思表示为要件,可分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11,表示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民事行为。,所谓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法律行为最基本的要素。,戴新毅,法律行为,12,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这是法律行为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工具,而意思表示又是法律行为的工具。设立法律关系,均须经由意思表示方能达成。,戴新毅,法律行为,13,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就当然要求表意人有相应的意思能力,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否则无从实施表示行为。,表示行为中的表示和目的必须具有同一性。,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为非表示行为,被称为事实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14,4、法律行为是其效果规定于意思表示的行为;,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工具,行为人在法律行为中所表示的目的,法律听任并保障实现。,戴新毅,法律行为,15,我国民法通则在构造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时,分别提出了“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两个基本概念。前者,泛指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基础而实施的旨在或设立或变更或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活动。后者,特指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基础而合法实施的旨在或设立或变更或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活动。前者,不必具合法性特征,属“中性”上位概念,因而兼收并蓄了“有效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为其一种)”、“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下位概念。后者,必具合法性特征,属褒义下位概念,其必备合法性决定了它的必然有效,故不存在无效或可变更可撤销的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16,二 法律行为的特征,(一)民事性,法律行为的主体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变动的是民事法律关系。,(二)表意性,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戴新毅,法律行为,17,(三)目的性,(四)设权性,目的在于设立、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戴新毅,法律行为,18,三 准法律行为,根据一般的定义,法律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法律效果,是因为行为人具有引起法律后果的愿望(并将这种愿望表达了出来)。除了法律行为之外,还存在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法律后果完全产生于法律,因而与行为人的意思毫无关系。,戴新毅,法律行为,19,在这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中,一部分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不法行为。这类行为大多在表面上就不同于法律行为,因为它们不是通过表示行为更不是通过意思表示行为实施的。因此,有关法律行为方面的规定,通常不适用于此类行为。例如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不要求具备行为能力。,戴新毅,法律行为,20,另一类不属于法律行为范畴的行为与法律行为相似。因为这类行为也体现为表示行为。此类行为叫“准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不同,准法律行为中的表示行为并非旨在引起一种行为人希望产生的法律后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根本就没有意思可供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21,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一 双方行为、单方行为、多方行为,以法律行为成立所必需的意思表示的数量为标准,可以把法律行为区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1、单方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其特点在于不需要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发生法律效力。,戴新毅,法律行为,22,订立遗嘱、抛弃继承权、撤销委托代理、免除债务、追认无权代理等行为,皆属于单方法律行为。,2、双方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是典型的双方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23,3、多方法律行为,是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合同的行为,即为多方法律行为。,问题是,一项意思表示无效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意思表示的效力。如将房屋租给一对夫妻,妻子没有有效地承担义务,租赁合同是否整个无效。,戴新毅,法律行为,24,4、决议(BeschulB),决议一般也是有多项意思表示组成的,它主要出现在社团或者董事会通过决议形成其意思。决议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若干项意思表示不仅内容相互一致,而且其所使用的语句也完全一致;,(2)在决议中,意思表示并不是针对其他发出表示的成员,而是针对有关意思形成机构的;,(3)决议采多数决,对那些没有对决议表示同意的人也能够产生约束力;*,戴新毅,法律行为,25,设立法人的法律行为:,法人,社团,财团,总会决议,戴新毅,法律行为,26,二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法律行为,依其效果是处于财产领域抑或是身份领域,可作如是划分:,(一)财产行为,财产行为是发生财产关系变动效果的法律行为。又可再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27,(二)身份行为,身份行为是发生身份关系变动的法律行为,又细分为亲属行为和继承行为。,1、亲属行为:是发生亲属法上效果的行为,既可以是单方行为也可以是双方行为。,2、继承行为:是发生继承效果的身份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28,三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案例:设甲有A、B、C三幅画,以总价12万元出售与乙。其后,甲将其对乙的债权赠与丙,并让与之。于乙开具12万元支票并交付与丙之后,甲即将A、B、C三幅画交付与乙,移转其所有权。,问:1、甲乙丙共有多少个法律行为?,2、何者为负担行为,何者为处分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29,根据法律行为的效果,可将其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30,(一)负担行为,负担行为(Verplichtungsgeschfte) 是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其内容的法律行为,亦称为债务行为或者债权行为。,负担行为的主要特征在于因负担行为的作成,债务人负有给付的义务。负担行为产生一项或者多项请求权,或者在现金交易行为中至少产生一项能够保留给付的法律原因。,戴新毅,法律行为,31,(二)处分行为,处分行为(Verfgungen)指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处分行为不同于负担行为,它并不是以产生请求权的方式为作用于某项既存的权利作准备,而是直接完成这种作用行为。处分即为权利的转让、权利的消灭,在权利上设定负担或变更权利的内容。,戴新毅,法律行为,32,1、物权行为是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2、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的处分行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33,甲,丙,乙,买卖契约,三个物权行为,债权赠与,债权让与,开具支票,债权行为,交付支票(处分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34,(三)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关系,1、二者的不同之处:,(1)对于处分行为适用确定原则或特定原则;,最迟在处分行为生效之时,处分行为所涉及的具体客体必须予以确定。否则,由于无法确定处分行为的效果涉及哪一项具体的客体,因此无法变更哪一项客体的法律状态。与此相反,负担行为在债务具体化为特定的物件之前就已经有效。,戴新毅,法律行为,35,(2)处分人具有处分权限时,处分行为才能生效。与此相反,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负担行为。当然,行为人能否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从事负担行为,要看他是否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只有行为人约定的给付客观不能,才会使负担行为无效。,(3)对于物权法上的处分行为,还适用公示原则。通常处分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公示手段(登记或交付)对外表现出来。,戴新毅,法律行为,36,2、二者的存在状态,可分三种情况:,(1)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并存,如出卖某物并依让与所有权的合意交付。,(2)仅有负担行为而无处分行为,如租赁、雇佣。,(3)仅有物权行为而无债权行为,如动产所有权的抛弃、抵押的设立、即时买卖、即时赠与 。,戴新毅,法律行为,37,3、当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基于同一标的物而存在时,便产生二者的关系:,(1)二者均为有效,卖受人依法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2)二者均为无效或不成立,卖受人无法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出卖人得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3)债权行为成立有效,但物权行为不成立或无效,卖受人虽然占有标的物,但不能取得所有权。基于其有效债权可请求出卖人移转所有权。,戴新毅,法律行为,38,(4)债权行为不成立或无效,但物权行为成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卖受人能否取得标的物得所有权,将视立法对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关系采取何者态度而定。这一关系,即物权行为的要因性和无因性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39,第一,要因主义。采取物权行为与其基础行为同其命运的模式。,如果基础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债务不存在,物权行为也就牵连地无效或被撤销。受领给付的一方便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给付人可以基于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请求前者返还原物。,戴新毅,法律行为,40,第二,物权行为无因性,即使物权行为独立于其基础行为,使得物权行为的效力与基础行为相分离。,物权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与否,视其本身的要件是否具备,而不受基础行为效力的左右。纵使基础行为被撤销或无效,物权行为本身可独立成立有效。此时,受领给付的一方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但由于基础行为无效,其取得所有权欠缺法律上的依据,从而构成不当得利。实施给付的一方当事人只能移转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请求前者返还利得。,戴新毅,法律行为,41,四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区分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的标准是:法律行为本身是否包含着一项法律原因,或者法律行为还需要具备一项法律原因,否则就会受到不当得利的追究。,戴新毅,法律行为,42,所谓要因,是指法律上的原因(Causa);所谓无因,是指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正如谢在全指出的,“若债权行为会左右物权行为之效力,则该物权行为系有因行为(有因主义)。反之,倘物权行为之效力,不受其原因即债权行为所影响时,则该物权行为系无因行为(无因主义),具有无因性。”,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年版,第70页。,戴新毅,法律行为,43,有因行为,指行为与其原因在法律上相互结合不可分离的法律行为。无因行为,指行为与其原因可以分离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有因与无因问题,若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为前提,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关系上,最具争议。即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究竟是有因行为还是无因行为?如为有因行为,那么物权行为的效力就要受到债权行为的影响,一旦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物权行为就也不能发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如为无因行为,物权行为的效力就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不应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戴新毅,法律行为,44,物权行为无因性,指关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并存时,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萨威尼认为:物权行为应与作为其原因的债权行为相分离,将原因行为“抽象”出来,使物权行为无因化。如一物因一方当事人履行买卖合同而交付,另一方当事人却以为是赠与而取得,双方当事人的错误也不能否定他们所缔结的物权契约的有效性,也不能否认因此而产生的所有权移交。简言之,“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注:据孙宪忠译:“抽象物权契约”理论,外国法译评1995年2期第26页-27页;),戴新毅,法律行为,45,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由以下三个基本原则构成:其一,分离原则。即将债中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与建立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债权行为相分离,各自独立;其二,抽象原则。即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于其原因行为,即使原因行为无效或被撤销,也不能导致履行义务的物权行为的当然无效或被撤销,因为物权行为已经从债的履行行为中“抽象”出来,成为互相独立的行为;其三,形式主义原则,即标的物的权利移转,系基于主体的合意而为的处分行为所致,这一合意是从债的履行行为交付中抽象出来的,为了向世人表达和记载这一合意,法律上采取了动产以转移占有、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向社会公示的形式。无此形式,则不产生物权转移的效力,故有人称之为公示要件主义原则。*物权行为采无因性理论,是一种立法政策的选择。立法价值的取向,决定于其法律后果。,(注: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探源及其意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82页;),戴新毅,法律行为,46,五 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根据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是在当事人生前还是死后,可以把法律行为区分为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生前行为,是在行为人生前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多数法律行为属于此类。死因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死亡为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遗嘱为典型的死因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47,六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以法律行为是否应当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具备一定的形式,可以把法律行为区分为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指依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的法律行为。不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或行政法规不要求采用特定形式,当事人可自由选择一种形式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48,七 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依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可将其分为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诺成法律行为,指仅以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指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49,八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存在对等的给付(即一方为获取对方提供的利益而偿付的相应的代价),可将其分为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行为而享有权利时必须偿付相应代价的法律行为,如买卖、租赁、承揽等。,戴新毅,法律行为,50,无偿法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行为而享有权利时无须偿付任何代价的法律行为,如赠与、借用等。,对民事法律行为作上述分类的法律意义就在于确立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范围及其责任后果的承担。,戴新毅,法律行为,51,九 主行为与从行为,以法律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为标准,可以把法律行为区分为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取决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未成立,从法律行为无由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将导致从法律行为不能生效。,戴新毅,法律行为,52,十 独立行为与补助行为,以法律行为是否有独立的实质内容为标准,可以把法律行为区分为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独立的法律行为,指行为人借助自己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所为的法律行为,皆为独立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53,辅助的法律行为,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在他人意思表示的辅助下才能成立法律行为时,该他人的意思表示即为辅助的法律行为。法定代理人对未成年人的意思表示所作的同意表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超越代理权行为的追认,皆属于辅助的法律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54,戴新毅,法律行为,55,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要件,一 成立要件,民事行为的成立,主要解决按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行为,应包括哪些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当行为人的某一表意行为符合特定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其行为构成特定的法律行为。当行为人的具体表意行为不符合任何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在观念上应视为民事行为不存在。,戴新毅,法律行为,56,设立民事行为成立规则的意义,在于将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相区分。确定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的第一步,应是确定该民事行为是否已成立。民事行为的成立,属于事实判断问题;民事行为的有效,即一个民事行为是否构成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法律行为, 属于价值判断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57,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法律基于法律行为的实质性要素所提出的条件。它要回答的是法律行为的质的标准,凡具备成立要件的行为,便属于法律行为。在生活事实层面,便有一个法律行为产生。法律行为的产生,即法律行为成立。,戴新毅,法律行为,58,(一)一般成立要件,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确认一切法律行为是否成立的标准。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1)当事人,即进行特定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2)标的。即所进行的特定法律行为的内容,该项内容应该确定。,(3) 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59,(二)特别成立要件,法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某些特别类型的法律行为的成立,应具备特别的事实要素。如要物行为,该行为的成立除须具备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义务的履行行为或标的物的交付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60,二 生效要件,以成立要件为基础,使行为能依其意思表示的那天发生法律效果的要件,使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就其性质而言,生效要件是控制法律效果发生的要件。,戴新毅,法律行为,61,(一)一般生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具有健全的理智,是作出合乎法律要求的意思表示的基础。因此,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戴新毅,法律行为,62,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相一致的状态。二是指当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意思表示的状态。将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民 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为了贯彻意思自治原则。,戴新毅,法律行为,63,3、标的须合法;,4、标的须可能和确定;,戴新毅,法律行为,64,(二)特别生效要件,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是指特定法律行为所特有的生效要件。,戴新毅,法律行为,65,戴新毅,法律行为,66,三 法律行为的标的,法律行为的标的,亦即法律行为的内容。,1、标的合法,指不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及公序良俗。,2、标的可能,是指标的肯实现。,3、标的确定,是指法律行为的表的须自始确定或者可得而确定。,戴新毅,法律行为,67,四 法律行为标的不能的分类,(一)事实不能与法律不能,事实不能又称自然不能或物理不能,是指法律行为标的事实上不可能实现,如约定购买根本上不存在的自然物质等;法律不能是指由于法律有禁止性规定而不能,本质上属于法律行为违法。,戴新毅,法律行为,68,(二)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不能的原因发生在法律行为成立之前,即法律行为成立之时已经确定为不能,属原始不能。,不能的原因发生于法律行为成立之后,即法律行为成立之时尚属可能,只是在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才变为不能的,属于嗣后不能。,自始不能法律行为无效,嗣后不能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仅发生法律行为的解除。,戴新毅,法律行为,69,(三)客观不能与主观不能,客观不能指标的非因当事人本身的原因而归于不能,主观不能指仅因当事人本身的原因而不能。,客观不能使法律行为无效;主观不能,只在相对人知晓其不能时,才使法律行为无效。,戴新毅,法律行为,70,(四)永久不能与一时不能,标的不能因其原因之存在是否超过法律行为的有效期间,可作如是划分。,不能的原因存在于法律行为整个有效期间,亦即法律行为标的确定无实现之可能性,则属于永久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可能消灭,而法律行为标的有变为可能的希望,则属于一时不能。,戴新毅,法律行为,71,(五)全部不能与一部不能,全部不能指法律行为的标的全部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一部不能指法律行为的标的仅一部分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全部不能使法律行为全部无效;一部不能使法律行为一部无效或者全部无效,不可一概而论。,戴新毅,法律行为,72,第四节 意思表示,案例:中国足球队行将赴世界杯比赛之时,在银川作表演比赛,以壮其行。比赛结束时,球迷纷纷请球星签名留念。一女士将一页纸递与范志毅,范不假思索大书其名于其上。后希望工程基金管理组织寄信于该球员,言请兑现赠款12万元之事。范始知该女士所要其签名的乃是一自愿捐款的认捐书。,问:范的行为如何评价?,戴新毅,法律行为,73,意思表示,是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1、意思表示是某种行为;,2、该行为发表了旨在产生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3、意思表示主要由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构成;,戴新毅,法律行为,74,一 意思表示的构造,依照通说,意思表示的成立过程为:,1、基于一定的动机形成效果意思;,2、有发表效果意思的意思,即表示意识;,3、通过表示行为将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而形成意思表示;,其中,动机非法律行为的内容,不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动机错误,原则上对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发生影响。,戴新毅,法律行为,75,(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为内心意思,一为此项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意思”依其“表示”而客观化,二者合而为一,构成意思表示,因此,意思表示可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1、客观要件:是就外部的表示行为(Erklarungshandlung)而言,即在客观上可认为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戴新毅,法律行为,76,2、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而言。传统学说认为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识、效果意思。,(1)行为意思(Handlungswille),指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2)表示意识(Erklarungsbewusstsein)是指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3)效果意思(Geschaftswille)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戴新毅,法律行为,77,欠缺客观上的外部表示时,意思表示不成立。在内心意思方面,行为意思系意思表示必备的构成要件部分,欠缺行为意思时,意思表示不成立;行为意思的作成系被欺诈或者胁迫者,虽然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成立,但得撤销之。效果意思非属意思表示得必要构成部分,效果意思的欠缺不影响意思表示的存在,外部的表示与内心的意思不一致时,属于意思表示错误的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78,(二)表示意识与意思表示,欠缺表示意识的情形,涉及意思表示所蕴涵的意思自主及信赖保护的核心问题。,1、传统理论认为,法律行为的基础在于当事人的自主决定,行为人欠缺表示意识,不知其表示行为具有法律意义时,即不应使其因此受法律行为上的拘束,故欠缺表示意识时,意思表示即失其存在。,戴新毅,法律行为,79,2、最近多数学者认为:当事人因其外部行为而有所表示,相对人仅能就其客观上的表示行为予以信赖,表意人在为此表示时,是否具有表示意识,既难查知,相对人对其表示行为的信赖,应予以保护。即,原则上表意人应对其表示行为负责,以维护交易安全,表意人仅得类推适用关于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撤销其意思表示,但应对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负赔偿责任。,戴新毅,法律行为,80,二 意思表示的方法,(一)明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1、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直接将其效果意思表示于外。,2、默示者,是指由特定行为间接推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如将汽车停于收费的停车场。,戴新毅,法律行为,81,(二)沉默与意思表示,沉默,是指单纯不作为,即当事人既未明示其意思,又不能借助其他事实推知其意思。,沉默原则上不具有意思表示的价值。但例外的情况得作为意思表示:,1、基于当事人的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的方法。,戴新毅,法律行为,82,2、具有表示作用的沉默,即法律在特别情况下对于沉默赋予意思表示的效果。,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戴新毅,法律行为,83,意思表示的成立及其表示方法(图示),戴新毅,法律行为,84,三 意思表示的发出,案例:某甲填妥乙出版社爱因斯坦科学漫画丛书订购单,签名其上,贴好邮票,因价金高达1万元,寄出与否,其意未定,乃放置桌上,前去上班。甲16岁之子丙整理书桌,发现该定书单,欣喜万分,即奔往邮局寄出。3日后甲接获乙出版社通知,请甲付款取书。,问:甲如何应对此事?,戴新毅,法律行为,85,(一)意思表示发出的功能、意义及时点,1、发出的功能;,(1)表意人是否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应就意思表示发出时认定;,(2)意思表示发出后,表意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获其行为能力受限制者,其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3)意思表示有无错误,也以发出的时点为准;,(4)意思表示的生效,以发出为要件,对未发出的意思表示不得承诺;,戴新毅,法律行为,86,2、发出的意义和时点;,(1)在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完成表示过程者,其意思表示即为发出;如遗嘱的书写完毕并签名。,(2)在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其口头意思表示的发出,须对受领者为之,使其客观上能够了解,否则不成立发出。如某甲对乙言说决定以价金若干购买丙的房屋,适丙在隔壁听到,但不能为承诺。,戴新毅,法律行为,87,(3)在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若以书面(或者数据电文)为表示工具时,其发出时点非该书面等作成之际,而是使其进入得预期到达受领者得过程之时。,戴新毅,法律行为,88,3、相对人的保护;,上述案例,意思表示须依表意人的意思而发出,否则不生效力;但为了相对人的信赖,应认为表意人对意思表示进入交易过程,依其支配及管理范畴有可归责事由时,应视其意思表示已经发出。反之,表意人无可归责事由时,则认为其意思表示未发出,不发生效力。虽不必撤回,但应类推适用意思表示错误的推定,使其表意人对相对人负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责任。,戴新毅,法律行为,89,(二)意思表示发出后表意人死亡,其效力不受影响,戴新毅,法律行为,90,四 意思表示的类型,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2、对特定人的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表示;,3、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有相对人的双方表示,依其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和直接交换意思表示的状态,作如是划分。,戴新毅,法律行为,91,4、要式表示与非要式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依其是否须以法定或者约定的特别方式实施作此划分。,戴新毅,法律行为,92,五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意思表示的拘束力是指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的拘束力,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一)无相对人表示的拘束力,原则上应从其成立时发生效力。因其无需考虑是否到达相对人以及是否为其了解的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93,(二)有相对人表示的拘束力,1、相对人的受领能力;,所谓受领能力,指能够独立有效地接受相对人意思表示的能力,属行为能力范畴。,有相对人的表示,应当向有受领能力的人实施,,戴新毅,法律行为,94,2、对话的意思表示拘束力应以相对人了解时发生;,3、非对话的意思表示拘束力的发生:,(1)非对话意思表示的过程性:,意思形成,写信,发信,到达,了解,(2)拘束力发生的时点,有四种学说:表示主义、发信主义、达到(受信)主义、了解主义。,戴新毅,法律行为,9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六条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戴新毅,法律行为,96,意思表示的发出及生效(图示),戴新毅,法律行为,97,六 意思表示的解释,(一)意思表示解释的意义和步骤,意思表示的解释,是运用解释手法,确定其中目的确切含义的作业。其步骤为:,1、判断系争行为是否属于意思表示;,2、属意思表示的何者类型、特征、性质;,戴新毅,法律行为,98,3、是否附有约款、负担、条件;,4、探求其确切含义;,5、意思表示是否有漏洞,如何填补;,戴新毅,法律行为,99,(二)意思表示解释的对象,意思表示的解释对象,历来存有争议,于是出现了意思主义理论、表示主义理论和折衷主义理论之别。,戴新毅,法律行为,100,1、意思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示的解释,重在解释行为人的内在意思。,意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源自德国18世纪的理性法学派,并在19世纪德国的民事法律行为学说中居于支配地位。按照这一理论,意思表示的实质在于行为人的内心意思,法律行为本身不过是实现行为人意思自治的手段。因此,意思表示解释的目的仅在于发现或探求行为人的真意。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情况下,法律行为应依据对行为人真意的解释而成立。,戴新毅,法律行为,101,2、表示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示的解释,重在解释行为人所表示出来的意思。,表示主义理论是 19世纪末德国民法学说争论的产物。按照这一理论,法律行为的本质不是行为人的内在意思 ,而是行为人表示出来的意思。因此,表示主义理论主张对于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上采取客观性立场,在表示与意思不一致时,以外部的表示为准;对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以相对人足以客观了解的表示内容为准,以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戴新毅,法律行为,102,3、折衷主义理论认为当内在意思与表示出来的意思不一致时,或采意思主义,或采表示主义,以求审时度势,兼容并包意思主义理论和表示主义理论的合理因素。,我国通说认为就意思表示的解释对象应采折衷主义理论,以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一般情况下采表示主义理论,在当事人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错误等原因为意思表示时,应采意思主义理论。,戴新毅,法律行为,103,(三)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25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可见,我国对于意思表示进行解释的方法主要有:,戴新毅,法律行为,104,1、文义解释;,所谓文义解释,是指通过对意思 表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的含义的解释,以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但考虑到语言文字大多具有多义性,而意思表示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所具备的法律知识也各有不同,词不达意在所难免。所以在进行文义解释时,不应拘泥于当事人所使用的文字。,戴新毅,法律行为,105,2、体系解释;,体系解释,又称整体解释,是指把意思表示的全部条款和构成部分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各个条款以及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所处的地位的总体联系上阐明当事人有争议的用语的含义。这种解释方法 把意思表示看做一个整体,要理解其整体的意思必须准确理解其各个部分的意思;要理解各个部分的意思,也必须将各个部分置于整体之中,使其相互协调,才可能理解各个部分的正确意思。,戴新毅,法律行为,106,3、目的解释;,所谓目的解释,是指如果意思表示所使用的文字或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时,应采取最适合于意思表示目的的解释。当事人为意思表示都有一定的目的,该目的是当事人真意的核心,是决定意思表示内容的指针。因此,对于意思表示的解释应符合当事人所欲达成的目的。所谓当事人所欲达成的目的,是指双方当事人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是为对方当事人已知或应知的一方当事人的目的。,戴新毅,法律行为,107,4、习惯解释;,所谓习惯解释,是指意思表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运用习惯解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习惯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主张习惯存在的当事人,负有当然的举证责任;,(2)习惯必须适法,如果习惯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则不能作为解释的依据;,(3)习惯应当是当事人双方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又没有明确排斥的。,戴新毅,法律行为,108,5、诚信解释;,所谓诚信解释,是指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信解释的主要功能在于,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对于运用前述几种解释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检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结论,不应被采纳。,戴新毅,法律行为,109,第五节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指行为人客观上所表示的,与其内心所意欲的,并未完全合致。学说上称为意思欠缺或非真意表示,也有人称为意思表示本身的瑕疵。,戴新毅,法律行为,110,一 故意的不一致,故意的不一致,即表意人知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而为意思表示,其意思的欠缺,出于表意人的故意,即虚伪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11,(一)真意保留,真意保留,又称单独虚伪意思表示,即表意人一方所为的虚伪表示。,1、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的存在;,(2)须表示与真意不符;,(3)须表意人明知其表示与真意不符,而为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12,2、效力:,原则上有效,但如果相对人明知者,则为无效。,(二)虚伪表示,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伪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13,案例:乙出卖某屋与甲,其后房价高涨,乙意图避免甲之强制执行,与丙约定假装作成买卖,办理完所有权转移手续,并交屋与丙。,问:1、甲得向谁主张何种权利? 2、设丙擅自将该屋让与给善意之丁,并办理完毕所有权移转登记时,甲得向丙主张何种权利?,戴新毅,法律行为,114,1、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的存在;,(2)须表示与真意不符;,(3)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2、效力:,(1)当事人之间,该意思表示无效;,(2)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戴新毅,法律行为,115,乙(出卖人),甲(买受人),买卖契约,丙(相对人),买卖契约(无效),物权契约(无效),丁(善意第三人),买卖契约(有效),物权契约(无权处分),给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代位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戴新毅,法律行为,116,(三)隐藏行为,隐藏行为是指隐藏于虚伪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发生的法律行为。,隐藏行为的法律效力,取决于该隐藏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而定。其最常见者是不动产买卖低报价格以逃漏税捐。,戴新毅,法律行为,117,二 无意的不一致,表意人不知其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为意思表示的情形。即其意思表示的欠缺,为表意人所不知,即错误。错误分两种情况:意思形成的错误和表示上的错误。,戴新毅,法律行为,118,错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或欠缺对错误的认识,致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在传统民法上,严格区分错误和误解。前者指行为人非故意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后者指相对人对于意思表示了解的错误。我国民法不作类似区分,在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中,涵盖了错误和误解所包含的内容,并将相应民事行为的效力规定为可撤销。,戴新毅,法律行为,119,(一)错误的样态,1、动机错误:由表意人自己承担风险,原则上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例:不知女友已经与他人结婚而购买定婚钻石戒指。,戴新毅,法律行为,120,2、内容错误;,(1)对当事人本身的错误,如误认某人为救命恩人而为赠与;,(2)关于标的物本身的错误,误将A为B而为购买;,(3)关于法律行为性质的错误,如误认买卖为赠与而为承诺;,戴新毅,法律行为,121,3、表示行为错误,即表意人若知其情即不为意思表示的情况。如误言、误写、误取。,4、当事人资质或物的性质的错误;前者如当事人的性别。资格、健康状况,声望、支付能力及有无刑罚前科等;后者指足以影响物的使用及价值的事实或者法律关系等,如艺术品的来源及真实性、汽车的制造时间、有无发生交通事故等。,戴新毅,法律行为,122,5、传达错误;即传达人或传达机关传达不实的情况,表意人得撤销之。,6、特殊错误类型;,(1)法律效果错误:是指表意人对其行为的法律效果有所误认;,(2)计算错误;,(3)签名行为;,戴新毅,法律行为,123,(二)表意人对某些类型的错误可以撤销,1、类型:内容错误;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就不会为意思表示的(不知、表示行为错误);关于当事人资格或物之性质的错误;误传。,2、排除表意人撤销权的情况:,(1)有利于表意人;,(2)相对人愿意接受的情况;,戴新毅,法律行为,124,3、对撤销权行使的限制:,(1)须错误非由表意人自己的过失所致;,(2)错误在交易上被认为重要;,(3)除斥期间(一年);,戴新毅,法律行为,125,4、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1)意思表示自始无效;,(2)发生表意人对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害的赔偿责任;,戴新毅,法律行为,126,第六节 意思表示不自由,基于私法自治和当事人自主原则,表意人于其意思形成和意思决定受到不当干涉时,法律应有保护的必要。,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此都设有明文规定。,戴新毅,法律行为,127,一诈欺,(一)诈欺的意义,诈欺,是使人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诈欺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28,(二)诈欺的构成要件,1、须有诈欺行为,即行为人对不真实的事实表示其为真实,而使得他人陷于错误、加深错误或者保持错误;,2、须诈欺行为于表意人陷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3、须有诈欺的故意,即行为人认识其诈欺行为,希望表意人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4、须被诈欺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29,(三)诈欺的效力,基于诈欺所为的法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一概认定为无效,未尽妥当 。合同法则采取了较为妥当的处理办法,即损害国家利益的、方为无效,此外,一概为可撤销。,戴新毅,法律行为,130,二 胁迫,(一)胁迫的意义,胁迫,是指相对人或者第三人故意告知以危害致生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所谓胁迫是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戴新毅,法律行为,131,(二)胁迫的构成要件,1、须有胁迫行为;,2、须相对人因胁迫发生恐惧而为意思表示;,3、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4、胁迫系属不法;,(1)手段违法;,(2)目的不法;,戴新毅,法律行为,132,(三)胁迫的效力,基于胁迫所为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一概认定为无效;合同法则规定损害国家利益的,方为无效;此外,一概为可撤销。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并且此撤销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戴新毅,法律行为,133,三 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相对人得急迫需要或者处于危难境地,使其做出严重不利于自己得意思表示得行为。准确讲,乘人之危是一种变相的胁迫。,戴新毅,法律行为,134,(一)构成要件,1、表意人客观上处于急迫或者危难境地;,2、行为人须有乘人之危的故意;,3、须相对人因行为人的行为而做出意思表示;,4、须因该意思表示而使表意人蒙受重大不利;,戴新毅,法律行为,135,(二)乘人之危的效力,基于乘人之危所为的法律行为,民法通则规定为无效,合同法则规定,如对有急迫需要或处于危难处境的当事人有损害的,可以撤销合同。,戴新毅,法律行为,136,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具备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的,即发生当事人所欲实现的法律效果,成为有效的法律行为,学说上称为完全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不具备成立要件者,则不能成立。具备成立要件而不具备生效要件者,就牵扯到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此涉及两个立法政策上的基本问题:,戴新毅,法律行为,137,1、应赋予何种效力?民法一般所采的规范模式有三种:无效、得撤销与效力未定。,2、对不具备生效要件得特定法律行为,应赋予何种效力?此为评价问题,应视其所欠缺生效要件性质及其严重性的程度而决定。一般原则是:其欠缺的要件如属于有关公共利益,则使之无效。如仅有关私益,则使之得撤销。如仅属于程序(如未得他人同意)的欠缺,则使之效力未定,有待补正。,戴新毅,法律行为,138,一 无效的法律行为,(一)无效的概念,无效,是指法律行为当然、自始、确定不发生的效力。,1、当然无效,是指无效的法律行为无须任何人主张,当然不发生效力,任何人皆得主张其为无效,亦得对任何人主张。,戴新毅,法律行为,139,2、自始无效者,是指于法律行为成立时,即自始不发生当事人所意欲发生的效力。,3、确定无效者,是指无效的法律行为在其成立时,即不发生效力,日后再无发生效力的可能,亦不会因情事变更而回复其效力。,戴新毅,法律行为,140,(二)无效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无效时,不发生当事人依照该法律行为所欲实现的法律效果。但无妨其发生其他法律行为之外的效果。,戴新毅,法律行为,141,(三)无效法律行为的类型,1、法律依据:,(1)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戴新毅,法律行为,142,(2)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戴新毅,法律行为,143,第五十三条 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