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检查技术教学.doc_第1页
CT、MR检查技术教学.doc_第2页
CT、MR检查技术教学.doc_第3页
CT、MR检查技术教学.doc_第4页
CT、MR检查技术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检查方法第一节 CT检查方法一、CT平扫(一)普通扫描通扫描要求:层厚510mm,层距510mm。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70260mA,扫描时间60.5s,矩阵256256个以上,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均可。(二)薄层扫描1薄层扫描要求:层厚小于5mm的无间距或有间距扫描。2优点: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真实反映组织密度。3缺点:信噪比降低。4用途:较小组织器官;检出较小病灶;观察病变的内部细节,局部可加做薄层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层面越薄,重组图像的质量越高。(三)重叠扫描1重叠扫描:层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有部分重叠。2优点:减少部分容积效应。3缺点:扫描层面增加致病人的X线吸收剂量加大。(四)靶扫描1靶扫描:兴趣区局部放大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2方法:先行一层普通扫描确定兴趣区,局部放大后开始层厚、层距15mm的无间距逐层扫描。3优点:增加了兴趣区的象素数目,提高了空间分辨力。4用途:主要用于小器官和小病灶的显示。(五)高分辨力扫描1高分辨力扫描CT(HRCT):通过重建图像所采用的滤波函数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方法。右图为高分辨力扫描2要求:CT机的固有分辨力小于10Lp/cm;矩阵在512512个以上;高电压120140kV,大电流120220mA,层厚12mm;选用骨算法重建。3优点: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对显示细微结构优于其它扫描方法。4用途:用于细微结构的普通扫描一种重要补充。二、增强扫描(一)常规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2方法:静脉团注法。以24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100ml,完毕立即扫描。快速静脉滴注法,即快速静脉滴注对比剂100180ml,滴注50ml后开始扫描。(二)动态增强扫描:1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2方法:每层扫描时间和间隔时间之和小于10s。3对比剂:采用团注法静脉注入。4扫描方式有:进床式动态扫描;同层动态扫描。怀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采用“两快一长” 动态增强扫描。(三)延迟增强扫描:1延迟增强扫描:在常规增强扫描后延迟46h再行兴趣区扫描的方法。2特点:增强扫描的一种补充,观察组织与病变在不同时间的密度差异。(四)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1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血供的不同时期,对欲检查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容积扫描。2扫描方法:根据平扫选择增强扫描范围;高压注射器设定注射参数对欲检查器官分别进行两次或多次扫描。3特点:准确显示不同时期组织器官及病灶的血供特点,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第二节 螺旋CT一、螺旋CT的特点(一)螺旋CT主要特点1宽探测器结构:MSCT将横向探测器纵行向上扩展,从而形成即有横排又有纵列的宽探测器结构。其设计分为对称与非对称型。2先进的旋转方式:MSCT的旋转驱动采用磁悬浮方式,速度可达0.5s/转。3大容量X线球管: 4X线束为锥形束:X线束为可调节宽度的锥形束,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图像。5采集层厚与剂量: 6大容量高速计算机处理能力:随着MSCT增加探测器每次扫描的采集层面数目,每次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量大为增加。(二)螺旋CT优势1同层厚时的扫描速度提高: 2检测效率提高: 3图像后处理质量提高: 4同层厚时X线剂量减少。5对比剂用量减少。二、后处理相关技术(一)多层面重组和曲面重组1多层面重组(MPR):断层扫描的基础上对某些或全部扫描层面进行各种方向范围的重组,得到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面的二维图像。冠状位重组(1)要求:连续扫描层面不少于6层,扫描层厚小于5mm。(2)优势:简单、快捷,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较好地显示组织器官内复杂解剖关系,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曲面重组2曲面重组:沿感兴趣器官划一条曲线,计算指定曲面的所有象素的CT值,并以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出来。优势:可将扭曲的血管、支气管等结构伸展拉直,更好地显示全貌。(二)容积重组容积重组(VR):将不同角度或某一层面选取的原始容积资料,采用最大、最小密度投影法进行运算,得到重组二维图像的方法。1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被观察的CT扫描体积进行数学线束透视投影,每一线束所遇密度值高于所选阈值的象素,被投影在与线束垂直的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用途:显示具有相对较高密度的组织结构等。2最小密度投影法:与MIP正相反,是对每一线束所遇密度值低于所选阈值的象素投影重组二维图像。用途:用于气道的显示。(三)表面遮盖显示1表面遮盖显示(SSD):通过计算被观察物体的表面所有相关象素的最高和最低CT值,保留所选CT阈值范围内象素影像,将超出CT阈值的象素透明处理后重组成三维图像。2特点: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有利于病灶的定位。3用途:骨骼系统,空腔结构,腹腔脏器和肿瘤的显示。(四)CT仿真内窥镜1CT仿真内镜(CTVE):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重组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2优势:几乎所有管腔器官都可行CTVE显示。3不足:容易受伪影的影响,当然也不能进行活检。头颅、颈部CT检查技术一、颅脑(一)平扫适应症:急性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脑先天性畸形、脑萎缩、脑积水等疾病。1横断层面扫描(1)扫描的基线:听眦线或称眶耳线(OML);瑞氏线(RL)或称听眶下线;听眶上线或称眉听线。三种基线中以OML最常用。(2)体位:病人取仰卧位,头部两侧对称,下颌内收,头先进。基线为OML。(3)扫描范围:从基线开始以层厚810mm,层距810mm连续由下至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2冠状层面扫描 (1)体位:病人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头先进。头部两侧基本对称。仰卧位时取颌顶位,俯卧位时取顶颌位。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图,扫描层面与OML垂直。(2)扫描范围:额叶到枕叶,以层厚10mm,层距10mm,连续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3)鞍区扫描:视蝶鞍大小而定,原则上包括蝶鞍前床突和后床突,较大的占位应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特征。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层距选13mm,进行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二)增强扫描1适应证:在平扫的基础上,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的病变,;垂体微腺瘤的病人可直接行冠状薄层靶增强扫描;脑瘤术后可直接增强扫描。2扫描前准备:扫描前46h空腹;碘过敏试验。3扫描方法:横断层面和冠状层面均可,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对比剂的注射方式首选静脉团注法。(三)图像后处理 1重组技术(1)脑CTA: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全方位观察。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2)脑CT血流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等。2图像显示:横断层面图像窗宽80100Hu,窗位3540Hu;冠状层面图像窗宽取120140Hu,窗位40Hu左右;对脑外伤及可疑颅骨受损病人,加摄骨窗片,窗宽1400Hu,窗位400Hu。二、面颅(一)眼眶1横断层面扫描:常规采用横断层面平扫。(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先进。闭眼或双眼平视前方,扫描时眼球不要转动。(2)扫描范围: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扫描层厚23mm,层距23mm行无间距逐层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2冠状层面扫描: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可加作冠状层面平扫。(1)体位:病人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头过伸、头先进。(2)扫描范围:头颅侧位定位图,定位时以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垂直,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同。3增强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了解病灶血供情况。4图像后处理:扫描结束左、右眼眶分别进行MPR,作为横断面图像的补充;图像显示时软组织窗宽180240Hu,窗位3540Hu;骨窗窗宽1400Hu,窗位400Hu。(二)耳部耳部颞骨CT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辨力扫描。适应症: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检查。1横断层面扫描:(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2)扫描范围: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距12mm,视野25cm,选高kV、大mA,大矩阵512512个以上的高分辨力扫描。2冠状层面扫描:(1)体位:病人俯卧或仰卧、头过伸,头先进,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2)扫描范围: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设定,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扫描条件同上。3图像后处理:内耳骨算法扫描后,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窗位40Hu;骨宽窗位20004000Hu,窗位400600Hu;可进行仿真内镜及SSD显示。(三)鼻窦1冠状层面扫描:通常采用冠状层面扫描,能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头先进。(2)扫描范围: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尽可能与听眦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从额窦扫描至蝶窦。层厚5mm,层距5mm,视野25 cm,矩阵512512个,连续逐层平扫或螺旋CT扫描。、2横断层面扫描:观察鼻咽部和鼻窦时,首选横断层面扫描。(1)体位:病人仰卧,头先进。(2)扫描范围:摄头颅侧位定位图,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条件与冠状层面扫描相同。3图像后处理:观察鼻窦软组织窗宽240350Hu,窗位3040Hu;骨窗窗宽1400Hu,窗位350400Hu;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重建图像,可提高空间分辨力;进行鼻窦仿真内镜扫描。三、颈部(一)扫描方法 (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头部稍后仰,以减少下颌骨与颈部的重叠,同时两肩部放松,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2)扫描范围:先扫颈部侧位定位图,再确定扫描范围。1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五颈椎向下扫至甲状腺下极,平静呼吸状态,层厚、层距5mm,层厚、重建间隔为5 mm。2喉部:扫描范围从第四颈椎向下扫至环状软骨下缘1cm。扫描时可让病人连续发“E”音,扫描条件同上。3颈部:扫描范围从下颌角至胸腔入口,在平静呼吸状态下,不要做吞咽动作,层厚、层距810mm,重建间隔58mm螺旋扫描。(二)图像后处理1图像显示:软组织窗窗宽300350Hu,窗位3540Hu。2重组技术:喉部可冠状面,矢状面重组,显示解剖结构。喉部仿真内镜。颈部CTA,所得CTA图像经MIP 成像,显示颈动脉血管。胸部CT检查技术(一)适应症:肺、气管、支气管疾病、纵隔、胸膜,心包和大血管的检查。(二)扫描方法1体位和扫描范围: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前先摄取胸部正位定位图,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隔角。2训练呼吸:CT扫描前要训练病人屏气。一般深吸气末期屏气扫描。3多种扫描方法综合使用:肺部的小结节病变,局部高分辨力扫描。若观察纵隔、胸膜的病变,观察血管性病变,平扫加增强扫描。(三)图像后处理1肺部CTA:静脉团注法注射对比剂100ml,注药后15s行螺旋扫描。所得CTA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其图像可显示肿瘤供血、肺动脉栓塞,肺血管畸形等。2肺部仿真内镜:适用于中心型肺肿瘤病例,能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判断支气管狭窄程度。 腹部CT检查技术(一)平扫 (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屏气扫正位定位图以确定检查部位和扫描范围。(2)扫描范围:肝脏、胆囊、脾扫描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右肝叶下缘,脾大者应扫完全部脾;胰腺扫描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层厚、层距5mm,无间距逐层扫描;肾脏扫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肾上腺扫描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肾门平面,采用层厚、层距5mm,无间距逐层靶扫描。嗜咯细胞瘤应该扩大扫描范围至腹主动脉分叉部;胃部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部分病人视需要可扫描至盆腔;小肠检查时病变部位明确的可做病变部位扫描,病变部位不明确时应做全腹扫描;腹膜腔和腹膜后病变扫描范围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可分别作上、中、下腹部扫描,病变部位不确定时则自剑突开始向下扫至髂嵴水平。(二)增强扫描1肝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肝脏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530s嘱病人屏气,开始全肝螺旋连续扫描。肝脏门静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s嘱病人再次屏气进行全肝的第二次螺旋连续扫描。肝实质平衡期扫描:在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min,加作增强扫描。怀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以及肺内孤立性结节时,还可选用两快一长增强扫描。在2min、3 min、4 min、5 min、7 min、9 min、12 min、15 min各扫描一次,由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来定性。2胰腺:胰腺双期增强扫描胰腺动脉期和胰腺实质期扫描时间与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相同。特点:胰腺动脉期扫描发现胰腺的小病变和胰腺周围血管和淋巴结的情况。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胰岛素瘤很有价值。3肾脏:多期增强扫描。肾皮质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嘱病人屏气作第一次扫描。显示多血供的小肾癌、肾血管及肾肿瘤的动脉血供情况。 肾实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请病人屏气进行扫描。肾排泄期或肾盂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510min进行第三次扫描。4常规增强扫描:以24ml/s的流速,静脉团注法注射80100ml对比剂后,立即扫描。脊柱CT检查技术(一)检查方法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胸段、腰段扫描取双膝屈位。2扫描方法:颈椎到骶椎分段摄取各自的侧位定位图,骶髂关节摄取正位定位图,再选择扫描范围、扫描参数。(1)椎体扫描:扫描范围要包括整个病变部位。选用层厚、层距58mm逐层连续扫描。扫描层面与椎体垂直。(2)椎间盘扫描:薄层靶扫描,每个椎间盘扫35层,颈椎、胸椎间盘较薄,选用管电流170mA,层厚、层距2mm,逐层连续扫描;腰椎间盘可选管电流225mA,层厚、层距3mm逐层连续扫描。(3)骶髂关节:正位定位图确定扫描的起止线,选用管电流225mA,层厚、层距5mm,逐层连续扫描。(二)图像后处理1重组技术:重组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2图像显示:骨窗和软组织窗两套窗值观察。骨窗窗宽1400Hu,窗位400Hu;软组织窗窗宽350Hu,窗位50Hu。盆腔CT检查技术(一)检查前准备工作:检查前一周,不能进行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前一晚,口服泻药,检查前1h清洁灌肠。检查前4h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检查前2h再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检查膀胱者,大量喝水、憋尿。(二)扫描技术:病人取仰卧位,双手上举,头先进。扫描时平静呼吸;扫正位定位图确定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下缘开始,由下而上连续逐层扫描。检查前列腺、子宫时扫描层厚、层距为5mm;检查精囊和前列腺时层厚、层距35mm。鉴别膀胱肿瘤、结石、肿块,可加做俯卧位扫描;必要时行增强扫描,作碘过敏试验。注射速度2.53ml/s,注射剂量6080ml,静脉团注法注射后即行扫描。(三)图像后处理(1)膀胱仿真内窥镜:仿真内窥镜成像,观察肿瘤与膀胱内壁的情况。(2)图像显示:盆腔软组织窗宽为250400Hu,窗位为2540Hu。MRI检查常用的脉冲序列一、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序列构成:以90RF激励脉冲开始,继而施加一次或多次180相位重聚脉冲使质子相位重聚,产生自旋回波信号。 单回波SE序列:在90脉冲后仅使用一次180相位重聚脉冲,则仅取得一次回波。多回波SE序列:在90脉冲后使用多次180相位重聚脉冲,则产生多个回波。 2.临床应用:T1WI适于显示解剖结构。T2WI更易于显示病变。PDWI可较好地显示出血管结构。3扫描时参数的参考值:T1WI:短TE,10ms20ms。短TR,300ms600ms。扫描时间一般需4min6min;T2WI:长TE,80ms。长TR,20003000ms;PDWI:短TE,20ms。长TR,20003000ms。T2WI和PDWI扫描时间比T1WI长。4优缺点:SE脉冲序列可以克服外磁场不均匀造成的许多弊端,对常见的伪影不敏感。主要优点:图像质量高,用途广、可获得对显示病变敏感的真正T2WI。主要缺点:扫描时间相对较长。二、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一)IR脉冲序列1序列构成:一次180反转脉冲,恢复一定时间后,施加一次90脉冲,以后再施加一次180相位重聚脉冲。又称为反转恢复自旋回波(IRSE)。2应用:主要用于获取重T1WI,以显示解剖。IR脉冲序列还可用于增强检查中,使顺磁性对比剂的短T1增强效果更明显。3扫描参数参考值:重T1WI:中等TI,400800ms。短TE,1020ms。长TR,2000ms以上。PDWI:长TI,1800ms。短TE,1020ms。长TR,2000ms以上。病理加权像:中等TI,400800ms。长TE,70ms。长TR,2000ms以上。4优缺点:优点是T1对比效果好,SNR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二)STIR脉冲序列1序列构成:STIR脉冲序列的特征是选择特殊的TI值,恰好使脂肪质子的纵向磁化恢复到-1至+1之中点,即0点或称转折点时施加90脉冲,在90脉冲后脂肪质子无信号产生。2应用:STIR可用于在T1WI中抑制脂肪的短T1高信号,即脂肪抑制。鉴别出脂肪成分。(三)FLAIR脉冲序列1序列特征及应用:FLAIR脉冲序列其特征是选择特殊的TI值,TI值为 0.69倍水的T1值。在90脉冲后水无信号产生。2应用:用于T2WI和PDWI中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三、梯度回波脉冲序列1序列构成:小于90的小角度RF脉冲和读出梯度的翻转构成。GRE脉冲序列的扫描时间显著缩短。获得自由衰减信号,即T2*信号。2应用:快速屏气下腹部扫描、动态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关节病变等检查。短TE,510ms。短TR。20。长TE,1525ms。短TR。平均扫描时间数秒至数分钟;PDWI:小翻转角520。短TE,510ms。短TR,小于50ms。平均扫描时间数秒至数分钟;T2*WI:小翻转角51103扫描参数参考值:T1WI:大翻转角70四、回波平面成像序列1序列构成: 2应用:优点是扫描时间极短而图像质量相当高,可最大限度地去除运动伪影。除适用于心脏成像、腹部成像、流动成像和功能成像。3应用限制:对主磁场的均匀性的要求;需要扫描时对水或脂肪信号的抑制;SNR较传统脉冲序列要低;对设备要求很高。MR血管造影一、基本方法(一)TOF法12D-TOF:是采集一个层面后,再采集另一个相邻层面。层厚最好选1.5mm。用预饱和带去除来自相反流动方向的血管信号。优点:对慢血流相对敏感。进行屏息血管成像,以去除运动伪影。23D-TOF:同时采集一个容积,通常38cm厚。用预饱和带,显示特定方向的血流。优点:可采集很薄的层面,产生很高分辨力的投影。(二)PC法12D-PCA:对单个的厚层或称层块成像。23D-PCA:优点:使用非常小的体素采集,以 MIP重建形式显示血管影像,可多个视角投影血管。(三)黑血法 1定义:通过预饱和技术使图像中流动的血流呈黑色低信号,称黑血技术。2用途:辨认血流方向、鉴别流动的血流与静止的血栓等。常规MRI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头部MRI检查技术一、颅脑1线圈:头部线圈。2体位:仰卧,头先进,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置于线圈头托内,使眶耳线与床面垂直。矢状定位光标位于面部中线,轴位光标平行于双眼外眦,固定头位。3扫描:(1) 扫描方位: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其中轴位是最基本的方位。(2) 扫描定位像:矢状位SE序列T1WI作为扫描定位像,通过该定位像再获取轴位、冠状位扫描图像。(3)成像序列:常规选用SE、FSE、GRE序列,根据检查需要选择IR、EPI序列等。二、眼眶1线圈:可选用头线圈、环形表面线圈或眼眶专用线圈。,以使视神经与床面垂直。嘱病人闭眼,眼球保持静止位。使用表面线圈或眼眶专用线圈时,线圈应尽量接近并平行于双眼。矢状位定位光标应正对病人面部中线,轴位定位光标应经过双眼外眦。2体位:同颅脑MRI检查,但头部摆位时应使下颌稍抬起,眶耳线与床面呈153扫描:(1) 扫描方位:轴位、冠状位、矢状斜位(一侧眼球)。(2) 扫描定位像:可先用矢状位SE序列T1WI做为扫描定位像,在该定位像上分别确定与神经走行平行的轴位扫描层面和与视神经走行垂直的冠状位扫描层面。(3) 成像序列:常规选用SE、FSE序列,其它可选STIR、快速IR序列等。第二节 脊椎与脊髓MRI检查技术1线圈:(1)颈椎与颈髓:颈椎线圈或表面线圈。(2)胸椎与胸髓:胸腰线圈或表面线圈。(3)腰椎与腰髓:胸腰线圈或表面线圈。2体位:(1) 颈椎与颈髓:仰卧、头先进,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将线圈置于颈后,使颈部与线圈贴紧。矢状位定位光标应正对病人鼻尖到胸骨柄切迹间连线,轴位定位光标对准甲状软骨水平。(2) 胸椎与胸髓:仰卧,头先进,双上肢上举。线圈上端应超过肩部。矢状定位光标应正对身体中线,轴位定位光标应于第四胸椎椎体水平。 (3) 腰椎与腰髓:体位与胸椎检查相同。髂嵴位于胸腰线圈的中部,轴位定位光标应正对髂嵴水平或其稍上方。3扫描:(1) 扫描方位:颈、胸、腰椎及脊髓均为矢状位、轴位,必要时加冠位。(2) 扫描定位像:选冠状位SE序列T1WI作为扫描定位像确定与脊髓平行的矢状扫描层面;再以矢状位像作为定位像,确定与椎间隙平行的轴位扫描层面。(3) 成像序列:选用SE、FSE、GRE序列,IR或快速IR序列。第三节 腹部及关节MRI检查技术一、腹部 1线圈:体线圈或包绕式体部表面线圈、相控阵线圈。2检查前准备和体位:检查前让病人口服0.5mmol/L的Gd-DTPA 5001000ml,使胃肠道显影。仰卧,足先进,双臂上举。矢状位定位光标应正对病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