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ppt_第1页
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ppt_第2页
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ppt_第3页
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ppt_第4页
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 步,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3) bu_,二十一世纪头五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雏鸡42日龄时成活率为98-100%;我国雏鸡42日龄时成活率为75-85%。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蛋鸡74周龄时的死淘率为0.2-0.5%;我国蛋鸡500日龄时的死淘率为25-30%。 禽病是导致家禽死亡、淘汰、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因家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过100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值则远超过100亿元;另外,同比表明,我国用于每羽鸡的药物和疫苗费用平均为美国的6-10倍。,1.禽病种类增多。在我国出现并得到正式确认的禽病种类为78种(截止2004年)。在一定时段、某些地区、少数场户,疾病的爆发和流行还是相当严重和复杂的。这无论对科研、还是生产领域,对诊断、还是控制手段,都在总体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2.常见传染病病症复杂化。在有益环境(profit-environment)或选择性压力下,高致病性、非典型性、流行病学特征改变的疾病时常出现。 3.细菌性疾病防控难度加大。用药难、难用药;老(old)病新(newly)发;新(new)病老(always)发。,当前,我国禽病发生与流行、预防与控制方面的五大最主要特点是:,4多重感染频发。除个别零星发病外,在我国禽场实际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病例中,基本上都存在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只不过有认定“主、次角”病原之分或当时并未发现而已。特别是在病程较长的情况下,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同时或先后在禽群中肆虐造成危害,近几年的诸多病例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 5.以免疫抑制性疾病为主的隐性危害严重。马立克氏病(M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禽白血病(AL)、传染性贫血病(CIA)、网状内皮增生症(RE)、新城疫(ND)、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腺胃炎(TP)、传染性关节炎(REO)、禽霉菌毒素中毒(Mycotoxicoses),这些是家禽的十种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它们都可以造成禽只的免疫功能降低、疫苗预防接种失败。其中的部分可直接表现病症。然而,麻烦的是有一部分一是能够经种蛋垂直传播,二是呈隐性感染,如CIAV、REV等感染后经常不是显性的,不易被发觉,只有通过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分离才能证实。因而称之为“隐性危害”。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经蛋传播疾病带来的危害也较大。,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业特点: 反映在产销模式上(客观存在)。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禽产品流通日益加快,这些给病原的定居、繁殖、传播或扩散(严重致疾病蔓延)、变异造成发病复杂变化等提供了条件。 据相关专家统计与测算,在过去的大约20年里,仅养鸡场而言,鸡群规模每扩大1倍,该鸡场疫病的发生几率就可能升高500%。,2、科技水平: 有一高一低。 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一直在提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剖检病变分析常规血清学诊断手段细胞、分子水平诊断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可达同步。 另一方面,对疾病的防控能力仍相对显低(需要不断改善)。在研发方面主要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总的来说偏少,可资利用的化学与生物制品等的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在养禽生产一线上主要体现在,从思想认识到日常管理方面,制定和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特别是树立“生物安全”理念并贯彻“生物安全”措施上还不够。,3、外源侵入: 引种又引病。 不可否认EDS-76、CIA、HPMD、HPND、Multi-IB、Avian Metapneumovirus、Muscovy Duck Parvovirus、Viral Arthritis、RE、J-AL、肉鸡腹水综合征、鸡肿头综合征、淀粉样关节病、禽丹毒、禽波氏杆菌病、禽坏死性肠炎、禽坏死杆菌病、鸡鼻气管鸟疫杆菌感染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在我国出现的新病或“新特征病”,其中的一些有可能之前就在国内存在而只是没有被认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引入国外家禽新品种、进口禽产品和饲料等时,它们中的部分很有可能同时成为“不速之客”而侵入。,通常按致病因子的不同将禽病划分为几大类:营养代谢病、细菌性疾病、衣原体和真菌感染(也有的将它们纳入细菌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病、中毒病。其中的细菌性疾病有以下多种(类): 沙门氏菌感染,包括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感染、亚利桑那菌病;大肠杆菌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大多与鸡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形成CRD)、呼吸道病复合症(RCD)、禽蜂窝组织炎、鸡肿头综合症、肉禽腹水症、禽卵黄腹膜炎(鹅蛋子瘟/禽腹膜炎/禽输卵管炎)、禽滑膜炎、禽全眼球炎、禽脐炎/卵黄囊感染;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禽支原体病,包括鸡毒支原体感染(鸡慢性呼吸道病/火鸡传染性窦炎/鸭慢性呼吸道病?)、火鸡支原体感染、滑液囊支原体感染、衣阿华支原体感染、其它支原体感染如鹅支原体感染等;鸡传染性鼻炎(副鸡嗜血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雏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综合征/新鸭病/鹅渗出性败血症);禽结核病(禽分枝杆菌病);禽葡萄球菌病;禽链球菌病(禽细菌性心内膜炎,大多与其它细菌继发或混合感染);禽梭菌病,包括禽溃疡性肠炎(鹑病)、禽坏死性肠炎、禽坏疽性皮炎(有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禽肉毒中毒(禽肉毒梭菌中毒/禽软颈病);禽弯曲杆菌病(禽弧菌性肝炎?/禽空弯杆菌病);禽波氏杆菌病(细菌性火鸡鼻气管炎/火鸡鼻炎);禽丹毒;禽伪结核病;禽螺旋体病;禽肠道螺旋体病;鼻气管鸟杆菌感染;禽粪肠球菌病(淀粉样关节病,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禽绿脓杆菌病(铜绿假单胞菌病);禽衣原体病(鹦鹉热/鸟疫);禽真菌感染,包括曲霉菌病(霉菌性肺炎/霉菌中毒)、念珠菌病(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霉菌性口炎)、其它真菌感染如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指霉菌病等。,在以往的认识和实践中,对家禽细菌性疾病的控制包括预防和治疗,依靠药物比较容易着手而且效果显著,这一点也曾是家禽病毒性感染防制工作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然而,近几年来,这一优势已快丧失殆尽,实际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预防和控制家禽细菌性疾病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2007年9月我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禽病大会上,国际知名专家,来自澳大利亚的P.J.Blackall教授作了题为“Bacterial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细菌性呼吸道病-未来面临的挑战)的特邀报告。他在报告里就鸡传染性鼻炎、禽波氏杆菌病、禽霍乱、鼻气管鸟杆菌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分类与鉴定、实用诊断方法、抗生素与耐药性、疫苗研发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十分精彩的总结和相当如实的分析。同时特别强调:近年来烈性的病毒性感染如禽流感、新城疫等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对细菌性疾病却较少留意,这不太正常。须知,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细菌性疾病始终禽业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上,个人认为:我国养禽业所出现的不仅是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消化道疾病同样是大问题;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我们就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总结起来,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所谓严重问题,也就是挑战,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药物的受控使用与耐药性日益严重(用药难、难用药); 2、老的细菌性疾病呈现新的特点(老病新发); 3、新的细菌性疾病时常出现(新病老发)。,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转变旧有的观念;单纯的药物或疫苗 其次,不断提高认知的能力,掌握家禽细菌性疾病发生与控制的相关动态;新的特征和新的方法 第三,遵循疾病预防的原则:诊断与控制(Principles of diseas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control),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禽场生物安全,挑战用药难 健康养殖,食品安全 出于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减少和消除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遵照禽产品出口贸易的检验要求,提升作为世界第一养禽大国在国际市场中应有的份额;另外,也是树立健康养殖概念,重视与落实动物福利的做法。我国农业部先后发布的公告176号、193号(2002年)和560号(2005年),分别规定了40、21、6种(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禁用于食品动物(指各种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喹乙醇禁用于家禽、鱼类及体重35公斤以上生猪。 其中对利用药物进行家禽细菌性疾病防治工作影响比较大的有: 硝基呋喃类,包括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呋喃它酮(Furaltadone)、呋喃苯烯酸钠(Nifurstyrenate sodium)、呋喃西林(Furacillin)、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及制剂;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地美硝唑(Dimetronidazole)及其盐、酯及制剂;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及其盐、酯及制剂;万古霉素(Vancomycin)及其盐;喹乙醇(Olaquindox);各种抗生素滤渣。,挑战难用药 6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 青霉素面市后,抗菌药物曾被誉为 治疗细菌感染的灵丹妙药。但是近 年来,多种细菌(包括致病菌和非 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一些原来应用抗菌药物能治好的感染,变成难以控制的疾病。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诸多重大感染都变得对选用的抗菌药物有程度不等的耐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2005)。WHO(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将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Superbug: MRSA(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Nature-Medicine”11,09,2007,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通过突变。突变是发生在细菌基因上的变化。这类变化让细菌获得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细菌的耐药性能够通过可传递遗传因子获得,如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而且其载有的耐药基因可以在自然界中相互传递。耐药菌株通过繁殖,不仅使耐药基因在同种细菌间传递,还能够传递给其它细菌从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已有研究表明耐药菌株或耐药基因(质粒)从禽传递给人是十分常见的。人一旦食用污染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禽类产品就有可能受到严重感染,治疗变得困难。,概括起来,耐药性可分为以下四种: 1.固有耐药性:也称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或内源性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决定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耐药基因一是由染色体编码介导,即DNA或RNA突变所致,如喹诺酮类对大肠杆菌耐药,发生率较低比例在1/105-109;另一是由质粒(plasmid)介导,特点是方式多(转化、转导、结合及易位),发生率高,通常表现为产生失活酶或修饰酶而耐药。 2.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之前敏感而后变为耐药者,即微生物接触抗微生物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生存代谢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又可分为相对耐药性(或中间耐药性)和绝对耐药性(或高度耐药性)。 3.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由于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外膜渗透性改变以及产生超广谱酶。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 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的时代即将结束。 4.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药物之间的耐药性互相传递,主要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如目前来自人类和畜禽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的交叉耐药率已超过60%。 5.假性耐药(pseudo resistance):有些抗菌药物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呈耐药,而在活体内仍具抗菌活性。,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热点。在国内更是大为关注,横向比较现实状况,纵向追溯历史资料,这与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直接有关。研究发现,许多常见致病菌的耐药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宽。目前,在国内养殖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副鸡嗜血杆菌等病原菌可同时对几种乃至几十种常用的抗菌药物都产生了抗性。多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获得性耐药性)导致了如今的后果。 具有可比性的是,在发达国家家禽生产中,一贯强制要求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因此与家禽相关的致病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非常低。例如在澳大利亚,来自家禽的空肠弯曲杆菌和结肠弯曲杆菌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普遍敏感,同时对常用的各种抗生素也较为敏感;副鸡嗜血杆菌分离株则几乎没有抗药性。,表1 我国某地区22个规模化鸡场2006-2007年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表2 22个规模化鸡场的6种主要病原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表3 22个规模化鸡场的主要病原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性,挑战老病新发 这里仅就两种常见的鸡沙门氏菌病和禽霍乱流行与发生的新动态作一简介。 鸡沙门氏菌病 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些地区鸡群的鸡白痢阳性率高达20%,某些地方品种种鸡的阳性率甚至高达70%。 2.来自沙门氏菌阳性鸡的种蛋有30%左右带菌,通过垂直传播给后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代雏鸡极容易遭受其它应激而发病或继发于其它疾病。 3.在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比较薄弱的鸡场,雏鸡往往在8-10日龄之间“准时”发生鸡白痢,而且多呈急性败血性经过,死亡率较高;严重污染场的最早发病日龄提前至2日龄新生雏;常常出现鸡白痢沙门氏菌与鸡伤寒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成年鸡急性感染的病例渐渐增多;以前被认为对沙门氏菌具有抵抗力的水禽,感染与发病也时常可见。 4.现阶段,我国曾在施行鸡白痢净化工作中检测达标的原种场,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而在许多父母代和商品代鸡场,鸡沙门氏菌病业已成为背景性疾病(background disease),靠药物和疫苗很难控制。,禽霍乱 1.之前关于禽霍乱发病日龄的经典描述是2月龄以上;而今,2月龄内的各种家禽发病也较常见,最早的可在2周龄时感染发病(自然病例,非人工试验)。 2.之前关于急性禽霍乱剖检病变的经典描述是三大特征,即:心冠脂肪泼水样出血、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肝脏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而今,这些特征难得完全显现,有时只能见到其中之一,甚而全无。似已由“典型”转变为“非典型”。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在临床上所见禽霍乱急性或亚急性病例相当多,死亡率较高;而今,慢性禽霍乱病例更为常见,表现为局部感染后的肿胀、渗出性炎症、坏死等。 4.之前水禽(鸭、鹅)发生禽霍乱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今,鸡的发病病例明显高出,-与养鸡业大规模、集约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再者由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不同禽种之间相互传播或经由媒介动物传播致病这一大隐患所致。 5.对来自若干禽霍乱病例的分离菌株研究表明,当前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率相当高;与此同时,曾经当作“王牌”抗生素的氯霉素以及特效药物的喹乙醇已退出历史舞台。这,使得选择治疗禽霍乱用药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挑战新病老发 这里对近年来对养禽业威胁较大、新出现或新发生的细菌性疾病作一简介。 禽波氏杆菌病(Avian Bordetellosis) 也称火鸡鼻炎(Turkey Coryza),由禽波氏杆菌单独或与环境应激因素及其它呼吸道致病因子联合作用所致,1967年Fillion等首先发现于加拿大,是火鸡的一种重要疾病。国内自1991年在鸡确认此病以来,相关研究报道虽然不多,但实际存在,值得关注。扬州大学朱国强教授等自1995年以来,由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鸡场的数十个病例中分离到32株禽波氏杆菌。结合相关研究结果,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禽波氏杆菌为主要病原。有荚膜、无鞭毛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37、48小时后形成三种大小不等的菌落,在鲜血琼脂上培养24小时后形成带有不明显b溶血的两种菌落(光滑和粗糙型)。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嗜血杆菌等协同致病。饲养管理差、处于应激环境下的鸡群容易发生。 2.流行病学:30-75日龄的蛋鸡多见;秋季易发;发病率30-50%、死亡率5-30%;患病鸡多数生长迟缓、饲料报酬降低,从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禽波氏杆菌具有高度传染性,可经直接接触患病鸡及其污染的水、饲料、垫料传播。 3.症状与病变:以眼炎和鼻窦炎为临床主要特征。可见发病鸡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眼睑肿胀、眼结膜内和鼻窦内有许多灰白色干酪样物或灰白色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和鼻窦黏膜充血、溃疡。 具有特征性或诊断意义的组织病变包括:气管粘膜上纤毛结合性的细菌菌落;胞浆包含体;囊状黏膜腺体;纤毛上皮的进行性丧失。,图片来自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30(2006)1-5, 作者:Odugbo,M.O.等,图片来自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30(2006)1-5, 作者:Odugbo,M.O.等,4.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结果可初步得出印象,确诊须经病原分离或血清学检测。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完全诊断(原发、并发以及继发致病因子)和鉴别诊断(新城疫、低致病性禽流感、有害气体中毒、慢性呼吸道病等)。 5.预防、控制和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国外已有用于火鸡的商品化活菌苗,国内尚无;四环素、土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可用,但效果都不甚理想,一般认为重点是通过控制并发或继发的致病菌来解决。,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 家禽坏死性肠炎由Parish于1961年在英国伦敦首次发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该病的报道,作为公认的对食品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而倍受关注。在美国,坏死性肠炎在商业化肉鸡群中的影响已经上升到40以上,每羽份花费约占据总成本的5(McDevitt等,2006)。欧盟一些国家的最新数据显示,出现产气荚膜梭菌病急性病例的鸡群,死亡率明显上升,每天损失达1%,而发病率约为3-10%;由亚临床症状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占到生产总成本的10%以上。,1.病因: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在动物体内增殖时产生的a、b毒素引起的。 一般认为,产气荚膜梭菌在粪便、土壤、污染的饲料、垫料以及家禽肠内容物中普遍少量存在,是家禽肠道中主要的厌氧菌;但也有人认为,产气荚膜梭菌从1周龄以内的健康鸡肠道很少分离到,饮水、饲料、垫料严重污染时,坏死性肠炎容易暴发。 家禽发生坏死性肠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肠黏膜损伤,多种因素可以促使发病。如肠道寄生虫,特别是各种球虫感染;其它各种肠道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霉菌中毒;垫料纤维含量过高等等。 所以,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家禽肠道内的有益菌能够保持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在很低水平;但是,当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功能受损时,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将大大增加,所产生的过量毒素导致疾病的发生。,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2.流行病学:坏死性肠炎在2-5周龄饲养在垫料上的肉鸡以及7-12周龄的火鸡上发生比较普遍,鹌鹑、肉鸭、菜鹅以及产蛋鸡也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率为13-37.3%(1978年数据),死亡率差异较大,在2%-50%之间(1998年数据);可经污染的饮水、饲料、垫料等传播;亚临床感染者因生长、生产性能的下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3.症状与病变:在自然暴发的急性病例,临床症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眼睛紧闭、羽毛松乱、不愿走动;食欲降低;拉褐色稀粪。病初或最急性病例,往往见不到症状就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亚临床感染的禽群无明显症状,只是精神稍差、采食量略低,偶尔见到消瘦。 剖检病变通常局限于小肠,以空肠、回肠多见,盲肠少有发生。小肠鼓胀、充满气体,质脆易碎,可能有恶臭的褐色液体滞留。肠黏膜覆盖一层黄色或绿色伪膜(有人谐称“土耳其毛巾”状),有的易剥离。肝脏肿大并有坏死灶也可见到。另外,在肠黏膜上可能见到有性或无性期球虫,肠腔内有线虫等其它寄生虫。 组织病变主要特征是肠黏膜严重坏死、坏死灶表面粘附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细胞碎片。黏膜上皮组织中球状和柱状上皮细胞减少,立方体上皮细胞占多,肠绒毛短,黏膜面平。,Fig.1.Distal jejunum from a 4-week-old commercial broiler affected with necrotic enteritis. Serosal surface appeared dull pink, with engorged serosal vessels. Intestinal lumen was collapsed, there was an obvious lack of turgor characteristic of normal intestinal tissue, and the intestinal wall appeared thin and friable. Advanced necrosis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mucosa which was covered with a brownish, diphtheritic pseudo-membrane. Specks of blood (arrows) punctuated some areas of the mucosa.,Fig.2.Terminal ileum and the ceca from a 10-week-old commercial turkey diagnosed with necrotic enteritis. The photograph shows section of the intestines where necrosis was less advanced. Notably, the mucosa was lined by yellow or greenish, loosely adherent pseudo-membrane. Irregular, focal or locally extensive depressions on the mucosal surface (black arrows) were common throughout the affected sections of intestines. Multifocal (yellow arrows) or locally extensive (white arrows) haemorrhages were apparent in some areas.,Fig.3.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in broiler chickens challenged orally with C. perfringens. The typical responses of the host included: (a) multifocal, minimal to mild hyperemia (blue arrows); (b) multifocal hyperemia and hemorrhages (black arrows); (c) moderate to severe, locally extensive, hyperemia and hemorrhages (black arrows); and (d) disseminated severe hyperemia (blue arrows) and hemorrhages (black arrows). Typically, the mucosa in all specimens presented in (a)(d) was lined by yellow or greenish, loosely adherent material resembling pseudo-membrane.,Fig.4.Microscopic features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 in birds with fulminant necrotic enteritis (a) and birds that developed lesions following the oral challenge with C. perfringens (b). Original magnification: 100. Typical changes in field cases of NE were characterized by diffuse and severe coagulative necrosis of the mucosa (N). Mild to moderate, patchy congestion and/or hemorrhages were commonly present throughout the lamina mucosa, but in particular in the vicinity of crypts (arrows). In the experimental birds (b), typically, epithelium appeared normal, but significant hyperemia was apparent in the lamina propria (arrows).,4.诊断:坏死性肠炎的典型病变有助于诊断,但确诊必须镜检或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尤其在亚临床病例。方法并不复杂,可从禽场发病禽的肠内容物、肠壁刮取物或出血淋巴结中取样,用血液琼脂培养基、37、厌氧培养24小时后再对菌株鉴定。鉴别诊断要点如下表。,坏死性肠炎的类症鉴别要点,5.预防、控制和治疗: (1)做好环境卫生及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直至消除产气荚膜梭菌在禽场内定居和传播的机会。个人认为,该菌并非是家禽肠道的常在厌氧菌。 (2)加强饲养管理措施。这一点在控制坏死性肠炎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导致家禽应激反应的因素都可能会改变肠道环境,促进产气荚膜梭菌生长,从而产生毒素。应激因素来自多方面,禽场建设的合理和规范的管理都是控制应激最显著的办法;不用潮湿霉变、腐败变质的饲料、避免饲料中小麦、大麦及鱼粉的含量过高,许多证据表明,饲料中麦类过高含量能诱发坏死性肠炎,建议小于30%,并且最好加入足量麦类专用酶;日粮中保证适量的食盐、钙、磷,以防相互啄羽或异食癖增加疾病传播机会。 (3)控制球虫病。鉴于坏死性肠炎发病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是肠黏膜损伤,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常常并发或继发于家禽球虫病。所以,对球虫病的发生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外多采取预防接种球虫疫苗的方法来控制球虫病从而间接阻止禽只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发病。但是,有人认为,如此做法能够起着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而另一种意见则是得出起反作用的结论。,(4)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抗生素中的杆菌肽、青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都可以用于治疗坏死性肠炎,但是对急性病例基本无效,因为已经产生的毒素导致了无法弥补的肠道损伤。所以,应用药物预防坏死性肠炎比治疗更有效。试验证实,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后可降低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排出数量,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 (5)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菌生、益生素、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可减轻坏死性肠炎的危害甚至消除发病。这是对付坏死性肠炎的最佳选择,也是努力方向。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噬菌体3626的水解酶(murein hydrolase)能够专一性地溶解所有用于实验的产气荚膜梭菌菌体,而对其它种类细菌没有任何影响。 (6)疫苗研发。也只是近几年来,国外有一些家禽用抗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的研究报道:具有高滴度的抗毒素母源抗体的鸡群与低滴度的鸡群相比,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死亡率明显下降(2001年);接种由产气荚膜梭菌A型和C型类毒素制备的实验用疫苗后,肉鸡对亚临床性坏死性肠炎的免疫保护效果十分明显(2004年)。,淀粉样关节病 (Amyloid arthropathy) 1992年首先发现于中欧国家,属于慢性、细菌性传染病。 1.病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ccalis)为主要病原,有些病例有时还可以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呼肠孤病毒(Reovirus)。 2.流行病学:一般发生于重型种禽和蛋鸡,尤其笼养蛋鸡多发;发病无季节性;鸡群感染率通常在5%以下、个别可高达20%、死亡率很低但淘汰率较高,因而经济损失较大;可经多种途径传播。 3.症状与病变:患病鸡生长缓慢、行动受阻、逐渐瘦小成僵鸡,淀粉样关节病和淀粉样病变是其显著的特征。临诊可见一侧或两侧膝关节肿大,少数指关节面增生。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脾脏肿大、为苍白色;关节腔内有淡黄或深黄色沉积物;个别的出现软骨受损。 4.诊断与防制:根据发病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判断,但要注意与病毒性关节炎、单纯性呼肠孤病毒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营养缺乏症等加以区别,确诊须依靠实验室的病原分离鉴定。青霉素加链霉素、广谱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都有治疗效果。暂无可供预防接种用疫苗。,鼻气管鸟杆菌感染 (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 Infection) 鼻气管鸟杆菌感染是最近几年来危害养禽业新出现的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的第一次分离最早是1981年在德国,但由于培养和鉴定十分困难,一直到1998年才从巴氏杆菌样细菌,正式命名为鼻气管鸟杆菌。这期间,世界各地陆续报道该病的发生。国内也已有初步分离鉴定(2000年)。 1.病因:鼻气管鸟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胞的短杆菌。生长条件比较苛刻,5%绵羊血琼脂平皿上、37、微需氧(5-10%CO2)、至少培养48小时才能长成很小的菌落。为防止被其它细菌过度生长所掩盖或抑制,可加入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目前有18个血清型(A-R),来自肉鸡的分离株绝大多数属A型,也是最流行的血清型。,2.流行病学:到目前为止,所有种类的家禽、特禽、以及多种鸟类都有发生。不同日龄的鸡、火鸡都可感染,但以3-6周龄的幼禽最为常见。美国部分肉鸡场的检测阳性率20-30%,个别高达67%。死亡率一般在2%-10%之间。空气传播是主要的方式,垂直传播极有可能。鼻气管鸟杆菌除了原发性感染外,时常混合或继发感染于一些其它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有害气体中毒等,有时又呈隐性感染。 3.症状与病变:肉鸡感染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饮食减少、流鼻涕、打喷嚏、面部水肿、死亡率增高;但目前在生产上多见的是亚临床表现,少有或没有这些症状;另一种情况,如混合或继发感染其它病原,以及在应激状态下,病情则明显加重,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胸膜炎、气囊炎、单侧或双侧肺炎为最常见的病变特征。在发病肉鸡,气囊纤维素性炎症是典型病变,同时可见纤维素-化脓性肺炎,其它还有气管炎、鼻炎、心包炎等。组织学病变有严重急性胸膜肺炎,轻重不等急性、弥漫性、淋巴细胞性气管炎,以及严重化脓性气囊炎。气管炎病变对亚临床病例具有诊断价值。,4.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情况、症状与病变并不能确定鼻气管鸟杆菌感染,必须通过病原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试验来进行确诊。玻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AG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国外已有商品试剂盒)可用于鸡群抗体检测,提供诊断依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可用于分离株的鉴定与分析。诊断时应注意与其它病原感染的鉴别和完全诊断。 5.防制:鼻气管鸟杆菌对几乎所有的消毒剂敏感,特别是酸类、醛类很容易使之灭活,但是在养禽密集地区却又很难以清除,有可能造成二次感染。多种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鼻气管鸟杆菌感染,但效果并不统一。如在德国绝大多数致病菌株对喹诺酮类耐药,而在邻国比利时却十分显效。这与菌株的差异直接相关,实际应用时必须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在免疫预防方面,欧盟的几个国家已有作为中试产品的灭活疫苗可供使用。另外,利用分离菌株制成自家油乳剂灭活苗,在本场使用也有不错的效果。,丹毒(Erysipelas) 家禽的丹毒通常表现为禽群中一些个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散发性流行。近年来,随着欧盟国家对动物福利的日益关注,逐渐推行无笼饲养方式(Non-cage System)饲养快乐母鸡(Happy Hens),像丹毒一类的疾病发生也不断增多起来。 1.病因: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as rhusiopathiae)是其病原,该菌还能引起猪丹毒和人的类丹毒,几乎可感染所有种类的脊椎动物。有的也同时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 2.流行病学:其接触传染、媒介传播的作用以及有关发病的确切机理至今仍尚未明了。猪丹毒可以传染给鸡、鹅而引起小群暴发。日本(1998-2000)曾做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生产鸡群的丹毒感染率较高,最高有83.3%的鸡场(55/65)为丹毒阳性。蛋鸡丹毒的死亡率可高达35%。,3.症状与病变:主要症状为患病禽全身虚弱、精神萎靡、腹泻、猝死,产蛋禽的产蛋量显著下降,可达50-70%。剖检病变主要是全身性败血症或恶病质。内脏器官充血、心脏脂肪、心肌和腹部脂肪出血;腹膜炎、卡他性肠炎、输卵管炎;肝脏、脾脏肿大并有不规则坏死灶。 4.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败血症病变可帮助诊断,但确诊还需对病原的检定,可以对肝脏、脾脏、心血及骨髓等病料作镜检或分离培养。须注意与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加以区分。 5. 防制:青霉素、广谱抗菌素等都有 治疗效果。国外已有可供种 鸡和蛋鸡预防接种用的灭活苗。,禽弯曲杆菌病(Campylobacteriosis) 弯曲杆菌病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在公共卫生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鲜禽肉上阳性检出率达到35%。在弯曲杆菌属中,引起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杆菌和胎儿弯曲杆菌。其中,空肠弯曲杆菌可以引起犊牛、仔猪、犬、雏鸡等多种动物的腹泻和人急性肠炎与食物中毒以及雏鸡坏死性肝炎等。空肠弯曲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细菌感染已超过沙门氏菌,并对禽产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美国每年大约有240万例由空肠弯曲杆菌引起的胃肠炎,占总人口的1-2。我国已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该菌(1982年)。,1.病因:弯曲杆菌属中的空肠弯曲杆菌,能运动,单极鞭毛,弧状、螺旋状、S形或鸥翅状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2.流行病学:地面平养火鸡、肉种鸡、蛋种鸡无症状带菌率相当高,可达到50-90%;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上出售的75活禽和80的禽肉中含有弯曲杆菌;可经粪-口途径感染以及昆虫传播;空肠弯曲杆菌一旦定居鸡盲肠,可在长达8周的实验期内持续存在;鸡源性菌株经鸡传代后毒力会增强;最近研究表明该菌存在低水平的垂直传播。 3.症状与病变:鸡(常为雏鸡)感染空肠弯曲杆菌后,临诊症状主要是精神沉郁和腹泻。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鸡的日龄和菌株的毒力,环境应激因素可加重病情。死后病变主要是十二指肠远端襻到盲肠分叉之间的肠管扩张,积有粘液和水样液体,如致病菌毒力强,可能见到出血变化。,禽弯曲杆菌病肝脏变性、斑点状出血灶,患弯曲杆菌病严重下痢、衰竭死亡,4.诊断:根据流行病史和临诊表现仅可怀疑为本病,确诊需进行空肠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可用灭菌棉拭子直接取腹泻家禽的新鲜粪便,禽类肝炎可剖检采取肝脏病料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粪便标本可直接划线接种,组织脏器病料制成混悬液、离心沉淀集菌后接种改良Camp-BAP琼脂或Skirrow琼脂平皿,置微需氧环境中,于42-43培养48-72小时。挑选可疑菌落染色镜检后做氧化酶、触酶试验和运动力检查等。目前,运用PCR方法可快速检测雏鸡羽毛和蛋壳上或禽肉中的弯曲杆菌。 5.防制: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因此应避免家禽摄食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病禽要隔离治疗,其粪便和垫料要及时清除,禽舍、笼具要彻底消毒。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目前还没有有效用于免疫的菌苗。,Opening QuestionHow to Do?,面对来自细菌性疾病新的挑战,针对当前所出现的这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值得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和每一个畜牧兽医工作者尽快思考对策和付诸行动。个人建议包含思想观念、方针政策、技术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观念方面 充分认识到家禽细菌性疾病防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其相对严重性。 思想上既要高度重视,又不必对此恐慌或过度担忧,须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具有规律性的,也是终究有办法解决的。因为细菌性疾病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都同样面临并正在积极共同寻求相关对策,国内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而且,我们也已经有了几十年(尤其是过去的二十年)的禽病防控技术和经验积累,不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的。 然而,就一些新情况或新问题,必须改变旧有的观念,不能一味完全照搬过去的做法,因循守旧不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有效成果。例如,除了用药还是用药,会最终走向“无药可救”的地步。,方针政策方面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防制畜禽传染病工作的总纲,虽不具体到技术或方法层次,但也是实在的、可据可行的指南。十年过去了,动物防疫法对指导和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明显的管理和促进作用。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又尚有不小的差距,还只是在起步的路上。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快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真正做到普及全民法制观念和依法防制动物疫病。权威的、规范化的、操作性强的细则如操作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备。,2006年起,在杆菌肽锌(Zinc bacitracin)、维及霉素(Virginiamycin)等几种抗菌药物被统一禁止用作促生长剂后,欧盟许多国家养禽场的沙门氏菌感染、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等逐渐增多。对此,欧盟及时要求每个成员国制定控制沙门氏菌的国家控制计划(Domestic Plan on Controlling Disease),必须在2007年年底前提交审核。估计这些计划在2008年年中获得通过,2009年起实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现有的一套兽医卫生防疫体系和兽医疫病诊断、检验和监督控制体系尚不够完善和高效。 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生物安全(Biosecurity)措施 控制和扑灭“SARS”带来的有益启示 共建卫生防疫体系的重要性 “为有效应对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人和动物共患疫病的新挑战,人和动物的健康问题必须融合到一个公共卫生体系中”(WHO,2002,12,16), 国家、地方以及企业自身财政或利润投入扑灭、淘 汰、隔离等 认真规划、群策群力、集中力量控制甚至消灭一些危害严重的一类传染病,首先从净化种鸡群的净化,消除垂直传播做起 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同时,有必要建设无规定疫病示范区(疾病种类、区域或场可以从少到多) 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GAP 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GVP 兽药生产企业实行GMP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HACCP, 技术措施方面,生产与管理 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研发与应用 防控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其合理运用,生产与管理 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生产与管理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生物安全”并不是新的提法,只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针对畜禽疾病发生与流行新特点,结合畜禽生产新特征,提出的更全面和更高的疾病防范要求与措施。而且,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进一步推出了“健康养殖”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实施规范。 “生态文明”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新语。 “生物安全”是基础,是保障; 而“健康养殖”是结果,是目的。 “生物安全”具有显著的预防性、 前期性、主动性特征。,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是指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安全措施。包括了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或存活)和感染(或危害)正常饲养畜禽群方面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昆虫、啮齿动物和野生鸟类。 这是一个概括性术语。个人认为,相对于以前的疾病防治(制)的概念,继承了对传染性疾病三大要素:易感动物、传播途径、传染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主张,但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生物安全的准则 也就是特异性疾病预防的准则家禽业中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具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B.W.Calnek, 禽病学)。个人认为,与传统的对禽群(通常是局部的或小区域性的、甚至是已经处于高危易感状态的)实行综合防治(制)措施相比较,两者虽然都有着一致的目标,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着重点却有区别。“生物安全”策略的实施,由于所涉及范围更大,更注重“预防为主”和前期工作,因而更强调“人”的因素、人的主动性。总体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对客体-指整个养禽生产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体及禽群的管理与控制;二是对人自身(主体)的管理。这些人员包括:场主、管理人员、一线工人、服务人员、运输人员、邻居、合同工、来访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生物安全的元素 包括影响生产成本和整个生产效率的三个层次,通过垂直管理链和管理循环来实现(Simon M. Shane)。,垂直管理链,管理循环图,总体性生物安全:最基本层次,是整个疾病预防与控制计划的基础。包括:场地选择、操作区域及不同鸡种的隔离、生物密度的降低和野生鸟类的驱除。 结构性生物安全:第二层次。包括鸡场布局、鸡舍构造、辅助系统或设施如全天候道路、给排水系统、消毒设备、散装料槽等的建置。这一层次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来不及纠正。,作业性生物安全:第三层次。包括日常管理程序和具体操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相应的调整。合理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规程,从而确保作业的安全,是对管理者及所有人员切实的基本要求。,生物安全层次, 生物安全措施的细则, 场址布局,1、养禽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供电保证,既要远离主干公路,又要考虑到交通运输的方便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安定。距离工厂、学校、居民区或村镇和其它畜禽养殖场要在500米以上,特别是与畜禽屠宰和产品加工企业的距离要更远一些。 2、原种禽场、种禽场、孵化厅和商品代禽场必须严格分开,距离500米以上,并且有隔离林带。禽场内各栋禽舍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至少相距15-20米。禽舍结构上,要求做到冬暖夏凉,既便于通风换气,又能防止 老鼠、飞鸟等进入。 3、禽场四周要建有3米以上高度的围墙,有条件的场(户)在本场周围最好设置防疫沟和防疫隔离带。场内道路要划分净道和脏道,饲料车、饲养员走净道,粪车走脏道。场外运输的车辆不能进入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