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精华版第五篇统一员工态度.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精华版第五篇统一员工态度.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精华版第五篇统一员工态度.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精华版第五篇统一员工态度.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精华版第五篇统一员工态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统一员工态度 广西职业培训网第一节态度一、 定义态度是个休对人、物、事的反应倾向。又称社会定势。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评价性,即对一个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必有一个特定的态度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是稳定的倾向,是跨越一切时间和情境的。态度 价值观心向或定势比较具体、众多的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标准和目的。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对真理、正义、自由)是普通心理学概念。指在一定情境下采取一定行动的准备性、倾向性。这种准备性、倾向性都 是暂的。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态度比价值观更易改变。是社会心理学概念。指对一定社会客休采取一定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较为持久的、稳定的。一般是有意识的。并不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上,有些则处于低意识水平上。处在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难于察觉。二、 结构和功能结构三因素:1) 认知因素: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方面。2) 情感因素: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遥喜欢不喜欢方面。3) 意动因素:反映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四种功能:1) 认知功能:表现为解释世界和加工新信息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它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引 导经验和行为。2) 适应功能:表现为促使主体指向为达到目的的服务的客体,表现出态度的奖励性,人们采取社会接受的态度,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良好反应。3) 表达评价功能:表现为自我调节,使主体摆脱内部紧张,表现出自已的个性。4) 自卫功能:表现为促使个体内部冲突得到解决,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解决。三、 态度的形成机制和类型1、 形成机制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产生变化的过程。通常有:联想、强化、模仿、和比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会采取不同的形成机制。1) 联想:是刺激物引起另一个带有积极或消极情感的事件的过程。人是自动信息加工者,他对信息产生自己的认知反应,这种认知反应左右着所采取的态度。认知反应论可用来解释信息的反作用:当个人对信息产生的认知反应支持外来信息时,可预期有正面态度变化,当个人对信息产生的认知反应与个来信息相反时,则可能出现反作用。2) 强化:是增强对某种行为的态度过程。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是让某个行为伴随着某种愉快的体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这个行为的积极态度 负强化:是让某个行为伴随着某种不愉快的体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这个行为的消极态度,从而避免这个行为。3) 模仿(或学习)是观察他人态度、缩小自己与他人之间差异的过程,如果学习者对榜样有好感,那当学习者的态度不一致时,就会去尽力达到一致。反之,如果学习者对榜样有没有好感,那当学习者的态度一致时,学习都也改变态度。平衡理论:例:甲乙对某事M的态度:当甲喜欢乙 关 系 态 度 认知状态 态度变化说明 1、甲喜欢乙两人对M态度一致 平衡 两人都不改变不平衡状态产生一种压力使人改变态度。按最少用原则去改变态度的方向。以3为例,虽然甲可以设想乙实际不反对或自己不喜欢乙,但多数情况下甲会采取改变自己的态度。2、甲不喜欢乙两人对M态度不一致 3、甲喜欢乙两人对M态度不一致 不平衡 状态改变态度达到平衡4、甲不喜欢乙两人对M态度一致4) 比较:是重视当前诸诱因的平衡过程。通过比较采取能导致最好结果的态度,而拒绝采取能导致不良结果的态度。 失调理论:当一个人出现两种不同的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但变化方向取决于比较的最终结果。2、 态度的类型从态度结构:从认知因素来分:1) 理智型2) 盲目型从态度的情感因素分:1) 乐观型2) 悲观型从态度的意动因素来分1) 积极型2) 消极型从态度功能:从认知功能分:1) 正确型2) 错误型从适应功能分:1) 顺从型2) 逆反型从表达评价功能来分1) 赞成型2) 反对型从自卫功能分1) 同一型2) 冲突型 第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 态度与行为一致的条件1、 态度的强度:态度越是强烈和明确。态度与行为越可能一致。当人们必须思考并表达他们的态度时,直接体验(现在和过去)的东西的态度比听到的或读到的东西的态度更强烈。2、 态度的稳定性态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态度测量与行为测量时间间距越大,两埏越可能不一致。3、 态度越是具体,则与行为的相关越高。4、 可能同时有几个态度与行为有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旅馆老板的种族偏见使他拒绝接待少数民族成员,但如果当时生意不佳,要赚钱的态度成为突出态度,那他就会接待。5、 情境压力往往使态度与行为不相符。如情境很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穿戴讲究、文质彬彬的少数民族成员来住宿,老板虽有种族偏见也难以拒绝。或如果法律要求对一切人开放,那么这个情境压力更大,更难于拒绝。6、 合理行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态度决定行为的理论太简单,应明确态度什么时候决定行为。人的行为是相当理性的。行为可从意图来推断。行为意图由两个变量决定:1) 本人的态度2) 主观规范,即他认为在别人看来应当怎么做。态度与某行为的预期价值和个人采取这些价值的评价有关。主观规范与个人关于他人想法的设想和个人采取的这种设想的动机有关。二、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1、 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在表现过程中,会有两种形式:一是对抽象的表达形式二是对具体对象的表达形式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如上例旅馆老板对穿戴讲究的少数民族客人。2、 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动因素在不同场合、不同时、不同的情绪中,某个因素占优势时的情况可以不一样,因而态度也就不同。认知因素占优势时,行为较明智;情感因素占优势时,行为往往情绪化;意动因素占优势时,行为强度和速度都会增大。3、 态度中的认知功能、适应功能、表达评价功能和自卫功能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情绪中,也会出现某个功能占优势的情况,因而导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第三节 态度的说服改变一、 态度有反应改变一种旧态度也就是形成一种新态度。一个人的态度是?习得的、是不同生活经验的结果。态度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对社会影响有关的态度:1) 顺从: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私下并未接受。2) 认同: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而自愿接受他们的态度,这虽然还不是自己,但已接近自己的态度。3) 内部化: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基于直接经验而形成的态度具有较大的作用,不易改变。二、 态度的说服模型通过社会公众的态度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改变态度的过程。说服模型的三部分:1) 信息源:可以是人,或新闻媒体、或特定的情境声望效应研究表明:人们越是积极评价信息源,便越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受欢迎性指沟通者受人喜爱程度。越是受人喜爱,越具说服力。声望的具体特点的两个因素是:权威性和可信性来自高权威的信息源的信息有较大说服力。可信性对说服起重要作用。其关键在于是目标人能否作用现实归因(就是认为信息是真实的态度),而不是偏向归因(就是认为信息是出于某种背景的态度)。当信息源表达与目标人期望相反的言论时,有利于目标人作出现实归因,而增加可信度。因此作出与个人利益相反的发言,会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个发言容易引起现实旭因。1966年的研究显示:一个罪犯作:“加强法制”的发言,其影响力可以检查官的同样发言相当。1981年研究表明:让被试者事先知道发言人的简单历史情况,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使被试者对发言人的一般政治哲学有一定期望,这时再让发言人发言。如果他的发言与被试者的期望相等,虽然不影响被试者对信息的理解,但被试者将出现偏向归因,即把信息内容归因于发言者的背景,而不归因于现实,因此他的发言就很少引起态度的改变。2) 信息内容:态度的表达内容听众原来态度于沟通者所主张的态度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则引起改变的压力越大。要使压力下降,就需要作出较大的改变。一般的,在一个大范围内,差距越大,态度改变也越大,但是差距对压力和改变量的作用并不总是这么简单。差距越大压力越大,但并不总是引起较大的改变。当差距变得相当大时,人们就会认为越来越难以达到消灭差距所需的态度改变。差距太大的言论会让人怀疑信息源的可靠性。这时人们会倾向于以贬低信息源的方式而不是以改变态度的方式降低压力。如果信息源的可信性很大,那么可以通过较大差距言论,引起目标人较大态度改变。(如:你说睡眠6小时就够,科学家说睡眠6小时就够,大科学权威说睡眠6小时就够)当一种信息可以引起目标人的动机时,可导致目标人的态度改变。研究证明:受过挫折体验的人更容易接受严惩少年犯的态度,因为严惩的信息引起侵犯者的侵犯动机。引起恐惧是说服人做某事的常用方法。恐惧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依赖于恐惧水平。在低水平上,恐惧越大引起的态度改变越大。但恐惧过大就会引起防御机制,从而很少引起改变。如心破立刻打破伤风,抽烟得癌,人照抽。总之:在多数情况下,引起恐惧能加强说服力,但是如果恐惧过强,就可能使人惊呆不能采取行动,或者否认危险。3) 目标人:接受信息的人,是态度的改变对象目标人已采取的行动有助于加强自身在态度。如已穿上的新服装有助于加强对这套衣服的喜爱。已公开表明过的态度,由于受到约束而不易改变。自由选择的态度比被迫选择的态度更易于保持。预防法:目标人的原来态度受到一些轻微批评,有助于保持原初的态度。支持法:使目标人的态度受到某些支持。接受了预防法的人往往在接受说服前,就已经开始思考抵制性论据。接受了支持法的人往往在接受说服前,就已经开始思考支持性论据。两者都影响了信息说服力。在目标人的人格因素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比自我评价高的人易于被说服。高智者比低智者难于说服。而且前者较少受不合逻辑谁的影响,且者较少受复杂论证的影响。高智 者通常有较多的信息支持原先的立场,能更好地看出说服信息论据中的缺点,更愿意保持独立见解。三、 常用说服技巧1、 预先提示也称预先警告。是在被试说服前,预先让他知道说服内容。在被试受原有意见约束很大时,预先提示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提前知道有助于加强防御,生成反论。在被试的原有意见不稳固的情况下,预先提示,可促进态度改变。预先提示可以形成人们可能接受的范围(接受域)和可能拒绝的范围(拒绝域),如果某信息在接受域内,态度将朝着信息所持态度的方向改变。反之,态度不会改变或向相反方向改变。受接受域的宽窄影响。2、 分心方法有助于说服当分心有效干扰目标人的反论时能加强说服力,反之当分心削弱了目标人对信息有效论据在注意力,则会减弱说服效果。当分心的强度不足以影响说服论据而又能抑制反论时,则分心能促进说服。商业广告中既要用无关细节引开观众对广告主旨的挑剔,避免产生反论,又要使 无关细节不太吸引人,避免掩盖了广告主旨。3、 重复要使态度得以保持,住处的重复是重要的,但当重复引起目标人时,会引起抵制。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 态度是可以测量的。测量方式:态度量表、问卷等。设计测量方式时应注意:1) 明确态度对象可具体,可抽象,但必须能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2) 态度主要属性是评价性,亦对一定态度对象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3) 态度应在评价连续性上处于一定位置。态度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它在存在是通过可见反应的显示出来的。可见反应分:a认知反应(同意不同意)b情感反应(喜欢不喜欢)c行为反应(支持或反对)评价倾向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种反应来估量。有组织测量方式:选择题无组织测量方式:自由表达对某事的看法二、 态度测量的难点两个问题:1) 客观解释问题某项目用语产生歧义或误解。在编制态度量表时应当用多个项目测量同一个态度。2) 主观偏向问题。由于某种原因被试者不愿意表达真实态度,会做出虚假的反应。在多数情况下,被试做出虚假反应是由于事先知道哪 些态度是社会赞同的,哪些是社会不赞许的。A配合使用“假通道技术”:即申明采取一种仪器可以探查到被试者的真正态度(实际上是做不到的)。B配合使用“行为指标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