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吨认识说课稿.doc_第1页
克、千克、吨认识说课稿.doc_第2页
克、千克、吨认识说课稿.doc_第3页
克、千克、吨认识说课稿.doc_第4页
克、千克、吨认识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即教材P1-4。1、 说教材(1) 教材分析:“克、千克、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2) 学生分析: 本单元进行的常用质量单位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对三个质量单位具有简单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那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3)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4)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从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关键在于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比较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5)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铅球一个,天平若干,6袋需要测量的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新版一角硬币、一袋盐,约重10克、100克的物品。2、 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单位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的紧密,加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就创设了“买水果”的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1、说教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启发式引导法来唤起学生在生活感受到的质量观念、用讲解法介绍各种不同的称、用演示法展示天平和台秤的用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等学法来完成教学。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3、 说教学过程:(一)说整体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二)说局部设计: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购买水果,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并初次让学生看自己所带物品的质量是多少,告诉同桌,使学生从小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识。然后让学生提出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分四层进行教学。第一层:探究1克。 先让学生掂一掂一角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之后了解天平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几种物品:圆珠笔芯、三角板、药片、小铁钉、小刀、乒乓球等,让他们把这几种物品分别手中感觉一下,再猜一猜哪种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接着小组用天平称一称自己刚才所说的物品的质量,并交流,进行小结:天平是用来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就用克做他们的质量单位。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克,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第二层:感受10克、100克: 通过两个问题“10个1克是多少与100个1克是多少”,引出10克、100克,小组轮流掂一掂准备的相关物品,说出感觉。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为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第三层:领悟1千克:以“10个100克是多少”引入1000克,介绍1000克与1千克的质量是相等的。小组轮流掂一点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的质量。再通过放在两只手中的物品,比较1克与1千克,使学生明白“克是一个比千克要小得多的单位,千克是比克重的单位”,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铅球,把它放在某个小朋友手中,让其他小朋友猜质量,从而进入第四层。第四层:认识秤: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秤,然后教师出示秤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想知道哪种秤的使用方法,随着学生的提出,课件视频介绍每种秤的用法,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习题:知识乐园、知识城堡、开放窗口,分别是第2页和第3页的填一填、称一称。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几中生活中的实物,课下请小朋友们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克、千克 克 千克 g kg 1克 10克 100克 1000克=1千克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第3节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二、说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经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三、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四、说教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五、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六、说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 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 宽+宽+长+长宽2+长2 (长+宽)2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4中方法都很好,各有优缺点。方法1、2书写、计算麻烦,但好理解。方法3、4书写计算方便,但不好理解)强调:今后,你喜欢那种方法就用那种。(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2、 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2+边长2边长4(同样让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习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七、说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 长(长+宽)2边长4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一 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模块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校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二 说教学目标在备这节课时,通过和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对话,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三 说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四 、 说重、难点1、说教法:本节课教学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素质。2、说学法: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五、说教学过程通过看人教版对这部分的编排,我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并提出了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程序进行了教学。(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说说面积的概念 ,面积单位以及具体说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知识大好基础。(二)引出问题,导入新课。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课件演示测量方法。接着出示课件房子:长15米、宽4米,这么高的房子,如果我们用面积单位卡来摆的话,就会遇到很多麻烦,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字条件把它的面积计算出来呢?由此引出问题、导入新课。(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观察发现:欣赏老师出示的几幅图画,让学生大胆地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教师再把这幅画的背面展示给学生。2、提出问题:刚才三幅画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凭你们的经验, 请大胆地猜测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3、自主探究:再次观察刚才的三幅画,分别板书出它们的面积、长和宽,让学生观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其他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小组合作进一步验证。学生从小组为单位操作后,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课件演示: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求出个数,也就算出了面积对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我采用了下面的方式: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口算得出它们的面积。接着让大家观察,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长方形,由此引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四)实践应用,巩固升华。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利用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使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达到理性的高低,学会正确解题。2、提高性练习:学生已经能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了,那如果知道面积,怎么求出长和宽呢?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3、发展性练习:我设计的求9个小正方形下的长方形的面积一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符合新课程中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理念。(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六)课堂延伸课外拓展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上有发展的余地,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总之,本节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三、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