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doc_第1页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doc_第2页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doc_第3页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doc_第4页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 论文摘要: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得依托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经费、教育能力、办学模式、科研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能力,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农村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规划,涉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可见,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此无意也无力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作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仅探寻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蓝图已经绘制,但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诸多方面仍然未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要,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综合来看,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办学目标定位“离农” 毋庸置疑,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为“农”服务,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农守土型”,即直接为农业的发展培养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二是“留农离土型”,即为农村社会培养从事非农产业的技术、经营、管理型人员;三是“离农离土型”,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换言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需要传统的农学、植保、园艺和畜牧兽医等农业类技术人才,需要如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保鲜等专业人才,也需要技术和经营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农民能够“异地”和“异业”转移。当然。作为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坚持“以农为本”的办学定位。然而,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定位“离农”趋势正愈演愈烈。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到90年代后期的逐渐萎缩时期的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其规模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却不断缩水,很多农林类职业学校也难以为继,出现招生困难、办学困难以及效益不高的状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整体“位移”,“离农”趋势日益明显。表现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开设的专业往往普遍具有“离农”倾向,大都走城市路线,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出农村职教的特色。例如,目前很多农村职校千篇一律开设诸如电子、计算机、模具加工等专业,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几乎“绝迹”。在高等教育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O.37,而数控、机电类专业教育则占到63.2。体现不出新农村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的新要求,也跟不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的新形势变化,一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很少开设。这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与当地农业发展脱节,更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脱节,为“农”服务的功能单纯体现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这种以“离农”为己任的农村职业教育,失去了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务农”的本质。无疑会影响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需求,从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渐行渐远。 二、办学经费“短缺”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无论是硬件建设或软件建设都需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入,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更加“昂贵”的教育;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服务面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相对而言,其事业性特征更为鲜明。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投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职业教育性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长期遭受“冷遇”和“偏见”,对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低于“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投入,也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在各类职业教育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更加低位的教育类型,更容易被投资主体忽视和冷落。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向前者倾斜的现象;二是教育的总体投入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更小,甚至是已经拨付的经费也存在挪用现象;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从农村教育附加费中切块和农村集资改善办学已经停止,而地方因为财政紧张也无力加大投入;四是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农村教育主要仍然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薄弱;五是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一般又没有职教专项经费,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没有一个稳定的来源。除了欠缺“人和”这一因素,职业教育还有着“地利”上的先天不足,由于远离大都市、大企业、大财团,很难有机会接受多渠道的“接济”。凡此种种,都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制约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财政资源。如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解囊”,用于资助职业教育的发展;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各级政府还必须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另外,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上种种,貌似农村职业教育已经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但有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或比较模糊,致使各级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灵活”,结果政策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依然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另外,由于对职业教育属性认识不足并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社会组织及个人对职教的资助非常有限。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教育能力“欠缺” 由于种种因素,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的“匮乏” 办学经费的短缺和编制的限额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学历达标率远低于教育的整体水平,专业课教师不足的现象严重。许多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师流失严重,师资队伍很难稳定。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从2005年的75.7万人增加到107.06万人,人数增加31.36万人;2008年全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却从2005年的28.18万人减少到25.79万人,中专专任教师由25.64万人减少到19.86万人,专任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师资缺乏,有的学校往往根据师资确定专业,忽视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的学校开了专业,却缺乏专业教师,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有少数专业教师,一个人包教十几门专业课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由于师资的缺乏,农村职业学校只有依靠普通中小学老师的“支教”,才能勉强维持,导致职业学校教师不“职业”。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使相当多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质量长期难以保证。相对而言,“一专多能”和“双师型”教师更为缺乏。 (二)专业实验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培训基地,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职校由于职教经费缺乏,导致很多专业实验室条件简陋,主要设备仪器和基本设施条件都很差,专业教师只能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无法亲自示范给学生看,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很多学校的实习基地也无法保证。基地数量不足,除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的条件稍好些外,其他专业的基地一般都难以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有些地方虽然有一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科技示范性也差,无法带动当经济发展。 (三)教育内容“务虚” 专业教师及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必然导致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只能更多地选择“务虚”,重视理论,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历形态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无疑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实际技术技能的形成。而对于非学历形态的农村职业培训而言,面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这样的教育培训根本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而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则只能化为泡影。 (四)教育方法手段“落伍”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思路、方法、手段还在探索之中。许多职业学校又是由普通学校改制而来的,仍沿袭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强调工学结合。要工学结合就要加强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为基础,很难进行可持续的实质性的工学结合。而我国目前由于宏观体制、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出现职业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持续,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难以得到条件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多为“教学做合一”,教学环境实现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师以双师素质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兼职教师占较大比例,实现真实的职业体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有实训实习条件、有“双师”执教、有科学的考核体系等基础上,而大多数职业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多数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满足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四、办学模式“僵化”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模式“克隆” 1、“克隆”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由于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或者普通中专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克隆”普通中学和普通中专的做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供需脱节,人才结构性过剩,质量也难以保证。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有的整体性、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刚性太强,致使课程之间时有重复和脱节,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地区和学校缺乏必要的选择余地。这样势必造成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克隆”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离农趋势的加重,许多的农村职业教育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制、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方面完全照搬城市职业教育的做法,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不“农村”,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的特征,从而削弱了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二)注重学历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不活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基本囿于正规学历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仍然实行正规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基本上仍是一种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学校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能力严重滞后,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此外,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第一产业类专业,尤其是农科类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巨大困难,第一产业类专业数、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多年滑坡。 (三)职教体系缺乏弹性和活力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够健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流动转移非常困难。同时各类教育之间也缺少相互转换的机制。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而此后。很少有深造机会。 五、科研能力“不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进行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一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力量都十分薄弱,研究论著相对较少,且缺乏理论的高度,难以对实践起到有效、高效的指导作用。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除了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一直被沦为低位教育,受不到应有的待遇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