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四川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四川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四川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四川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申报方案申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一年十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组织机构一、项目领导小组:组 长:何礼果(院长,教授)副组长:肖争鸣(副院长,教授)成 员:沈利剑(教务处处长,副教授)蔡俊辉(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肖伦斌(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易永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副教授)周捍东(学院办公室主任)廖 俊(计划财务处处长)黄泽森(科技合作处处长,教授)吕思科(资产设备处处长,副教授)翟向东(人事处处长)李育书(教务处科长)二、项目建设小组组 长:肖伦斌(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成 员:伍志强(建筑工程系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邹山明(建筑工程系实验中心主任、工程师)周 杰(建筑工程系教研室主任、讲师)罗 滔(建筑工程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唐胜强(建筑工程系书记、讲师)叶忠勤(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全(四川省造价站信息中心主任、全国造价师)谢从玉(四川天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强(四川天园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一级建造师)目 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1(二)专业现有情况2二、项目建设目标4三、专业建设内容4(一)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二)对应职业岗位,加快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5(三)完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5(四)完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6(五)完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6(六)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7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8(一)改革举措8(二)保障措施9五、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10六、建设经费预算11项目概要:本项目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使本专业大幅提升培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满足建筑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科技城建设、行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带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及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等方面的能力。一、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推进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整县推进的示范县(市、区)建设,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00个以上。积极将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宜宾、达州、内江等城市培育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德阳、乐山、遂宁等一批地级城市培育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将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培育为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四川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将以11%以上的增长速度继续加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将以年均2万亿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固定累计投资将达到10.85万亿元左右。同时,全省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将从30 增加到38,每年新增住宅300万,五年内农村建设的面积将达到或超过“十一五”的建筑总规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80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2600亿元,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值达到或超过10%。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150万人,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00万人。力争5年内新增高级职称2000人,中级职称10000人。注册建造师和建造员达2万人,力争达到2.5万人。到2015年完成5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培训考核高级专业技术工人10万人。四川省作为建筑大省,在建筑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筑业企业达8596家,全省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50万,占全省社会劳动力的7%,其中农民工占90% 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有38万余人,仅占总人数的10.9%。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随着新一轮科学新城、航天新城、航空新城的“三新城”建设和“2+4”优势产业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大发展,建筑业已成为绵阳的重要产业,目前在绵建筑企业已达600余家,对技术和管理类人才需求很大。绵阳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经济将以12%以上的增长速度加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将以年均1200亿的速度增长,城市面积扩大至118平方公里,市域城镇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将从35 增加到43,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42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140亿元,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值达到10%。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绵阳将投入资金220余亿元,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12.5734万套(户)。其中,新增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10000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000套;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限价商品房1300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52734户。但四川省建筑行业高学历人才数量极少,企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低端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占了很大一部分。凸显技术人员老化、高技能人才年龄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人才质量问题。同时按目前四川省8596家施工企业计算,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年需求量在3万人左右,而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我省高职院校每年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总数不到6000人。综上所述,建筑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实际发展的需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这就要求学院承担起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本专业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二)专业现有情况本专业开办于1994年,2001年开始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适合职业教育过程,具有一定创新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本专业加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川-181所。1.学生规模本专业以全日制普通高职为主体,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541人,其中全日制普高生481人,三校生60人,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位列学院其它专业在校生人数第一。2.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硕士研究生6人,教授1人,副高职称8人(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中级职称9人,“双师”教师16人,其中具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的11人(见表1)。同时还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20人作为兼职教师。表1校内教学团队一览表内容人数硕士学位以上工程系列职称执业资格考评员技术指标双师教师所占比例硕士学位所占比例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例教学团队201110111380%55%45%其中教授11111100%100%副教授84578100%50%讲师9432467%44%助讲221150%100%3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强本专业教学团队有较强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近三年来出版3本教材、完成4本讲义,2项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完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院级精品课程,公开发表文章55篇,其中核心7篇。本着立足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宗旨,与绵阳原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金北科软件公司、四川省及绵阳市造价协会等行业企业合作完成了灾后房屋安全鉴定、重建项目施工管理、预算软件应用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项任务。4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72万元。现建有建筑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工种实训基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设备实训室、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及招投标模拟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及材料实验室。并与四川天园建设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开展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多样、互惠互利的产学合作,搭建一个“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平台。5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本专业培养了大批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已得到省内众多企业的充分认可。近三年本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114人、175人和252人,报到率分别为90%、95%和98%,就业率分别为93%、93%、98%以上,就业岗位对口率达85%以上,出现了进出两旺的良好势头,多次受到四川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表彰。二、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使本专业大幅提升培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满足建筑企业一线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科技城建设、行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带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三、专业建设内容本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建设。(一)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搭建的“政校企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任务导向,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毕业生就业率和“双证书”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为绵阳市”十二五”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做出新的贡献。1到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调研,详细分析建筑施工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建立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的“2+X+0.5”人才培养模式。2聘请建筑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3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引入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4建立基于用人单位、学生本人、行业协会三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二)对应职业岗位,加快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对施工员等核心岗位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逐渐将以知识为主的课程转化为以技能为主的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拓展课四大部分的课程体系,以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钢筋放样与下料 3门专业课程的“学中做”“做中学”的课程改革为龙头,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突出4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2以职业标准为准绳,制订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课程的课程标准;3与企业共同开发本专业4门课程的教材,完善课程标准、活动内容、职业训练、习题库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形成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4成立“预算软件项目组”和“建筑模型制作项目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三)完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突出职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将取得“双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1建立工种实训基地,使学生工种证书获取率达100%;2搭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及材料员等8个岗位自选平台,使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或几个岗位,获证率达95%以上;3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鼓励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四)完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安排专业带头人或部分骨干教师赴国外、境外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及职教理念,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成为行业职业人的能力;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1专职教师培训学习。选派20人次以上教师参加高职高专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教学方法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研讨会;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成为行业职业人的能力,使本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其中教师获取执业资格证书人数达70%以上;3兼职教师聘用。从行业、企业聘请20名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以上。4搭建专、兼职教师的互通平台。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安排管理人员到学院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搭建专、兼职教师互通平台,共同培养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五)完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通过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70余万元。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各类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开放型、共享型,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1扩建并完善校内工种实训基地。使其能同时容纳300人,涵盖中级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2新增水电实训室和路桥实训室各1个;3新增10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4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感受企业文化与职业氛围。(六)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在建设期间,建设一支工程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开展专项研究。树立引专业入产业的思想,加大对外技术服务的力度,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建立科研梯队。建设1个具有实验教学和科研功能的研究室,使之成为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研究、成果孵化和技术应用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升,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2对外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建立绵阳市建设类人才培训基地,面向科技城建筑企业、中高职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开展职业培训人数达2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300人次,为科技城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3每年安排不少于3位具有本专业国家执业资格的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主动介入企业的具体业务,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4将校内实训基地向兄弟院校开放,开展学生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及教学实验等服务,为兄弟院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5成立由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的项目技术组,在项目建设期间,力争为企业提供不少于5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为企业增效不少于50万元。6由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且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担任项目经理职务,带领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不少于3个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为企业增效不少于100万元。7增加5名教师获得本专业全国执业资格证,到建筑行业或企业去挂职,以便更好的为科技城建筑企业发展服务。8力争达到2名教师获得本专业的省评标专家资格,为规范四川省建筑业招投标工作服务。9两年培养不少于500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具有一线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为四川省“十二五”建筑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0为主要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数不少于50人;同时,帮助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11以本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群及院内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本项目是依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绵阳国家科技城“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申报的,为保证本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特提出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一)改革举措1质量方针本项目重点围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围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而建设,大力提升本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项目建设的质量方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产业、服务社会。2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为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定本项目质量控制措施如下:(1)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申报、项目建设过程实行项目责任制专项管理;(2)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QC小组,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等重大专项课题进行技术攻关;(3)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程序确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划分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4)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管理,如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安全责任书、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定期检查等。(5)建立基于用人单位、学生本人、行业协会三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3质量改进本项目建设质量改进活动遵循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四个阶段的循环)的科学规则,力求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对校企合作深度、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外技术服务及培训、专业群办学质量等建设子项进行持续改进,逐步实现本专业的建设目标。4质量服务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牵头,专业发展QC小组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需求调研表,深入到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及施工现场对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切实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专兼职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定期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科技城建筑企业、中高职学生、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提供建筑工种和岗位培训。(二)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1)学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计划财务处、资产设备处、组织人事处、科技合作处及建筑工程系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管理等工作;(2)建筑工程系成立项目建设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系书记及副主任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3)建筑工程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部专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行业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及专家担任;成员由企业领导、专家、系部主要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由行业企业领导及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确保专业建设符合企业需求。2政策保障学院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本项目顺利进行,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指导本专业的具体建设事项。3资金保障充分利用学院品牌,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积极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4建立动态调控机制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现建设目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通过每月自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半年检查等途径,对项目计划进行监测和绩效考核,系部根据检查结果不断修订、改进和完善,形成项目建设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五、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见表2。表2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表2012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2013年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第一季度1.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组。2.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完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对外技术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等各种项目的内容调研。4.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设备清单计划、对外技术服务计划。 5.成立项目技术服务组与施工项目管理组。第一季度1.组建实验班,实施 “2+0.5+0.5”人才培养模式。2.购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等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设备。3.与企业共同成立课程标准课题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项目组和教材以及精品课程项目组。4.完成1项现场管理任务。第二季度6.初步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7.初步对施工员等核心岗位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知识进行分析,构建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拓展课三大部分的课程体系。8.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内容。9.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制度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制度。10.完成1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第二季度5.选派2人次以上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安排4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6.成立多元化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小组。7.新增3个校外实训基地。8.完成2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9.完成1项现场管理任务。第三季度11.与企业制定订单培养计划。12.选派5人次以上教师培训、学习,安排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13.采购工种实训基地设备,完善校内工种实训基地建设。14.搭建施工员等岗位自选平台。15.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及管理规章制度。16.为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17.完成1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第三季度10.选派5人次以上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11.新增3个校外实训基地。12.与行业企业联系,进行对外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服务300人次以上。 13.完成1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第四季度18.选派5人次以上教师培训、学习,从行业、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19.与行业企业联系,进行对外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服务200人次以上。20.新增4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21.向兄弟院校开展学生的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及教学实验等服务。22.完成1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23.完成订单培养计划。24.增加2名教师获得全国执业资格证书。25.完成1名省评标专家。第四季度14.完成3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15.完成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标准。16.完成3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初步形成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17.完成第三方质量评价内容、制度、规范。18.完成2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服务。19.完成1项现场管理任务。20.增加3名教师获得本专业全国执业资格证书。21.完成1名省评标专家。六、建设经费预算建设经费预算见表3。表3建设经费预算表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13(万元)行业企业(来源:四川天园建设有限公司)13(万元)其他(来源:绵阳职业技术学院)13(万元)总计(万元)2222001661.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010 2.与职业岗位相对应,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42423.推行和完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自选平台55 4.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构筑一条专、兼职老师共惠的互通平台50446 5.建立和改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99996.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1616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工程职业学院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1 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 . 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 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 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3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 .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5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13 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 23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32 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45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 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 2015 年建立 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 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 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 2015 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 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 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 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 12 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 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