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发展简史.ppt_第1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_第2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_第3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_第4页
训诂学发展简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学的产生期:先秦 训诂学的高度发展时期:两汉 训诂学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训诂学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第二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训诂学,一、训诂的产生与发展原因,训诂的实质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训诂发展的原因,1、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曰:“天至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孟子离娄上),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窿。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 (孟子滕文公下),2、学术研究的深入,1、管子: 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 版法解明法解 2、韩非子:解老篇喻老篇 内储说外储说 3、墨子: 经说上经说下 大取小取 4、孟子: 告子 5、荀子: 正名 6、庄子: 齐物论,关于语言研究的辩论,二、先秦时期训诂学成就及其特点,1.训诂的基本方法已基本形成,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周易序卦:“离者,丽也。”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礼记乐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 周易序卦:“恒者,久也。”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出现了专释一书的训诂,周易大传简称易传,乃易经最古的注解。凡七种:(一)彖,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二)象,解释六十卦的卦名、卦义及爻辞;(三)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及爻辞;(四)系辞,是易经之通论;(五)说卦,记述八卦所象的事物;(六)序卦,解说六十卦的顺序;(七)杂卦,杂论六十卦的卦义。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自序,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解说的“传”。左氏传是“传”春秋经的。它和春秋经相结合,正如桓谭所论,好比衣服之有表里 杨伯峻经书浅谈,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1)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2)左传:“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3)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特点:,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左传:“初,郑武公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谷梁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春秋经文仅一万六千多字,除掉无传之经,还不足一万字,而传文则有十八万多字,绝大多数是叙述事实的。“它的传春秋是根据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甚至订正春秋脱漏和错误的,也有说明书法的。” 杨伯峻经书浅谈,阐发思想比较典型的是周易大传,周易乾第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周易大传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诗,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先秦人读古书,由于语言方面的隔阂比后世小得多,师徒相授,也主要是思想内容、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其间虽有字词语句的解释,但还不是训诂的重点所在。秦以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人们已经读不懂先秦古书,所以字词语句的解释便成了训诂的主要内容。所以说,真正的训诂学是从汉代开始的。,小结:,第二节:两汉训诂学,一、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 2、经学的带动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武帝:50人、100人、200人、3000人 14博士,1、重视文化建设,王莽:10000人 60博士,太学,2、经学的带动,汉武帝:“独尊儒术”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今文经:汉代靠经师们记诵,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记录下来的儒家经书。,今文经特点: 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古文经:指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书。,“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 汉书艺文志,“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传,北平侯张仓所献左传,鲁老三所献孝经,鲁淹中出土的礼,古文经学的特点: 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今文经书和古文经书虽然内容基本相同, 但毕竟是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再加上来源也不同。学者亦分为两派。,今文经学是官学,经师有博士头衔。古文经学是私学,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两派解经所据文本不同,解说各异,互相攻讦,斗争几乎持续了整个汉代。至汉末,古文经取得了胜利。,二、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尔雅共收录词条2091个,解释词语4300多个。以义类为界,所收词语分为十九篇,每篇中再把义同义近的词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用一个通行的词去解释,既可以使人们理解每个词的意义,又可以使人们利用义类和同义词的观念掌握一群词。,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说文解字的示例:每个字,字头一般都用小篆,字的解释都是先讲字义,然后分析字形,以显示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理据。字义的解释一般只释本义,这对于从根源上解决训诂问题有极大的意义。,三、汉代训诂的特点,1、注释简明,风格朴实,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亨传:“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郑玄笺:“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亨传:“幽,深。乔,高也。”郑玄笺:“迁,徒也。谓向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2、注重师承,诗经,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齐诗:本于辕固、后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 萧望之、匡衡、师丹、伏理等,鲁诗:本于申培公、申公受诗于浮邱伯、又 以诗故训传授弟子、刘向等,韩诗:本于韩婴,后有王吉、食子公、 长孙顺、淮南贲生、蔡义等,毛诗:始于毛亨、郑众、贾逵、马融、 郑玄等,论语,鲁: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韦玄成等,齐:王卿、庸谭、王吉等,古: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四、本时期重要学者,毛亨、扬雄、许慎、郑玄、何休、赵岐、王逸、刘熙、孔安国、刘向、刘歆、班固、郑众、贾逵、马融等人。,孔安国:西汉鲁国(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孔安国能识古字、为古文经做了许多训诂工作并传授弟子。 著作: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刘向校阅泾川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其训诂著作有五经通义、春秋榖梁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今多不传。,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今咸阳)陵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古文经学家。父班彪作汉书,未成书而卒,班固继承父业,著汉书。因汉章帝建初四年,招博士在白虎观议五经同异,班固受命将讨论结果撰述成白虎通义。,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训诂学,时期界限: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魏文帝曹丕称帝起,至隋开皇九年,共360年。,一、本时期训诂概况,儒学(儒),玄学(道),佛学(释),二、本时期的训诂成就,1、儒家经典的新注本:,王肃:注释群经,尚书诗经论语周礼仪礼礼记左传 “王学”,著作: 毛诗注毛诗义疏毛诗奏事毛诗问难毛诗音周易音孝经解国语章句等,何晏:论语集解、老子讲疏、无为论、道德论、周易解等,论语集解:采集汉魏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十几家注解,则其善说,易其误失,补充己见,编纂成书。在序中对论语的版本流传和前代注家都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和研究。,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又名春秋经传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又名论语集解义疏。,2、文献训诂范围的拓展,吴韦昭国语注,又称春秋外传国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裴骃:史记集解,何晏、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3、训诂专书的新注和新作,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尔雅音图、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张揖:广雅,一名博雅,顾野王:玉篇,三、此时期训诂的特点,1、征引资料,考辨异同,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文选注等,裴松之注三国志,引书159种,注文约54万字,差不多是正文的三倍。在裴松之以前,注解古书大都限于训释文辞音义、名物制度。自裴松之开始,注释中博采群书,补阙备异,考证异同,审辨是非,开创了注疏新体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395种,李善注文选引书1689种,2、训诂形式创新,(1)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汉代的训诂,一般只注经不释注,只有郑玄注诗经既注经文,有申明毛传,是义疏的萌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义疏大量出现,如沈重作毛诗义疏周官礼义疏、皇侃论语义疏礼记义疏,疏不破注,(2)集解:广泛采用前人旧注,取各家之善者集于一书。最早的集解是何晏所论语集解,书中收录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人对论语的注释,择善而从,为世所重。后世又有集注、集释等名称,如汉书集注荀子集解庄子集释等书都属于这类体例。,春秋经传集解,第四节 隋唐时期训诂学,一、本时期的训诂概况,隋:思想文化重佛轻儒,经学不受重视,儒生地位低下,所以很多文人都加入到反隋的起义队伍之中。 陆法言切韵,唐:重视儒术,兼容百家,科举取士。孔颖达五经正义,音义类专书:陆德明经典释文 玄应一切经音义 慧琳一切经音义,史书方面:“前三史”都有了重要的注本 诗文的注释受到重视:文选有了两个注本 正字专书:颜师古匡谬正俗、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玄度九经字样、李阳冰说文解字,二、此时期的训诂成就,1、隋陆法言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的一部韵书。,唐代孙愐唐韵 宋代陈彭年广韵、丁度集韵,为诗文创作选韵检字提供依据 正音,即为语言教学和语音研究服务,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2、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定本出,经书无异文 五经正义出,解说无异辞,五经正义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又作有新释,采取遵修旧文、疏不破注的原则,严格按照先儒注本进行解释。目的在于统一经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周易正义用王弼、韩康伯注、尚书正义用伪孔传、礼记正义用郑玄注、春秋左传正义用杜预集解、毛诗正义用毛亨传、郑玄笺。,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 :摘录群经正文的字词及古注中的字词加以解释,汇成专书。“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4、史书注释: 史记三家注形成:司马贞史记索引 张守节史记正义 裴 骃史记集解 颜师古:汉书注 李贤:后汉书注,5、文选的注解: 李善文选注 “五臣注”: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 南宋时期:“六臣注”,6、正字专书: 颜师古匡谬正俗 颜元孙干禄字书 张参五经文字 玄度九经字样 李阳冰说文解字,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训诂学,一、本时期的概况,五代十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到后周显德六年(959) 北宋: 后周显德七年(960)到靖康二年(1127) 南宋: 靖康二年(1127)到祥兴二年(1279),北宋和南宋时期,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训诂学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做了大胆的探索,开拓了新的领域,治学方法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就虽然不高,但足以开启心智,昭示后学,以踵成其说。宋代训诂学的大胆革新精神和汉唐训诂学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朴实学风对后代有着积极的影响,二、训诂学的新发展变化,重视文化建设,建崇文院,收藏大量古今图书;置译经院,翻译佛经;组织人力整理校订古书,还编写一些大型资料书籍。,1、疑古创新,汉唐:诸儒好古崇实,轻信寡疑,一言一义,立说必有师承,即使与古义相违,也能实事求是,因端发挥。 宋儒:一反汉唐因循守旧的风习,不法古人,标新立异,大胆疑古,创新多于守旧。,刘敞七经小传春秋权衡,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之先声。,欧阳修诗本义,指陈汉人注疏的流弊,认为尔雅非圣人之书,而是秦汉间学诗者纂集经师们的解诂而成。,王安石:著三经新义,解释诗书周礼,先儒的传注一律废置不用,只凭己意推求,体现了大胆革新精神,虽是杜撰,但也能自圆其说。其字说一书,不遵循“六书”,随意立说,也是疑古创新的具体体现。,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更是大胆疑古,标新立异,二程蔑古轻经,解经是不循旧注,以理说经,穷理尽性,横发议论,完全推倒了汉唐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经学。朱熹,大胆疑古,自创新说,如晋代梅赜伪造的古文尚书经传,一直认为是孔安国所做,整个唐代都没有人敢怀疑它是伪作。而孔颖达又为它做疏,更是确立了它的正统地位。朱熹却对它的真伪提出了怀疑。后代经清朝阎若璩继续考证,终于证实了朱熹的怀疑。,2、音义关系探究,东汉刘熙就已经注意到,他的释名就是一部通过语音探究事物名称起源的专著,但没有提出明确系统的理论。 晋代阳泉注意到了形声字声符与字义的关系,他在物理论中有一段解释“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王圣美,认为字义起于字音,形声字的声符兼有表义作用。提出“右文说”。“右文说”理论核心是形声字的声符都是表义的。这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用这个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形声字,不能解释所有的形声字,因而是很不恰当的。局限于从字形上研究字义,也是不全面。但从声符推求字义,对那些有同源关系的形声字是适用的,有效的。通过字音推求字义,符合因声求义的原则,给后世学者以启迪。宋代“右文说”还有王观国、张世楠、戴侗等等。,王观国:学林,把声符称作“字母”,形声字就是由字母加上不同的意符构成。“凡省文者,省其所加之偏旁,但用字母,则众义该矣。亦如田者,字母也。或为畋猎之畋,或为佃田之佃。若用省文,惟以田字该之。他皆类此。”,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训诂之士,知因文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夫文以求义,莫博于谐声,声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3、语法认识的深入,战国时期,训诂学者们就已经认识到虚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汉人注书更常用“辞”“语辞”“语助”来说明虚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把虚词分为三类: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发端之首唱”发语词 “札句之旧体”句中关联词 “送末之常科”句尾语气词,周辉清波杂志“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词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陆九渊与朱元晦书”字之指归,又有虚实。虚字但当作字义,实字当论所指之实。“,确定“虚字”、“实字”作为两大词类的名称,这是语法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同时也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进而为词类学说的建立奠定了一个科学基础,对于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兴起于北宋嘉佑年间,薛尚功收集先秦和汉代的金文,编成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我国最早研究钟鼎彝器文字的著作,资料之高,考释之精,代表了宋代研究金文的最高成就。 赵明诚搜集金石碑刻,编成金世录三十卷,收金石碑铭两千种,资料极为丰富。 洪适搜集汉魏碑刻编成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用汉隶文字考证史实,是我国最早辑录汉魏石刻文字的专书。,4、金石学兴起,5、校订说文解字,徐鍇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恢复许书本来面目,补阙勘误,并作疏证,从音义方面推求词义本源,是研究说文解字的开山之作,世称“小徐本”。该书注重发明许书义例,引古书以证古义,注重词义辨析,是最早系统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奠定了说文解字学的基础。同时还严厉批评了李阳冰的妄改臆说。,徐铉说文解字,今通行的说文解字的版本就是徐铉校订本,世称“大徐本”。徐铉,参照各种版本详加考证,补充了19字于正文之中,又增添原书不载的402字附在相应部首的正文之后,依例加以解说,也就是通常说的“说文新附字”,同时徐铉还对说文加以训释,间引唐李阳冰、弟徐锴之说,并给每个汉字加了反切音。,“徐锴的系传继往开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许学的基础。徐铉校订说文,使学有所本;他们一起成为恢复说文的元勋,振兴许学的功臣。如果说二徐以前说文一书仅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经过二徐之后,开辟了专门研治说文的新天地,使说文同时具备了理论性和研究性。可以说,没有二徐,就没有说文学。” 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二、理学对训诂的影响,“理学”,又称“宋学”或“道学”,起源于韩愈。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文以载道”,学古文而赋以经学内容,直接从儒学中寻求哲理。他写了原道原性等文章,提出了道统、明德、正心、诚意、性情等问题,是为理学之源。北宋时期,周敦颐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吸取佛、道思想,开创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他的弟子程颢,程颐兄弟师承其说并加以发展,提出有一种先天地而存在的至高无上的性理即天理存在,“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有一理”,“一物之理即为万物之理。”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等等,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到了南宋朱熹进一步援引佛、道入儒,完成了“三教合一”的任务,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训诂学在理学的影响下,与传统背道而驰,发生了巨大变化。,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渊源,与汉代今文经学家和魏晋玄学的治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汉代经文经学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哲学,到经书中去发现所谓的微言大义,大肆穿凿附会。 魏晋玄学注书时肆意发挥,大谈哲理,在注释中宣扬虚无玄远的玄学思想学说。,1、治学宗旨和学术风气的变化,宋儒理学反对汉学,说汉儒的字词训诂和名物考证是“玩物丧志”。他们治学宗旨是整顿伦理道德,按照“三纲五常”建立严格的封建秩序,所以在治经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解经,以从经书中论证自己的观点,发现所谓“天理”。 治学宗旨的变化带来了学术风气的变化,理学家们研究的不再是古书说了什么,而是古书应该说什么,完全把注疏变成了宣扬自己观点的工具。于是轻蔑、空言义理成为时尚,学风大变。,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 清皮锡瑞,“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陆象山全集,2、治学方法的变化 汉儒笃守师法,师之所言,即道之所在,信古有征,不妄发议论。宋儒,把发现经书中的“理”作为解经的任务,以理作为师法,穷理尽性,横发议论,空衍“性理”,推倒了汉唐人视为神圣的经学,连实事求是的字词训诂和名物考证也废弃了。,“心者,一身之主宰也。情者,性之动也。志者,心之所之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仁是爱之理,义是理宜之理,礼是敬之理,智是知之理。” 陈淳北溪字义,三、本时期重要的训诂学家,1、朱熹(1130-1200),字元晦,浩晦庵,别号紫阳、云谷老人。是理学家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好学博览,精通训诂,广注典籍。由于他注书既尊重古训,有敢于创发新意,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经学一代宗师,世有“程朱理学”之称。,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中庸章句、中庸或问、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韩文考异、论语集义、孟子集义、中庸要略、孟子要略孝经刊误、小学、资治通鉴纲目等,刊成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以及朱子遗书朱子遗书二刻等等,四书集注,2、刑昺、孙奭、刘敞、吴棫、戴侗等人。,刑昺,字叔明,山东定陶人。奉召校订周礼、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并改定论语、孝经、尔雅的旧疏列于官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的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就是刑昺等人改定的。,第六节 元明训诂学,一、训诂概况 郝经周易外传、吴澄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汪克宽胡传纂疏、刘瑾诗传通释、陈澔礼记集说、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卢以纬语助等等 尔雅有两个注本:危素尔雅略义、洪炎祖尔雅翼音释,训诂学的衰落期: 1、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严酷控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制定八股取士制度,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照程朱理学经义代古人立论,不得任意发挥。 2、大兴文字狱,对文人大开杀戒,捕风捉影,不少文人因言语不慎横遭祸害。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3、学风的败坏 宋儒尽管侈谈义理,但是常体验于心,时有新意阐发。而且还比较重视个人气节,在整顿伦理方面甚有成效。明代文人,气节沦丧、株守宋元之书,学无根柢,不务实际。更有甚者,剽窃摘抄,欺世盗名。如胡广等人奉敕所修五经四书大全,经顾炎武日知录考证,其春秋大全基本完全照抄元人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其诗经大全则照抄元人刘瑾诗传通释。,训诂学的甚微成就,1、出现了一些训诂书籍 刘三吾书传会选、冯时可左氏释 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2、出现了用白话口语解释经书的“直解” 元代:许衡的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贯云石孝经直解 明代:张居正书经直解和四书集注直解,仲尼居(仲尼是孔夫子的表德,居孔子闲住时的时分)曾子侍(孔子弟子,姓曾名参,跟前侍奉来)子曰(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顺天下(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民用和睦(百姓每自然和顺有)上下无怨(上下人都无怨心有)汝知之乎?,3、语言研究有了新成果 卢以纬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 陈弟毛诗古音考,驳斥了流行前年的“叶音说”,古音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古音学的兴起,为训诂在清代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七节 清代训诂学的复兴,一、训诂复兴的原因 1、文化建设 渊鉴类函子史精华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通鉴辑览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等,2、学者的提倡,经世致用、研读经史、重视训诂学,人们在研读古书中分辨夷夏之界,保存种族意识,坚定节操,以图恢复明朝统治。 经史学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经史是学问的根本” “学必源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 “训诂明,六经乃可明。”,3、学科的促进,训诂学一直是语言学的分支,与它关系紧密的音韵学和文字学在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训诂学与有关的考据、辨伪、辑佚、校勘等随着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兴盛和发展。如考据学,阎若璩对古文尚书的考辨和胡渭对周易的考辨,动摇了经书的神圣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考订辨伪,遂成风气。,二、训诂学的新发展,1、研究方法科学系统,清代学者不再静止孤立的考察字义,而能够从语言的角度历史地系统的研究语言文字,并揭示其规律。顾炎武继承明末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时空观念,由小学探经史百家,而以考证古音为先务。他把诗经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音学的基础。乾嘉学者继其踵,更由音而义,由音而形,知形音义有古今之变,于是搜集经史百家以证小学,形音义互相推求,综合研究,把训诂学推上新的高峰。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都不局限于文字形体的考证,而是把文字看做记录语言的符号,以历史的研究考察每个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字词的演变规律。,2、因声求义普遍运用,明末陈第已经发现古音不同于今音,他考证了许多古今音,著成毛诗古音考。顾炎武创造性的用类比分析方法归纳韵类,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古音,分古韵为10部,奠定了古音学的基础。训诂学家门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求音方面来。顾炎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戴震发扬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训诂的原理和方法“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继承其说,贯穿于实践,为训诂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代表了清代训诂的最高成就,称“段王之学”。,3、古籍整理的全面展开,清代学者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不仅在数量还是质量、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他们不仅新注释了一批古书,还给已有注释的古书重新做注。他们成功经验和治学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借鉴,树立了了良好的风范。,三、清代训诂学成就,清代训诂学成就空前,涌现出了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一些博通经史、宏大精深的训诂大师和许多精于一科的专门名家,出现了难以数计的古书注本和一大批训诂专注。,1.周易:惠栋周易述、汉易学焦循易章句易释通、王夫之周易稗疏、孙星衍孙氏周易集解 2.尚书: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尚书后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 3.诗经:陈奂诗毛氏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端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 4.周礼: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孙诒让周礼正义,儒家经书的新注本,5.仪礼:凌廷堪礼经释例胡培翬仪礼正义段玉裁仪礼汉读考张惠言仪礼图等。 6.礼记: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纂 7.左传: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惠栋春秋左氏补事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等等 8.公羊传: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陈立公羊疏等等 9.穀梁传:许桂林穀梁释例钟文蒸穀梁经传补注等等。 10.论语:刘台拱论语骈枝、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1.孟子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孟子正义等 12.孝经皮锡瑞孝经郑注疏丁宴孝经述注孝经征文等,史书的注疏也很多: 1.史记杭世骏史记考证梁玉绳史记志疑郭嵩焘史记札记等 2.汉书的注本有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钱大昕汉书辨疑等 3.后汉书的注本有惠栋后汉书补注钱大昭后汉书辨疑沈钦韩后汉书疏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 4.三国志注本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钱大昭三国志辨疑赵一清三国志补等 5.国语的注本有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考异国语发正董增龄国语正义等 6.战国策的注本有林春溥战国纪年顾广圻战国策札记等,子部、集部重要的注疏有: 戴望管子校正、郝懿行荀子补注、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任大椿列子释文、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孙志祖文选李注补正、朱珔文轩集解、王琦李太白诗集注等等。,文献训诂著作:,训诂专书: 戴震转语方言疏证;阮元释门经籍纂诂古书古训;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义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官修康熙字典等,“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四、清代的治学特点,1.好学深思 汉儒治学重视名物考证,朴实无华,但好学而不思,笃守师法,信古不疑。宋儒治学不重根本,空言义理,好思而不学,不守师法,疑古创新。清儒标榜汉学,继承了汉学的朴实学风,弃其泥古不思之弊,同时又吸收了宋学的好思创新优点,戒其空谈,思而力学,学有所本,不泥师说,推陈出新。 “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 戴震,2.学风正派 清代训诂发言了汉代的师承传统,治学有宗主,传师法,形成了一些学术派别。但是各派别之间能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不囿于门派之见,学风正派。皖派重考据,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于纠正旧注创立新说建树尤多。学者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吴派尊奉汉学,嗜博好古,于考求汉人传注力勤功深,著名学者有惠栋、王鸣盛、钱大昕等;浙东学派治史兼及经学,著名学者有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常州学派学宗公羊传,主今文经说,著名学者有庄存之,刘逢禄等。,各学派内部一般都有师承关系,皖派学者王引之受业于其父王念孙,王念孙和段玉裁受业于戴震,戴震师从江永。 即使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学术上也渊源有自。如俞樾治学私淑王念孙父子、焦循、阮元私淑戴震。尽管学术各有学派,但各学派不喜标榜,不相攻讦,学风正派。他们能尊重科学,服从真理,互相尊重,交相师友。师徒之间,同派之内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绝无嫉妒。,3.方法科学 清代学者在治学方法上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系统性,综合考虑音形义,普遍联系文史哲,视野开阔,治学严谨,方法科学。 清代以前的训诂家大都缺乏时代观念,多就一词一义作孤立的研究,率以己意推求,散漫而无系统性。清代学者治学敢于创新,往往先提出问题,然后钻研古籍,详尽的占有资料,搜求佐证,再经过排比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总结条例,推证其余。,五、本时期重要学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初参加抗清运动,后致力于著述。倡导学行结合、经世致用的学风,对矫正时弊、恢复汉学的朴实学风做出了巨大努力。治学重考据,著有日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