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 软件技术 专业代码 590108 学校名称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学校代码 13450 学校举办单位 黑龙江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 学校所在地 黑龙江 (省份) 哈尔滨 (地市)填表日期 2011 年 11 月 30 日 目 录一、建设基础11.1行业背景11.2人才社会需求21.3专业基础2二、建设目标42.1 专业建设目标42.2 人才培养目标42.3 教学质量目标5三、专业建设内容53.1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53.2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53.3 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63.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63.5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63.6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四、改革举措74.1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74.2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154.3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154.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174.5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194.6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21五、资金安排21六、预期成效22七、年度执行计划23八、保障措施248.1经费保障248.2组织保障248.3制度保障258.4过程保障25一、建设基础1.1行业背景2010年,我国软件业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增速稳步回升,业务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和区域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比2001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所占份额由不足5%,上升到超过15%。软件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上升到超过1%,软件业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信息产业也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为了加快黑龙江省软件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以优先发展软件业为突破口,带动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决策精神,遵循“统筹规划、联合发展、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的方针,坚持以应用为主导,发展以软件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出口。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我省软件业的综合实力,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体系,实现我省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把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引导、重点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黑龙江省软件企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83065万元,同比增长20%,软件产品收入232638万元,同比增长8.6%,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收入215804万元,同比增长12.2%,其中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收入77610万元,同比增长58.5%,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137027万元,同比增长6.6%,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92854万元,同比增长65.1%,设计开发收入27132万元,同比增长117.9%。1.2人才社会需求在黑龙江省人才市场需求量较高的有效职位中,软件类职位格外吸引眼球。随着IT行业发展,按历年来的招聘规律,预计软件类职位数还会继续攀升,软件人才缺口巨大。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基本上分为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这三类人员应呈现金字塔结构,即越高级的工作,从事的人员越少,而底层的开发人员要占据绝大部分。目前,三类人员的分布呈现橄榄形,分布极不合理,需求量最大的底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人员缺口很大。培养该层次人才正是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最合适定位,所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所开发软件的质量。因此,如何高质量地输出这类人才对发展哈尔滨地区信息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黑龙江省计算机软件业发展的行业背景的综合分析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我们得出结论:软件技术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1.3专业基础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于2002年,在校生301人,已有5届毕业生。是学院的特色重点专业,专业开设8年来,初步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计算机软件行业,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及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该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8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57%。拥有一批来自软件开发一线的兼职教师。建立良好运行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现以初具规模。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服务区域经济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本专业要培养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根据软件职业岗位需求,优化专业内涵,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改革。确定“321 职业情境,项目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文件,完成部分课程开发学材,完成C+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多门网络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3.加强实验(训)基地建设。2007年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组建软件外包实训基地,完成3个一体化软件开发实训室。4.加强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数量的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2005年与北大青鸟合作进行课程转换项目,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本系教学工作。目前本专业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山软件公司、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哈工大软件公司、大庆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华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5.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专任教师15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80%,硕士以上学历占57%,省级教学名师2人。专业教师发表多篇学术和教改论文;开发桌面系统程序和网站建设项目共4项;先后有8人次到企业实习。形成“导师制,第二课堂能力培养模式”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升华职业能力”的专业特色。6.学生在ACM/ICPC中国东北地区程序竞赛、黑龙江省大学生程序竞赛、黑龙江省高职高专业计算机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毕业生在软件企业成为技术骨干,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二、建设目标2.1 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立足黑龙江省软件行业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采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创新“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有机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形成系统科学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经过2年建设,将软件技术专业建成省级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精品专业,引领本地区同类专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和储备。2.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面向黑龙江省内外软件行业与服务外包企业,熟悉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能熟练应用程序设计语言,按照软件工程规范熟练完成程序编制等任务,能够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3 教学质量目标根据软件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定切合有效的培养计划,培养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确保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和完善教学条件,重点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立系、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机构,建设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队伍,制定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等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三、专业建设内容3.1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专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对接,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制定符合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科瑞国际集团等知名软件企业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将职业教育融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与软件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与软件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对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职业标准资格对接,实行“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模块式、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2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与省内中职院校合作,探索中、高职业学校软件技术等对口专业直接对接的有效途径,指导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延续与衔接,保障中职计算机类学生继续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内容、技能要求的衔接,明确中高职各自教学重点,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开展专升本专业课程培训,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提供条件。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3 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建立具有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成立“软件工场”,将实训课堂搬到软件企业,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协同管理的实习实训制度。3.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类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质资源共享课程,搭建校企互动网络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3.5 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实行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任职、双向培养的机制,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校企共建名师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技术服务和课题开发。加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3.6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课题立项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评价平台系统,并进行应用管理,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四、改革举措4.1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4.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探索校企“双主体”运行机制,引进企业资源,实施满足高端技能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和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1“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由企业参与,通过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人才规格能力培养项目主导职业情景软件实训平台模拟软件公司或校外软件企业校外软件企业模拟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顶岗实习企业项目基本技能单元项目计算机应用能力、规范化软件编程与开发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胜任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职业基本技能项目开发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项目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图1 “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情景”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校内软件外包实训基地、软件工场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模拟标准化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等。“项目主导”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软件项目为载体,实施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服务能力。“校企对接”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生到企业接受项目培训和企业管理,或企业走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化培养,实现培养和就业零距离。2“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内涵如下:选择体现职业活动的特定情境,开展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与技术能力、职业能力训练活动。在人才培养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引进企业技术与管理资源,项目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技能训练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学院 “基本素质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与协同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软件技术实训平台”的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或真实软件开发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第三层次是通过校企合作,以真实软件开发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通过在顶岗实习企业中的“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胜任软件企业岗位的能力。3“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开放式学习环境、职业化工作体验、规范性项目开发、创新型实践过程等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开放式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校内一体化教学场所校内项目实训环境软件工场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职业化工作体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规范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评价创新型实践过程软件企业岗位角色体验真实软件项目开发实践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规范性项目开发项目为主导的技能训练基于软件开发流程的实践规范化软件产品开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图2“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特点4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模拟招聘、就业指导等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企业充分参与,采用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4.1.2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1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软件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与软件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对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软件程序员职业资格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首先,分析职业能力,构建能力模块。从职业岗位的角度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软件编程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服务人员等。毕业生应掌握1-2 程序设计语言及开发工具,具有在不同平台上编写、修改、维护软件代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技巧,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掌握面向对象或结构化的分析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软件测试能力,具有编制符合规范的软件开发文档、系统运行手册和维护手册的能力。其次,依据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能力分析与技术模块设置,重构“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可以表示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测试维护软件服务。需求分析是分析用户需求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总体要求和适用范围、确定相关的硬件、软件的要求、项目决策与解决方案等。软件设计是给出解决特定问题方法的过程。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模块分解、确定软件的结构、确定模块的功能、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全局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详细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界面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局部数据结构设计等。编码实现是将软件设计以程序代码实现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写模块代码、调试程序、组件编程、组装系统模块、编译与打包等。测试维护是测试软件项目的过程。软件服务是为用户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培训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用户培训等。通过对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对员工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分析,抽象出本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开发“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表1 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1会使用Word文档编制技术文件2会使用Excel制作表格3制作产品销售宣传推广演示文稿4软件需求分析5应用UML绘图6与客户进行沟通7软件组装与维护8数据库管理9数据库应用开发10开发基于Java的C/S程序11网页前台设计12软件测试实践13静态网页设计14阅读简单英文技术资料15开发符合Java EE标准的B/S程序16基于ASP.NET中小型网站设计17开发基于C#的C/S程序18开发基于C#的B/S程序19网站分析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改革根据软件企业职业岗位群,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与软件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对接,考虑中高职专业对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程序员职业资格有机结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以软件开发项目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体现基于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根据软件技术的应用,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等模块,通过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应用、开发过程和项目设计的实践,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软件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项目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体化技能训练式教学,充分体现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化的软件应用与软件开发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注重引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资源,将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分解为教学实践项目和任务,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教、学、做”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工作过程,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与软件产品开发能力。评价体制的改革。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即分别对学生完成各类项目(模块)的情况加以展示与考核。通过工作成果展示,不仅考察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成就,并以考核评价与能力展示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4.1.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按照就业岗位(群),落实本专业以“引进企业资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建设措施,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开展共享课程、教材开发等教学资源建设。1核心课程建设按照就业岗位(群),落实本专业以“引进企业资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建设措施,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做好资源准备。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Java应用开发、ASP.net应用开发)、C+应用开发3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初步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Java Web应用开发2门课程学习情境。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开发非核心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2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到2013年,使Java应用开发、ASP.net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和Java Web应用开发等2-3门课程达到省级优质核心课程水平。建设图像处理、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算法应用等2-3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把结构化程序设计(C)、网络配置与管理、软件测试及文档编写、静态网页设计等专业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3完善相关教学文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改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等相关教学文件,使教学文件规范化,按规范标准统一教学,使同一门课程授课标准化。进一步带动完成其它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4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直接嵌入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本专业积极引入行业与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方能毕业。专业课程中至少要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与之相对应,并且要求课程标准要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良好。比如,与微软合作,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后可以参加微软ic3证书国际认证;学生通过学习软件工程管理及1-2门开发工具,可以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组织的计算机软件产品调试员证书认证。还可以考取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软件设计师和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由于采取“以考促学,课证融合”的方式,大大提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届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平均为95%。5加强教材建设按照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以软件开发流程、项目分析、工程实践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单元,编写4本与核心课程相配套的工学结合讲义,试用修订后,形成规范的教材2-3本,实践型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2-4本。表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计划序号项目名称课程名称或教材名称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ava 应用开发2ASP.net应用开发3Java Web应用开发4数据库管理与应用5教材建设ASP.net程序设计6C语言程序设计7Java 程序设计8校本实验(训)教材C+应用开发9图像处理(PS)10数据库管理与应用11算法应用12网络课程静态网页设计14网络配置与管理15结构化程序设计(C)16优质核心课程建设Java应用开发(省级)17ASP.net应用开发(省级)18算法应用(院级)19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院级)4.2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加强软件企业、中、高职院校合作,探索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的计算机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解决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等问题,以本校中专部软件技术相关专业为例,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方面,对照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使两者有效衔接。与省内中职院校合作,指导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课程内容,统筹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4.3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建立具有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软件测试实验(训)室 、3G平台开发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1)软件测试实验(训)室 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部分,硬件建设部分,希望建成一个可以容纳50人同时上机的综合型一体化实验室,软件方面除可以与软件技术实验室共享部分软件外,还需增加专门的测试工具。(2)3G平台开发实训室建设内容:该实训室投入及相应软硬件配置有待进一步探讨。配合国家“3G人才培养工程”,针对3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培养3G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为依据建立的多平台、多方向应用实训室。 (3)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顶岗实习,进而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实现设备和人才的资源共享,引入软件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布置,组建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4)软件工场建设引企入校,校企共同建设“软件工场”,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为企业提供软件外包、人才外包、开发平台、培训等服务。将实训课堂搬到软件企业,同时解决工学结合、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等问题。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足IT企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在建设期间,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立5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拓宽教学领域,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软件行业顶岗锻炼。加强对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监督。聘请校外专家及行业、企业项目经理及技术能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及管理小组由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领导、技术负责人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基地管理人员组成,承担以下工作职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负责制定与修订各项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确定顶岗实习教师的聘任,进行实习过程监控,对实习教学过程实施总体考核与评价,并对各类问题进行处理。 建立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团队由实习单位一线技术人员、专任教师20人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团队,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及考评。 健全顶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实施管理小组工作制度、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规程、顶岗实习学生行为规范、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责任制度等规章,从制度上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的正常实施和运行。 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按照顶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全面制定针对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及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教师工作考核标准、顶岗实习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等。4.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类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协作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企业最先进、实用的技术融入课堂,与北京科瑞尔公司共同开发信息互动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质资源共享课程, 人才评价与就业跟踪管理开发平台建设, 搭建校企互动网络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1资源库平台系统建设资源管理平台是专门为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发的集海量资源、教育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使用指导于一体的大型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学习平台。首先,它是一套经过精心组织的、和学校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覆盖面很广的、容量巨大的、资源大小适中易于组合使用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包括学科同步教学资源库、教案交流园地、课件演示中心、实验百宝箱、IT知识库、信息技术教程库、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库(包括图片库、图标库、音效库、背景音乐库、动画库、视频库等等)等。其次,它又是一个教师可用来备课、制作教案;学生学习、自测的教育教学平台。2人才评价与就业跟踪管理开发平台建设毕业生跟踪反馈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测评是高职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计划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平台毕业生数据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更好的改善高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开发的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包括反馈信息管理、用人单位管理、信息统计管理及教学计划建议管理等。3搭建校企互动网络课堂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而现代信息技术使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更为广阔,具有开放性、共建共享性、实用性与即时性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是高职教学一个新突破,它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4.5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实行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任职、双向交流、双向培养的机制。聘请一名软件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校企共建名师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技术服务和课题开发。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牵头,专业教师参与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负责专业的教研教改、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行业或企业技术合作、开发工程实践项目等社会服务活动。1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能引领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专业带头人能及时跟踪软件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动态,把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模式与方向,对专业和教学团队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专业带头人具有较丰富的软件产品开发经验,具有创新与开发软件技术专业新课程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服务。采用参加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参与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软件产品开发、获取职业技能证书、进修培训等措施,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双带头人。2双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团队中的核心力量,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总体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本专业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行业权威资格证书;主持1 门项目设计或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承担1-2 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参与1 项企业项目设计与开发;主持或参与1 门课程建设(省级优质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之一),开发1 本专业特色校本教材;主持1 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项目案例开发;承担10 名以上在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建设期内,本专业培养3-4名骨干教师。具体措施为:分批到国内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定期安排教师参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分批派骨干教师到软件企业参与软件产品、项目开发,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开展社会服务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采取传、帮、带措施,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3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通过新技术培训、教师到软件企业工作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指导创业就业能力、行业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团队中,除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外,其他教师的培养措施有:每年派2-3名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4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建立8名企业技术或研发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聘请3-4 名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科技活动等,从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中的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注重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使其了解专业教学要求,针对兼职教师开展助课、教学研讨究、教学改革等教学活动,增高他们的教学能力。5校企共建名师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学院专业教师开办名师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并进行管理。企业技能大师定期到工作室进行指导,实现:把企业的专业技能引进学校,提升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更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工作室中,使学生较早的感受并接纳企业的气息,使他们在今后的职场中能游刃有余;企业真实项目的引入,工作室的工作与企业接轨达到“产学研一体”。6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组建一支由专业带头人牵头,骨干教师主持,专业教师参与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本专业的教研教改、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或编写教材等科研工作,同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行业或企业技术合作、开发工程实践项目等社会服务活动。力争2年内完成校企合作项目3-4个。4.6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并采用相关的平台进行系统管理。五、资金安排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总资金为639.1万元:中央财政投入218.5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18.55万,合作企业投入202万元,分年度资金安排具体参看表9。表9:分年度资金预算与执行计划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万元)地方财政投入(万元)行业企业投入(万元)合计(万元)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万元)113105.55218.55118100.55218.5517824202639.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614201051500035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1020.0530.051810.0528.0505563师资队伍建设822302015.535.502267.5实训实习条件建设562985404080173718034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246302020405101585校企合作及管理机制建设8715551000025社会服务及辐射551000015.5实习意外伤害保险0.22.830000003六、预期成效经过2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在影响,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软件人才的基地,为黑龙江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1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一套符合软件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中人才培养处于领先水平,成为省内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2通过软件岗位能力分析,构建出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为同类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提供完整的软件教学方案。3通过课程建设,开发出4门优质核心课程,编写高职高专教材2-3本,建设相应课程的资源库,使同类专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4通过校内处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开成一个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工作情境,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5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使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6通过2年专业建设,使本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具备承担企业软件项目开发、面向同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等多方面服务能力,为社会提供培训及技术服务。七、年度执行计划建设内容2012年度预期绩效2013年度预期绩效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1.探索校企“双主体”, 创新“312职业情境,项目主导,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3.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制定4.完成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改革5.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文件6.完成校本教材2本7.完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1.完成2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改革2.完成专业其它课程的课程标准文件3.完成正式出版教材1-2本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1.完成中、高职衔接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1.新建校内实训室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2.新建软件工场一个3.新建校外实训基地2个4.完成顶岗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相关文件1.新建校内实训室1个2.新建校外实训基地3个3.完善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相关文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1.组织各类学生计算机类技能大赛2.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质资源共享课3.建设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平台1.组织各类学生计算机类技能大赛2.搭建校企互动网络课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双师”教学团队1.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学习、交流、企业实践2.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各1人3.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4.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5.校企合作科研立项2个6.建立名师工作室2个1.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学习、交流、企业实践2.继续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各1人3.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4.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5.校企合作科研立项1-2个6.完善名师工作室2个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建立由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2.建立由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3.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评价平台系统,并进行应用管理1.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评价平台系统进行应用管理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资源库平台系统建设并运行2.初步建立人才评价与就业跟踪管理平台1.完善资源库平台系统2.完成人才评价与就业跟踪管理平台并运行八、保障措施8.1经费保障1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保证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契机,积极争取学院增加投入、企业行业捐赠,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及合作办学、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2开展预算管理,保证项目资金最大效用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开展预算管理,保证项目资金完全用于项目建设,并产生最大效用。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使用每项投入资金。8.2组织保障成立创建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工作标准和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项目的每个环节的建设能够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落实到位。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武英举 副组长:左晓英 崔晓红 项目建设成员:王继红 贾宇 田红玉 郭景辉 赵志成 韩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