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黑龙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 设 方 案项目建设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举 办 单 位: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二O一一年十月八日目 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一) 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1(二) 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2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6(一)建设总体目标6(二)建设具体目标6三、建设内容8(一) 完善校政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对接,校企联合教学8(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三)课程体系建设12(四) 教学团队建设12(五)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5(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教学资源17(七)教学模式改革,转变培养方式18(八)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19(九)社会服务19四、改革举措21(一)推进校企对接21(二)探索系统培养22(三)强化实践育人23(四)转变培养方式23(五)建设教学团队23(六)实施第三方评价24(七)建设目标实现的组织和人员24(八)政策保障25(九)质量控制25五、绩效指标27六、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30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力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 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1.行业背景随着21世纪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已列为今后十几年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科技领域投入约220亿元,是“十一五”投资3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关注。 黑龙江省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环境科研、科技开发、信息服务、环境工程等在内的环保产业体系。10年来,本省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6位。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膜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计划20年的时间,把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和国际同类型地区先进水平。60%的县(市)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将环保产业列为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并提出: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使“十二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因此,随着黑龙江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日益重视,对环保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加上国家对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生活更加重视,为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发展平台。2.人才社会需求根据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参照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及相关部门、行业专项规划,黑龙江省将投资133.66亿元,大力投资建设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各项工程的建设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现代高端技能型环保专业人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管理、环境规划与预测以及从事具体的环境监测、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和维护、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65家,其中企业单位85家,事业单位80家,专业环保企业104家,兼业环保企业61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单位39家,从业人数达21162万人,环保行业人才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生态环保建设步伐。据专家预测,今后五年,黑龙江省生态环保产业需2万余名环保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严重缺乏,因此,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端技能型环保人才是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求的现实课题,为注重培养高端技能型环保人才的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吸取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和顶岗单位的意见等多种渠道,分析得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以培养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分析检验、工业水处理等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环保类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化学检验工、环境监测工或废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 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原环境工程专业)建于2003年,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04年8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更名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2006年确定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是学院重点发展建设专业。建立专业至今培养学生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 培养学生情况年度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人数升本人数2003373720042966200570136200657371562200749291762200862701683200951571612201019491311201154621243总计428242131.校企深度融合 本专业先后与哈尔滨清华同方污水处理厂、大庆东城区污水处理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 构建了“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1)构建了“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培养为本位,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这一办学的思想理念,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特点和培养要求,构建了“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生产任务为驱动,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即为“项目引导”;以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参加顶岗实习为辅线,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即为双线推进;将“水环境监测工”“污废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授课内容即为资格考核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即为课证融合。 此外,在全部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2)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实践为起点,构建“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以水监测与污水治理课程为核心课程群,建设环境监测技术、水处理与水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和环境影响评价优质核心课程。经几年建设, 环境监测技术已列为省级精品课,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为院级精品课。3. 校企共建专兼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经过近多年的建设,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人员结构得到逐步优化,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初见成效。本专业成立了以史永纯、郭军副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高级职称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正在逐步提升。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0人;聘请9名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团队成员积极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森工总局项目等科研教研项目数十项。其中环境监测治理技术专业的整合获省十一五重点课题一等奖;北方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为省教育厅高职科研重点支持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20多本。4.实习、实训条件初具规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以服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为核心,兼顾相近专业课程和全校环境类相关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环境污染治理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院系两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7年建成环境监测实训室、水处理模型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工艺仿真实训室。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协作关系,先后与大庆东城区污水处理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善了专业教学的条件,形成了一个静动统一、讲练兼备的情景式教学环境,营造仿真职业氛围,使学生有了一种亲历实践的体验,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5.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能力(1)企业技术服务、培训、鉴定 通过多年建设,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家级职业资格(废水处理工、水监测工、化学检验工)培训和鉴定基地,具有培训和鉴定资质的教师9名,每年承担水环境监测工和化学检验工等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近200人次,通过率为100%,受到培训教师和学员的好评。 (2)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发挥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积极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又以项目带动师资建设,与环保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 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我院毕业生在东北地区环保行业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对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称职率与满意率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近三届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达92%,毕业生岗位稳定率(2年以上)占80.3%,毕业生就业一次专业对口率达5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优良率达85%,工作称职率95%。赢得社会、企业的良好声誉,很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及辐射作用。 本专业紧贴环保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平台,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一)建设总体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完善校政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对接,校企联合教学;深化“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并创新“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校企资源,建立设施共享、功能对接的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转变培养方式;校企共建专兼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教学高质量运行。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省内领先的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品牌专业,并带动专业群共同发展,成为辐射周边与多元化社会服务的示范。2.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主办单位龙江森工集团,依据生态大省建设及“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的需要,满足环境保护艰苦产业一线的实际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环境监测及治理等基本知识和工艺设计、操作等职业能力,面向生态环保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分析检验、工业水处理等一线工作的精操作、懂工艺、能维护、会设计的高端技能型环保类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建设具体目标1.完善校政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对接,校企联合教学依托省环保厅、各地市环保局等环保行业主管门,与省内大型环保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深化“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太平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的合作,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企业技术标准,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共同构建“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据,拓展教学活动领域,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并带动专业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完善并创新“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主线,完善“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依据职教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实施项目引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改革,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4整合校企资源,建立设施共享、功能对接的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扩建环境监测实训室,环境分析实训室、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环境信息实训室,新增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50项;完成环境监测室资质认证工作,建成具有丙级资质的环境检测中心,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依托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在校内建立“森工环境监测研究与指导工作站”,面向全省森工林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即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可获得社会效益;继续加强与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等环保企业单位的合作,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确保学生生产性实训达100%,顶岗实习半年以上。5.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教学文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实际生产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训练项目、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等,实现资源共享。6. 转变培养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突出社会服务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融“教、学、做”于一体。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介绍、模拟设备、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7.校企共建专兼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师资队伍以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为根本目标,培养12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骨干教师;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10名(技术专家3名,技术能手7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8.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教学高质量运行构建完善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包括媒体、学生家长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校内实行院系两级督导和院、系、学生三级监控制度,采取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措施。校外依据跟踪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的质量评价。建立校内、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三、建设内容(一) 完善校政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对接,校企联合教学1. 建立校企合作多元化体制,推进校企对接以龙江森工集团和企业联盟理事会为基础,在行业协调指导和企业支持下,充分利用政企环境资源,积极探索“政府、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六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校企联合教学(1)校企共育人才由学校负责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提出专业建设规划;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校完成技能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企业完成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2)合作培训骨干教师学校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研修,与实习学生、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企业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企业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劳保用品,提供实习必需的技术资料和样品,为实习、教学参观提供方便。同时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的技术管理、科技研发。由企业推荐,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任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可以将兼职教师分为客座教授、任课教师、实践指导师三类,对这三类兼职教师在培训、教学管理、激励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互为导师制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联合开发课程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校与企业针对不同的培训形式,根据岗位的技能需要,专门编制适用的教材和讲义。(4)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引进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企事业单位进驻学校(如:绿源环保公司、森工环境监测站),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后勤服务,双方技术,设备、人员等资源共享;企业向学校相关专业无偿或优惠提供部分专业实习设备建立实训室,用于专业实习教学。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场所。(5)合作培训企业内员工学校为企业服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功能,扩大培训范围,为企业举办的各类非学历短期技能培训,包括公开班、企业内训、为企业定制课程等,合作培养高技能员工。(6)开设专题讲座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促进我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管理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企业优秀人才或专家,来校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7)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时,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调查应做到每年不少于1次。制定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跟踪调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8)学生管理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生管理机构,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学生活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监测及治理等基本知识和工艺设计、操作等职业能力,面向生态环保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分析检验、工业水处理等一线工作的精操作、懂工艺、能维护、会设计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环保类人才。主要就业岗位: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和环境设施运行管理、环境工程施工、环境工程设计等。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培养为本位,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这一办学的思想理念,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特点和培养要求,构建“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生产任务为驱动,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即为“项目引导”;以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参加顶岗实习为辅线,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即为双线推进;将“水环境监测工”、“污废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共建,突出能力培养,即为课证融合。 此外,在全部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水质监测技术、空气监测技术、噪声监测技术、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微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课、环境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制图、CAD第一至四学期校内外实训基地第五六学期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环境监测能力培养主线环境治理能力培养主线基础素质及拓展专业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 “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程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三)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改革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据,深入开展专业调研,聘请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课程开发。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完成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项任务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并综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规范的相关内容,构建“环保运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实施项目引导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2,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图见图1-1。(四) 教学团队建设1.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1)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业团队建设内容培养12名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水平较高、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省级学科带头人,1-2名省级优秀教师,院级骨干教师若干。力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技能水平较高的专业团队。 (2) 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产学合作,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任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严把入口关,全面掌握拟聘兼职教师第一手资料,并把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作为聘任兼职教师的依据;要严格程序,聘用前对其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技术水平及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价和论证,由专管机构统一发放兼职教师聘任书,并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书;要对其教学质量严格监控,采取校系两级、以系为主的管理模式,加大检查、监督、指导的力度,并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评档案,将考评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兼职教师的依据。表1-2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能力分析职 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知识课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化验工、大气环境监测工、环境生物监测工、环境噪声监测工、固体废物监测工、环境影响评价师1、水体各项物理、化学和生化指标的监测。2、监测流动及固定大气污染源。3、采集与分析环境噪声与振动的各项指标数据。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5、环境污染应急性监测。6、工业“三废”检测。7、环境影响评价1、能准确称量,并按规范配制和运用分析化学试剂。2、能从事水体、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应急性监测及分析研究。3、能对一般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初步评价。1、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因素的监测方案制定。2、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因素的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3、环境质量评价报告1、化学基础。2、环境化学与分析。3、环境(水、大气、固废)监测技术。4、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人员废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固体废物处理工、除尘设备运行工1、废水处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2、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与简单维护。3、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4、污染物微生物技术处理。1、能进行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2、能从事水处理设施或设备的运行调试、检修及维护工作。1、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控制与维护。2、废气处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3、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控制与维护。1、水污染控制技术。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4、噪声控制与治理5、环境微生物技术。6、环境工程基础7、环保机械设备生态产业技术人员制图员、环境工程预算员ISO14000审核员1、污水处理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固废处理设备设计后期的绘图工作。2、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治理现场施工、安装及工程预算工作。3.生态产业建设4. 清洁生产审核1、能编制污水、废气、固废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图。2、能初步开展环境工程施工及工程预算。3、掌握符合生 态产业岗位要求的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与审核技能。1.工艺流程图的编制2.工程预算0,3.清洁生产、4.循环经济等生态产业知识1、工程识图与制图。2、环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环境工程施工与核算4.生态产业建设技术5. 清洁生产审核技术6.企业环境管理技能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2、化学基础3、环境化学与分析4、工程识图与制图5、电工学基6、环境生物技术7、环境工程原理专业技能课程:1、环保机械设备2、给排水工程3、环境规划与管理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5、环境专业英语6、噪声控制与治理7、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8、水处理与水污染控制9、生态环境监测技术10、环境工程施工与核算11、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12. 生态产业建设技术岗位综合实训课程:1、毕业实践2、毕业设计1、高等数学2、化学基础3、环境化学与分析4、工程识图与制图5、电工学基6、环境生物技术7、环境工程原理基本素质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概论3、体育4、汉语素养5、英语6、生态伦理7、艺术鉴赏8、计算机应用基础9、入学教育、军训职业能力课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1、环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拓 展 课 程素质拓展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1 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图(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采取岗位培训、顶岗挂职等形式,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参加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从企业单位聘请懂专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单位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从事专业教学、专题讲座,参与课程开发或指导实习实训,提高专职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考取相应权威证书,如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保工程师等。在未来二年内达到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4)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专兼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为专兼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互为导师、校企轮换交流等结对子方式,让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兼职教师接受教育培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促进专兼融合。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同时结合兼职教师不同的经历、专业背景和技能特点,用恰当的方式促进专兼教师的融合,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 2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与进修,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并认真实施。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到国内重点高校、相关部门培训进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重视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教师专项进修培训经费,并逐年有所增长,形成广泛交融的知识结构。(五)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校内实训基地探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共同使用”的管理方式。统一调配仪器设备,提高设备使用率。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实行资源共享,满足各种形式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在完成教学实验实训任务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实行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实训基地配备“双师型”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实训、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水处理实训室,购置与纯净水生产相适应设备,严格按照纯净水的标准和工艺流程组织生产。一方面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为贫困生提供资助。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扩建生态环境监测实训室,环境分析实训室、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环境信息实训室,新增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50项;完成环境监测室资质认证工作,建成具有丙级资质的环境检测中心,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加强森工环境监测研究与指导工作站根据学院与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关于局院共建环境监测机构的会议纪要”精神,双方合作共建“森工环境监测研究与指导工作站”。充分发挥学院技术、设备优势,面向全省森工林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即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对校外基地创新“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结合。切实把学生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进行学生顶岗期间的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整合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对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根据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认识型、体验型、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是北方第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均由政府负责,属国营企业,其工艺、设备先进,但用人制度很严格,可确定为认识型和体验型实训基地;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行为主,属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相对灵活,可确定为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 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市场也日趋成熟,环保企业不断壮大。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内环境治理为主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行业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份额也很大,以技术、设备与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新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氛围。 将环保行业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岗位操作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引入实践教学中。 校企合作开发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教材,紧密结合生产性实训项目。 建立实习企业档案、生产岗位数据库、实习学生数据库、实习指导教师数据库和实习结束留企数据库,建立校企合作往来备忘录,共同研讨合作方向和项目,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教学资源以现有校园网络为基础,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开放式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集数字教学、数字资源、数字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校园。提高全校师生信息素养,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校际之间交流提供优质服务。根据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产业从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环保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以水监测与治理课程为核心课程群,建设大气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水处理与水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和环境评价优质核心课程。表1-3: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规划序号课程名称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完成时间合作单位1水处理技术课程标准建设 训练项目开发 教材建设 2012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2环境影响评价2012哈尔滨环保局3环境监测技术2012哈尔滨监测站4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2013清华同方污水处理厂5大气控制技术2012哈尔滨气象局将这些课程建成为集纸质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文件(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施计划、课程标准等)、电子教材(课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案例、参考文献、习题集、自测题、动画等)、网络教材(网络课程、网上自测系统、网上考试系统、教学仿真软件、网上疑难解答、网上师生交流园地等)、视频教材(教师授课录像、音像教材、教学短片等)于一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五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课堂学习、自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七)教学模式改革,转变培养方式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介绍、模拟设备、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突出社会服务能力和素质培养,融“教、学、做”于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课程和工作岗位情况,确定课程学习进度,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和网上学习并举;教师网上答疑,学生通过该学习平台进行网上练习并提交作业;专职教师通过该学习平台对学生网上进行考核;兼职教师在现场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网上和现场的考核结果,确实学生的考核成绩。 (八)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管理内涵建设,建立适应“项目引导、双线推进、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修订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再造质量管理流程,完善学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学院、企业和社会评价结合,实习教学以校外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监控与管理过程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方互动,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管理。1.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构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内管理广泛吸纳企业(社会)人员参与,校外管理以学院为主导,校内外相互融通,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学生家长)三方互支的有效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构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保证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体系,校外实习实训管理体系,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新生调查制度、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等。3.完善学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按环保产业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以企业管理的要求规范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工作。继续深化院、系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企业对学院实施的效能监察和教学质量监控融入到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充分体现企业与学生(学生家长)评价因素的作用,进而建立和完善学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九)社会服务1.企业技术服务、培训、鉴定 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和哈尔滨市技能鉴定站,每年增加承担水环境监测工和化学检验工等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300人次。 依靠校内完善的实训基地,每年定期举行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治理设施运营人员资格培训和相关师资培训,并扩大培训人数。 2.面向环境监测领域承接环境综合监测外包服务目前,国内部分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其水和废水(含大气降水)、空气和废气(含室内空气)、土壤、底泥、固废、噪声以及装饰装修材料等大量环境监测工作均采用外包方式。 系部通过与第三方环境监测公司或环境监测实验室等创建工学结合经济实体,或分包上述公司监测任务的方式承担用户的外包服务,根据企业要求,采用学生长驻企业、定期上门服务等形式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3.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工作,为相关企业进行产品鉴定的职能。继续扩大技术服务鉴定的种类,检验产品总数量将每年增加5%。 发挥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积极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又以项目带动师资建设,与环保企业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年科技服务不少于5项、科研经费到款10万元。 4.社会继续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师资、技术、校内外实训、培训基地等条件,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为相关企业员工及转岗员工进行培训。通过示范性环保专业的建设,培养出适合于环保企业生产一线的紧缺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建设“八大经济去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充分发挥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广泛开展企业员工和下岗职工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环保企业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每年服务规模可达200人次。 四、改革举措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与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升环保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习实训基地等进行改革与建设,使专业教学实现为我省生态建设及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及环保产业发展服务提供高端技能型环保类人才支撑的目标。(一)推进校企对接1.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职业理念、企业文化对接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2.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等级证书和技术标准组织教学。对环保产业的的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可将本专业岗位归结为三大岗位群:即环境监测技术岗位群、环境治理技术岗位群、生态产业技术岗位群。依此,本专业确定培养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与治理、分析检验、工业废水处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3.双证书制度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专门化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废水处理工”、“水监测工”等职业岗位等级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的一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4.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建设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校本教材、试题库、考核评价办法等。 将校企合作课程环境监测技术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技术、环境评价技术、环保设备维护等建设成优质核心课程,力争将省级精品课环境监测技术建成国家精品课;将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技术、环境评价技术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环保设备维护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5.多学期分段式授课为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积极试行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第一阶段:理论教学与单项技能训练相结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中 , 每一个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同时掌握运用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工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单项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第二阶段:综合技能训练,在多媒体教室、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环境信息仿真实训室,通过设计模拟性的实训项目,分组协作完成,强化技能,或利用仿真教学手段,从整体上掌握工艺流程进行教学;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中全面锻炼职业能力。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就业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终成为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与省内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西部既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环保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探索技能型向引领和导向性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三)强化实践育人依据我校“道德为重、技能为本”的办学育人原则,遵循“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如环境监测实训室,环境分析实训室、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环境信息实训室等建设,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与已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大型环保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课程教学与车间生产融合,整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与校企合作单位组织教学,把课堂迁到环保企业车间,企业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师傅)对学生进行生产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四)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计划,不定期参与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技能竞赛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现代信息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探索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途径,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五)建设教学团队为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参加培训、提高学历、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吸纳企业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评聘制度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依托清华同方污水处理厂等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共同为专兼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互为导师、校企轮换交流等结对子方式,让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