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二轮》PPT课件.ppt_第1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PPT课件.ppt_第2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PPT课件.ppt_第3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PPT课件.ppt_第4页
《人口与城市二轮》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与城市,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程标准: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考试说明: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经 典 再 现,考向一 人口数量变化、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1(2011重庆文综)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1)(3)题。,(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D,(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D,C,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 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A,D,解析 第(1)题,该省在2000年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0.51%,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增长模式。由2000年与2010年的人口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不存在大幅减小现象。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城市化过程,即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2000年城市人口是8 23527%2 223.45万,2010年的城市人口是8 04240%3 216.8万,增长不到50%。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为负值的前提下,只是滞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从题意看,既然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西部的某省,就不可能是行政区域缩小,因为那样会失去可比性。劳务输出是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加大,人口迁移的规模在不断加大,会造成当地常住人口的减少。而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逐步实施,西部某些省区的水利工程移民增加,但是迁移的规模不会达到近200万之巨,况且水利工程大多是就近后靠式的迁移。 答案 (1)A (2)D,考向二 城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区分布 3(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D,考向二 城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区分布 2(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 于P处 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 于Q处 A B C D,B,D,考向三 城市化及其发展变化 4(2011广东文综)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紧 扣 主 干,题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表所示:,2主要人口问题,题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特别提示 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促成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确定了其主导因素的前提下,还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3)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2)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总体影响 改变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例1 (2011福建高考)下表为2002年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1)(2)题。,(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C,例2 (2011福建高考)下表为2002年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1)(2)题。,(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B,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迁入人口的学历特征,从表中数据判断出迁入人口的年龄特征。第(1)题,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该城市郊区在20022007年有大量的青年人口迁入,且由材料可知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故该城市可能大力发展了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从而加速了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第(2)题,从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城市这段时间内014岁人口的数量明显增大,因此,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最需要增加中小幼教师。,答案 (1)C (2)B 易错提醒 本题组常见失误原因主要有两种: (1)信息获取能力差。未能从题干中注意“初中学历”,从表格对比中获取“以青年人口迁入”信息。 (2)概念混淆。个别考生根据第(1)题C选项推测郊区应增加建筑人员。未能注意“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概念不同。,【练习1】读我国省(市、区)际人口迁移概率比较图,回答(1)(2)题。 (1)从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五个主要的人口迁入省区是 A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 B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北京 C广东、北京、广西、江苏和浙江 D广东、浙江、北京、山东和海南 (2)从2010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净迁入人口的省区出现变化,其中人口迁入明显减少的省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江苏,A,C,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2000年人口迁移概率曲线上各点对应省区可得,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是最主要的人口迁入省区。第(2)题,读图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省(市、区)际人口迁移概率变化最大的是广东,故广东省人口迁入明显减少。 答案:(1)A (2)C,【练习2】读“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1)(2)题。,(1)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少年儿童人口 C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2)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C,D,题点三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分析 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如下表所示:,例2 (2011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答案 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主要是结合图例明确相关城镇在图中的分布位置。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影响干旱地区城镇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大;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答案 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易错提醒 本题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四种: (1)问题指向不清。把“原因”答成“分布”,未能答出“水源”条件,而是答成沿河流、绿洲分布。 (2)信息获取能力差。未能排除“油田”干扰信息,而误答“石油开发”条件。 (3)受思维定势影响,应变能力差。考生多习惯用城镇图例大小判断城镇等级,未能根据图中“绿洲”大小推测城镇等级,导致无从下手。 (4)表述混乱。把三个城镇等级依次大小比较答成“喀什”服务范围大于和田和民丰服务范围。,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具体如下 所示:,题点四 城市功能区的成因,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例3 (2011福建高考)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1)该国公共住房 (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D,A,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布局。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图例在图中的分布位置并准确判断这种分布的特点及原因。第(1)题,由图可知,该国的公共住房主要沿快速交通线分布,而不是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国的公共住房主要沿快速交通线分布,说明布局时考虑了基础设施;此外,该国的公共住房避开了地价较高的中心城区,位于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说明布局时也考虑了城市的功能分区。,答案 (1)D (2)A 易错提醒 本题主要因为不能准确判断公共住房在图中的分布位置,及与周边事物的相互关系而出错。特别是第(1)题,从图中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上,很多同学误选C项。,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题点五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期阶段,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3】 材料1: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 575 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207 137 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 237 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材料2:预计,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0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材料3:下图为北京城市化及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统计图。,材料4: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分析,由现在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有何特点? (2)据材料3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3)据材料4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49.68%上升至2030年的65%,据此判断应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