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1页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2页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3页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4页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谨慎性原则从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于该原则的产生,会计界有不同的解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会计活动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是人们对待不确定性的自然反映。谨慎性原则的量化关键是不确定性的计量。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不确定性;经济学 一、引言 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原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惯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谨慎性的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2)中。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其实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原则从其产生以来,受到了很大重视。同时。由于其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等原因,在使用中也受到很多质疑。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来阐述谨慎性原则产生与存在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对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面的建议。 二、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历史演化 通常认为,谨慎性会计原则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盛行的机械观点 这是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起源,它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对其受托责任的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会计受托责任盛行于19世纪,当时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美国会计职业界在20世纪初开始讨论谨慎性原则。但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大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人们认识到危机之前浮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各个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后,在会计报告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思想也越发显得重要起来,从而使机械谨慎性原则的观点最终得以确立。早期的这种机械谨慎性原则观点其本身是没有多少会计上和经济学上的理论根据的,它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定义。如。其当年给出的定义为:“不要预计利润,但要预计一切损失。”这类概念在受托责任会计盛行的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这类概念本身有不可避免的逻辑性矛盾,所以它的生命力也是有限的。 (二)广为接受的传统观点 提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2号概念公告词汇表中将谨慎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谨慎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一原则表明,要尽量选择低估资产和利润的会计方法,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变化时。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持合理计算的态度。换言之,可能的费用或损失,账上允许有所反映,即计提合适的准备,相应地减少利润。但是,这种准备必须合理,计算要有依据,符合客观经济环境。而不是蓄意地多计费。少计利润。为利润寻找借口。对于影响企业将来价值的不利事项,如难以计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则应当在注释或补充信息中加以披露。谨慎性原则还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的收入或利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予确认。通过分析上述定义可知,传统观点大多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来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定义,即在这种观点下的谨慎性原则定义在对0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反映方面仍然存在欠缺。没有跳出机械观点的俗套。 (三)新近流行的量化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性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谨慎性原则向量化方向转移的观点也逐渐产生出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菲尔森姆(Feltham)和奥尔森(Olh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指出: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p+t的期望值与企业股权在时点p+t的账面价值之差在p趋于无穷大时的情况下大于0,则认为企业会计是谨慎的。 Basu(1997)把谨慎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对确认好消息比坏消息需要更高程度的证明。即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为迅速。并建立了回归模型来证明它的定义。 Xit/Pit1=a0+a1DRit1+0Rit+1RitDRit1 式中,Xit是i企业在t期间的每股盈利,Pit1是该企业期初每股市价,Rit为在t期末前9个月至t期结束后的3个月间12个月的市场回报率。当Rit为负值时,DRit1等于1,当Rit非负时,DRit1等于0。 Basu的这种测量方法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在大量的关于会计谨慎性领域的研究中。会计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种不确定性,就必须运用数学工具来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反映。因此。向量化方向转移观点的出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谨慎性原则产生的经济学解释 (一)会计界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 谨慎性原则自产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持支持态度的会计研究人员对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动因提出了众多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税收解释。 税收解释认为,纳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联系使得管理人员有动机运用谨慎性原则来递延税收的支付。谨慎性原则通过推迟收入的确认及加速费用的确认可以延期税收支付,从而减少税收支付的现值,增加公司的价值。 2契约解释。 管理层利用会计系统输出的数据和报表作为签订契约的依据,这些契约包括管理层的薪酬契约、债务契约等,利润的确认对于这些契约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管理层而言,管理层倾向于夸大当期的盈余以增加他们当期的薪酬和股票期权等报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会计系统对收入的确认标准要求更加严格。而降低损失的确认标准,这就导致盈余稳健度提高。对债权人来说,债务契约用于约束企业对股东及其他有优先要求权的各方的超额支付,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3诉讼解释。 股东诉讼是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研究发现,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希望能够立即得到有关潜在风险的信息,而对于有关潜在利得的信息却不甚关心,因此公司延期报告潜在的损失比延期报告潜在的利得会面临更大的诉讼威胁。也就是说,诉讼风险更可能源自于收入与资产的高估而不是低估,会计人员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宁可失之低估,而不愿失之高估”,从而使股东诉讼成为谨慎性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制度制约。 另外一个原因认为,准则制定机构从监管的角度也倾向选择会计处理中较为稳健的方法。原因在于:对于监管者而言,多计收入比少计收入更加容易受到指责,为了减少政策成本,监管机构也会支持体现稳健原则的会计方法的采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都有可能要求会计信息要采用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诠释 下面笔者从经济学角度来阐述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动因。 1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 在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所言:“天下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曾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的奈特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在任何一瞬间个人能够创造的那些可被意识到的可能状态之数量”。 在会计界,有的学者把不确定性理解为“对导致一系列可能的结果的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的认识状态,但这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要么无法知道,要么无实际意义。与风险不同,不确定性的目的不明确。无法对全面认识备选方案做出假设。在实务中决策者趋于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不作明确区分。” 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外生性的和内生性的两种。外生性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而内生性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信息加工过程(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外部不确定性,它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是由会计系统本身造成的不确定性。 (1)外生性不确定性会计产生的原因: 第一,会计政策法规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国家有关部门会计政策、制度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均掺杂着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在应用中企业财务人员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第二,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会计对象是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企业交易、事项与情况(经济业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一是由于经济业务本身难于精确计算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无形资产每期应摊销多少难于准确计算;二是经济业务复杂多变所引起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创新经济业务;三是由于经济业务在时间上延伸到未来时,从目前(资产负债日)来看经济业务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未来事项等。 第三,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税法、利率以及会计法规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对会计系统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由于外生性的不确定性存在于会计系统之外,会计无法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但通过会计自身的完善,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会计系统的不确定性影响或提高关于对会计系统的不确定性影响的认识。 (2)内生性不确定性会计产生的原因: 第一,会计要素的不确定性。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一是要用有限个静态的会计要素及其所构成的框架来反映周而复始的动态资金运动必然会产生不确定性;二是会计定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如资产和负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以未来的经济利益来定义它们(资产为未来经济利益,负债为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而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因此以此概念确认的会计信息数据也就必然会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会计基本原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会计基本原则引起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一是会计基本原则内部具有一定的矛盾或者说各个基本原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不统一性,以这些基本原则作为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导必然会使会计操作人员难以操作,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相关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等原则之间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可能做到齐头并进;二是诸多会计原则如权责发生制、稳健原则等的应用要求进行人为的估计和判断。这必然会带来会计处理上的不确定性。 第三,具体会计准则带来不确定性。具体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工作的指南,其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引起的不确定性。 第四,会计人员行为引起的不确定性。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的不同。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会得出不同结果的问题。这里面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当局的压力、会计人员的舞弊、合理差错等原因。 综上所述,会计的全过程、其所处的环境、会计人员的行为等无处不存在着不确定性。 2谨慎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中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 这一点可以由谨慎性原则产生的过程得到证实: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对其受托责任的解脱所采取的策略,即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而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则财产托管人、审计人员、会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以及避免和减轻资本风险和进行合理决策的不同目的,都要求会计信息披露采用谨慎性原则。换言之,谨慎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中不确定性的共同“自然”反应。之所以强调“自然”,是因为在人们的下意识里,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规避和厌恶也同样深深植根于人们的下意识层,就像人们从婴儿时期便对黑暗等不确定性深深厌恶一样。因此,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选择趋于谨慎的倾向是非常自然的。人们选择谨慎性的倾向或反应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反应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感性的成分,其次这种心理反应才表现为一种经济行为,“低估资产和收益而高估负债和损失”等具体会计操作则是谨慎性原则在人们意识层存在的外在表现体。所以说,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谨慎的心理作用于会计领域是有其必然性的。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常会有以下的心理特点:在不确定条件下,每个人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来进行决策,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性的过程,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一正常性存在。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性面前,由于心理因素,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1)损失厌恶心理。即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高于他们对等量的获利的喜好程度,对于收益和损失,人们更关注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2)过度自信。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表现出过分的乐观、自信,从而低估潜在的风险。(3)从众心理。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时,会受到身边的其他行为人的决策的影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追随群体的观点。(4)锚定效应偏差。指人们对特定对象预测估计进而决策时,倾向于选择一个起始点或者参考点作为判断依据,如对参考点的选择或调整不充分。便会产生锚定效应偏差。(5)确定性效应偏差。指人们的决策是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从而产生低估可能性的结果、高估确定性的结果的认知偏差。它直接导致人们在面临条件相同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偏好,而当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风险回避。 总之。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会计中处处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产生种种不理性的行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自然的、必然的。 四、谨慎性原则的量化 (一)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要求 谨慎性原则之所以在会计准则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想准确地判断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程度好坏,关键是不确定性的计量的准确与否。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受适度的制约。是当前国际会计界的主流取向。“适度”意味着不允许创设秘密公积、提取过分准备,更不允许蓄意地、一贯地少计净资产和净收益,而是要在有充分证据表明企业发生相关经济利益流入和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将资产或收益予以反映;反之则不反映负债或损失。这种对谨慎性原则使用的适度要求,可从现代经济学层面上得到阐释。 在经济学领域里,风险与收益是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两者的变化规律是: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承担风险需要的边际补偿也呈递增趋势。通常可用一条凸状的风险一收益曲线来反映。由此可以得到:在不确定性较低时,信息使用者对风险的偏好近乎于中性,他们要求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不允许带有偏见。因而谨慎性原则的地位相对较低,处理会计事项时,资产(收益)与负债(损失)应当一视同仁;当不确定性较高。且无法准确获取客观、公允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认为悲观主义优于乐观主义,因而,谨慎性原则的地位相对较高,处理会计事项时,更多地确认、计量和披露有关负债(损失),而忽略有关的资产(收益)。 (二)不确定性的计量 何谓不确定性较低、不确定性较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不确定性的大小进行精确的估算,判断其所属的层次,进而作出会计处理的决策。因此,对“适度”认识的根本在于量化,即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和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可能性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 1众数概率法。 其着重反映的是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这种方法下,若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则认为该事项的发生是“很可能”的,否则就认为是“不可能”的。 2累计概率法。 简称累计法,是一种根据累计概率来判断某一事项发生可能性的方法。若累计概率超过50,认为该事项“很可能”,否则就认为该事项的发生“不可能”。 3加权概率法。 该方法类似于统计学上的期望值法,其特征是:要求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即将每一种可能的结果数值作为权数与相应的概率相乘后。将乘积累加得出加权概率,并以之来计算可能的结果。 其中加权概率法较其他两种方法更为精确,因为它综合反映了所有可能的结果及其概率分布,体现了中性原则。当然,财务会计中的“可能性”也绝不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它与不确定性事项的确立、计量密切相关。这样对“可能性”进行具体分析和估算就不得不考虑有关因素的影响,比如,计量客体的性质、事项发生的概率分布特征、每一项目最终可能的结果等。此外,由于受现有确认标准的制约,不少不确定性项目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揭示,如何进行表外披露是提供这些信息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即使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可能性大小及其重要性原则来筛选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信息,把握披露的度和量。亦离不开对“可能性”的精确估算。 目前,我国或有事项具体会计准则对基本确定的资产(收益)要求确认、对可能性极小的负债(损失)不予反映的规定,无不体现了适度的谨慎原则的要求。其中我国将可能性分为基本确定(reasonablycertain,95100)、很可能(prob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