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化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生命中的化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生命中的化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生命中的化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生命中的化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细胞通过识别外源性的信号,进而将其转化成细胞内的各种分子功能的变化的过程。 外源性信号种类: (1)物理信号光、热、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信号离子、过氧化氢、生长因子、分化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等;,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即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信息流起着调节控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作用。 薛定谔:“生命的基本问题是信息问题”,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遗传信息及环境变化信息的调节控制 。 细胞的基因表达及增殖、分化、生长、衰老、死亡、代谢、神经传导、免疫等 生存依赖于精巧调控的细胞间、细胞内分子通讯网络:内环境恒稳态,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单细胞生物仅与环境交换信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间通讯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一种细胞间直接通讯方式。由相邻细胞间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完成。连接子两端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亲水性孔道,允许两个细胞间进行水溶性小分子物质(1500 Da以下)的自由交换。,一、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二、膜表面分子的接触通讯 细胞膜表面的信息识别分子(给体蛋白或受体蛋白)通过特异性互相识别和相互作用,而达到细胞功能协调的通讯方式,属于直接通讯。,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三、化学通讯 信号细胞分泌的一些化学物质(蛋白质或小分子)可以作为化学信号作用于其它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叫化学通讯,属于间接通讯。根据化学信号作用距离范围,可分为三类: 1、内分泌(Endocrine)系统内分泌器官分泌,随血液作用于全身靶细胞; 2、旁分泌(Paracrine)系统以细胞因子为主,作用距离以毫米计; 3、自分泌(Autocrine)系统作用局限于突触内,作用距离在100 nm以内。,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三、化学通讯三类分泌系统:,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细胞间通讯的化学信号分子激素(内分泌)、神经递质、细胞生长因子(旁分泌)以及气体信号分子四类。 细胞内通讯的信号分子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钙离子(Ca2)、肌醇三磷酸(IP3)及甘油二脂(DG)等。,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一、激素 定义:是由 特定细胞产生 对某些靶细胞具有特殊刺激作用微量物质。 激素信号系统构成: 激素与靶细胞特异受体的结合和转换, 激素的失活和排除, 各种激素之间的协调作用及拮抗作用等。 激素的作用:对代谢过程或生理过程(甚至情绪)起准确有效的调控作用,使细胞及组织器官形成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正常生理状态下激素处于高度平衡;激素水平失恒则导致生理活动或代谢紊乱。,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一、激素 激素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和调控功能):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激素。 1、含氮激素蛋白质类、多肽类由:脑垂体前叶、中叶及后叶,下丘脑,甲状旁腺,胰岛以及胃肠黏膜等分泌;氨基酸衍生物类则由甲状腺(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1、含氮激素 (1)甲状腺素 (2)肾上腺素 (3)脑垂体激素 (4)下丘脑激素 (5)胰岛激素 (6)甲状旁腺激素 (7)其他多肽及蛋白质激素,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1)甲状腺素甲状腺分泌,酪氨酸的衍生物,L构型,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7080)。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氧消耗,刺激组织生长、成熟和分化的功能。,生理活性更高,是甲状腺素的510倍。,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2)肾上腺素肾上腺的髓质分泌,酪氨酸的衍生物,R构型,调节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3)脑垂体激素脑垂体的前、中、后叶分泌激素10多种,可以调节和控制其它类型激素的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促进其它腺体分泌激素,具有重要影响。,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4)下丘脑激素,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5)胰岛激素胰脏中胰岛分泌,胰岛有a、b和d三种细胞,其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多肽激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蛋白质激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素。 (6)甲状旁腺素(PTH)和降钙素(CT)一起由甲状旁腺分泌,多肽类激素,调节钙的代谢。 PTH促进骨骼脱钙,增高血钙。 CT降低血钙。,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7)其它多肽及蛋白激素 血管紧张肽II八肽化合物,使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引起心、肾等内脏血管扩张,增高血压。 血管疏缓激肽9肽激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 促胃酸激素 促胰液激素,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2、类固醇激素脂溶性激素,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脊椎动物的类固醇激素可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两类。 (1)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已分离提取的类固醇化合物30多种。生理功能:调节糖 代谢(抑制糖氧化,使血 糖升高,促进蛋白质转化 成糖。还具有良好抗炎、 抗过敏作用);调节水盐 代谢(促使体内保留钠离 子及排出过多钾离子)。,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2)性激素分为雄性及雌性激素两类;与动物的性别及第二性征的发育有关;分泌受垂体的促性腺激素调节;从胆固醇衍生而来;在体内可以互相转变。,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3、脂肪酸衍生物激素主要是前列腺素,已发现几十种,广泛存在于生殖系统和其它组织中,基本结构为:含有一个环戊烷及两个脂肪侧链的二十碳脂肪酸,生物合成前体为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主要有E、F、A、B四种类型,在人体内分布最广,对生殖、心血管、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等都有显著作用。,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3、脂肪酸衍生物激素,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3、脂肪酸衍生物激素,1964年由E.J.Corey 完成其人工全合成。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计算机设计辅助有机合成”),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4、激素的特点内分泌系统的细胞产生的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经过血液的运送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这种传递方式叫内分泌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低浓度1010108 M; (2)全身性; (3)长时效;,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二、神经递质 是神经系统细胞间通讯的化学信号分子。种类:胆碱类(乙酰胆碱),氨基酸类(g氨基丁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多肽类(神经肽)。,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二、神经递质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短,神经递质浓度高,突触前神经元负责合成神经递质,并将其包裹在突触小泡内,在神经元发生冲动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作用,将其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作用神经递质分子抵达突触后膜,并与其上的一系列受体通道结合,起到改变通道蛋白构相、激活第二信使系统等作用,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或代谢等变化。 神经递质可看作是神经元的输出工具。每一个神经元只带有一种神经递质。 同一种递质对不同的受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三、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主要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分化。 1、生长因子可溶性多肽,来自不同种类的细胞,对靶细胞的增殖、运动、收缩、分化和组织的改造起调控作用。 (1)表皮生长因子 (2)血小板生长因子 (3)成纤维生长因子 (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5)神经生长因子,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1)表皮生长因子存在于组织的分泌物和体液中,刺激上皮细胞、肝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2)血小板生长因子储存于血小板a颗粒内,刺激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分裂和运动。 (3)成纤维生长因子在创伤愈合、慢性炎症中,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移动具有刺激作用。 (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和发育。 (5)神经生长因子维持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营养因子。,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2、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1)集落刺激因子刺激细胞形成细胞集落。 (2)趋化因子免疫细胞产生,趋化白细胞。使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 (3)白介素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 (4)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 (5)肿瘤坏死因子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因子。,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四、气体信号分子 特点:具有高度膜穿透性,极容易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等方式传递信号。 1、一氧化氮(NO)半衰期短、活性高,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迅速通过细胞膜,在胞间传递并进入平滑肌细胞,通过cGMP引起平滑肌细胞松弛而使血管舒张。硝化甘油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细胞间化学信号,2、一氧化碳(CO)心、脑血管系统中起重要生物学效应。,3、硫化氢(H2S)神经细胞中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心血管系统中具有舒张平滑肌、降低血压、抑制心肌收缩力等生物学效应。,第三节 受体,作用于细胞的外界物质称为化学信号或配体。对配体具有特异识别和结合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是受体,主要是膜蛋白。配体分成激动剂和拮抗剂两类。 一、受体的特性 1、特异性 2、饱和性 3、可逆性 4、高亲和力,第三节 受体,二、受体学说 三、受体的结构类型 四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以上为膜受体)、细胞内受体。 1、离子通道型受体,第三节 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第三节 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即与膜上的偶联蛋白结合,使其释放活性因子,再与效应器发生反应。由于这些偶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极为类似,且都能结合并水解GTP,所以通常称G蛋白,即鸟苷酸调节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regulatory protein)。 自80年代中期发现G蛋白以来,G蛋白与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已获得重大突破,因之获得199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第三节 受体,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主要是细胞因子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发生二聚作用,促其本身及胞内其他底物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激活蛋白激酶,增加DNA及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产生细胞生长分化等效应。,第三节 受体,4、细胞内受体,第三节 受体,四、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信号传递途径可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膜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两类。,甾体类激素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 亲水性信号分子(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各种细胞因子等)膜受体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一、细胞内信号产生方式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将其转换为胞内信号的方式: 1、产生胞内信使,胞内信使激活了一种或数种靶酶或靶蛋白,从而调节细胞活性。,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2、酶促信号直接跨膜转换 受体本身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催化受体蛋白),其胞外部分具有受体功能,接受信号激活其胞内部分,从而调节某种生理反应。 3、内在化作用 多肽信号借助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二、cAMP信号通路,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二、cAMP信号通路,刺激型调节蛋白(Gs蛋白)的调节作用图解,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二、cAMP信号通路,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三、肌醇脂信号通路 1、IP3和DAG的形成,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2、IP3和DAG的信使作用,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3、Ca2的信使作用,第四节 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