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A项时,革命的国家政权尚未建立。C项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D项也是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答案B2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和“退却”,应当是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答案B3“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解析题干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采用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C、D两项与保尔的认识不符,排除。答案A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抓住材料信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说明农业为工业化付出巨大代价,D项正确。答案D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模式建立解析维尔斯的态度从“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到“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与此同时的苏联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维尔斯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C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材料描述的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答案B7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C8“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答案A9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A项没有实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答案C10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旨在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张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B项。答案B1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A项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排除;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排除;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排除;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答案D12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断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材料二右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赫鲁晓夫等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及成因。(8分)(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借鉴角度去分析。第(2)问,从一边的很多农民还不如另一边的机器和炮弹重可知,漫画主要是说明斯大林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说明在斯大林模式之下,重工业比较发达,农业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其成因结合苏联的国情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回答。第(3)问,从病人的死亡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可知这是指苏联解体;“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由取消自由贸易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思路好”的原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等。(2)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成因: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苏联解体。“死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14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他”是指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罗斯福新政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重要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