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doc_第1页
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doc_第2页
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doc_第3页
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doc_第4页
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肠间质瘤16例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胃肠道造影(GI)及CT检查。结果:16例均行胃肠道造影及CT检查,恶性14例,良性2例;肿瘤以向腔外生长为主(10例),类圆形或椭圆形居多(11例),绝大多数境界清楚(13例);良性瘤体平均大小3.1 cm4.4 cm,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净平均增21 Hu;恶性瘤体平均大小7.7 cm6.3 cm,密度不均匀(11例),瘤中间坏死多见,增强后明显到显著强化,CT值平均净增加57 Hu。3例恶性瘤体旁见成簌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2例侵犯周围组织,1例肝脏转移。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黏膜面溃疡,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的影像学检查特点,GI及CT检查能确定小肠间质瘤的存在,CT能估计病变的良、恶性,对治疗起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小肠间质瘤;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胃肠道造影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胃肠壁最常见的间叶原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等技术的应用,已证实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相比之下,胃肠道真正的平滑肌或神经原性肿瘤少见。小肠间质瘤发生率低于胃间质瘤1,笔者收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从而指导其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2.3岁。主要临床表现:黑便5例,腹部不适4例,腹痛2例,腹胀、呕吐1例,腹部肿块3例,发热2例,术后复发1例。16例分别行胃肠道钡餐检查及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西门子SOSENTION16螺旋CT机扫描。禁食8 h以上,常规上腹部CT检查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60 min口服清水或浓度为3 的泛影葡胺500800 ml充盈胃及小肠。扫描方式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动态增强,层厚、层距均为1.0 cm,螺距1.0。CT对比剂为三代显(碘比醇注射液),浓度为300 mgI/ml,总量为90 ml,注射流率2.5 ml/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25 s,静脉期为70 s。胃肠道造影采用飞利浦500MA数字胃肠机。 1.3 病理诊断标准 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当前GISTs被定义为消化道表达CD117,富于细胞的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最常见的间叶原性肿瘤,CD117阳性接近100%,CD34阳性表达约70%89%。CD34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在GISTs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真正胃肠道内外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基本不表达2。 2 结 果 2.1 胃肠道造影 肿瘤来源于空肠8例,回肠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12例,可仅累及一侧肠壁并沿肠腔长轴发展,造成肠腔偏侧性狭窄9例;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13例;肿块内变性坏死累及黏膜面时形成溃疡6例;1例腔外肿块与肠腔相通内见钡剂。 2.2 CT表现 良性小肠间质瘤2例肿瘤来源于空肠。CT表现:肿块平均大小3.1 cm4.4 cm;均为向腔外生长的椭圆形或圆形密度均匀病灶;1例见斑片状钙化,增强后CT值净增加1030 Hu,平均18 Hu,均呈均匀强化。 恶性小肠间质瘤 14例:肿瘤来源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5例,空肠6例。主要CT表现为:肿瘤大小2.2 cm3.2 cm18.0 cm8.6 cm,平均7.7 cm6.3 cm,仅1例肿瘤最大径<5 cm;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外生长4例,向腔内生长2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呈分叶状4例,呈哑铃状1例。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净增加 4085 Hu,平均57 Hu,密度不均匀,瘤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4例肿瘤坏死区与肠腔相通,造影剂和(或)气体进入瘤内。境界清楚12例,侵犯周围组织境界不清2例;瘤体旁可见成簇状线状排列血管3例;肝转移1例(图1,2)。 3 讨 论 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Miettinen提出GIST是指胃肠道既不是典型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的一类间叶性肿瘤。GIST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常因黑便就诊,其它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腹胀、腹块等,但极少数是由于梗阻而就诊,这可能与肿瘤向腔外生长有关。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60%70%,依次为小肠20%30%,结直肠10%和食管<5%,也可发生于肠系膜及大网膜3-4。 GIST来源于黏膜下间质细胞,且大多数GIST都有向腔外生长的特性5,本组16例小肠间质瘤中有10例向腔外生长,因此临床症状一般出现较晚,肿瘤被发现时都较大。大部分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但部分恶性小肠间质瘤由于生长活跃可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本组有1例表现为哑铃状。恶性小肠间质瘤血供丰富,瘤内常出现出血、坏死、囊变;部分恶性小肠间质瘤瘤体内或旁可见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本组3例),具有一定特征性,在鉴别腹腔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CT增强肿瘤常呈持续性强化,静脉期强化最明显。恶性小肠间质瘤可侵犯周围组织,也可发生肝转移。良性小肠间质瘤出血坏死少见,故CT平扫上密度均匀,增强后常表现为均匀强化。间质瘤良恶性的判断上肿瘤大小有重要性作用,但少数间质瘤虽体积较小,病理上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却很明显,这部分肿瘤在CT增强上常明显强化,因此在分析肿瘤良恶性时不仅要考虑肿瘤大小,同时还应注意它的强化程度,一般恶性小肠间质瘤多明显强化(CT值增加>40 Hu)。 小肠间质瘤应与其它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肉瘤、淋巴瘤及神经原性肿瘤等)鉴别,以下几点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小肠间质瘤主要向腔外生长,出血坏死多见;而平滑肌类肿瘤常向腔内凸出或向腔内外同时生长,出血坏死相对少见;淋巴瘤一般密度均匀,范围较广,CT示夹心面包征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增强时常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强化;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密度常较均匀。小肠间质瘤临床上常以消化道出血就诊,与消化道腺癌相似应予以鉴别,腺癌多向腔内生长,常引起梗阻症状,而小肠间质瘤多向腔外生长,即使肿瘤很大肠梗阻征象亦不明显。少数小肠间质瘤可完全囊变,应与肠系膜囊肿鉴别,一般囊变的小肠间质瘤壁相对较厚,增强后常有不同程度强化,而肠系膜囊肿壁薄,光滑。 CT表现对于小肠间质瘤不但能准确定位,而且具有定性的价值,特别是对于腔外型,补充了GI的不足。尤其重要的是CT可以观察肿瘤对邻近器官有无侵犯和转移,据此可以决定手术的方式和判断切除的可能性。【参考文献】 1 李 鹏. 胃肠道间质肿瘤21例诊治分析J.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20(4):386-387.2 Rosai J,Ackerman LV Ackman S surgical pathologyM StLouis:Mosby,1996:645-6473 Miettinen M,Monihan JM,Sarlomo-Rikala M,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mooth muscle tumors(GIST)primary in the omentum and mesentery;clinicopatholi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26J. Am J Surg Pathol,1999,23(9):1109-1118.4 侯英勇,王 坚,朱雄增,等.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