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袁汇云.doc_第1页
教育部参赛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袁汇云.doc_第2页
教育部参赛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袁汇云.doc_第3页
教育部参赛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袁汇云.doc_第4页
教育部参赛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袁汇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雨了认识钟表 袁汇云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数学 青岛版 一年级 下册3、课时:1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各准备实物钟一个。二、教学课题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经验、具体情景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让学生经历认识、对比和归纳的过程,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分清整时、半时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培养其观察能力,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 、互联网。三、教材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钟面;认识各时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四、教学方法及思路【教学方法】1、以学生熟悉的儿歌和情景故事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认识、对比和归纳的过程,认识各种时刻。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学思路】本课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搜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认真听儿歌,猜一猜是什么?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打一日用品)。百度搜索:/question/455079853.html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二)、探究新知,合作解疑。1、情境图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广泛,有一天放学后下起了大雨,班上的两位同学小力和小云离家很远,王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安全回到了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1)、小力你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2)、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3)、小林、小青是什么时间到家的?(4)、谁到家最早呢?设计意图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2、认识钟面师:观察自己的钟表,看看你能发现哪些小秘密?(1)学生拿出钟表观察,说发现。(2)学生汇报交流(3)师小结设计意图 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对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思考,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认识“整时”解决问题:小力是什么时间回家的?(1)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2)小组汇报:(抽生交流) (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也可写作5:00.(4)练一练: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6%95%B4%E6%97%B6%E9%92%9F%E8%A1%A8%E5%9B%BE&ie=utf-8&in=30618&cl=2&lm=-1&st=-1&pn=53&rn=1&di=111554783002&ln=1997&fr=&fm=result&fmq=135721095014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出示整时图片,学生说时间。(5)师:刚才我们认识的几个时间都是整时,那么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对于整时来说,分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设计意图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采用分层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4、认识半时。解决问题: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1)(课件出示小云到家时间文本)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2)(教师用教具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师生交流(3)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分小组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4)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时半,也可以用5:30表示。(板书:5时半,5:30)所以半时可以总结为:分针长长指12,短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课件分别演示)(5)读一读:百度搜索:/photo/DxFxw8FdgX8iKGXcvak7mQ=/4820821926123929644.jpg设计意图 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动手体验,进一步理解半时的表示方法,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5、认识大约几时。解决问题:小青和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课件出示小青和小林到家钟面时间)(1)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与整时、半时不同的地方。(2)小青和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回家的呢?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3)小结:是的,小青是快到6时回家的,也可以说是大约6时回家的;小林是5时刚过回家的,可以说是大约5时回家的。(板书:大约6时,大约5时)那我们可以总结为:分针长长快到12,短针指几就快到几时(大约几时);分针长长刚过12,短针指几就几时刚过(大约几时)。(课件分别演示)(4)认一认:课件分别出示:大约12时,大约8时,大约6时设计意图 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认识钟表的过程,让学生结合整时来进一步认识快到几时与几时刚过,通过对比观察,形成直观体验,加强学生的正确识记。(三)、知识应用1、第一关:我说你拨要求:同桌两人进行游戏,利用学具一人拨,一人认,只拨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这些类型,然后互换角色。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游戏大王”。(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2、第二关:火眼金睛 对吗?还缺什么? 5时 8时 8时半3、第三关:动脑筋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百度搜索: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5%8D%8A%E6%97%B6%E5%9B%BE%E7%89%87&ie=utf-8&in=22908&cl=2&lm=-1&st=&pn=58&rn=1&di=184215271050&ln=1967&fr=&fm=hao123&fmq=135721182907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四)、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看钟表知道时间,那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吗?百度搜索:/i?ct=201326592&cl=2&lm=-1&nc=1&tn=baiduimage&fr=&pv=&word=%B9%C5%B4%FA%BC%C6%CA%B1%C6%F7%CD%BC%C6%AC&istype=2&z=0&fm=rs2出示搜几组古代计时器(学生欣赏),而如今的钟表更是花样繁多。百度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57213084078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8%8A%B1%E6%A0%B7%E9%92%9F%E8%A1%A8(五)、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与小朋友们分享呢?(六)、课后作业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钟表,古人说得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让我们今后更加珍惜时间吧,课下,让家长协助自己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是真正的“时间小主人”。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六、教学反思1、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例如:看钟面、读时刻,都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2、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