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71底盘车架设计Ⅱ.doc_第1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71底盘车架设计Ⅱ.doc_第2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71底盘车架设计Ⅱ.doc_第3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71底盘车架设计Ⅱ.doc_第4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71底盘车架设计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习完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的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后继课程(零件、专业课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的有以下六项:1. 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2.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 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与专业需要结合起来;4. 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使相关学科的只是有机的联系起来;5. 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6. 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二,设计题目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简化后如下图所示。满载时,前部受重力作用,后部受到重力作用,乘客区均布载荷为q(含部分车身重),梁为变截面梁。计算过程重忽略圆角的影响,并把梁抽象为等厚度闭口薄壁矩形截面的阶梯梁。材料的弹性模量E、许用应力及有关数据由下面数表给出。 1.1 1.6 3.1 1.6 2.1 0.1 0.06 0.12t /mE/GPa/MPa/N0.08 0.11 0.07 0.005210 160 26801.计算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2.画出车架的内力图。3.画出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4.用能量法求出车架最大挠度的值及所发生的截面,画出车架挠曲线的大致形状。5.若壁厚t不变,取h/b=1.5,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车架截面尺寸。三,设计计算过程以下计算q=16000N/M, =2680N, =4800N.1,计算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解:由题得,原结构若去掉D,F处的约束共3个约束可形成两端外伸梁,以此外伸梁为静定基,则判断原结构为3次超静定结构。但因为结构整体水平力为零,则F处的固定铰支座可看做可动铰支座,由此结构即变为二次超静定的多跨度连续梁。支座编号从左向右依次为0,1,2,3。以中间的两个支座的约束反力矩为多余约束,取静定基的每个跨度皆为简支梁。这些简支梁在原来的外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如下图所示。为便于计算,令。由此可得,W1=w2=w3=由上图可知,各个部分形心位置a1=/2,a2=b2=/2,b3=/2.梁在左端和右端分别有外伸部分,M0=-FA l0=-28601.1KNm=-2948KNmM3=-FB l4 =-48002.1KNm=-8610KNm根据三弯矩方程:对跨度L1和L2写出三弯矩方程为:对跨度L2和L3写出三弯矩方程为:解上面的方程组可得:M1=-10915.7 M2=-9104.4 求得M1和M2以后,连续连三个跨度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可以把它们看成三个静定梁,而且载荷和端截面上的弯矩(多余约束力)都是已知的,即为原结构的相当系统。对每一跨度都可以求出支反力和弯矩图,把这些图连起来就是连续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左端部分:Mc= M0 +Nd1L1-1/2qL12-M1=0可得到,Nd1=17779.8N,Nc= 10500.2N同理可得:Nd2=25384.3N Nf2=24215.7NNf1=12190.2N Ng=18209.8N其中Nd=Nd1+Nd2=43164.1N,Nf=Nf1+Nf2=36406.0N从而求出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2,画出车架的内力图。(1) 剪力图。单位(N)(2)弯矩图:单位(N.m)3, 画出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弯曲正应力的最大值为:其中可由公式:求得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如下图。4,.用能量法求出车架最大挠度的值及所发生的截面,画出车架挠曲线的大致形状。解:求出车架上特殊点的挠度,其中最大的就是车架最大挠度所在截面。为了便于计算,作出每一个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然后利用图乘法和叠加原理求其总和。根据上图,作出每个载荷单独作用时的弯矩图:Fa单独作用时Fb单独作用时Nc单独作用时Ng单独作用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FG段单独作用时(1)求A点挠度在A端加单位力,弯矩图如上图所示。由图乘法可知:Fa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Fb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Nc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Ng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综上得:fA=fA1+fA2+fA3+fA4+fA5+fA6+fA7= 5.33mm(2)求CD中点E挠度,在E处加单位力1。Fa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Fb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Nc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Ng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 为便于计算,将CD部分一分为二,分别画出其弯矩图。然后图乘。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综上得:fE=fE1+fE2+fE3+fE4+fE5+fE6+fE7=0.21mm (3)求DF中点O挠度,在O处加单位力1。Fa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Fb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Nc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Ng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综上得:fO=fO1+fO2+fO3+fO4+fO5+fO6+fO7 =9.15mm(4)求FG中点K挠度,在K处加单位力1。Fb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Fa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Nc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Ng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综上得:fK=fK1+fK2+fK3+fK4+fK5+fK6+fK7=-2.16mm (5)求B端挠度,在B处加单位力1。Fa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Fb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Nc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Ng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综上得:fB=fB1+fB2+fB3+fB4+fB5+fB6+fB7=39.03mm由以上计算,可以得到车架在B端得挠度最大39.03mm车架挠曲线如下图所示,单位mm.5.若壁厚t不变,取h/b=1.5,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车架截面尺寸。解:根据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由弯矩图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DF段距D点处的截面:MZmax=-10915.7N.M设计量需满足以下条件:WZ其中h/b=1.5根据上述方程组,经mathematica软件求得:其中b,h0,所以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的车架截面尺寸为:h=0.162m,b=0.108m.四,程序计算部分输出求解各支反力求解弯矩M1,M2输入Fb q值求各截面惯性矩程序框架图程序如下:#include#define FA 2680void main()double l0=1.1,l1=1.6,l2=3.1,l3=1.6,l4=2.1;double a1=l1/2,a2=l2/2,c2=l2/2,c3=l3/2;double M0,M1,M2,M3,w1,w2,w3,H,G;double FC,FD,FF,FD1,FD2,FF1,FF2,FG,FB,q;double lz1,lz2,lz3;double b1=0.06,h1=0.1,b2=0.08,h2=0.12,b3=0.07,h3=0.11,t=0.005; int n;lz1=(b1*h1*h1*h1-(b1-2*t)*(h1-2*t)*(h1-2*t)*(h1-2*t)/12;lz2=(b2*h2*h2*h2-(b2-2*t)*(h2-2*t)*(h2-2*t)*(h2-2*t)/12;lz3=(b3*h3*h3*h3-(b3-2*t)*(h3-2*t)*(h3-2*t)*(h3-2*t)/12; printf(lz1=%enlz2=%enlz3=%en,lz1,lz2,lz3);for(n=1;n=10;n+)printf(Enter q,FB:n); scanf(%lf,%lf,&q,&FB);printf(q=%enFB=%en,q,FB);w1=q*l1*l1*l1/12;w2=q*l2*l2*l2/12;w3=q*l3*l3*l3/12; M0=-FA*l0;M3=-FB*l4; H=-6*(w2*a2/l2+w3*c3/l3)-M3*l3; G=-6*(w1*a1/l1+w2*c2/l2)-M0*l1; M1=(H*l2-G*2*(l1+l2)/(l2*l2-4*(l1+l2)*(l1+l2); M2=(H-M1*l2)/(2*(l1+l2); FD1=-(-M0-q*l1*l1/2+M1)/l1; FC=FA+q*l1-FD1;FF1=-(-M3-q*l3*l3/2+M2)/l3; FG=FB+q*l3-FF1;FD2=-(-q*l2*l2/2+M1-M2)/l2;FF2=q*l2-FD2;FD=FD1+FD2;FF=FF1+FF2;printf(The result is:n);printf(M1=%enM2=%en,M1,M2);printf(FD1=%enFD2=%enFF2=%enFF1=%en,FD1,FD2,FF2,FF1);printf(C,D,F,G ge zhi zuo fan li wei:n);printf(FC=%enFD=%enFF=%enFG=%en,FC,FD,FF,FG);结果执行如下图:五设计体会 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对以前所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图学,CAD,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学科,特别是材料力学的系统复习和总结,并加以深刻理解和应用,我终于成功完成了本此材料力学的课程设计。由于前段时间刚刚结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以在本次设计中就略显轻松了。在此期间,我不仅仅是将上学期学习的材料力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还探索并基本掌握了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收获!回忆设计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和困难,我深刻体会到材料力学的知识在分析材料强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体会到材料设计或选择不当将导致的结构危险。当然,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设计方案还有很多不足。在此,我也由衷地感谢在此期间给与我莫大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他们让我在迷茫时找清方向,在失落时看见希望,在无助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今后还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